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道路交通安全学相关试题

一、填空题1.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有:随机性、突发性、频发性、社会性和不可逆性五个。
2、交通事故按责任分类: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按事故后果分类:轻微、一般、重大、特大。
2、交通事故的形式(现象)分为: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
2.骑乘者的心理特征包括:胆怯心理、侥幸心理、排他心里、超越心理和单干心理五种。
3.我国规定大型车道宽度为 3.75 米,小型车道宽度为 3.5 米。
4.交通六大主标志包括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净空标志。
5.交通事故现场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车、物、时间、地点。
6.事故处理的程序包括:立案、事故调查、事故认定、处罚执行、损害赔偿调节、简易程序六个步骤。
7、交通护栏的形式按着设置的位置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护栏、路侧护栏、路基护栏、和桥梁护栏四种。
8、交通事故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六个:车辆、在道路上、在运动中、发生事态、违章、造成意外的原因是非不可抗拒力(过失)和有后果。
9、事故多发地点的判定方法:事故次数法、事故率法、事故次数与事故率综合法、质量控制法和速度比判断法。
9、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是:人、车、路。
10、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夜间视力、三种。
11、沥青路面的病害包括:泛油、油垄油包、麻面、裂缝、和滑溜五种。
12、道路及和现行可分为:平面线型和纵面线型,其中平面线型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13、汽车冲突属于塑性冲突。
14、现场摄影分为现场方位、现场概览、现场中心、现场细目、事故痕迹和、尸体伤痕六种。
15、交通事故通常是由人、车、路和环境失调导致的。
16、调解的期限为30天,必要时可以延长15天。
17、事故档案保管期限,一般事故为5年,重大事故为10年均以结案之日算起。
二、判断题1.直线段越长越有利于行车安全。
( X )2.目前我国常采用的交通安全四项指标是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
交通安全心理学

交通安全心理学交通事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交通事故,交通安全心理学应运而生。
交通安全心理学研究个体参与道路交通活动时的心理因素,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为制定有效的交通安全策略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交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干预和促进交通安全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交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交通心理学是心理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旨在研究驾驶员、行人和其他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人员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
它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分析他们在驾驶、交通决策和应对交通压力等方面的表现。
交通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 心理因素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人的心理状态在交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焦虑和压力可能导致驾驶员的反应速度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另外,驾驶员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也会对交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行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对交通信号的理解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
因此,理解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和教育培训计划。
3.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在面对交通安全问题时,仅依靠法律和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心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个体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心理干预可以包括教育宣传、心理咨询和驾驶员培训等手段。
这些干预措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交通压力、提高驾驶技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促进交通安全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交通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的认知,增强其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不同交通情境。
(2)强化驾驶员培训:加强驾驶员在安全驾驶技能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

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重点。
一、行人的安全行车行人是道路交通中最脆弱的一方,他们通常无法像机动车一样快速移动,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是行人保证安全行车的首要条件。
行人在过马路时应该使用人行横道,遵守红绿灯的指示,不闯红灯。
此外,行人应该注意观察来车情况,在过马路时应该先左右看,确认没有车辆行驶再过。
夜间行走时,行人应该穿着明亮的衣物以增加自己的可见性,同时应该尽量走在人行道上,不在道路上行走。
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非机动车主要指自行车,在很多地方都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为了保证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骑车习惯。
首先,骑车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车道,尽量在自行车道上骑行。
如果没有自行车道,应该在道路右侧骑行,并尽量靠边行驶。
其次,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比如遵守红绿灯,不闯红灯。
同时,非机动车在夜间行驶时应该配备前后灯,增加自身的可见性。
三、互相尊重与合理安排交通为了实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我们不仅需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也需要机动车司机的支持与配合。
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
