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用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禀赋效应:为何你无法放弃你的所有物

禀赋效应:为何你无法放弃你的所有物

禀赋效应:为何你无法放弃你的所有物The Endowment Effect: Why YouCan’t Let Go Of Your Possessions不久之前,我试着清理我的某些物品。

过程并不顺利。

在我翻阅学生时期的旧书本和笔记时,我问自己是否还会再用到它们。

内心深处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去读这些我十几岁时候喜爱的书了。

但是,我还保留着它们。

我给自己找借口说,也许有一天某个我认识的人会需要它们。

可以肯定的是,总有这么一天到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相是我再也不需要这些书了。

我也再也不想要它们了。

然而,我还是无法放弃它们。

我只是觉得在生活中保留它们是对的。

我想我不是唯一会这样做的人。

这种思维过程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所有物时都经历过的。

有的人称之为情感价值。

而更好的答案也许是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找到的。

禀赋效应在1970年代,心理学家理查德赛勒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模式。

一个人在几年前花5美元买了一瓶酒,而现在酒商愿意出100美元买回这瓶酒。

可能在拍卖会上这瓶酒拍到100美元价格是合理的。

但这个人拒绝卖掉这瓶酒。

而当给他机会用100美元从酒商这里再买一瓶同样的酒时,他也拒绝了。

这个人并不是真的很欣赏这瓶酒,但他仍然不想用这个价格卖掉这瓶酒。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例,实际上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经济学家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调查了人们愿意为乘坐飞机时能有更大的腿部空间支付多少钱。

当人们被告知他们不能拒绝更大的空间,只能对价格进行协商时,他们只愿意为飞机上舒适的躺椅花12美元。

但当被问及需要付给他们多少钱才愿意放弃自己的腿部空间时,却平均需要39美元。

这种不一致性就显露出来了。

心理学家称之为禀赋效应:这是一种我们高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倾向。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就不愿意放弃它。

最开始,研究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损失规避的情形,这时失去某个东西的痛苦比获得某个东西的快乐更强烈。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还有一个更潜在的原因。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禀赋效应分析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禀赋效应分析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禀赋效应分析在经济学领域,消费者选择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消费者选择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在面临各种选择时的决策模式和行为。

其中,禀赋效应作为消费者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购买决策。

本文将着重分析禀赋效应在消费者选择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禀赋效应起源于心理学家阿姆奎斯特(Richard H. Thaler)和肯尼特(Daniel Kahneman)的研究。

它指的是人们对已经拥有的物品或资源,往往会给予过高的价值评估,而对尚未拥有的物品或资源则会给予低估。

具体而言,一旦人们拥有了某个物品,那么他们对于这个物品的满意度和价值评估就会高于没有拥有它的人对同样物品的评估。

为了更好地理解禀赋效应的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商场看到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子。

尽管你对这双鞋子的价值一无所知,但是当你试穿并决定购买后,你会发现你对这双鞋子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你在试穿前的预期。

这就是禀赋效应的体现,你在拥有这双鞋子后,对它的重视程度增加了。

那么,禀赋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禀赋效应与两个主要因素有关。

首先,禀赋效应与“损失厌恶”有关。

人们往往对损失的厌恶程度高于同等价值的获得,所以当一个物品变成自己的财产时,会产生一种对损失的恐惧,从而加重了对该物品的评估。

其次,禀赋效应还与“确认偏见”有关。

一旦拥有某一物品,人们会更倾向于寻找并确认自己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使得评估变得偏向于积极的一面。

禀赋效应在市场经济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广告和销售策略都意识到了禀赋效应的存在,并运用这一心理机制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例如,商家常常会提供试用装或者试用期,让消费者拥有一段时间的“禀赋体验”,从而增加他们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对产品的价值评估。

另外,禀赋效应也给市场交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二手市场上,由于卖家已经拥有了一个物品,他们对于这个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高于买家的预期。

