苏州东山地貌

合集下载

江苏太湖东山与西山旅游地学资源初步研究

江苏太湖东山与西山旅游地学资源初步研究

江苏太湖东⼭与西⼭旅游地学资源初步研究⽂章编号:1003-6474(2002)01-0026-06江苏太湖东⼭与西⼭旅游地学资源初步研究邹松梅1,聂新坤2(1.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2.⾦陵地质⼯程勘测院,江苏南京211135)摘要:对东⼭与西⼭地区的旅游地学资源从⾃然景观(包括溶洞奇观、泉⽔、湖岛风光)⽅⾯进⾏了较详细的叙述,根据各景点的组合特征进⾏了景区划分。

关键词:旅游地学资源;⾃然景观;⼈⽂景观;江苏吴县市中图分类号:X144 ⽂献标识码:A旅游地学是随着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诞⽣出来的⼀门综合性很强、涉及⾯也很⼴的边缘学科。

它是⼀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关于它的基本含义、概念,以及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旅游地学的任务等,不同的学者则有不同的认识。

⾟建荣、杜远⽣、冯庆来(1994)编著的《旅游地学导论》中,对各家的旅游地学观点进⾏了总结,旅游地学实际上是运⽤有关的⾃然科学和⼈⽂科学的原理、知识去调查、了解、开拓和规划各种具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天然和⼈为实体的综合,并对其由来(成因)和发展进⾏探索、解释,从⽂化娱乐、社会教育、商业经济、科学考察等⽅⾯进⾏研究的⼀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从地学的⾓度来考虑,旅游地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旅游地理学、旅游⽓候⽓象学、旅游⽣物学、旅游地质学等4个学科。

笔者在开展江苏省西⼭—吴江地区1∶5万区调时,对太湖东⼭、西⼭地区的旅游地学资源进⾏了初步的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该地区的旅游地学资源⼗分丰富,其多彩的⾃然景观和⼈⽂景观融为⼀体构成了天然的⼭⽔画,湖光⼭⾊,美不胜收。

现将其旅游地学资源记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然经济地理与地质背景1.1 ⾃然经济地理东⼭、西⼭位于太湖东南隅,属江苏省吴县市管辖,这⾥风景秀丽,⽓候宜⼈,名胜古迹繁多,是国家级环太湖风景名胜区⼗三个景区之⼀,四季游⼈如织(图1)。

太湖⽔⾯宽⼴,湖底平坦,平均⽔深1186m,最⼤⽔深216m,⽔质较好。

苏州东山雨花胜境简介

苏州东山雨花胜境简介

苏州东山雨花胜境简介苏州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名胜区。

其中,东山雨花胜境作为苏州市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氛围而备受游客的青睐。

东山雨花胜境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山街道,占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包括东山风景区和雨花景区两大部分。

东山风景区以山水之美和文化之韵闻名,而雨花景区则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主。

首先来到东山风景区,这里山峦起伏,风景如画。

东山的山峰群峦叠嶂,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是东山主峰,海拔约为120米。

登上东山主峰,可以俯瞰整个风景区的壮丽景色。

除了山峰,东山还有许多石刻和古迹,如明代的东山碑廊、苏州古石刻等,这些都是东山独有的文化遗产。

在东山风景区,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山水之美,还可以参观一些主题景点,如东山植物园、东山茶园等。

东山植物园是一个集观赏性、科普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园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如花卉、树木和草坪等,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而东山茶园则是一个传统的茶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苏州茶,还可以学习茶道的知识。

除了东山风景区,雨花景区也是东山雨花胜境的一大特色。

雨花景区位于东山东部,是一个以湿地生态为主题的景区。

这里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特别是每年春秋两季,这里会有大量的候鸟迁徙经过,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价值。

在雨花景区,游客可以参观雨花台和雨花宿舍两个主要景点。

雨花台是一个纪念性的景点,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英雄人物洪秀全而修建的。

这里有洪秀全的雕像和纪念馆,游客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

而雨花宿舍则是一个展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景点,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总的来说,苏州东山雨花胜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无论是东山风景区还是雨花景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如果你来到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胜境,去感受它的独特之美吧!。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l、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掣的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 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 1.7mm(1962 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矗(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趣,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姑苏风光-东山古镇走老街

姑苏风光-东山古镇走老街

姑苏风光-东山古镇走老街东山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三面环太湖的一座湖中半岛,原系太湖中的一个小岛,元、明后开始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因位于太湖洞山和庭山以东而得名。

