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5.ppt
合集下载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湖南省经济运行与发展分析ppt课件

我省“321”结构的形成并不是建立 在第2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省第 2产业速度1直较慢 第2产业慢发展和第3 产业较快发展,使得我省过早地结束了以 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这种低层次的 “321”结构不仅基础不稳固,而且经济效 益也不高
2 产业集中度不高
•产业集中度不高表现在3个方面: •1是单项产业产值没有进入全国前5位 •2是产业空间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有 影响的产业积聚 •3是没有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团
支出
1998—20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8
2000
消费支出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3、重点区域带动作用增大
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长株潭3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增 长14.1%,比全省快2个百分点;“1点1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 增长12.9% 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增长 11.6% “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增长13.2%
2.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工业企业规模小
1 轻重工业之比
2006年我省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达 68% ,说明我省工业1直偏向重化工业而轻视 轻工业,工业的重化工业趋势日趋明显 这种 重工业型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虽然 为我省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弊端是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2 工业企业规模小,而且结构也不优
2 “长株潭”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有待加强
2006年,“长株潭”实现GDP2818亿元,第1次超过武汉,占全省GDP总 量的37.6%;3市1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湖南的城市无论从规模还是综合实 力方面都缺乏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2 产业集中度不高
•产业集中度不高表现在3个方面: •1是单项产业产值没有进入全国前5位 •2是产业空间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有 影响的产业积聚 •3是没有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团
支出
1998—20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8
2000
消费支出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3、重点区域带动作用增大
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长株潭3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增 长14.1%,比全省快2个百分点;“1点1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 增长12.9% 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增长 11.6% “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增长13.2%
2.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工业企业规模小
1 轻重工业之比
2006年我省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达 68% ,说明我省工业1直偏向重化工业而轻视 轻工业,工业的重化工业趋势日趋明显 这种 重工业型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虽然 为我省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弊端是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2 工业企业规模小,而且结构也不优
2 “长株潭”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有待加强
2006年,“长株潭”实现GDP2818亿元,第1次超过武汉,占全省GDP总 量的37.6%;3市1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湖南的城市无论从规模还是综合实 力方面都缺乏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四)简要评论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 第三章 真题专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1·福建地理)科隆自贸区和新太平洋自贸区(下图)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 议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 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 自贸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隆自贸区以运河航运为基础发展金融、保险、通讯 等产业。2007年,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太平洋自贸区建立。据此完成1~3题。 2.巴拿马建立新太平洋自贸区可直接 A.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
仔细对比两个年份不同区域等级的升 降变化,可以发现整个区域的东部等 级下降、西部等级上升,说明先进零 部件制造业由嘉定向西部的昆山、太 仓扩散,东部侧重发展总部经济,产 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的热点等级在下 降。热点区域集中连片趋势明显;热 点等级最高的区域转向三个地区的交界处,体现出三个区域加强合作的态势, 政策支持优势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 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 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 京、合肥、苏州、杭州、宁 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 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 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 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 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 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 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D正确。
自贸区作为中拉贸易投资平台的主要影响
因素是
√A.产业结构
C.基础设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3张PPT)地理

首页
(2020·邵阳)2020年1月31日23时,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如图为英国位置图和伦敦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第1题。
本土考查 热身演练
首页
1.下列有关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欧后,不再是欧洲国家B.太平洋中的岛国C.脱欧后,断绝了与欧盟的联系D.发达国家
D
首页
(2023·邵阳)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截至北京时间7月1日6:00,新冠肺炎严重国家的数据统计如表。据表回答2~3题。
首页
B
(2022·无锡) 百事饮料国际集团(美国)现已在我国建立了几十家合资企业。如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读图,完成1~3题。
全国视野 情境设题
跨国公司
首页
1.八十年代初,百事可乐在中国建厂并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管理先进C.资金雄厚 D.劳动力丰富
首页
2.下列国家中,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和累计死亡病例都居首位的是( ) A.美国 B.印度 C.英国 D.意大利
A
首页
A
重难点 地域发展差异
1
首页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越发达;四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经济最发达,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台湾地区次之,缅甸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慢,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首页
典例2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文博会体现了当今国际经济关系是( )A.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自成一体B.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削弱C.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D.国际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合作
B
首页