禀赋效应名词解释

禀赋效应名词解释

禀赋效应名词解释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也称“斯特林效应”或“斯特林-洛伦兹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对于新物品所带来的少量好处往往不够吸引人,而过多的好处则反而变得吸引人的现象。

在经济学中,禀赋效应最早由斯特林和洛伦兹在1965年提出。

他们发现,人们在购买一件新物品时,往往只考虑该物品带来的少量好处,比如价格、功能等,而忽视过多的优点,比如品牌、质量、历史等。

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绪、认知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禀赋效应就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一。

禀赋效应的一个例子是,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往往只关注其价格和性能,而对于汽车的品牌、历史、舒适度等因素,往往并不是很在意。

同样地,人们在购买电子产品时,也会只关注其价格、功能和性能,而对于其品牌、质量、外观设计等因素,往往并不是很在意。

禀赋效应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消费领域,它也可以在投资领域中看到。

比如,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其收益率,而忽视其风险和成本等因素。

同样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会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不稳定和不理性。

禀赋效应对于人们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新物品所带来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对新物品的认知和评估。

为了尽量避免禀赋效应的影响,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可以考虑多种方案,并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决策。

禀赋效应失败的案例

禀赋效应失败的案例

禀赋效应失败的案例1.禀赋效应:屁股会决定脑袋2017年的一天,标普指数交易了1050亿美元,每个买家和卖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投资者都是自信的群体。

后验来看,尽管未来非常难以预测,但是我都会倾向于觉得自己知道的比我们实际知道的多,这反映在投资上就是禀赋效应。

消费者或者投资者完成一项购买之后,我们会认为这个东西比我们买之前更有价值。

假设你向两只你根本不感兴趣的橄榄球队进行下注,这就完全是扔硬币。

再三考虑之下,你决定选那只防守更好但是四分卫更弱的球队,当你下注之后,你会立刻对你的决策感觉比下注之前更好。

这就是“禀赋效应”,也就是“会屁股决定脑袋”。

在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课上,轮流给22名学生发放书店中售价6美元的咖啡杯,卖家可以卖,买家可以买,研究表明中位数的卖家不愿意以低于5.25美元的价格卖出,而中位数的买家不愿意支付比2.25美元更高的价格。

一旦一些东西属于我们之后,我们就很难客观的思考了。

试验者发现,禀赋效应最主要的效果,并不是加强一个人对所拥有事物的好感,而是放弃这个东西会非常痛苦。

如果回到赌球的例子,如果问参与赌球者是否愿意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很可能不会改变。

如果你在某件事情上面并不十分确定,但是一旦你做了决定,之后你的自信心也会大幅提升。

过度自信根植于我们的DNA之中,即便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点,但是也很难避免,这点对每人都适用,尤其是对金融领域的人。

让分析师对股价的上下限进行预测,如果考虑他们预测的上下限值处于95%概率的置信区间,那么分析师预测的上下限就会包含90%的情况,因此如果分析师理性客观,股价波动幅度超过这个区间的概率会是10%。

实际上,预测范围出现偏差的概率达到35%,是预测值的3.5倍。

2.巴菲特:谨慎的典范不仅仅是普通投资者或者金融从业者才会陷入这个先天的盲点,只要是买卖股票的人,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包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1965年取得了伯克希尔的控制权,至今增长19726倍,年化收益率为20.8%。

什么是禀赋效应?

什么是禀赋效应?

什么是禀赋效应?谢邀!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消费、投资、决策,很多时候大家并不是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另外一种思路,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坤鹏论就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什么是禀赋效应,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1.什么是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消费心理学中都会涉及的一个概念。

就是指我们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人常说得“敝帚自珍”,一旦这个东西属于我们之后,我们就会高估他的价值,特别是如果这个东西丢了或者损失了,就会感觉非常难受,这实际上是很多人都存在的这种心理。

这种思维也可以用“损失厌恶”来解释,损失厌恶认为,同样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比如你早上出门捡到20元钱,你本来很高兴,但是当天却因为堵车迟到,20元又被扣掉了。

