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经济地理》PPT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包括
❖ 经济效益——经济增长 ❖ 社会效益——生态平衡、社会文明与进步、
社会健康发展。 ❖ 环境效益——美化环境 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和
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区域经济增长为基础、前提 (3)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时间和规模)但是是同时进行的
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产品 的市场价值。
3.国民生产净值(NNP)
一定时期
生产活动总产出
各生产单位 产出中资本消费
4.国民收入(NP)
NNP 政府补助金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税负可以转嫁的税种称为“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企业将收入的部分捐赠给非营利单位, 社会慈善捐赠 ▲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 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 的一种经济现象
(三)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冈纳·缪miao尔达尔,1944年《美国的两难处境》中提出)
观点 (1)良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子是相互影响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1、资源禀赋 (1)概念: 1)禀赋----区域内所赋予的资源禀性即资源的数量、质
量特征与结构 2)资源——指有经济价值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因素(自然
和社会) (2)资源基本特征 1)资源可产生经济价值,但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技
术等影响资源的开发时间、开发程度)经济价值不同 2)资源在地域上分布是不平衡的(集聚、分散),而且
构 ②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同时影响到需求和供给(生活、专业) ③劳动力、人口迁移影响到区域产业布局及经济结构
第二讲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 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 的部分:
•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 长之和
• 如果以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qi表示i区域的生产总值,
则有公式:
Q qi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 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认为,以前只注 意产量与资本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只能 叫部分生产率。
• 这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 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效率的变化。
•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
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 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 (一)区域开发的含义 • (二)区域开发的特征
• 1、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 • 2、开发的时效性。 • 3、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 4、开发目标要达到区域的普遍增长
• (三)区域开发的内容 • ——开发模式构建 • ——产业部门更替 • ——产业部门间转移。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 域关系更趋紧密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9. 720.9.7 Monda y, September 07,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3 1:3710: 31:3710 :319/7/ 2020 10:31:37 AM
• ——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 最后 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 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财务管理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地貌、气候条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影 响,
1.2.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 影响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农业和采 矿业的发展和分布。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间接影响原材料工 业和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质,这就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 进行技术培训;
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 因而劳动者能够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
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 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创造了条件。
(3)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 形成具有相当的影响。
1.2.3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农矿业是区域 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 来讲,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持续 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区域经 济的健康成长。不过,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 的作用逐渐削弱的。
2.3.3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
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使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 配置。从全国的整体角度看,这种流动使更多的劳 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劳动力注入区域来讲,区外劳动力的流入,缓解 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由于劳动力供给增加, 降低了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 本,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因而有利于 区域经济的增长。
3.2.2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途径
私人储蓄 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 收入的高低,存款利率的高低、观念和习俗的改变 等。一般来讲,收入水平高,消费后的剩余额越大, 因而储蓄就可能增加。存款利率对储蓄也产生明显 的影响。存款利率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因而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会 影响储蓄。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概述(PPT 48张)

• • • • • • • • •
• • • •
• • • •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 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 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0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要克服由于地区市场狭小、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 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全面地大规 模地进行投资,即在国家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并合 理分配投资,满足和增加各方面的需求,使市场扩大,特 别是对基础设施大幅度投入,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 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使发展中 国家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理论依据:
供给:区内供给:要素、技术、经济规模、组织管理方式等
区外供给: 外因 区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环境的分析
1.经济环境 2.行政环境 3.公共服务环境 4.法制环境
5.社会文化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1.需求拉动机制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 国家或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 演进过程。
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包容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发展环境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内因 需求:区内需求:消费、投资、储蓄等 区外需求:
2.供给驱动:要素投入(包括中间品投入)驱动
3.产业传导机制:连锁效应 通过产业或生产的经济联系而产生连锁反应,具有 自强化属性,可导致累积性或乘数效应。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3)旁侧关联
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述评 1.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2.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发展极”具有两种作用——“极化效应”和“扩散 效应”。
4. 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 纳克斯、罗森斯坦· 罗丹的“平衡发展”理 论 6.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有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难点——经济增长与发展基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中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10学时。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成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