东山全名苏州洞庭东山,是太湖旁边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古镇。

东山镇倚山而筑,椽摩檐接的老街一字排开,古老斑驳的石板路依街伸展。

镇上现有石板古街1000多米,古巷小弄有38条,30余幢明、清建筑参差错落。

接昨日的博文,我们博友等五人,游览了镇上比较有名气的“响水涧”后,准备再走走古镇上的东、西老街,看看老街上的古建筑和老房子。

今天发这段线路内拍摄的照片,纯属纪实拍摄。

老街上的一条支巷,显得非常幽静。

老街上部分古建筑和老房子已维修好,部分老屋还在维修中。

走在老街上,原来的店铺已经关门,等候维修中。

这里有一家食杂店,仍然继续在营业中。

沿街二层小楼房,古建筑老房子。

走在古镇老街上“响水涧”从这里延伸下去,时间关系,没有走过去。

“响水涧”上的“施公桥”,也维修一新。

桥下石墩,有一块石碑,字太小,看不清楚。

维修后的“施公桥”明显加宽了,桥面上有新、老石板。

维修一新的老房子,有一家小商店。

这里原来应该是“公家”的房子街道三叉口的一座古宅老建筑,石库门,独门独院。

屋檐下,过去的标语口号清晰可见。

老房子和新房子老街上的一口双眼公井以前的店铺维修后的“文德堂”,现在是“明清家具陈列馆”。

人民路上的古镇新牌楼反个方向看古镇牌楼省级文保单位:楠木厅及石雕艺术品可惜关着门,无缘进入参观游览。

一座倒塌了部分山墙的古宅,前面有围挡,开始要维修了。

“桥河头老五”猛将堂前,又见一口双眼古井。

井圈上有“阳桥公井”字,年代字样看不清。

苏州东山风景区介绍

苏州东山风景区介绍

苏州东山风景区介绍苏州东山风景区位于苏州市区东部,被誉为“吟诗之地、读书之乡”。

这里河山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历史的旅游胜地。

自然景观方面,苏州东山风景区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园林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湖。

鉴湖面积虽不大,但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造园风格独特,雅致宜人,景色迷人。

除此之外,园区内还有拈花湖、爱晚亭、冷泉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人文历史方面,苏州东山风景区也是一片文化名地。

这里有张岳庙、东山书院、琉璃塔等众多历史建筑群,讲述着百年经典文化的故事。

特别是东山书院,它不仅是中国南方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名门书院,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现在的东山书院改建成了苏州博物馆,集藏了苏州历史文化的精华,让游客在了解苏州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里的人文底蕴。

除此之外,苏州东山风景区还有漫步小径、戏楼、松涛阁等多个景点。

这些景点不仅修建精美,景色优美,而且寄托着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游览苏州东山风景区时,除了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苏州的美食和购买苏州特产。

苏州小吃如:松饼、糕点、腊肉等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这里购买到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园林盆景、苏绣、瓷器等,这些都是苏州文化的代表,也可以成为旅游的好纪念品。

总之,苏州东山风景区作为苏州区域内的一大旅游胜地,其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底蕴深厚,不仅有独特的文化氛围,而且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美食,是一个富有旅游魅力的地方。

我相信,只要去过一次苏州东山风景区,每一个游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能观赏到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会更好的了解苏州的地域文化,领略到大江南北的韵味。

毫无疑问,苏州东山风景区是一颗闪亮的旅游明珠。

苏州东山:太湖明珠光耀古今八方

苏州东山:太湖明珠光耀古今八方

苏州东山:太湖明珠光耀古今八方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16年第11期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古称东洞庭山,是位于苏州市区西南37公里处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全镇总面积96.55平方公里,辖13个村(社区),现有常住人口5.4万人。

东山镇三面环水,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是著名的花果山、渔米乡,享有“中国碧螺春之乡”、“中国太湖蟹之乡”的美誉。

年产碧螺春茶120吨、白沙枇杷3500吨、乌紫杨梅1500吨、太湖大闸蟹4000吨,以及各类名特优蔬菜及名贵太湖水产品,一年四季特产不断,“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鱼虾”是东山的真实写照。

东山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和非遗传承人6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制作技艺,秉承传统,“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精致无比,更兼东山是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碧螺春茶声名远扬海内外;东山台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特技造型手段展现中国传统戏剧故事内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每一次开展活动,必定万人空巷;其余如东山猛将会、苏式砖雕技艺、东山婚俗、白切羊肉烹饪技艺等,都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在东山总面积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文保单位7处、市级文保单位19处、市级控保建筑31处,其他明清古建筑100多处。