5.中美共同参与牛仔裤的生产过程属于“南北”合作,与该合作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是( )A.英国与美国开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B.中国和巴西深化水电开发C.日本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液化天然气D.中日合作开发5G通信技术
(2020·邵阳)2020年1月31日23时,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如图为英国位置图和伦敦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第1题。
本土考查 热身演练
首页
1.下列有关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欧后,不再是欧洲国家B.太平洋中的岛国C.脱欧后,断绝了与欧盟的联系D.发达国家
D
首页
(2023·邵阳)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截至北京时间7月1日6:00,新冠肺炎严重国家的数据统计如表。据表回答2~3题。
首页
B
(2022·无锡) 百事饮料国际集团(美国)现已在我国建立了几十家合资企业。如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读图,完成1~3题。
全国视野 情境设题
跨国公司
首页
1.八十年代初,百事可乐在中国建厂并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管理先进C.资金雄厚 D.劳动力丰富
首页
2.下列国家中,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和累计死亡病例都居首位的是( ) A.美国 B.印度 C.英国 D.意大利
A
首页
A
重难点 地域发展差异
1
首页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越发达;四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经济最发达,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台湾地区次之,缅甸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慢,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首页
典例2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文博会体现了当今国际经济关系是( )A.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自成一体B.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削弱C.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D.国际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合作
B
首页
5.中美共同参与牛仔裤的生产过程属于“南北”合作,与该合作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是( )A.英国与美国开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B.中国和巴西深化水电开发C.日本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液化天然气D.中日合作开发5G通信技术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渡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 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 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 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 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 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 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 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区位势能的动态变化
区位势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而演变。 (1)区位势能的“点状”变化 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从而导致节点城市和城 镇的兴起。 (2)区位势能的“线状”变化 表现为交通线、河流、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型体。“线状” 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形成区域 经济带。 (3)区位势能的“面状”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 成了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 上述点、线、面上区位经济发展的兴衰,都和区位势能作用及 其变化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边际消费率越大和边际进口率越 小,乘数效应就越大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五、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Q=∑qi
Gv=∑(ai*Gvi) ai=qi/Q 对于qi和Gvi较大的区域要重点扶持。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
生产率决定的 Gvi=Gai+βkiGki+βliGli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波动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结果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包容关系
互动关系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g s s
wk
gw表示均衡经济增长率, gw=△Y/Y S表示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S/Y) K表示资本-产出比率(I/ △Y) 为资本生产率( △Y/I)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 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 • 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 • 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无法打破该循环 • 依据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确定投资比例 • 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依据——投资外部正效应的
存在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工业化方案(三种)
–定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 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 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定义
–特性
• 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G=GW=GN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索洛—米德模型
△Y Y
=a
△k k
+b
△L L
+ △T T
1. 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2.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降低 资本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加,实现充分就业
3. 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观点
4. 新古典理论在区域经济应用中的局限性
– 增长极理论 – 倒U型学说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均衡发展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 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 发展,以此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 或经济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 定义
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 进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 定义
– 特性
• 多重含义 • 区域经济发展在强调经济规模扩大的工程中,更强调科学技术进
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率提高 • 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 • 发展是一个长期变动过程。 • 发展不仅代表人类的进步过程,还包括了人类采取的行动和行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
G=S/C=(P/Y*S(p)+W/Y*S(w))/C
在上式中,G是产出的增长率,C是资本-产出比率,S是储蓄 率,P/Y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p)是利润收 入者的储蓄倾向,W/Y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 (w)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由于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所以P/Y+W/Y=1。 一般假设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即S(p)>S(w),而且S(p)和S(w)这二者都是既定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
1、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和收入分 配的差异
2、可当以g提w<高储gn蓄,率增,推加动利区润域份经额济,发减展少工资份额 3、当gw> gn,减少利润份额,增加工资份额
考虑规模收益时 Gvi=Ga+(βkGk+βlGl)α
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聚集上。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
