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中医传授:养生的最高境界,饮食、运动与思虑三而合一

老中医传授:养生的最高境界,饮食、运动与思虑三而合一
在中医看来,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而养心贵在静心。
这里的养心,指的当然不仅仅是保护好心脏这个器官,还包括情志的调养。
在我们古人看来,养心重在养神,而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我们的灵魂。
食物
一方面,大家要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比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
另一方面我想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要多吃“真正的食物”,也就是最自然的食物。
运动
运动之后浑身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对于净化身体和心灵都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运动不能过量。
尤其是在夏天,为了养心,运动要慢、要静。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由于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在夏天本来就负担比较重。
这时候如果再过量运动,很容易累心,损伤心气。
思虑
既然心灵最喜欢的状态是宁静,那么我们就要避免思虑过多,尽量保持一种欢畅愉悦的心情。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摒弃贪念,做到清心寡欲。
另一方面,还要调节情绪,大喜大悲都容易伤及心脏。
但是,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我们有了情绪,就要想办法排遣,不要把什么都藏在心里。
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学会了克制情绪、强颜欢笑,可是,身体并不喜欢这样。
长期在体内郁积的情绪,就像是一种毒素,会给心灵和身体带来慢性伤害。
养心就是养生

养心就是养生
滕东海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
养生而言,下士乔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有专家预计: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总页数】1页(P59)
【作者】滕东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养生先养心中医养生保健八字诀
2.养生的根本是“养心”——专访蒲志孝谈养
生3.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一)4.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二)5.中医"养
生先养心"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本来就具足的;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
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
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主发谓之机”,主管发射的那个部位就叫机。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俗话说:“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1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精彩之处。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虽然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一味地攀比,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烦恼更多。
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面对欲望的纠缠,不必去攀比角逐,不争自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做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困。
节欲,才是养心善身之道。
2既往不恋,善忘是福人生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忘却。
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优点,是记性太好;人最大的缺点,也是记性太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过去了,却仍然耿耿于怀。
原因在于:抓的太紧,不愿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生活本是负重前行,如果沉浸于过往,只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慢慢会发现,烦恼也许成为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想不开的事、心不快的事统统抛掉。
拿得起放得下,该忘的忘,心才能解脱。
人活着,善忘是福,看开是路。
正是:“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善忘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只有如此,才能腾出空间,迎接新生活。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虽然人有七情六欲,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最后抑郁而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笑对人言的,不过一二。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
大多数的烦忧,往往是因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致,何不一念放下,避免精神内耗呢?《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只有摆脱坏情绪,才会长期拥有欢愉。
4人生四然,顺其自然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概念,而在养生之道中,心的养护更是至关重要的。
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的观点,强调心的健康对整个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光荣大师的这一养生观念。
孙光荣大师所言“养生第一要养心”,表明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主宰,主宰着全身气血的循环,也是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
保持心脏的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要想维持心脏的健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在孙光荣大师看来,情绪的波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孙光荣大师一直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达到心脏养生的目的。
比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干预手段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环境,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心脏健康会带来不良影响。
孙光荣大师提倡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坚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噪音干扰,减少接触辐射等不良环境,以维持心脏的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也提到了心脏疾病的预防。
他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
他提倡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他还推崇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以改善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的“养生第一要养心”观念强调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心脏健康。
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维持宜居环境等多方面的途径,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从而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关于长寿规律的问题,只得到了一个结论:女性平均比男性活得长一些。
为什么平常我们经常能学到一些健康长寿的窍门,而在严谨的情况下,我们反而找不到真正的健康长寿真正规律了呢?其实,只要较真起来就发现:这世上根本没有养生秘籍,更没有灵丹妙药。
2现代人的一个荒唐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身体缺这缺那,为了追求全面健康和营养,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刻意要求自己多吃什么什么……他们每天强迫自己吃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还强迫自己做各种运动,处处有顾虑,天天想长寿,结果形成了一套强迫性的行为。
这样不断的压制和折磨自己,这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生命的本质,身体怎么可能健康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
健康最怕的是什么?是总是强迫吃自己各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一旦你在吃你自己都不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吃下去一定是有害的。
养生最怕的是什么?是无时无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旦你在强迫自己做各种运动的时候,所有的运动对你身体都是有害的。
保健也好,养生也好,其最高境界是“无我”。
因为无我,所以不会跟任何外物发生冲突。
强迫自己做事,硬往身体里塞东西,那叫自虐。
3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拿来就可以通用的办法,更没有谁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寿的仙丹。
每个人的特征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找出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在健康方面,应该是找出自己和生命最融洽的相处模式,而不是非得去吃什么,或者遵守某种行为。
就好比我平时经常写关于社会趋势的文章,有人却在后台留言说:不要跟我说那么多,你直接告诉我直接赚到钱的方法就行了!而我想说的是:别人最多能给你一个启示,所有外界的道理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需要你自己去悟!无论养生,创业,还是社交,恋爱,婚姻,等等各方面,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固定方法;真正的规律,就是无规可循。
别人传授的经验和总结,你要是直接拿来就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养生不如养心的经典句子

