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月亮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

周 晓 波
( 重庆 工 贸职 业技 术 学院
摘
重庆
4 0 8 0Βιβλιοθήκη 0 0 ) 要 :月亮是 浩翰 星空 中的一个 围绕地 球运 转的普通 星球 , 但 它在灿 若星河的中国古代 文人 眼里 、思想里有着丰 富的情结和深远 的
影 响。它带给他们 的不仅 是朦胧的美感,更是他们 心灵、情感、人格 的写照和升华。 关键 词 :古人 ;月亮;思想;情结
月亮 ,悬挂 在中国古 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f 《 诗经 ・ 陈风・ 月 出 》) 自《 诗经 》始 ,历 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月亮不仅 仅是 光照人寰 的一个 普通星体 ,而且是 通脱淡泊 的一种 文化象 征。 “ 月亮”意象负载着 民族 深刻 的文化 内蕴 ,流转 在诗人广 阔
种朦胧 的境界 。 李 清照用她 独有 的女性视 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 象 ,情感 显得 特别 的细腻 和婉约 。’ 淮扬 冷月——姜 白石 以冷月烘托 劫后 荒凉 。《 扬 州慢 》 :“ 二 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 …‘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 教 吹箫 。 ”( 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残桥 、冷月 、清音 、凄情 , 构成 了一种清远空灵 的境界 , 词人 以灵动之笔写 出了扬州城昔盛 今衰 的黍离之悲 。 悬挂在 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 、 种背景 、一种气 氛 ,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一种情感媒介 、一种 审美意趣 。她 的空 明 、澄澈 、高洁的品性 ,她 的暗示 、隐喻 、象 等效用 ,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 ,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 典诗词的字里行间 ,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在人类 的文学宝库 巾 ,巾国的古典文学是其 巾的瑰宝 ,而 中国的古诗 ,巾同的唐诗 宋词 ,是这瑰宝 中的钻石 。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 的诗篇 ,这 些诗 篇 ,只是 中国古诗 中的沧海一粟 。 三 、 月 亮 表达 了 中 国古 代 文人 的 丰 富 内涵 ( 一) 月色反映着古 代文人寻找精神家 园 、 恢复世界 和谐统 的心理 。在古典诗 同里 常常表现 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 ,旧梦重温 的情思 ,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 然不 动的乡愁 ,诗人怀念家同 、父 母 的情 思 ,常寄托于 明月 的传递 。例 如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 明月 , 低头思故 乡。 ” ( 《 静夜思 》 ) 、 杜甫 : “ 戍 鼓断人行 ,秋 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 白 ,月是故 乡明。 ”在人们意 识的深层 ,月亮 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 ,因而每 当人们 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 ,月亮便成为家 园的精神寄托 ;月亮牵系 着相思的心灵 ,缩短着时空的距离 ,这样又引发 了亘古一月两地
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

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山爷/文人类居住着这个地球,分享着同一轮月亮,遥望夜空,朗月悬照,悠悠万古,长存不变,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
月亮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共生共存,难舍难分,人类在自身进化历程里,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也是个爱月的群体,月盈月亏,引发了騷客文人多少美好的想象,月晴月阴,牵动了怨夫思妇几许复杂的情思。
先秦诗人吟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女子的花容月貌;张九龄咏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男女的相思情态;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切切思念;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心愿;张若虚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的哲理感怀;李商隐倾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夕》)的孤独悔恨,咏月赏桂的美诗妙词,不胜枚举。
虽众多诗词描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其象征意义是有差异的。
可见,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中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一、月亮是阴柔之美的代表自古及今,明月朗照在人类广阔无垠的心灵空间,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趣,永恒地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展示着独特的美感魅力,首先是由它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这就是月亮的阴柔之美。
且以月亮与太阳比较。
不难发现,太阳晨现昏隐,月亮夜出昼没;一个光强温高,一个光弱温低;前者热烈而恣纵,后者温柔而内敛,一强一弱,一刚一柔,形成明显反差,这就让人们联想到自然与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现象。
如自然,既有崇山峻岭的雄奇美,又有幽林曲洞的清雅美;既有海浪滔滔之壮阔美,又有浅溪潺潺之柔婉美;既有江天一色,荡漾空明之雄浑美,又有月明风清、碧天如洗之清丽美。
如人类,既有男性强壮有力的阳刚之美,又有女性软弱温和的阴柔之美。
一轮明月耀天心——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一轮明月耀天心——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华灯初上,霓虹闪烁。
现代社会中,大到国际都市,小到州府县城,甚至连弹丸般的小城镇都华灯如昼,夜晚的城里,夏夜市民惬意放松的时段才拉开帷幕。
即使在月圆的农历望日与既望,人们再也不需要月光为人带来光明,月亮再也不是夜晚光明的代名词了。
交通通讯的便捷,使得沟通近在咫尺,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通过网络也让人有近在咫尺的感受。
美丽的月亮已经让人联想迟钝,已经误把他乡做故乡了。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只能留在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只能留在看似苍白无力的文字中。
纵使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但对于古诗歌赋的承继不能改变,现在就让我乘着诗歌的翅膀,去会一会古代的诗人先贤,来一次关于月亮的心灵交流之旅,共享明月之华章。
翻开古代典籍你看到了古人关于月亮的诗歌。
