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光学实验创新课程设计

光学实验创新课程设计

光学实验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学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等现象;2. 帮助学生了解光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光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熟练度和准确性;2.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3. 增强学生对我国光学科技成就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创新实验课程,以光学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索研究。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光学知识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以及光在均匀介质和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光的传播”2. 光的反射:讲解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反射现象,以及反射定律的应用。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反射”3. 光的折射:阐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折射”4. 色散现象: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以及彩虹的形成原理。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色散现象”5. 光学实验:设计光学实验,包括制作简易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等现象。

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光学课程设计步枪瞄准镜的光学设计院系: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姓名:班级:2014年7月2日星期三目录一.选题背景及参数说明1.1选题背景及意义 (2)1.2瞄准镜主要技术指标及说明 (2)二. 外形尺寸计算2.0瞄准镜系统主要结构 (3)2.1物镜初始结构参数计算 (4)2.2目镜的选取 (8)2.3场镜设计 (8)2.4分划板 (8)2.5转像系统设计 (9)三. ZEMAX优化3.1物镜优化 (13)3.2目镜优化 (18)3.3转像系统双胶合透镜优化 (24)3.4场镜优化 (30)3.5系统结果 (33)四.零件图 (35)五.总结与心得体会 (38)参考文献 (39)步枪瞄准镜的光学系统设计一.选题背景及参数说明1.1选题背景及意义各类枪支在现代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枪支射击的精度与瞄准系统密切相关节省弹药,命中率更高的枪械将提高战争的战胜概率更早地结束战争。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枪用瞄准镜的运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已显露出它的战绩,瞄准镜先在狙击枪上得到运用。

以后扩展到步枪以至于手枪上"去年美军对伊战争中,美伊双方均用狙击枪配瞄镜给予对方以相当杀伤。

瞄准镜瞄准的原理是采用分划与远处目标两点重合的对准方式,它将远处目标成像在分划面上并与分划重合,再通过目镜放大,使人眼能同时看清分划和远处目标,加上有倍率的望远系统将远处目标放大使馆即视角放大,俗称拉近,以便详细观察和精确瞄准"传统的机械瞄具瞄准的原理是采用枪上照门准星与远处目标三点重合对准方式,而照门,准星及目标三者到人眼的距离不同,要同时清晰地看见三者较困难,并且要求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因此瞄准精度差,瞄准速度慢,尤其是对运动目标"。

[参考文献4]其基本结构如上图所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物镜组(Objective Lens),一个是校正镜管组(Erector Tube),和目镜组(Onicular Lens),还可能有其他镜组。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糜健班级:光信0802学号:U200813208目录1.设计任务及要求 (2)1.1设计任务 (2)1.2设计技术要求 (2)2.设计步骤 (2)2.1总体设计流程图 (2)2.2光学系统外形尺寸的计算 (3)2.2.1 望远镜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 (3)2.2.2普罗Ⅰ型转向棱镜外形尺寸的计算 (3)2.2.3物镜的选型及初始结构参数的计算 (5)2.2.4目镜的选型及其初始结构参数的计算 (8)2.3像差调节 (10)2.3.1物镜的调节: (10)2.3.2目镜的调节: (12)2.3.3像质评价 (15)4.附录:零件图与系统图 (16)4.1双胶合物镜正透镜零件图 (17)4.2光学系统图 (18)1.设计任务及要求1.1设计任务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选型和设计)1.2设计技术要求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采用普罗I型棱镜转像,系统要求为:1、望远镜的放大率Γ=6倍;2、物镜的相对孔径D/f′=1:4(D为入瞳直径,D=30mm);3、望远镜的视场角2ω=8°;4、仪器总长度在110mm左右,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5、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棱镜采用K9玻璃,两棱镜间隔为2~5mm;6、lz ′>8~10mm。

2.设计步骤2.1总体设计流程图2.2光学系统外形尺寸的计算2.2.1 望远镜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焦距:由D/f1’=1:4,f1’=4D=120mm。

又因为Γ=f1’/f2’,f2’=f1’/Γ=20mm。

出瞳大小:D’=D/Γ=5mm。

分划板口径:D分=2f1’tanω=16.7824mm。

出瞳的视场角:因为Γ=tanω’/tanω ,ω=4°,2ω’=45.522°。

2.2.2普罗Ⅰ型转向棱镜外形尺寸的计算普罗Ⅰ型转向棱镜基本结构如下:普罗Ⅰ型转向棱镜是由两块等腰直角棱镜所构成的,具有转向的功能,可以解决开普勒望远镜成倒像的问题,使其成正立的实像,在本双筒望远镜系统中,棱镜位于目镜与分划板之间,对一块等腰直角棱镜进行棱镜的展开如下:DL如图,D为棱镜的通光口径,L为棱镜的展开长度,由几何关系可知:L=2D。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了解光学设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光学系统设计,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光学设计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以及光学元件的性质和功能。