养生不如养心的经典句子
1. “健康的身体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灵作为支撑。
”
2. “身体的健康来自于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
3. “养生不只是追求长寿,更是享受生命的美好。
”
4. “快乐和满足的心情是最好的护肤品。
”
5. “内心的安宁是最好的药物,可以治愈许多疾病。
”
6. “保持心态的美好,比追求外表的美貌更重要。
”
7. “让自己感到幸福和爱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
8. “不要将健康和压力混为一谈,保持轻松自在是健康的秘诀。
”
9. “将心理平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让你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
”
10. “内心的充实感和意义是健康生命的根本。
”。
修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修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修心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早的患各种各样的病?按理来说,我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养生方式数不胜数,各种高科技,什么量子治疗,人工智能,核磁共振之类的等等,疾病应该越来越好对付才对,但为什么病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要钱有钱,要背景有背景,完全可以吃世界上最贵的药,请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住世界上最贵的病床,但是为什么依然治不好自己的病呢?有时想想我们真的很可悲,我们熬着最深的夜,扛着最大的压力,面对着最复杂的环境,但不知道哪一天大病的厄运就降临了,而且让我们束手无策!我们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我们可以抵达太空和月球,却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手无寸铁,只能坐以待毙。
现代文明难道是一种变相的枷锁?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实,现在的病已经不再单纯只是我们的身体运转出了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社会运转与阴阳结合不平衡等其它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已经是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身病往往就是心病。
先看西方的科学成果,2007年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
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再看我们东方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一切都是内心出了问题。
我们每一个心情、每一个念头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日积月累,再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最终形成病症。
因此,”修心“和”治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懂的修心念与言行,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
界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
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
昔日华佗有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
唐代大医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
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就健康和长寿问题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
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
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
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那么如何养心呢?
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
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
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
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孟子还强调,“养心”
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
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
“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
心和体验。
实际上,“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凡事不过分追求、不过分祈盼、不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
心安就是“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
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20XX年初,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到7%,总人数超过一亿。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约100万人自杀未遂,约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预防抑郁症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
专家指出,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19世纪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疾病,这种说法值得深思。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经
注意劳逸的调节。
所谓劳,这里指多做体育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所谓逸,学会放松身体,如听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情绪的治疗方法。
还有就是通过放松肌肉,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根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自找乐趣,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譬如看书、钓鱼等活动都是有益于调理身心的事。
要多接触人,找一群知己好友聊聊天,尤其是多接触性格开朗、乐观之人,与他们交往也能使自己心胸开阔。
深居简出、性格孤僻、精神忧郁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七情中,无论喜怒、悲哀、愁思、忧虑等情绪均能让人“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喜伤心———喜极则损心,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举止异常等。
古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怒伤肝———大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气血逆乱,头晕头痛,面赤耳鸣。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脾之运化,易消化不良,特别容易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稀,甚至消瘦等。
长此以往,心血暗耗,神失所养,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都来了。
悲伤肺———过度悲哀,令人肺气运行阻滞,悲则气消,心神沮丧,面色惨淡,萎靡不振。
恐伤肾———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肾脏的气机受损,心神不安,夜不能寐,大小便失禁等。
由此可见,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六欲变着花样折磨人,所以,养生保健首在养心,欲知身病,先治心病。
养生不如养心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