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供需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供需平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农业供需平衡的重要性农业供需平衡是指农产品的产量与消费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达到市场平衡和稳定发展的状态。
农业供需平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将下降,农民的收入将受到影响;如果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将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受到压制。
二、现阶段农业供需情况目前,我国农业供需状况总体保持平衡,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市场需求无法完全满足。
这一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原因所致。
三、农业供需平衡预测方法为了预测农业供需平衡,可以采用一些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法、回归分析法等,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有情况的分析,得出未来的供需情况。
定性方法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虑,综合考虑农业政策、市场需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供需预测。
四、农业供需平衡的挑战农业供需平衡预测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气候、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
其次,市场需求复杂多变,个体差异大,即使预测供求平衡也可能存在误差。
此外,政策调整和农产品竞争等因素也会影响预测结果。
五、解决农业供需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农业供需平衡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六、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是农业供需平衡的关键。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为进一步加快焦博修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将使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
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河南省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与用地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的土地资源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县土地利用现状概述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处北纬35°02'-35°22',东径112°56'-113°12'。
东与焦作、修武、武陟接壤;西与沁阳相连;南隔沁河与温县相望;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全县境域呈南部较宽,北部较窄的狭长状,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11-19公里,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全县行政区划为7镇3乡234个村,总面积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人口43万人。
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共有一级类8个、二级类24个,分别为耕地公顷,其中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园地公顷,其中果园公顷;林地公顷,其中有林地公顷,灌木林地公顷,其他林地公顷;草地公顷,其中其他草地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公顷,其中建制镇公顷,村庄公顷,采矿用地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公顷,铁路用地公顷,公路用地公顷,农村道路公顷,管道运输用地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公顷,水库水面公顷,坑塘水面公顷,内陆滩涂公顷,沟渠公顷,水工建筑用地公顷;其它土地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公顷,田坎公顷,裸地公顷。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由于县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复杂,低山、平原、滩涂兼有。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海宁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特点和供给潜力,面对未来用地需求预测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土地资源供需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供需平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已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在严把土地“闸门”的大环境下,土地供需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是典型的“地狭人稠”地区,国土面积9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44.8平方公里,钱塘江水域166.0平方公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用地却日益紧张。
海宁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8.4%,但在2005年却占39.5%,呈减少趋势。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大,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产出量较低。
林地所占比例仅为 1.2%,生态效益并不高,交通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因此,科学协调土地关系,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海宁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土地利用特点(一)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我市近几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供地总面积2209公顷,年均增长29.9%,可以看出,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
(二)供地率显著提高该市积极筹划存量建设挖潜,尽可能将项目引导到已经转用的地块上来,供地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全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0.34%、80.62%、66.41%,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情况,工业用地闲置明显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三、未来土地需求预测(一)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长1、人口将随城镇化率提高而稳定增长2009年末,海宁市总人口为65.5万人。
农村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与相关问题

红桥村土地利用问题浅析摘要:红桥村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与相关对应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引言:红桥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与整改策略,未来该如何发展。
地址: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红桥村(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本村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河流纵横交错,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8月份平均气温一般为25℃-35℃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800至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属于湿润区。
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土地肥沃经济作物有花生、红薯、大豆、高粱、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产量也相当可观。
我的家乡以盛产白菜在广州等南方地区而小有名气。
本村大小应该属于中等偏上,接近200户,600多人口,有独立的小学,也是我村唯一的教育机构。
8%55%7%5%23%2%土地利用类型图居住地旱地未利用地林地水田特殊用地1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建设薄弱环节1.1土地用途管制与增加农民收入相冲突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民想通过牧、渔、林等方式提高生活条件,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则想通过流转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来提高收入,而这一措施的实施,直接导致部分农民为经济利益而违法占地。
现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收入。
我村(湖北省潜江市王村镇红桥村)的农民违法占地主要是用作养殖,以提高收入,而现行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农民增收渠道,影响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当前发展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问题之一。
1.2农村建设用地管制与节约利用土地相冲突耕地保护、规划指标控制、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方面的土地管理工作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抑制了农民多渠道发展,与当前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相冲突,尤其表现在农民宅基地使用上。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基本概念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供需平衡。
一、土地资源供给情况分析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扩张: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扩张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供给量。
2. 土地整理和开发: 针对土地利用的不规范和低效问题,政府会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开发。
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和数量起到重要作用。
3. 城市更新: 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建设,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来增加土地供给。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土地资源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
但是,在供给的同时,土地资源面临一些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 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压力,可能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2. 自然资源受限: 土地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加之自然因素如地势、气候等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导致土地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
二、土地资源需求情况分析土地资源需求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需求。
