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2010-05-31 15: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 A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 19世纪20年代B 19世纪30年代C 19世纪40年代D 19世纪5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阶级斗争学说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C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BD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BD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DE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DE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E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AC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 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DE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北京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作业考试复习题

L380 作业4-1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5 分)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最重要的是()(5 分)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5 分)4、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5 分)5、在哲学上,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5 分)6、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5 分)7、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5 分)8、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5 分)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5 分)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据是()(5 分)1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5 分)1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5 分)多选题1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 分)14、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突出的三个方面是()(8 分)15、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8 分)16、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指的是()(8 分)1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是()(8 分)L380 作业4-2(新)单选题1、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西方人还说“失败教会成功”,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失败总是与成功相生相伴,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上述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5 分)2、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5 分)3、“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5 分)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5 分)5、在辩证法范畴中,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5 分)6、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是()(5 分)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5 分)8、《荀子》中《天论篇》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一、辨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哲学就是世界观答: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主观唯心主义是无头脑的哲学答:正确,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所以,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这种唯我论会使人陷入自我精神之中,无法前进。
所以是无头脑的哲学。
二、思考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答: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让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
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附参考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附参考答案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答案:B2.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社会制度的更替C.阶级斗争D.精神文明的发展答案:A更多加微boge3.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B.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C.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D.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意的答案:A4.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否认规律的客观性B.否定事物间的互相区别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D.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答案:D5.人在代价关系中()A.只能做价值主体B.只能做价值客体C.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D.只是代价目的,不是代价手腕答案:C6.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发热D.电闪雷鸣答案:C7.社会发展的决意力量是()。
A.生产方式B.人口身分C.地理环境D.社会意识答案:A8.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是非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答案:B9.社会基本矛盾是()。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B.社会物资文明和社会肉体文明的矛盾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D10.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C.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D.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答案:C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答案:D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最新】

单选题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道德属性(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精神属性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A)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B) 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 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 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 (A)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C) 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D) 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4. 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 )(A)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 地理环境(B) 社会关系(C) 生产劳动(D) 信息交流6.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 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A) 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 资本有机构成下降(D) 不变资本比重下降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0.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1.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 社会劳动为尺度(B) 私人劳动为尺度(C) 简单劳动为尺度(D) 抽象劳动为尺度12.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 个人心理(B) 社会心理(C) 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 道德、艺术和哲学1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B) 客观性(C) 不变性(D) 终极性15.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 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 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 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6. 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A) 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B) 商品的社会价值统一为市场价值(C)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D) 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科学之科学(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 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8.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9.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 产品的交换形式2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2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 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C)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2.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 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3.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流通阶段24.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25.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 观念上的货币(B) 现实的货币(C) 足值的金属货币(D) 纸币26.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 按需分配的原则(B) 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 人道主义原则(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28.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二元论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29. 现实可能性是指( )(A) 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 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 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 实现的可能性30.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 )(A)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 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 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D) 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3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32.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道德属性(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精神属性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A)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B) 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 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 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A)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C) 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D) 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4. 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 地理环境(B) 社会关系(C) 生产劳动(D) 信息交流6.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 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A) 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 资本有机构成下降(D) 不变资本比重下降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A)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0.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1.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 社会劳动为尺度(B) 私人劳动为尺度(C) 简单劳动为尺度(D) 抽象劳动为尺度12.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 个人心理(B) 社会心理(C) 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 道德、艺术和哲学1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 永恒性(B) 客观性(C) 不变性(D) 终极性15.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 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 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 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6. 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A) 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B) 商品的社会价值统一为市场价值(C)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D) 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 科学之科学(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 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8.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9.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 产品的交换形式2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2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 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C)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2.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 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D)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3.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流通阶段24.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25.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 观念上的货币(B) 现实的货币(C) 足值的金属货币(D) 纸币26.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 按需分配的原则(B) 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 人道主义原则(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28.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二元论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29. 现实可能性是指()(A) 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 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 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 实现的可能性30.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A)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B) 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 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D) 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3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32.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 机械决定观点(C) 历史宿命论观点(D) 历史循环论观点33. 法律规范的贯彻()(A) 靠社会舆论和习惯来实现(B) 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实现(C) 靠国家强制执行(D) 靠自由讨论来实现34.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 国家政权(B) 党派组织(C) 社群组织(D) 法律设施35.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36.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就是()(A)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 人们的活动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C)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D) 人们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和谐地改造客观世界37.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A) 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 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 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 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38.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3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 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D) 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4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 科学性和阶级性(B) 原则性和灵活性(C) 实践性和阶级性(D) 科学性和革命性41.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42.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 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 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 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43. 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 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 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 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 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44. 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A) 必要劳动(B) 剩余劳动(C) 无酬劳动(D) 抽象劳动45.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 广延性(B) 持续性(C) 绝对性(D) 规律性46. 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47.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质量互变规律(D) 否定之否定规律48.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49. 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A) 货币的出现(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C) 商品交换的实现(D)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5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1.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A)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C) 眼前价值和长远价值(D)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52.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53.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政治关系(B) 生产关系(C) 阶级关系(D) 思想关系54. 社会意识是()(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 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5.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A) 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56.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生活习惯(C) 伦理道德(D) 物质生产57.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5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 风来雨至(B) 冬去春来(C) 摩擦生热(D) 电闪雷鸣59.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60. 意识的本质是()(A) 各种感觉的综合(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 “绝对精神”的体现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重商主义(B) 古典政治经济学(C) 庸俗政治经济学(D) 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62.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中,其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63.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A) 劳动时间和停工时间(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 销售时间和购买时间(D) 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64. 人口因素是指()(A) 一定质量的人口(B) 一定数量的人口(C) 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D)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65. 空间的特性是()(A) 一维性(B) 二维性(C) 三维性(D) 多维性66.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 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67. “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A) 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B) 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C) 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D) .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68. 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 不需要任何条件(B) 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 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 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69.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直接性(B) 主观性(C) 摹写性(D) 抽象性70.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生产关系(B) 家庭关系(C) 政治关系(D) 思想关系71.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 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