文物古建筑之多、级别之高、保存之完整,全国罕见。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雕花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各类雕刻3854幅,因其“无处不雕、无处不刻”,集砖、木、石、金雕刻艺术之大成,被誉为“江南第一楼”;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紫金庵,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殿中泥塑彩绘罗汉像,容貌各异,惟妙惟肖,尤以“慧眼、经盖、华盖”三宝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中国雕塑美术史上的珍贵遗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轩辕宫,是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道教古迹,文徽明的《东西两山图》、明代阁老王鏊的《洞庭两山赋》、阴亭为宫中“三宝”,尤其是阴亭,是稀有的古石刻,亦是一种罕见的特殊墓葬形式;在东山历史上,由于大家众多,商旅发达,官商致仕或经商发迹后,回乡建造豪华宅第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至清末,形成了杨湾、陆巷、翁巷等8个东山民居古建筑群,400余幢宅第厅堂,其中的凝德堂、怀荫堂、明善堂后来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太湖东山竟藏了这么多好去处

苏州太湖东山竟藏了这么多好去处

苏州太湖东山竟藏了这么多好去处东山,古称胥母山,全称洞庭东山或东洞庭山,位于苏州城西南30多公里处,它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万顷湖光连天,渔帆鸥影点点。

苏州太湖东山镇为苏州市旅游名镇,因太湖的滋润而丰饶肥沃。

它是清新脱俗的桃花源地,是逍遥于世的太湖明珠。

鱼米之乡夕阳下撒网,满载的是独有的水域特产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

而在这个季节,河蟹之王的太湖大闸蟹也开始摆上餐桌,摆在这湖光山色中。

孤帆远影处是名声在外的名茶碧螺春,保留至今的康熙帝御茶园和亲笔题字,更是提醒游客们碧螺春的弥足珍贵和极品价值。

鱼米之乡的东山粮田连片延绵,这甜的如蜜一般的白沙枇杷,鲜酸红实的乌紫杨梅,洁白圆润的佛手白果,殷实硕大的板栗,香糯甘甜的鸡头米,晶莹剔透的水红菱,这些江南的特产到了东山才算是故乡。

红日余辉、黄金一片,每个人都会有感而发:太湖明珠,日出东山。

名人故里陆巷古村陆巷古村,于南宋渐成村落,位于东山西麓中部,依山傍湖,景色秀丽。

自明代王鏊而后,明清两代,名人辈。

使这个仅有百户的山村,巨宅鳞比,牌坊相接,其道路之修整,屋宇之恢弘,冠于江南。

现保留明代建筑20多处,清代建筑比比皆是。

其中,明代建筑遂高堂、会老堂、晚三堂、双桂楼,明基清建的惠和堂,清建的三德堂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陆巷古村是迄今吴中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村。

同时,古村也是观赏湖光山色的最佳处。

每当时近黄昏,举目湖上,“波底夕阳红湿”的美景尽收眼底。

远处点点归帆隐现于烟波浩淼间。

寒古渡“寒谷渡”是古渡口,位于太湖东山的陆巷古村落。

檐口高3.6米,屋脊高7.8米,始建于明成化三年。

明代中叶,全国出现了三大赫赫有名的商帮,即山西晋商、安徽徽商和苏州东山的洞庭商帮,俗称“钻天洞庭”。

那时,陆巷古村已极繁荣热闹,陆巷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另外,陆巷村上那些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外出考取功名,做官也都由此上船下船,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渡口。

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

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

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苏州东山作文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这身为天堂之一的苏州,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今天我们去的是苏州东山,东山三面环水,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座著名的花果山。

真可谓是坐落在繁华都市中的“宝山”!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正是当地的橘子采摘节。

一个个火红的“小太阳”挂在一棵棵枝干交错复杂的橘子树上,虽然刚下过雨,天气潮湿,但心中的阴霾却仿佛被这些小太阳给驱散了,我轻轻将一个橘子从树干上摘下,掸了掸水,剥下皮,放一瓣于口中慢嚼,一股清新的甜味在口中四溢,不知是因橘子的新鲜还是得采摘之乐趣,这橘味比起那买来的橘子可汁浓味美多了。