司机在左转弯或右转弯时,更应该特别注意观察路口是否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过,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四、合理划分道路资源为了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还需要合理划分道路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维护力度,确保足够的道路空间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
此外,也需要对道路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车行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有明确的分隔,避免交通混乱。
总之,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车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互相尊重,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概念交通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交通中的心理过程、行为特点和安全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交通参与者的认知、情绪、动机、态度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交通安全相关联。
通过深入研究交通安全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并提出更有效的交通安全措施。
交通安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驾驶员、乘客和行人等不同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
其中,驾驶员的心理特征是交通安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驾驶员的认知能力、注意力分配、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
在交通安全心理学中,认知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驾驶员对于交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会影响其对于交通情况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当驾驶员遇到交通信号灯时,他们需要迅速判断信号灯的颜色,并根据这一判断决定是否停车。
同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认知性能。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注意多个交通要素,如前方的车辆、道路标志和行人等,他们的注意力如何分配和集中,会直接影响到交通安全。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驾驶员的情绪状态。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情绪,如愉快、焦虑或生气等。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驾驶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焦虑情绪可能使得驾驶员过度警觉,导致过度慎重或紧张,从而影响驾驶技能和判断力。
而生气情绪可能导致驾驶员冲动和激动,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外,驾驶员的动机和态度对交通安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驾驶行为和决策。
例如,有些驾驶员可能对于超速不以为意,而有些驾驶员可能对于安全驾驶非常重视。
不同的驾驶动机和态度会影响驾驶员的安全行为,进而影响交通安全。
综上所述,交通安全心理学关注交通参与者的心理过程、行为特点和安全行为。
以驾驶员为例,他们的认知、情绪、动机和态度等心理特征与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交通安全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驾驶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并提出更科学、有效的交通安全措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1人的交通特性(学习通)

然后判断; 操作反应阶
3. 驾驶员的心理特性 (1) 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视觉是驾驶员信息输入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视力——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根据眼睛所处
的状态和时间不同,又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之分。 静视力:站在视力表前5m处,依次辨认视标测定的能力,共分
12级。 动视力:在行车过程中的视力,跟车速和年龄有关。 夜间视力:受光照度、背景亮度等影响,黄昏时间行车最不利。
5/10/2020
6
视觉适应——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感 受性适应过程。由明亮处进入暗处,眼睛习惯后,视力恢 复,称为暗适应;反之称为明适应。
眩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5/10/2020
9
5.饮酒与驾驶
饮酒对人的影响: 饮酒对驾驶机能的影响:(参照小论文,学生自行
阅读) 酒后开车所产生事故的特点:
向静止的物体冲撞; 向停驻的车辆冲撞; 夜间与对向车迎面撞击; 因看错路引起的各种翻车; 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多,致死率高.
5/10/2020
10
饮酒驾驶:
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 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 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
(三)步行的一般心理
盲目的侥幸心理 贪图个人便利 集团心理 从众心理 惊惶失措 18
行人交通心理
2)各类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儿童交通心理:
① 很难客观理解和正确估量周围环境 ② 缺乏在道路上安全步行的技能和习惯 ③ 意识不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的危险 ④ 偶合行为 ⑤ 注意力分配差
第3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本次课主要内容:
1、驾驶员素质与驾驶陋习; 2、行人与骑车人及乘客交通行为特点; 3、一些典型道路交通行为的安全隐患分析。
当前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及管理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 存在重处罚、轻教育,重驾驶员、轻其它参 与者群体的倾向; 在城乡区域交通安全管理方面: 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 在道路交通建设管理方面: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教育)的倾向。
§3.2
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意识之关系
1.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意识
车辆原因和驾驶员自身的原因
车辆原因多由突发的机械故障引起,如转向系 统、制动系统失灵导致相应操作失效,制动系 统制动力不足导致制动过程延缓。 驾驶员自身原因仍然为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实 际中这类失误形式多发生在初学驾驶者身上, 主要原因是初学驾驶者驾驶技术不熟练、动作 协调性差,遇到紧急情况时手忙脚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少数的初拿驾照者在 初始上路的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误将“刹车” 当“油门”
