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石头书
17石头书

17石头书教学目标: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5个生字,学会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石头书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重点学习写人物的对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5个生字,学会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
2. 看拼音,写汉字。
duìyuán shūshu qíguài( ) ( ) ( )yícè jiǎoyìn zújì( ) ( ) ( )kuàngshí méitàn bèiké( ) ( ) ( )3.指导书写:叔:左上部是“上”不是“止”;册:独体字,不是左右结构;壳:上面是“士”不是“土”;煤:右上部是“甘”。
二、根据课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无论我们提出多少问题,都可以通过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进行解答。
三、学生“探究疑问”(一)解决“写什么?”1.指名逐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读准多音字“好、藏、壳”。
2.全文共14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为三段,想一想这三段分别写了什么?第一段(一至五)勘探队员告诉孩子石头像书。
第二段(六至十一)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段(十二至十四)石头书里的学问多,用处大。
(二)解决“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怎么写?(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第二至五自然段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你觉得“光秃秃”用的好吗?为什么?(写出两个孩子对石头的学问一无所知)四、教师“引导实践”1.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看看提示语是怎么安排的?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安排?(第二自然段提示语在前;第三、四自然段提示语在后;第五自然段没有提示语,但是我们从上下文可以了解到是谁说的。
《石头书》课文原文阅读

《石头书》课文原文阅读
[苏教版第五册课文]17石头书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我在读书呢。
”叔叔笑着说。
“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石头就是书。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说:“这书上有字吗?”“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磊磊问:“这书上有画吗?”叔叔说:“有。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
“用处可大了。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7石头书》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7 石头书》评课稿《石头书》评课稿之一
《石头书》这篇课文情味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
的对话中,科普作品成了风趣的小孩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毛老师采纳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舞学生释疑、怀疑,深入研究,从“石头能够成为书吗 ?”的发问开始,到石头书里能否真的“有字”、“有画”、“有知识”、“有财产”的深入商讨,课文中全部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几乎都是学生经过自主研究获取、解决的。
这对培育学生踊跃主动的学习态度和
怀疑、研究能力很有利处。
这堂课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得较好,
不单突出了重点,节俭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线。
最后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
中国化石网两个网址。
笔者以为,这不是形式,而是一种故意
的指引和追求。
许凤英: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做到了“三个开放”,即“向教科书外的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开放:向丰富的生活资源开
放;向语文资源的拥有者开放。
”“依靠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舞学生对四周感兴趣的事物追根问底,乐于研究,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这是毛老师为这堂
课确立的一个教课重点。
应当说毛老师优秀达成了教课任务,
达到了预约的教课目的,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是一
堂充足表现语文课改精神、拥有研讲价值的好课。
《石头书》评课稿之二。
三年级上册17课《石头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石头书》教学反思«石头书»教学反思之一«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仰仗言语文字的朗诵感悟,鼓舞先生对周围感兴味的事物追本溯源,乐于探求,培育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迷信的志趣。
«石头书»是一篇科普文,这类文章先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经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缘由:1、外形: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书一页一页的。
2、石头上的雨痕、波痕、矿物就像书上的字。
3、石头上的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像书上的画。
4、人们经过石头上的化石能知道许多知识,就像书天分通知人们知识一样。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打破口,引导先生质疑,激起先生的学习愿望。
首先,让先生结合往罕见过的书说说。
其次领先生齐读课题后,让先生末尾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如今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十分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剧烈渴求。
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生疏的新的知识范围中去。
接着,我让先生带着这些效果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全体掌握课文。
由于是第一课时,生字词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课里有一个〝壳〞字是多音字,我便结合图片停止解说。
学习课文内容我以六次对话为中心,将石头书与如今的书停止比拟,发现效果处置效果。
在解说石头书的字这一局部时,重点让先生依据课件展现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先生经过观察后再回到课文中去找找,给先生观察思索的空间,并联络生活中的书来回答〝为什么石头像书?〞让先生在比拟中,渐渐体会为什么称为石头书的缘由,由观到思到悟,让先生会学习。
还有在讲授〝矿物〞时,关于矿物外面的小不点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让先生想象这些红的、黄的、闪光的、透明的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如钻石、红宝石、煤炭-----把课堂与生活衔接起来。
17.石头书第一课时详案