2.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几何光学设计、物理光学设计等方法,以及光学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3.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学习Zemax、LightTools等光学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光学系统设计方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光学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光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利用光学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光学设计基础》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参考书:《光学设计手册》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包括光学显微镜、望远镜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以上教学资源将共同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光学课程设计总结

光学课程设计总结

光学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光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基本光学原理,了解光的组成和特性,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光的强度、颜色、速度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光学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组成和特性、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的传播:介绍光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模式,以及光的传播现象。

2.反射和折射:讲解光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以及全反射现象。

3.光的干涉和衍射:阐述光的干涉现象,包括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等。

4.光的组成和特性:介绍光的颜色、强度、偏振等特性,以及光的谱线和光谱。

5.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讨光与物质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章光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光学原理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学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光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光学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光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光学实验,观察光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光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的光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光学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光学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光学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进行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章光学课程的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的贡献。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范文(3篇)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如ZEMAX。

3. 学会光学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ZEMAX软件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物镜镜头文件4. 目镜镜头文件5. 光学系统镜头文件三、实验原理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成像系统。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的设计。

四、实验步骤1. 设计物镜(1)打开ZEMAX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物镜类型,如球面镜、抛物面镜等。

(3)设置物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物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2. 设计目镜(1)在ZEMAX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目镜类型,如球面镜、复合透镜等。

(3)设置目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目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3. 设计光学系统(1)将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文件导入ZEMAX软件。

(2)设置光学系统的其他参数,如视场大小、放大率等。

(3)优化光学系统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物镜的焦距为10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2. 目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目镜的焦距为5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3.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通过优化,光学系统的焦距为150mm,半视场角为2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加深了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4. 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为今后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光栅衍射测定光的波长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任课教师***设计(论文)成绩教务处制年月日填写说明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题目(二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摘要 (1)主要内容 (1)一课程设计目的 (1)二课程设计要求 (1)三课程设计原理 (2)1.光栅 (2)2.光栅的工作原理 (2)3.光栅的应用 (3)4.分光计 (4) (5)四课程设计实验过程 (6)1.调整分光计 (6)2.测量光栅常数 (7)3.测量其他光的波长 (9)五课程设计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 (10)1.光栅常数测定实验数据 (10)2.其他颜色光波长测定数据 (10)六课程设计实验现象及分析 (11)1.部分实验现象 (11)2.现象分析 (12)七总结 (13)参考文献 (13)摘要光栅也称衍射光栅。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课程设计报告概述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课程设计报告概述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罗风光学号:U201013534班级:光电1005一、课程设计要求 (3)二、设计步骤 (3)1. 外形尺寸计算 (3)2. 选型 (5)3. 物镜设计 (5)(1)初始结构计算 (5)i. 求h、hz、J (5)ii. 平板的像差 (5)iii. 物镜像差要求 (6)⏹求P、W (6)⏹归一化处理 (6)⏹选玻璃 (7)⏹求Q (7)⏹求归一化条件下透镜各面的曲率及曲率半径 (7)⏹玻璃厚度 (8)(2)像差容限计算 (8)(3)像差校正 (9)(4)物镜像差曲线 (11)4. 目镜设计 (12)(1)初始结构计算 (12)i. 确定接眼镜结构 (12)ii. 确定场镜结构 (14)(2)像差容限计算 (15)(3)像差校正 (16)三、光瞳衔接 (19)四、像差评价 (20)五、总体评价 (20)六、零件图、系统图 (20)七、设计体会 (23)八、参考资料 (24)一、 课程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采用普罗I 型棱镜转像。

1、望远镜的放大率Γ=6倍;2、物镜的相对孔径D/f ′=1:4(D 为入瞳直径,D =30mm );3、望远镜的视场角2ω=8°;4、仪器总长度在110mm 左右,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5、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 ,棱镜采用K9玻璃,两棱镜间隔为2~5mm 。