对社会公众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机动化 时代所要求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现代文明交通行为方式。 现代文明交通行为方式: 概略地讲就是要求所有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自觉遵守 交通法规、按章行事,具体对于驾驶员的要求就是文明驾车;对于骑车人 的要求就是文明骑车;对于行人的要求就是文明走路;对于乘客的要求就 是文明乘车。 这看起来好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实际中做起来却是一个有着 极大难度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公众基数庞大且整体素质 不高及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特别是农村人口,培养交通安全意识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很多 农村人口对道路交通安全存在“四未”,即: ①未经历过(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②未专门听人讲述过(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③未被他人明确告知过(如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④未被他人强制要求过(如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一、交通需求、交通组织、交通组织类型及组织原则1、交通需求:功能需求、安全需求、效率需求、享受需求、特殊需求2、交通组织: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路网条件、控制条件、环境条件下,通过设施科学合理地对交通的流量、流速、流向、车种等进行组织,从而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
3、交通组织类型:微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冲突点分离或冲突点控制,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
区域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路网交通压力均分,在时间上要削峰填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宏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引导交通发展,以扩大交通供给和控制交通需求为手段,平衡交通供需关系,避免发生交通供需倒置。
静态交通组织: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动态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注:在交通工程理论中,把“行”称为动态交通,把“停"称为静态交通,这种划分不够科学,和今后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有些脱节。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随时间快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动态;随时间慢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静态或稳态。
快和慢只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表现在交通上,地名路名,道路里程,路口间距,路网结构,道路渠化,单行禁左,路边建筑,管理警力,道路设施,停车泊位数,通行能力等等是静态的,不会一天一变;而交通流量、车速、事故黑点、乱点、堵点、停车场泊位占有率等等是动态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
静态多为管理资源,动态多为管理对象。
照此划分,静态交通组织包括车道渠化、信号相位、单行禁左、警告禁令、指路指示信息提示等,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而动态交通组织包括信号配时、路口间信号协调、诱导信息、监控检测、指挥调度等,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以及指挥疏导,确保路网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章 交通要素特性

式,摩托车又分为5类(即L1~L5)。
按车辆的动力性能,以热力发动机气缸排量为50mL和最 高设计车速不超过50km/h为界限,对L类车辆进行了划分。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4.立体视觉(Three-Dimensional Vision)
立体视觉是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前后、 高低、深浅和凸凹的感知能力。 立体视觉缺乏者称为立体盲。
研究表明,患立体盲的驾驶员的肇事率明显高于 正常驾驶员,其中以对纵向距离判断不准引发肇事最 为突出。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三)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根据统计分析,在行车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给驾 驶员提供交通信息的比例如下: 视觉80%;
听觉10%; 触觉2%,味觉2%,嗅觉2%。 对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1.视力(Eyesight)
视力就是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根据眼睛所处的状态和时间不同,又有静视力、动视 力和夜间视力之分。
蓝色和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 多用于指示、指路标志。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7.视差(Parallex) 错觉可能是生理和心理原因引起的。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四)疲劳和饮酒
1.疲劳的原因和种类
三、行人的交通特性(Pedestrian Characteristics)
2.行人的空间需求
静态空间:国外把成年男性的身体横截面看作一个长轴
为61cm短轴为45.7cm的椭圆,面积约为0.21m2,我国稍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老年人步行特征
老人和儿童是交通安全中的特殊群体。尤其老人或病者 行为迟缓、耳目不灵、反应迟钝,他们是交通参与者中 的弱者,也是事故多发的群体。
事故特征
横穿马路中的事故较多 夜间事故多 一且发生事故,死亡率很高 受伤或骨折,长时间卧床不起的多
·12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骑自行车者的几种特殊心理
超越心理
单干心理
胆怯心理
异常心理
由于自行车 轻巧、灵便 ,对赶时间 有利,因之 一般骑自行 车都有抢时 间、争先恐 后的心理。
总想穿到快 道或跨过中 央线。这是 一种不遵守 交规的单干 心理,很容 易酿成车祸
我国
忽视协调行人的关系
未把行人交通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持续 性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以致有的地方连人行道也没有
对行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则研究的更少
2020/9/21
·6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行人事故严重性
冲突
研究工作上的差距
较多
从我国混合交通和群众交通法制观念淡薄的实际出发,开展对行人心理 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因为在我国的道路交通方式中,步行交通的比 例最大,且不谈农村公路和中小城市,就连大城市中的职工上下班, 50%以上也是采用步行方式的。
谢谢!