“海日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贤相张九龄祝福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思念的月亮;“共看明月应泪垂,一夜乡心五处同”是白居易流离伤心的月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思归的月亮。
古时月亮蕴含了古人的多少悲欢离合啊!月亮如此地皎洁,让人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嫦娥舒广袖长舞,让人想到月中斑驳的桂树,树影婆娑;让人想到蟾宫中捣药一声声的玉兔;让人想到吴刚捧出的琼浆玉露的桂花佳酿,多么美的意境,多么传奇的故事,一下子就流传了千年。
回望古代的诗歌,文人墨客们赋予了月亮诸多美誉,什么玉壶、玉环、玉瑶、玉羊、玉盘、玉弓、婵娟等等,不胜枚举。
月亮就象温润的美玉,就象婀娜的女子,向着人间款款而来。
人生有限,月光无限,唐诗以“孤篇横绝”的张若虚,留给了人们“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惆怅。
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这一轮明月还是唐朝的那一轮明月,但是张若虚早都化为人间的一抔黄土,只有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与月亮般不朽。
说到咏月描月的诗歌,不能不隆重推出盛唐“诗仙”李白的写月诗和北宋苏轼咏月的词章歌斌。
看他们的笔下月亮是怎样的多情!青年李白二十岁左右仗剑远游,在途中他写了《峨眉山月歌》,诗是这样写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皎洁澄澈的月亮就像一位秀美的少女,总是能牵动人们的缕缕情思,多思多感的骚人墨客尤为宠之,千百年来留下的咏月诗词不计其数.爱月赏月之风久矣。
在唐代比较流行拜月,并且拜月已经溶入生活,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不仅宫庭贵族存在,民间也存在,“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人们把长期郁结的心中之事,肺腑之情,诉渚明月,含情低诉,心绪悠远,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真纯之情,令人神往,就连幼稚天真的小女孩也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人爱月之情可谓深矣。
李白把酒问月,发千古之幽思,邀月同舞,挥洒片刻之娱,他的孤独,他的寂寞,只好寄托在遥远的星空银河上与他喜爱的月亮相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传说李白死于江中捞月,他于醉中跃入江里,与明月作永久的拥抱。
一代诗仙就这样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他的诗,他的人格,感动着千百年的人们。
一轮东坡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风雨飘摇的宋王朝,同时也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东坡将中国人最细密最俊逸而又深沉的情思,用一句轻柔而又震撼千古的诗句倾吐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妨顺其自然,大智大悲的东坡那一轮圆润朗照的月,不知抚慰了多少颗善感易伤的心灵。
月亮走进诗词,使诗词生色,诗词吟咏月亮,使月亮多情,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是诗,是情,是永恒和孤独的象征。
而古代的文人更是把月亮当作知已,倾诉自己的满腔思绪。
月亮就是诗,先来看月的形象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皎洁圆润明朗澄澈和仙境般的月亮现于诗人笔下,神奇瑰丽,充满诗意,“夜悬明镜青天上”,青空之上,明月和瑶台仙境,朗朗照彻人间,月中仙人,玉兔之景历历在目,多么神奇美妙的景观呀!一轮明月岂不就是一首诗吗?月亮是大自然清纯之子,又是一位超然飘逸的隐者,日落月开,月以其空明澄净之辉营造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洁净,曾涤荡抚慰多少颗浮躁的心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琴声中月与人在松竹中幽然相会,灵犀相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幽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幽,“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清旷,素月清辉,曾给人们以几多享受,毕竟人是诗意地居住在这大地上的。
中国文人的“恋月情结”

中国文人的“恋月情结”洛川县中学王军强在科学家的眼中,天空辽阔,宇宙无垠,但看到的无非是星辰的运行,所谓“江河行地,日月经天”而已。
但在浪漫的中国诗人笔下,天空中闪烁的不仅是动人的星辰,亦是动人的诗篇。
而在这浩如烟海的星辰中,最为诗人们所钟情的星辰,就是------月亮。
日月星辰,诗人们为什么偏偏就钟情“月”而冷落“日”呢?或许是因为日是阳性的而月是阴性的。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诗人以男性居多,他们需要一个女性化的象征物作为倾诉的对象,爱抚的对象。
而狂暴炽热的日是不适合这个条件的,所以他们便选中了月。
日光是炽热的,它万丈的光芒令人不敢正视。
而月光则是清凉的,温柔的,令人神清气爽,所以古代诗人们用了很多美好的诗句来称赞月光。
李白说“月明如素”,范仲淹说“月华如练”,而苏轼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在月下饮茶、谈天、会友、发思古之幽情,无有不宜。
故唐李治有诗曰“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故东坡先生要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之时夜游赤壁,故李太白喜月下独酌。
明高启有诗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下林中美人来”。
试想如果没有月光,纵有美人夜来,焉可得知?诗之意境必然大打折扣。
唯有有月光,王维才可能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正因为有月光,陶渊明才“带月荷锄归”,使普通的稼穑生活有了一丝浪漫的色彩。
月亮获得了诗人们的关注的原因之二是它的形状。
在月的盈缺轮回中,诗人们的最爱自然是满月。
圆圆的满月常让他们想起圆满、团圆这些美好的字眼,想起美好的人生。
而它的亏缺则暗契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
缘于此,诗人们对月的看法是矛盾的。
有时候月使他们欢乐,有时候月又使他们悲愁。
此中种种,皆由月之圆缺而生。
在所有诗人中,被贬的神仙李白与明月的关系最为亲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得意的时候他总要和明月干一杯,喝高了的时候,甚至放声高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孤独的时候,他还要和明月干一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思乡的时候,他就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愁苦的时候,他就耍赖,抱怨“月明如素愁不眠”;而闲适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亦还是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旧感》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旧感》
【美景】
春·江· 花· 月 · 夜
明月初生、月照花林 ——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
【涵咏诗美之美理】
展开联想,探究研讨
展开联想,探究研讨 曹 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 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 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月 ”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月 ”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合作探讨