6、l z ′>8~10mm二、 设计步骤1. 外形尺寸计算物镜焦距'14120f D mm =⨯= 出瞳直径'5D D mm ==Γ 目镜焦距''12120206f f mm ===Γ 分划板直径'21216.7824D f tg mm =ω= 分划板半径28.39122D =由设计要求: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可利用分划板拦去透镜下部25%的光,利用平板拦去透镜上部的25%的光,这样仅有透镜中间的50%的光能通过望远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罗风光学号:U201013534班级:光电1005一、课程设计要求 (3)二、设计步骤 (3)1. 外形尺寸计算 (3)2. 选型 (5)3. 物镜设计 (5)(1)初始结构计算 (5)i. 求h、hz、J (5)ii. 平板的像差 (5)iii. 物镜像差要求 (6)⏹求P、W (6)⏹归一化处理 (6)⏹选玻璃 (7)⏹求Q (7)⏹求归一化条件下透镜各面的曲率及曲率半径 (7)⏹玻璃厚度 (8)(2)像差容限计算 (8)(3)像差校正 (9)(4)物镜像差曲线 (11)4. 目镜设计 (12)(1)初始结构计算 (12)i. 确定接眼镜结构 (12)ii. 确定场镜结构 (14)(2)像差容限计算 (15)(3)像差校正 (16)三、光瞳衔接 (19)四、像差评价 (20)五、总体评价 (20)六、零件图、系统图 (20)七、设计体会 (23)八、参考资料 (24)一、 课程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采用普罗I 型棱镜转像。

1、望远镜的放大率Γ=6倍;2、物镜的相对孔径D/f ′=1:4(D 为入瞳直径,D =30mm );3、望远镜的视场角2ω=8°;4、仪器总长度在110mm 左右,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5、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 ,棱镜采用K9玻璃,两棱镜间隔为2~5mm 。

6、l z ′>8~10mm二、 设计步骤1. 外形尺寸计算物镜焦距'14120f D mm =⨯= 出瞳直径'5D D mm ==Γ 目镜焦距''12120206f f mm ===Γ 分划板直径'21216.7824D f tg mm =ω= 分划板半径28.39122D =由设计要求: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可利用分划板拦去透镜下部25%的光,利用平板拦去透镜上部的25%的光,这样仅有透镜中间的50%的光能通过望远系统。

7.51208.39127.5120h a --=-根据要求,可取14a mm =。

解得:8.287h mm =等效平板厚度216.574D h mm ==所以棱镜展开的实际厚度:33.148L KD mm ==取33.5L mm = 因此,等效空气平板厚度33.522.11.5163L d mm n === _'1'1/2f c h D f -= 其中_c 为物镜到第一个棱镜前表面的最小距离。

代入数据,得:_8.28712015120c -= 解得:_53.7c mm =因为实际物镜到第一个棱镜前表面的距离c 满足:120259.8c a b d mm =---=其中b 为普罗I 型棱镜系统的两棱镜的距离,根据要求,取2b mm =由_c c >知,设计满足实际棱镜通光口径的限制。

由物方视场2ω=8 ,可得: 目镜通光口径'''312[()]222.084D D f f tg mm ω=++⨯= 分划板半径28.39122D = 又由:'64tg tg tg ω=Γω= ,可得:像方视场'245.5ω=2. 选型物镜:'/1:4D f =,28ω= ,'120f mm =目镜:'20f mm ='245.5ω= ,5D mm =,'8~10z l mm >查阅相关光学资料得,选择双胶合物镜和凯涅尔目镜。

3. 物镜设计(1) 初始结构计算i. 求h 、hz 、J 入瞳半径152D h mm == 第二近轴光线在入瞳的入射高度0z h =15'0.125120u == 拉赫不变量'''1518.3912 1.0489120J nuy n u y ===⨯⨯= ii. 平板的像差由条件:d=33.5 ν=64.1 u=0.125 u z =4 =0.0698rad 24310.006096IP n S d u n-=-=- 0.003404z IIP IP u S S u =⨯= ()2210.003667IP d n C u n ν-=-=-iii. 物镜像差要求物镜像差要与平板像差以前校正,因此物镜与平板相应的像差之和应为零: 0.006096I IP S S =-=0.003404II IIP S S =-=-0.003667I IP C C =-=⏹ 求P 、W由I S hP =,II z S h P JW JW =+=(h z =0) 得0.0004064I S P h== 0.0032453II S W J==- ⏹ 归一化处理()___30.20808PP h ϕ== ()___20.2077W W h ϕ==- ___20.001956I C C h ϕ== 又望远物镜物在无穷远,所以: ______P P ∞=______W W ∞=2___00.850.10.19822P P W ∞∞⎛⎫=-+= ⎪⎝⎭(冕牌玻璃在前)⏹ 选玻璃根据___0.001956C =与0P 的值查光学设计手册,可知BaK2-ZF2玻璃对在___0.001956C =时,P 0=0.2602,较为接近。