2020/9/21
·14 ·
•在交通场面中不易被人注目
由于身材矮小,很难让人看到他的存在;再之往往飞 跑而过,这个行动很危险
•爱跑,且跑中不会回避危险 •观察行为受情绪影响大(行为由兴趣引导) •好坏不分地模仿大人的行动
2020/9/21
·10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自行车交通 概况
2020/9/21
·8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特征 特征 矛盾 公正 释疑
老年人步行特征 步行特征
1 横穿马路的现象较多 2 横穿马路时,斜行或弯曲行走者较多 3 不会跑着横过马路
4 能遵守红绿灯信号,但对灯光闪烁不理解
5 在无信号的人行横道上左右确认少
2020/9/21
采取的措施
2020/9/21
·11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行驶特性
2020/9/21
空车直行稳定性较好 骑车中人车的平衡成问题 自行车所需功率:时间越长,发挥的功率越小 爬坡性能 :纵坡不超过5% 制动性能较差 摇摆性:避撞或靠近时往往会改变路线而摇摆 冲撞时的特性 :产生3次冲撞,伤亡严重 遇险摔倒偏离性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2020/9/21
李百川 教授 长安大学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背景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道路利用者除驾 驶员外,还有行人、乘客和骑自行车者。
2020/9/21
在交通事故预防这个大课题中,除 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驾驶员的研究之外, 还应注意对行人和骑行车者交通心理及 行为特征的研究。
遇到老人横穿马路或 车道上有老人时,以避 让或停车为好,切勿鸣 喇叭,因为他们听不见, 即使听见了也会受惊失 措,瞬间会采取驾驶员 想不到的行动。
·9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儿童在步行道上的特征
观察道路上交通情况的能力尚未成熟
据调查,4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不看来车,即使6年级 的学生也不会很好地观察
初学者当遇 到自行车流 或机动车时 ,感到胆怯 而不知所措 ,很容易在 险情时失去 控制而摔倒
表现为逞能 、冲动、报 复、好奇、 好玩,如有 的单手撒把 ;互相比赛 ;追赶汽车
等等。
2020/9/21
·13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结语
对于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种种 心理表现和行为特征,驾驶员要 充分了解,以提高预测和应变能 力,减少和预防汽车与自行车间 的事故发生。
2020/9/21
·3 ·
2020/9/21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行人事故严重性
行人死亡事故的年龄构成
国外
另据英国统计,65岁以上老人在步行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中青 年大3倍;10岁以下儿童在步行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中青年大10倍。
日本对儿童伤亡事故作过分析:小学3年级以下占88.5%;按原 因分析,在马路上追逐嬉耍的占75.5%,穿越马路的占17.4%。
·1 ·
2020/9/21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行人事故严重性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死亡人数占有相当比例
我国由于是混合交通,行人多、自行车多、事 故频繁、伤亡更多,加之群众交通法制观念淡薄, 行人死亡事故占的比例更大。
据统计,我国行人死亡占交通死亡人数40%以 上;另据调查,在没有警察的交叉路口,行人交通 违章率高达95%以上。
我国
北京61岁以上老年人在步行中死亡人数占总交通死亡人数15.7%; 上海占27%。
据烟台市统计,6岁以下占9%;7~12岁占6.68%;13~19岁占 10.1%。
2020/9/21
·5 ·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背景 调查 特征 心理 结语 Nhomakorabea行人事故严重性
研究工作上的差距
国外
在工业发达国家,除了加强对驾驶员心理特征和行为 特征的研究之外,也较早地开展了对行人心理和行为 特征的研究,并从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两个方面来协 调行人和车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