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 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这首诗中
明月 、江水 、落花
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明月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是。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中秋节与文学作品名著中的月亮之恋

中秋节与文学作品名著中的月亮之恋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家人团聚、共享月饼和观赏明亮的圆月的时刻。
而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名著中,经常被运用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用以表达爱情、友情、寂寞等情感。
本文将从三部中文名著入手,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探讨中秋节与这些作品中的月亮之恋。
一、《红楼梦》中的月亮之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细腻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被世人称颂。
在《红楼梦》中,月亮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用于描绘主人公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林黛玉是一个忧郁而敏感的女子,她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林黛玉首次登场时,她正在月下赏月。
她对月亮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月亮成为了她心灵的寄托和自我情感的表达。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月亮还用于暗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复杂情感。
在贾宝玉与黛玉的第一次会面中,月亮意象进一步加强了二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吸引力。
他们之间的感情如同明亮的月光一样璀璨动人。
二、《西游记》中的月亮之恋《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神话、传奇和寓言元素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寻找和团聚的希望。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他的冒险旅程正是为了取得仙佛的力量,拯救自己的师父唐僧。
在他与其他三位取经人士相识后,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与危险。
然而,每当他们感到迷茫和困顿时,月亮总是照耀他们的道路,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
月亮还在《西游记》中与唐僧的师傅观音菩萨相关联。
观音菩萨经常在月光下出现,为唐僧和他的同伴们提供指引和庇护。
月亮成为了他们之间爱与保护的象征。
三、《水浒传》中的月亮之恋《水浒传》是一部描写了农民暴动与抗争的壮丽史诗。
在这个作品中,月亮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孤独、寂寞与无奈之情。
梁山泊是《水浒传》中的主要场景之一,是一群革命英雄的基地。
然而,这些英雄在梁山泊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被困于山洞中,与家人分离,并时常面临明峰的敌对。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喜欢和描写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喜欢和描
写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也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例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等,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之情。
总之,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一、绪论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这一宇宙天体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月亮意象成了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意象之一。
高悬于宇的明月,容纳着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四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隐逸、怀乡,无论在哪一类中,涉月诗作皆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生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
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象。
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
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二、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月亮作为意象绝不是文人结构而成的简单意象,而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它是漫长的史前期由民族同一经验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及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一)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1、《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2、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3、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
(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
后世李商隐等许多诗人都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嫦娥的痛惜。
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悲剧逐渐成为人性受压抑受束缚这一悲剧命运的象征,它逐渐涵括了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失败者的心灵.封建时代,当人性受压抑、人生价值被贬抑的时候,文人很难摆脱藏在心底的孤寂和哀愁,当他们处于月亮安静的照射时,他们潜意识中的悲怨情结就被激活了。
)(二)关于月亮崇拜1、什么是月亮崇拜?正因为原始初民将月亮视为神灵,将月亮女神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和保护神,所以就产生了月亮崇拜。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就根植于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时期就有祭月之礼。