按理说,当天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损失,然而,你被扣掉的20元会令你更沮丧。

2.一个禀赋效应的例子曾经在康乃尔大学做个一个实验,将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组,随机分的,其中一个组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马克杯,而且杯子上印了校徽,作为他们的礼物。

而另一组学生却什么礼物都没有。

实验调查的内容是:刚领到马克杯的第一组学生愿意多高的价格出售这个杯子,而没有领到杯子的第二组愿意出多少钱买这个杯子。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按理说应该有这个经济常识,他们对价格的判断应该比较接近。

然而,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如果平均价格低于5.25美元,他们就不愿意出售;而第二组学生则表示,如果平均价格高于2.75美元,那么他们就不愿意购买。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到底是哪里出现了认知问题?学生是随机分组的啊!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禀赋效应,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马克杯),就会过高地估计其价值。

行为经济学认为,通常这个价值会高估到没有那件物品的人认定价格的两倍。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
利用禀赋效应: 站在局内人视角。
T han ks
2 因变量
估价 • 组间对比。 情绪变化 • 仪器测量。
交易方式(组间) • 直接交易。 • 所有后交易。
实验设计
探究不同商品的禀赋效应
实验过程
探究不同商品的禀赋效应
情境1:这款键盘是(30-199)元价位的键盘,平常是你用,但这是实验室公共财
产,若有一个陌生的同学想买走它,你会出多少钱。
情境2:这款水杯是(30-199)元价位的水杯,是你的,日常也在使用,若有一个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很厉害。
I 影响因素 Influence
1 用户
用户认知。 用户动机。 用户情感。
2 物品
交易物品的可比性。 交易物品的自身价值。 非市场化商品,私人商品,货币代价 劵。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很厉害。
1 自变量
商品(组内) • 公共商品。 • 私人商品。 • 货币代价券。
没有拥有该物品时估价的价值。
(willingness to pay, WTP)
WTA WTP
WTA
值 禀赋
WTP
值 禀

0
1
2
值 禀

0
1
2
02
情景
Scenario
情境
Scenario
一对情侣,爱看乒乓球。他们购买了张怡宁大魔王的乒乓 球决赛门票,价值3000元。在观赛当天因情侣间的一点小 争执,放弃了观看球赛的机会,所以他们冷静的决定将球 票进行出售,有人愿意购买,但情侣出价高达7000元。
WTA WTP
2 物物交换
商品的交换率。 排除干扰,令被试自由交换所拥有的 物品。 早起使用的研究范式。

禀赋效应实验报告

禀赋效应实验报告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这一现象最初由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提出。

为了验证禀赋效应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禀赋效应是否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物品中?2. 禀赋效应的大小是否受到物品价值、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3. 如何通过外部因素来调节禀赋效应?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了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人。

2. 实验材料:五组实验分别使用以下物品作为实验材料:- A组:玩具熊- B组:马克杯- C组:笔记本- D组:钥匙扣- E组:无任何物品(作为对照组)3. 实验流程:- 实验者首先向每组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规则。

- A组至D组实验对象分别获得对应物品,而E组实验对象则没有任何物品。

- 实验者询问每组实验对象对所获得物品的期望价值。

- 实验者将每组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卖方,另一组为买方。

- 实验者要求卖方对所获得的物品进行估价,买方则根据卖方的估价进行出价。

- 实验者记录每组实验对象的估价和出价情况。

1. 禀赋效应的存在: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拥有物品的实验对象(A组至D组)对物品的估价普遍高于无物品的对照组(E组)。

这表明禀赋效应确实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物品中。

2. 禀赋效应的大小: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物品的禀赋效应大小存在差异。

例如,A 组玩具熊的估价高于其他物品,而D组钥匙扣的估价最低。

这可能是由于物品的价值、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3. 外部因素对禀赋效应的调节: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者向实验对象说明物品的潜在价值或情感意义时,禀赋效应的大小有所降低。

这表明外部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实验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来调节禀赋效应。