吃罢一个,我忙拿出一个纸袋,摘下一个又一个橘子放进去。

不一会,我就摘了满满一袋,心里满足得竟有一种果农丰收之悦。

走到橘林外围,看着一棵棵挺立且缀满金黄色橘子的橘子树,我心里只浮现一个字:“美!”中午吃过饭,再拿出几个橘子当饭后水果,不禁觉得是一种享受。

下午我们来到了另一站——陆巷古村。

看到这一幢幢白墙黑瓦蓝玻璃的老房子,时间仿佛瞬间被拉回四五十年代,江南水乡,小家碧玉。

古!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反应,复古的阁楼、船和生活用品。

真是令人难忘。

一进去,首先就是一家酒坊,一个正楷的“酒”写在正方红纸上,贴在酒缸上。

酒香四溢,连我这从没喝过酒的人也不禁想一探那酒的'醇香。

再往前走,墙上挂着各式的木招牌,真是惹人注目。

说到这巷最大的特点就是窄和长,最长的只不过1米左右,但是每到岔口,每条岔路都向四周犹如蜘蛛网般扩散,不知当地人是不是也会迷路呢?东山富有“中国碧螺春之乡”和“中国太湖蟹之乡”的美誉,可谓是“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鱼虾。

”东山这个地方我想只要去了,就会舍不得离开,因为这里是如此的美丽,使人无忧无虑,让人难以忘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东山地貌太湖的形成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2.0-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极其宽展的广泛被覆着黄土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

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

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

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

后湖泊扩大而汇集成统一的太湖。

其后因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东汉时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约2000平方公里,建国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状。

太湖的形成还有泻湖说,构造湖、陨石撞击成湖等观点。

东山半岛的形成东山本是屹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呈长条状的基岩岛屿,历经更新世早、中期的剥蚀、侵蚀作用,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在山地东南麓的溪流谷口堆积了数个小型冲积扇(洪积锥)。

在全新世仰韶温暖期(距今8000-3000年),湖水浸淹至冲积扇中部,其时冲积扇(东山岛上平原的前身)真高在5-10米的坡积裙平原区。

当全新世中后期,太湖面积还较小时,东山岛与陆地之间,隔着浩渺水域。

随着三江淤塞,太湖面积扩大,沙洲遽涨,沙坝发育,终于使东山岛与陆地相连,成为今日的湖滨半岛。

据隋唐书《十道志》、南宋《吴郡志》以及唐诗《宿湖中》等记述,在隋唐之际,湖水直逼潭山、穹窿山、清明山、尧峰山、七子山等山麓。

东山与陆地之间的水面辽阔,宽达15公里。

渡村、浦庄、横泾还是一片汪洋。

随着太湖淤浅日盛,洪涝灾害频繁。

为抗御自然灾害,自唐天祐元年(904年)起,官府开始募卒,组成撩浅军,在太湖下游专事撩浅、治河筑堤、疏浚吴淞江及自急水港(今黄浦江)水系的入海河道。

此后,历代官府士民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在太湖下游撩浅疏浚河道一次。

这说明,自那时起太湖淤浅加快。

北宋时(960-1127年)东山岛一侧的沙坝,大致伸展到今新西村、新东村、渡桥一线。

太湖东北岸沙坝大致在今新珠村、东村、石巷桥、马舍里、寺前附近。

到了明代,太湖北沿岸胥口一带的滩地开始发育,并陆续伸展到横泾、浦庄附近,形成了横泾、浦庄平原。

与此同时,洞庭东山东南面的滩地也扩展到西泾山、吴巷山附近。

而那时,东山岛两侧真高2.5-5米的平原,基本上已经堆积形成。

由于泥沙的继续淤积和滩地的不断伸涨,使洞庭东山与胥口之间的湖面逐渐缩窄,形成了太湖洪水东泄的通道之一,称为“大缺口”。

18世纪30年代,王维屏在《江苏地名分析》一文中有“东洞庭山与横泾平原之间的距离还很远,两者之间有菱湖、大缺口,东西太湖来往船只,经常通过这里”。

说明相向堆积的连岛沙坝还没有衔接。

以后,大缺口逐渐淤浅,由于水生植物的繁生和人工围垦的结果,加速了相向面积的连岛沙坝的形成。

据1750年《太湖备考》载:“大缺口内,雍正初年(1723年)忽涨一洲,广百余亩,茭芦丛生……名曰金家洲”。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元月,东洞庭山士民《大缺口水利条陈》称:“大缺口在武山、渡村之间,北太湖水泄入南太湖必由此口而出,乃湖水咽喉要道,往时口阔二三百丈,水行通畅,后被居民种植菱芦、泥淤滩涨,水口渐狭,仅存五十余丈,又因张捕鱼虾,绝流设簖,泥随簖积,中流亦长芦洲,阻遇水势”。