17.石头书第一课时详案一、导入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齐读课题。
(17.石头书)2.当你看到“石头书”三个字时,你有什么疑问吗?(石头怎么做成书呢?石头书有作者吗?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呢?石头书有什么用呢?)3.小朋友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闪现了这么多问题,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对吗?4.哦!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
(学生齐读词语)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二、自由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95页,请你大声地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轻轻地圈划一下。
【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学习字词(一)“叔叔、川川、磊磊”1.小朋友读完书之后,把书轻轻放下,做得真棒!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我们都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这三个词都是叠词,叠词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谁能读准它们?(生:川川、磊磊、叔叔)我们一起每个一遍。
2.这个叔叔,可不是一般人物,通过预习和刚刚的自由朗读,你知道这个叔叔是什么身份吗?(生:勘探队员)【评:恩,你读书真仔细!请你来领大家读好这个词。
】(二)“好奇、贝壳、地壳、藏着”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第二波挑战来了,这些词你都认识吗?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2.小朋友,那你们见过贝壳吗?(生:见过)请看,这就是贝壳。
那地壳又是什么东西?(生:地球的表面,地球的最外面一层……)【评:看来小朋友们对于地壳还是不太了解;你的知识真丰富。
】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看看什么是地壳,瞧,这是一张地球内部结构图,你找到地壳了吗?在这儿呢!你来看,地壳是在地球的最表面,是我们地球岩石圈层的最外面一层,如果地球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话,地壳就是鸡蛋的那个部位啊?(生:蛋壳)也可以这么理解:地壳就是地球的壳,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地壳”。
一起读好这两个词:贝壳、地壳。
(三)“脚印、雨痕、足迹、波痕”1.小朋友们学得真好!接着第三波挑战来了,我请一位小朋友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读。
17 石头书

17 石头书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石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地壳的变化比较陌生,学习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课前再查阅一些资料,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反问句和因果关系的句子,练习说话。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明白石头书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石头怎么能做书呢?石头书有多重啊?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通课文;弄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17石头书”2.学生读题,你有什么想法?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读会生字词。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名试读课文,适时解释词语。
矿石:含有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章脉络1.出示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7、石头书2

泗阳县南刘集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7、石头书设计日期使用日期设计者庄永峰三年级上册第2课时 / 总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学习课文: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2、小组学习,交流;(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1、分角色读。
2、理解:(1)、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2)、"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
17石头书

17 石头书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学习课文:学习1~5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学习用上提示语的两 种形式。
“用处可大了。这本书 会告诉我们,那座山下 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 着矿石……”
填空: 填空
一层一层的 石头﹙ 石头﹙ ﹚,看上去就像 看上去就像 ﹙ 一本书 ﹚。﹙雨痕 ﹚、﹙ 波痕 ﹚、 是这本书上的字, ﹙ 矿物 ﹚是这本书上的字,﹙ 树叶 贝壳 ﹚、﹙ 小鱼﹚等化石是这 ﹚、﹙
本书上的画, 本书上的画,石头书会告诉我们 ﹙ ﹚, 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石头书。 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石头书。
17 . 石
头
书
执教:吕夫莉 2011.11
学习任务: 1.为什么叫石头书? 1.为什么叫石头书? 为什么叫石头书 2.初步认识写人物对话时 初步认识写人物对话时, 2.初步认识写人物对话时,提示 语的三种安排形式和神态描写。 语的三种安排形式和神态描写。
“石头就是书。你们 看,这石头一层一层 的,不就像一册厚厚 的书吗?”
刨根问底
看什么? 看什么 哪里有书哇? 哪里有书哇 书上有字吗? 书上有字吗 书上有画吗? 书上有画吗? 说明什么呢? 说明什么呢? 有什么用呢? 有什么用呢?
书 石头就是书 雨痕、波痕……矿物 树叶、贝壳、小鱼 地壳的变化 告诉我们:哪座山下…… 哪块地下……
提示语的位置: 提示语的位置: 1.提示语在前的; 1.提示语在前的; 提示语在前的 2.提示语在后的; 2.提示语在后的; 提示语在后的 3.连续对话时可以省略提示语. 3.连续对话时可以省略提示语. 连续对话时可以省略提示语 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对话,提示语出现在 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对话, 不同的位置,标点符号也有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位置,标点符号也有相应的变化。 提示语在前时,用冒号表示; 提示语在前时,用冒号表示;提示语在后 直接用句号;没有出现提示语, 时,直接用句号;没有出现提示语,直接 把对话的内容用引号表示出来就行了。 把对话的内容用引号表示出来就行了。另 还有种是提示语在中间的位置, 外,还有一种是提示语在中间的位置,使 用的是逗号。 用的是逗号。
“ 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 有哇,你们来看: 下的脚印,叫雨痕; 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 的足迹,叫波痕; 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 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 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 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 叫矿物。 透明的 叫矿物 书上的字。 书上的字。
叔叔说: 叔叔说:“有。这 是树叶,这是贝壳, 是树叶,这是贝壳有。 , 叔叔说: 叔叔说:“ 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 ,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 小鱼, 小鱼,这些都是化 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 石。” ,这些都是化石。 小鱼, 小鱼 这些都是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 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 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 叔叔说: 叔叔说:“有。 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 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 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 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 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现在看到的这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