到了隋唐时代这种因月亮崇拜而进行的君王祭月之礼已经深深影响民间,从而逐渐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而在民间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
从《西厢记》里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到《拜月亭》中王瑞兰拜月烧香祷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上到统治阶层,下到平民百姓,地域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拜月祈愿。
月亮崇拜一直是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势必影响到作为精神生活活动的文学创作。
从而在月亮原型形成以后,又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月亮情结"三、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诗的传统",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作总体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看清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咏月诗歌欣赏1、《诗经·陈风·月出》无名氏 -—开历代望月怀人诗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浏(留)兮。
舒忧受兮,劳心搔(草)兮.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很早就成为了女性的象征.自《诗经·月出》开始,天边的明月就和女子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后世用月亮比喻人的文字很多,如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2、《天问》屈原——月亮有了永恒的意蕴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3、《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无名氏—-开始将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咏月诗词的重要母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月赋〉〉谢庄—-月亮成为异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托。
……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
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及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5、《月下独酌》李白-—月亮成了一个孤独者灵魂的缩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月亮升起落下之间见证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愿望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苏轼——作者利用月亮的自然特征,暗寓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
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
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四、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孤苦的象征、自我的体验月亮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二)故乡的象征、情感的寄托故乡情是中国人带根本性的情感,故乡是养育了人的扩大化母体,除了自然肉体的联系外,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点,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必然归宿,所以当游子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抬头看见那个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时,必然会将浓浓的思念及月亮相联系,将其作为故乡的理想象征物。
(李白《静夜思》)自古以来,明月及人的思念之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思乡之情又最是萦绕在游子的心中.中国人崇尚团圆,中国有中秋佳节、有吃月饼和赏月的风俗,由月圆联想到人圆,这便赋予了月亮这一意象思乡的情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范仲淹也曾有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的慨叹。
由月圆到人圆,也是人们希望人及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思维体现,而从“月有阴晴圆缺”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便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惜别之情,人皆有之,以残月来象征人的分别的名句在古诗中比比皆是,而尤以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经典,读来意味无穷。
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在唐诗宋词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些描写爱情生活的诗词,往往读来温馨满口,清香溢人,余味无穷.在描述爱情的词作中,“月亮”这一主体的意象往往异常美丽,色调也比较明朗,此时之月往往及花、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没有忧伤的感觉,有的是“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
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写出了少女拜月祈求美满爱情时娇柔含羞的动人神态。
(三)离愁的象征,思念的寄托明月不仅容易触动乡思,也容易勾起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异地而处的亲人、朋友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只要有一轮明月朗照,就可以千里共婵娟,月下怀人,便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杜甫《月夜》、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我寄愁心及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总是和“思妇”相联系,通过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暗示夫妻的分离聚散.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中就刻画了一个害怕被弃的思妇形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如果不是孤寂难眠,又有谁会注意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上呢?(四)关塞的象征、爱国的情操历朝战乱频仍,大批将士抛妻别子,远戍边关,也许一别就是永诀,因而远在边关的征夫戍卒,抬头望见那轮明月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感慨万千。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旧题中就有“关山月”一题,因为关内是家乡,关外是荒漠,戍守关外的征人一看到关山上升起的明月,自然就会思念关内的家乡和亲人,所以,“关山月”多半是表现征人怀乡的.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