– “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 赫希曼(A.Hirschman)的观点 •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观点
即:经济增长是边际储蓄 倾向和资本-产出比的函数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投资具有双重性 • 国民收入增加是投资增量的函数 • 经济是在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中增长的 •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G=S/k • 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G≠GW • 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GW≠GN 长期实现最理想均衡增长的充分条件是:
可以减少储蓄率,减缓区域经济衰退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域输出基础模型
杜森伯利和诺斯
区域总收入:YR=Yx+Yl 其中:Yl=Yx[1/(1-C+q)-1]
∴YR=Yx+Yx[1/(1-C+q)-1]=Yx /(1-C+q)
Yl——本地部门的收入 Yx——输出收入 c—边际消费率 q—边际进口率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本短缺
储蓄(积累)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
人均收入水平低
经济增长慢
资本供给角度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本的有效需求不足
市场狭小
劳动生产率低
市场购买力低 经济增长缓慢
人均收入低
资本需求角度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对消费品工业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 对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 大推进方案
均衡发展理论的不足
– 资金来源 – 外部正效应下降 – 市场机制强化非均衡发展
该理论的优点 中国的应用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1.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 “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五、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Q=∑qi
Gv=∑(ai*Gvi) ai=qi/Q 对于qi和Gvi较大的区域要重点扶持。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
生产率决定的 Gvi=Gai+βkiGki+βliGli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波动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结果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包容关系
互动关系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g s s
wk
gw表示均衡经济增长率, gw=△Y/Y S表示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S/Y) K表示资本-产出比率(I/ △Y) 为资本生产率( △Y/I)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 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 • 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 • 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无法打破该循环 • 依据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确定投资比例 • 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依据——投资外部正效应的
存在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工业化方案(三种)
–定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 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 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定义
–特性
• 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G=GW=GN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索洛—米德模型
△Y Y
=a
△k k
+b
△L L
+ △T T
1. 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2.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降低 资本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加,实现充分就业
3. 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观点
4. 新古典理论在区域经济应用中的局限性
– 增长极理论 – 倒U型学说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均衡发展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 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 发展,以此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 或经济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 定义
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 进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 区域经济增长
• 区域经济发展
– 定义
– 特性
• 多重含义 • 区域经济发展在强调经济规模扩大的工程中,更强调科学技术进
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率提高 • 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 • 发展是一个长期变动过程。 • 发展不仅代表人类的进步过程,还包括了人类采取的行动和行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
G=S/C=(P/Y*S(p)+W/Y*S(w))/C
在上式中,G是产出的增长率,C是资本-产出比率,S是储蓄 率,P/Y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p)是利润收 入者的储蓄倾向,W/Y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 (w)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由于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所以P/Y+W/Y=1。 一般假设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即S(p)>S(w),而且S(p)和S(w)这二者都是既定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
1、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和收入分 配的差异
2、可当以g提w<高储gn蓄,率增,推加动利区润域份经额济,发减展少工资份额 3、当gw> gn,减少利润份额,增加工资份额
考虑规模收益时 Gvi=Ga+(βkGk+βlGl)α
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聚集上。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
– “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 赫希曼(A.Hirschman)的观点 •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观点
即:经济增长是边际储蓄 倾向和资本-产出比的函数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投资具有双重性 • 国民收入增加是投资增量的函数 • 经济是在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中增长的 •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G=S/k • 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G≠GW • 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GW≠GN 长期实现最理想均衡增长的充分条件是:
可以减少储蓄率,减缓区域经济衰退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域输出基础模型
杜森伯利和诺斯
区域总收入:YR=Yx+Yl 其中:Yl=Yx[1/(1-C+q)-1]
∴YR=Yx+Yx[1/(1-C+q)-1]=Yx /(1-C+q)
Yl——本地部门的收入 Yx——输出收入 c—边际消费率 q—边际进口率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本短缺
储蓄(积累)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
人均收入水平低
经济增长慢
资本供给角度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概念 基本理论
• 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本的有效需求不足
市场狭小
劳动生产率低
市场购买力低 经济增长缓慢
人均收入低
资本需求角度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对消费品工业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 对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 大推进方案
均衡发展理论的不足
– 资金来源 – 外部正效应下降 – 市场机制强化非均衡发展
该理论的优点 中国的应用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1.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 “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