又《吴门补乘》言:“除墅村(即今渡村)出新泾港至东山,本水程九里。

近来,芦洲日涨,湖面一帆可渡也。

”“西自渡村新泾港,东至犁头嘴,……为太湖浊流所注,本易停淤。

”其后,清道光十年(1830年)请疏雕鄂河奏章中称“黄洋湾、大缺口一带河道久已淤塞,极应认真挑办”(见民国《吴县志》)。

时曾对大缺口加以浚治。

据《太湖备考续编》记载:“大缺口长一千二百四十四丈,宽六丈,口加阔三十一丈,长四十一丈。

”可见,当时这一区域泥沙淤积之盛。

尔后又继续淤淀,“大缺口”终于逐步封淤而成为一条小浜,而洞庭东山亦相应成为半岛,并把太湖东部与广阔的西部湖面分隔开来。

此年代大致在19世纪中叶(1830年后)。

由此可知,在漫长的亿年历史中,洞庭东山半岛的形成距今只有1百多年的年轻历史。

山脉走向东山半岛三面临湖,山脉北东高西南低,其势雄伟。

走向:自北东而西南,偏居西部,绵延起伏,连续不断。

全山最高部位,偏于北东端,其主峰为莫厘峰(俗称“大尖顶”)。

海拔293.5米,面南背北。

余脉三支:一支自北而东为芙蓉峰、翠峰。

历翠峰而南,为金牛岭、吟风冈。

一支南向为九峰、小莫厘(即箬帽峰),其下为庙山。

一支自北而西为丰圻、小长湾、尚锦、吴湾(洪湾)诸岭。

主脉自北东延绵西南去,中出另一支余脉。

自平岭而南为白沙岭、虾蝃岭(俗称二十四湾),稍西而高者为荷盘顶(或称“蠖蟠”),又南为嵩峰。

虾蝃岭之东为栲栳墩,再过东为偃月冈,折而南为屏风山,又南为干山岭。

逾干山岭而南为俞坞、西坞。

其东南有丘陵之珠为葑山(俗称“龙头山”),又南为重亨山和塘子岭,岭之下为大戟嘴。

越岭而西为玉笋峰、蒉家山。

南出之支至此而止。

在荷盘顶、嵩峰间又西出一支陂陀,而下者为寒山。

自嵩峰而南为白豸岭、碧螺峰。

西为桯公墩(本名铁拐峰,以叶桯而得此名)、演武墩。

西峙者为饭石峰,王舍山在其右,格思山在其左。

迤逦而西讫于长圻而止。

东山境内之东有武山一脉,中隔渡水港,由渡水桥相连接。

武山之主峰名西泾山。

其东为锦鸠峰,即濮公墩。

其南为目青山。

北为凤凰山、翔翅山(一名“樯子山”)。

又南为射鹗山、鸡山,与武山似连而断。

东山境内之北数里的东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

东山境内之西太湖中为三山,与东山半岛相距3.5公里,因大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接而得名。

境内大鼍山亦在东山之西太湖中,其邻近一山为小鼍山。

《太湖志》作大箉、小箉。

今人亦呼为箉山。

在两鼍之间又有一山,名惊篮山,亦称香篮山,与西山石公相近。

东山境内在西太湖中最遥远一山为小雷山,此为江苏水域的标志山。

此外,小丘、岛屿有:1、笔架山,在东山之西,此山中高而旁下,以形而得名。

2、箭浮山,在东山西北麓寒山之外。

3、扁担洲与二鼍山相连。

4、苧浮,一名叶家浮,在北望山外湖中。

5、王舍浮,原在王舍港外湖中,今淤涨已与王舍港岸相连接。

6、箬帽山,亦名箬浮,及石牌,一名相公牌,原在长圻之南湖中,今淤涨相联与长圻接成一片。

7、猫鼠山,原在葑山之外水中,今与葑山一样涨连陆地,中有港可出太湖,曰猫山港,俗呼猫口港。

8、炼药洲,一名炼墩,在东山与武山之间,今已与陆地联片。

9、余洲在余山西北太湖中。

10、利市山在丰圻外里许的太湖中。

除此,还有暗礁,俗称石蟹,在长圻嘴外湖中,水涸时露出石骨,断续直接三山。

地形按形态分,东山半岛的地形可分为平原与山地两类:一、平原根据平原地形形态与高度的不同,以及平原形成过程的差异,东山境内主要有五种平原:第一种,低洼圩田平原。

分布在山麓西南向的新潦片6个村以及杨湾片部份村。

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拔一般在3米以下,大部份处在洪水位以下,边缘由水利圩堤,其内湖荡众多,河湖相通,鱼池成片。