选择BaK2-ZF2玻璃对。

由光学仪器手册可查询到BaK2-ZF2玻璃对的详细信息: 00.2602P =,0 4.2085Q =-,00.0737W =-1 2.0311ϕ=, 2.4050A =, 1.7025K =1 1.5399n =,2 1.6725n =⏹ 求Q0Q Q ==-4.0479 0Q Q =__00W W Q Q K ∞-=+=-4.0432 Q= (-4.0479 -4.0432)/2= -4.0456⏹ 求归一化条件下透镜各面的曲率及曲率半径1111 1.58461n Q n ϕρ=+=- 21 2.1774Q ρϕ=+=-2132210.644211n Q n n ϕρ=+-=--- '11175.73f r mm ρ=='12255.11f r mm ρ==- '133186.28f r mm ρ==-玻璃厚度d 为中心厚度,t 为边缘厚度11x r =±22x r =33x r =±凸透镜:()121310D x x t -+==1.9258 凸透镜最小中心厚度为112d x t x =++=5.5068凹透镜:()232810D x x t +-== 4.1806 凹透镜最小中心厚度2223d t x x =-+= 2.7049(2) 像差容限计算根据瑞利判断准则,系统所产生的最大波像差由焦深决定。

令其小于或等于14波长,即可得到边光球差的容限公式为:'''24m mL n u λδ≤ 对边光校正好球差后,0.707带的光线具有最大的剩余球差。

即'0m L δ=时的带光球差容限为'0.707''260.2262mL mm n u λδ≤=实际上,边光球差未必正好校正到零,需控制在焦深范围内。

固此时边光球差的容限为1倍焦深。

即:'''20.0377m m L mm n u λδ≤=类似与球差,其它像差容限为: 位置色差:'''20.0377FC m L mm n u λ∆≤=正弦差:0.0025SC ≤弧矢彗差:'0.02S K SC y mm =⋅≤(3) 像差校正上机进行像差校正之后,并参照光学器件设计手册,采用标准化半径之后参数得到的像差为1.初始参数物距 半视场角(°) 入瞳半径0 4 15系统面数 色光数 实际入瞳 上光渐晕 下光渐晕7 3 0 1 -1理想面焦距 理想面距离0 0面序号 半径 厚度 玻璃STO 81.8500 5.507 12 -53.0900 2.705 BAK23 -157.0400 56.000 ZF24 0.0000 33.500 15 0.0000 2.000 K96 0.0000 33.500 17 0.0000 14.502 K9☆定义了下列玻璃:BAK2 1.5399 1.546276 1.537226ZF2 1.6725 1.687472 1.666602K9 1.5163 1.521955 1.513895-------计算结果--------1.高斯参数有效焦距(f') 后截距(L') 前截距(L) 像距(l')120.33661 14.50241 -118.72772 14.50241入瞳距离(lz) 出瞳距离(lz') 近轴像高(y') 放大率(?)0.00000 -107.46478 8.41476 0.00000入瞳直径(D) 出瞳直径(D') 拉赫不变量(J) 像方孔径角(U')30.00000 30.40651 -0.31467 0.124652.像差***零视场像差***1H 0.85H 0.707H 0.5H 0.3H 0H球差 'L δ -0.0357 -0.0694 -0.0704 -0.0470 -0.0195 0.0000 弥散园 'R L δ -0.0045 -0.0074 -0.0062 -0.0029 -0.0007 0.0000F 光球差 'F L δ0.0925 0.0157 -0.0177 -0.0286 -0.0220 -0.0139C 光球差 C L δ -0.0168 -0.0347 -0.0240 0.0119 0.0470 0.0707轴向色差 'FC L 0.1092 0.0505 0.0063 -0.0405 -0.0690 -0.0846***D 光各视场像差***相对视场 Lz1 Lz2 Yz' Xt' Xs' Xts'1 0.0000 -107.3986 -8.4093 -0.8494 -0.4218 -0.4276.85 0.0000 -107.4170 -7.1492 -0.6151 -0.3052 -0.3098.7071 0.0000 -107.4317 -5.9482 -0.4264 -0.2115 -0.2149.5 0.0000 -107.4483 -4.2067 -0.2136 -0.1059 -0.1077.3 0.0000 -107.4589 -2.5243 -0.0770 -0.0381 -0.0389(4) 物镜像差曲线4. 目镜设计 (1) 初始结构计算目镜为放大系统,需反向设计i. 确定接眼镜结构接眼镜的焦距''2121.224f f mm == 接眼镜的初级像差满足:_______0II z S h P J W ∞∞=⋅+=_______2220III Z z S h P Jh W J ∞∞=⋅++= 2_____00.850.15P P W ∞∞⎛⎫=++ ⎪⎝⎭联立以上三式,得:__z h =___W ∞=-8~10z l mm >,取10z l mm =-,可得:__'210.415zz l l f ==-______0.415z z z h l u =⋅=代入__z h ,___W ∞的方程,可解得:00.929P = ___ 2.5243W ∞=-___00 1.67W W Q Q ∞-=+带入数据,得:2.6164Q =又:___0II z C h h C =⋅⋅Φ⋅= 所以:0I C =可知:43F ZK -玻璃对满足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