需求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
2.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物流用地等方面,以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用地需求主要来自于农田、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地等方面,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需求。
4. 生态环境需求: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生态用地和公共绿地等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的
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
需
是对木材的需求。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求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非农业用地需求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附: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
根据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7.88*105hm2.1990-199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5.5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 70.3%,扩展较快,1996-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2.3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 的29.7%,增长速度趋缓。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耕地减 非农建设 生态退
少
占用
耕
46.22 57.04 84.17 155.60 89.33 202.74 288.09 114.59
19.23 17.62 20.53 16.33 16.37 19.65 22.91 14.51
(2亿吨)的1至2倍。因而中国不但不能养活自己,
而且将把世界粮食市场“买空”,乃至造成世界
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甚至引发全球政治和生态危
机。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 究
我国2001年现有耕地19.14亿亩(其中优质 耕地仅占1/3),人均耕地1.51亩,不及世 界人均耕地的45%,全国有666个县(区)的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 亩的警戒线。
32.65 30.94 40.51 59.36 26.60 34.12 34.35 34.56
耕地净 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研究结果的协调。
第二节 土地供给量分析
一、概述
• (一)土地供应控制指标: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的,为使国家规 划和管理土地的职能得以体现,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总量控制目标,上级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 编制时,已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下一级人民政府 先行下达了土地供应的控制指标。主要有三类:1、控 制耕地减少量,要求各地在规划落实时,不得高于上 级下达的控制数;2、补充耕地量,要求不得低于上级 下达的控制数;3、耕地净增加量,同样要求不得低于 上级下达的控制数。
• 3、现行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采用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进行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各级规划基本上同步进行,而且下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才能进行,使 得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能够自上而下层层得到落实,也 使得各类土地利用的需求能够在总供给量的控制下,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 急,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使用土地。其它用地的需求在土地供应总量 控制下,通过规划引导它们逐步走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道路。
• (二)规划编制的实质: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 制是在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作为一个地方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土 地供应总量已经基本上由上级政府确定,实际上只是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规划时加紧具体分析、落实。
二、土地供给量的测算
• 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下达后,就必须 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对本地规划期内的土地资源可 能供给量进行分析测算。
• 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在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实际 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各类建设用地 改造的能力。
• (二)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等以及其它人为活 动或自然灾害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根据资源状况和适 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其宜复垦利用的方向和数量。在进 行土地复垦潜力分析前,应首先调查清楚各类废弃地的 面积、分布、质地等,评价其适宜复垦利用方向 和规 模。
• 2、研究的必要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重要的专题研 究之一。在以往的各种规划文献和规划实践中,都是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需 求量预测,然后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综合平衡。这种规划编制方法,致使上 下级之间的规划联系不紧密,上级规划的目标任务很难得到落实,常常是各 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作用得不到体现, 建设用地规模居高不下。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充分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宏观控制作用,落实国家规划和管理土地的职能,按照土地资源供给量决 定土地利用需求量,理顺土地供需与土地利用关系,缓解人地矛盾,就显得 相当迫切。
• (二)三个环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包括三个环 节:一是土地资源可供给量的分析;二是土地利用需 求量的分析;三是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 (三)主要任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作为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最重要的专题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充分研 究土地资源可能供给量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各类用地 需求及布局,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 利用潜力,划定土地用途区提供科学依据。
• (一)土地整理的潜力分析
• 由于我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所以,依靠开发未利用土地来增加土地供应量将 变得愈来愈困难,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走土地 整理的道路。从我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理的实绩已经远远高 于土地开发的效果。
• 1、农地整理潜力分析:要在充分分析各类农用地实际 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和集约利 用增加有效农地利用面积的能力。我省通过农地整理, 格田成方,渠路配套,一般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0%左 右。
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 1、研究背景: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用地需求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土地管理 治本之策的重大举措,是从我国特殊的土地国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必将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土地管理秩序和用地秩序。因此,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研究土地资源的可供给量,进而引导和控制各类用地 规模和布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总规划重要功能之一。
二、原则
• (一)确保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下能减少,实现耕地 总量的动态平衡。
• (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稳中有增 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牧、渔业用地。
• (三)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 • (四)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眼
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 (五)坚持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统筹兼顾,合理安
第一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 涵与原则
一、内涵
• (一)基本概念: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认真研究当 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以及上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土地资源 条件,充分分析规划期内的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量, 并据此对各类用地的需求量结果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 确保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需求不超过土地资源可供 给量的要求。
• (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 目前,我省仍有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土地,按照“因地制 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逐步开发”的原则,采取必 要的技术、经济、工程或生物措施,使之逐渐变成可利 用状态,可以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的水平,发挥有限土地 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完 整、翔实、可靠、准确的土地资源基础资料,未利用土 地资源状况也已非常清楚,只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对其进 行适应性评价,因势利导地加以开发利用,可以使本地 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提高。通过以上的土地整理、土 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我们就能够知 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土地供给量的大小,这也是当地土 地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峰值,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理想 中的理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