地面由小圩、大圩、东西大包圩联片。

地面高度在正常水位上下,地面组成为河流冲积,湖积相物质围湖造田,土壤以湖相――沼泽相沉积粘性土为主。

第二种,滨湖水网平原。

自木渎→东山公路以东,先后由东太湖淤积成陆,大部分地面成陆仅数百年,沉积物为湖沼相,由灰黄色粘土夹粉砂组成。

第三种,山前冲积平原。

境内位于半岛四周。

平原相对狭窄,从平地到山麓地段地面坡度为2­3°。

平原上,自然河道稀少短小、弯曲浅窄、水网不发育、环山河流呈放射状。

地面组成为河流冲积相物质,山前冲积平原土质一般为棕黄色粘质壤土,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地表又接受地面河流的再沉积,同时承受周围山丘冲积物的影响。

自山麓至平原,随地势由高到低,沉积物的颗粒相应由粗变细。

石英砂岩山丘周围的土质,以棕黄色粘壤土为主,呈微酸性反应;花岗岩丘陵周围的土质,以棕黄色砂壤土为主,呈酸性反应;石灰岩丘陵附近的土壤,则以棕红色粘壤土为主,呈微碱性反应。

第四种,山麓平原。

是在山谷出口的开阔地带,地面高程在5米以上,不受湖相冲积母质的影响,是坡积堆的地段,其土质基本与以前冲积平原相同,由山麓平原再发展则为冲积平原。

第五种,滨湖滩地。

一般地面高程在3米以下,因常年受湖水涨落和近代湖相沉积母质的影响,土壤质地多粉砂,发育为小粉砂土,土壤在沼泽化过程中,植物残体很多,发育成带渣土或青泥土,俗称浮墩土。

二、山地境内山地分为低山、丘陵与山坞三个类型。

㈠低山沿主峰莫厘峰山脉自北东向西南均系低山。

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组成,岩浆以浅棕、紫灰及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杂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薄层泥岩。

山顶成背状长条形,山地坡度一般20--30°,其上部可达30°,山脚在15°左右。

坡形上凹下凸,在山麓与平原过渡处有明显坡折。

山体200米以上,土质瘦瘠,土壤为薄层风化残积层构成的粗骨土,植被为稀疏的马尾松—白栎灌丛和草本群落;200米以下,坡度减缓土层增厚;50米以下,土壤为残积坡积层组成的山地黄棕壤,厚0.1-1米,土壤肥沃。

在优越的地形部位200米以下,形成了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栽种柑桔、杨梅、板栗、茶树、毛竹等各种果林。

㈡丘陵境内三山岛为石灰岩丘陵。

石灰岩山顶浑园,山坡为平缓微凸形坡,坡度为15°左右。

山坡上溶蚀微地貌“石芽”、“溶沟”、“溶洞”就是灰岩经溶蚀形成的。

山体灰岩裸露,仅裂隙间有薄层土壤,山麓地带土层较厚,属石灰性黄标壤,棕红色,质地粘重,夹有灰岩碎屑,呈微碱性反应。

当地灰岩质纯而坚硬,主要作化工原料及建筑材料。

少数受溶蚀形成奇特形态的灰岩,称“太湖石”,用于建园林假山。

㈢山坞在山丘形成过程中,山体受流水侵蚀形成一系列沟谷,后来山体基底下沉,沟谷沉溺,成为湖湾,或在谷底堆积较厚的冲积物,形成谷底宽平,向外微斜的谷地。

其谷底与两侧山坡有明显的角度转折,而与后面山坡逐渐过渡,整个沟谷形态如若船坞,称为“山坞”。

按其规模、形态特征可分为深坞、浅坞两类。

1、深坞坞底长在500米以上,与周围山地的高差大于100米,坞底倾斜在5°上下,两侧坞坡在15-25°间,坞头坡度可达25-30°。

深坞一般由一条主坞与数条支坞组成,平面呈树枝状。

如绿化村(今碧螺村)的俞坞、西坞,星光村的曹坞等。

深坞坞口两侧和坞口外侧坡麓的地形部位,水土条件优越,利于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生长,但坞底、坞头的地形部位,极易积聚冷空气,不适宜种植常绿果树。

2、浅坞坞底长在500米以内,一般300米左右,与周围山体相对高差小于1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