W.A.刘易斯(W.Arthur Lewis)把增长和发展看作同义词,他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口平均的产值问题。
W.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就是按照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
所以,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
可见,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同义词,将经济发展看作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基于这一发展观,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加速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这一主题上。
对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其对追逐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判断其价值,并由此出发来确定人们的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
他们认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进资本积累和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战略。
(二)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加结构变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文献中.对发展含义的解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并把增长与发展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
l965年,在联合国供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汉斯.辛格(Hans W.singer)在一篇论文中明确地指出:“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增长问题,还有发展问题。
发展是增长加变化,而变化不单在经济上,而且还在社会和文化上,不单在数量上,而且还在质量上。
”辛格关于增长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已被普遍地接受了。
所谓增长就是指人均产品量的增加,它通常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来表示。
发展包含了增长,即包含了人均产品量的增加。
但是,它还包括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运用历史统计方法研究长期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对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式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它的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定义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必要条件,经济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还包括了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以及非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尽管的确实现了他们的经济增长目标,然而,大部分国民的生活水平却依然如旧,增长的果实并没有产生“滴注效应”,让低收入阶层和贫困者得到多少增长的实惠,分配不公、失业、贫困变得比过去更加严重了。
于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否定经济增长的潮流,甚至出现了“把国民生产总值赶下台”的口号。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谴责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贫困的减少.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
标志着这一时期发展观转变的重要文献是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达德利·西尔斯l969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发展协会第ll届世界大会上的演讲。
西尔斯明确地反对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变得较不严重,无疑这个国家就经历了发展。
如果这三个中心问题中一个或两个恶化了,特别是三个问题都恶化了,那么,即使人均收入成倍增长,把这种结果称为是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
”西尔斯这篇演讲对20世纪70年代发展观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发展文献和国际机构的文件中,再也不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而是把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目标。
在这一时期,国际劳工局提出的《世界就业计划》、世界银行制定的“增长的再分配”方案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起的“基本需要战略”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观和发展目标改变的具体表现。
(四)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范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环境资源基础是一个无限大的可以随意利用的资本库,并据此向政策决策者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不断鼓励人们提高消费水平,似乎物质产品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
关于长期生产和消费的宏观经济模型很少提及环境资源,可见其隐含的假定为自然资源是不稀缺的,而且在将来也不会稀缺。
在这些经济增长模型中,稀缺的要素或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不是资本(哈罗德—多马模型),就是技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制度(制度经济学)。
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边干边学模型、人力资本积累、R&D理论等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是也没有将资源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约束整合进经济分析模型。
这些理论都无法解答经济和环境如何协调的问题。
实际上,只在经济体系内寻找经济与环境协调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够的,这需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转变,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与旧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在逻辑上应该还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理论假设、结论以及政策主张等方面。
具体而言,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旧的理论范式。
1、改变经济行为模式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范式,将生态系统看作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认为生态系统不过是经济系统开采和处置废物的场所。
在这种假设下,经济增长就变成是无成本的了。
新的理论范式则认为经济系统只是有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随着经济子系统的不断增长,生态系统从一个“空的世界”转变为一个“满的世界”,这时候自然资本代替人造资本成为稀缺要素(图1-1)。
在新的理论范式下,人类的经济行为也必须改变。
例如,过去是靠限制渔船(人造资本)来限制捕鱼量,现在却是根据海里剩余的鱼类总数(自然资本)来限制捕鱼量。
2、转变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除了受资源短缺、生产效率低下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制约外,更主要受市场规模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
新的经济学范式认为,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人造资本的过程。
但是,随着这种转化的进行,自然资本日益从相对丰裕变得稀缺,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
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是充分利用并投资于自然资本。
要投资于自然资本,就必须改变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首先,要取消各种对资源消费补贴的政策,加大对自然资源流量和环境征税,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
其次,为了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人类需要放弃美国式的“奢侈性高消费模式”,而转向一种新的适度消费模式,不能为消费而消费。
3、修正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在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看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考虑在内,也就是说,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真正成本,也不能衡量社会福利水平。
因此,以GNP为主要指标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有害的“指挥棒”,它鼓励人们掠夺地球,自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对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纷纷进行修正。
1972年,詹姆斯·托宾和威廉·诺德豪斯共同提出了“净经济福利”(Net Economic Welfare, NEW)指标,主张把污染、交通堵塞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NP中扣除。
皮尔斯(Pearce)等人认为,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反映完全成本,而完全成本由三部分组成: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使用者成本。
戴利提出了“可持续的社会净国民生产总值”(SSNNP)概念,并认为SSNNP=NNP-DE-DNC。
(NNP是净国民生产总值,等于GN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DE是防御性支出,DNC是自然资本折旧)。
1992年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提出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并于1993年出版了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将环境资源核算正式列入了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目前,许多国家已开始进行绿色GNP的核算的实践。
(五)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