四、结论本次实验验证了禀赋效应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禀赋效应在不同类型的物品中普遍存在,且受到物品价值、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第12组 禀赋效应影响下的以旧换新行为——以手机的以旧换新为例

第12组  禀赋效应影响下的以旧换新行为——以手机的以旧换新为例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非笔试类课程考核首页纸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按要求填写相应信息:禀赋效应影响下的以旧换新行为——以手机的以旧换新为例第十二组余梓宜谢楹楹在循环经济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中国的物联网逐步走向成熟。

作为典型循环经济产物——以旧换新,是典型的例子,而该交易行为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在禀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对自己本身持有的物品提高评价,这使得卖者期待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物品,买者倾向更低价格购入商品,这使得买卖双方间对交易价格的差距拉大,加剧了交易的困难。

在以旧换新中所表现出来的禀赋效应可能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多重性。

这是因为旧产品和新产品是两个不同的物品, 有不同的拥有方, 因而各自会产生不同的禀赋效应。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芝麻信用曾于2019年1月9日发布了《2018国民“轻生活”报告》。

该报告基于CBNData问卷调研数据和芝麻信用数据,旨在探寻不同代际人群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物品使用方式,研究以租赁、买卖二手为代表的“轻生活”方式在年轻人群中的接受程度。

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快速更新换代的手机是出售人数最多的商品,并且更多人们选择出售给回收机构。

于是,我们将实验对象设定为手机的二手交易,将卖方设定为手机品牌店。

二、实验目的我们以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为研究基础,以手机的以旧换新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新产品购买者在以旧换新中的心理账户,探讨新产品购买者在何种情况下会更愿意进行“以旧换新”决策,降低对旧产品的禀赋效应,最终进一步启发商家的“以旧换新”营销策略。

三、实验设计1、实验变量说明:“新旧产品定价”变量的设置,是为了探讨当新产品购买者在实际支付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商家的定价对新产品购买者以旧换新行为的影响。

“换购品牌规定”变量的设置,是为了探讨除了价格因素外,商家的其他换购规定对新产品购买者以旧换新行为的影响。

2.实验组说明采取以下6组实验组,对被测者——新产品购买者进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禀赋效应
经济1101+1107070127+王娜+案例3.1 理论背景
Kabneman ,Knestscb和Thaler在1990年做的以下一组试验可以很好的
观察禀赋效应的影响程度。

参加试验的是44名大学生,随机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给他们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x美元(x的价值因人而异),试验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

让卖者(得到代币券的学生)从0到8.75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

同样,
也为没有得到代币券的那一半学生指定因人而异的价值,并询问他们愿意为购
买一张代币券支付的价格。

之后试验者会收集他们的价格,立刻计算出市场出
清价及能够交易的数量,并及时公布。

参加试验的学生可以按填写的价格进行
真实的交易。

这个试验反复进行三次。

三轮代币券交易之后,先后用杯子和钢笔代替代币券进行实物交易的试验。


易规则不变,并反复进行多次。

显然,代币券和消费品市场的交易情况大不一样。

在代币券市场,买卖双方的
预期价格是大致相同的。

综合三次试验来看,实际成交量与期望成交量的比
(V/V )是1.0。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杯子和钢笔市场上,报出的卖价的中间值
可达到买价的两倍多,杯子市场的V/V 率仅为0.20,钢笔市场为0.41。


使交易反复进行,这两个消费品市场的成交量也没有增加,表明参加试验者并
没有学会达成一致的买卖价格以增进市场效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代币券市场的交易中,根本就没有交易不足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比较代币券和消费品的不同之处:代币券的价值是事先确定的,非常精确而人们对消费品的偏好则可能会使其价值变得含糊,也就是说,消费者难以对一件商品确定一个唯一的货币价格。

因此,当购买者购买商
品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其对损失和盈利有明确
地衡量,就不会有禀赋效应,如购买股票。

实验结论
以上的试验直观地证明了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人们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
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
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