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ZQ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通用课件

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通用课件
中心静脉输注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中,这样可以避免频繁更 换输液部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心静脉输注的优点是能够提供稳定、快速的 营养供给,适用于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肠道功能衰竭、短肠综合征 等。
外周静脉输注
外周静脉输注是肠外营养输注的辅助方式,适用于短期肠外 营养支持和无法进行中心静脉输注的患者。
代谢并பைடு நூலகம்症
高血糖或低血糖
由于输入的葡萄糖过多或过少导 致。为预防此并发症,应定期监 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
萄糖输注速度。
高血磷或低血磷
由于肠外营养液中磷的含量不当 导致。为预防此并发症,应定期 监测血磷水平,并根据血磷水平
调整磷的摄入量。
高血钾或低血钾
由于肠外营养液中钾的含量不当 导致。为预防此并发症,应定期 监测血钾水平,并根据血钾水平
调整钾的摄入量。
脏器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
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脂肪沉积 于肝脏,引起脂肪肝。为预防此 并发症,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 注意控制脂肪摄入量。
肾功能损害
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肾脏负担 加重,引起肾功能不全。为预防 此并发症,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并注意控制液体摄入量。
05
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
02
肠外营养是一种医疗措施,通常 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道途径获 得足够营养的患者。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无法进食或消化吸收不良
如口腔、食管、胃部手术后,消化道梗阻等 。
肠道功能受损
如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等。
高代谢状态
如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等。
其他特殊情况
如重症胰腺炎、胃肠外瘘等。
肠外营养的禁忌症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过渡页
1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肠外营养的定义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 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
肠外营养的护理
第一部分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肠外营养(PN):是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当 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全胃肠外营养。
全肠外应用(TPN):所有营养素均需经静脉输入,不经肠道摄入。
部分肠外应用:部分食物经胃肠摄入,其余营养素由静脉输注。
2
第一部分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 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 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 理条件等而定。
1. 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技术操作 简单、并发症少,适用于PN时间<2 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
血管损伤: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损 伤血管,表现为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 等,应立即退针并按压局部。
胸导管损伤:多发生于左锁骨下静脉 穿刺时,穿刺时若见清亮的淋巴液, 应立即退针或拔除导管。
空气栓塞:大量空气进入可立即致死。 故锁骨下静脉穿刺,应置患者于平卧 位,屏气;置管成功后及时连接输液 管道。输液结束应旋紧导管塞。一旦 怀疑空气进入,立即置患者左侧卧位, 以防空气栓塞。
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 对肠外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认知程度及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对肠外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7
第一部分
肠外营养的护理
2.护理措施
合理输注,维持体液平衡
①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控制输注 速度:全营养混合液( TNA ) 输注不超过200ml/h。
② 观察和记录:液体出入量;水、 电解质、酸碱平衡。

肠外营养液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液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液临床应用肠外营养液是一种通过管道输送到胃肠道以外进行营养补充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它通过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帮助患者保持充足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肠外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适应症、给药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肠外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患者由于口服摄入受限或无法摄入足够营养,导致体内营养不良,甚至因为持续较长时间的摄入不足,引发体重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威胁生命。

此时,肠外营养液可以通过经输注的方式直接提供必要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维持体力,并支持患者的治疗过程。

其次,肠外营养液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消化道功能障碍、口服摄入受限、肠胃手术、胃肠功能衰竭等疾病状态的患者。

例如,对于重症肺炎、严重创伤、手术后恢复期较长、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患者,经过医生的评估可以选择应用肠外营养液进行支持性治疗,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

另外,肠外营养液的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和肠内灌注两种。

静脉注射是将肠外营养液通过静脉输注系统直接输入血管,使患者迅速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肠内灌注则是将肠外营养液通过胃管、空肠管等管道导入胃肠道,使得营养物质在肠道内被吸收。

医生将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适用于各种疾病状态下的患者,给药方式灵活多样。

在实际应用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充分的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相信肠外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益处。

肠外营养应用及护理

肠外营养应用及护理
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注,更换输液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
感染:使用抗生素,保持输液管清洁,定期更换
2
静脉炎:使用抗炎药物,局部冷敷,避免长时间输注
3
肝功能损害:监测肝功能,调整营养液成分,必要时停止输注
4
预防肠外营养并发症的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等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
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感
肠外营养的护理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营养状况、体重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感染率等
评估方法:定期监测、记录、分析数据
02
评估结果:营养状况改善、体重增加、胃肠功能恢复、感染率降低等
护理建议: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外营养方案,加强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06
实施肠外营养:按照制定的营养方案进行肠外营养的实施,包括营养液的配制、输注、监测等
04
评估患者需求: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年龄等因素进行评估
01
制定营养方案: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营养方案,包括营养素的种类、剂量、输注速度等
03
监测与调整:在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命体征、并发症等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监测指标: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01
评估方法:定期检查、记录、分析数据
02
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
03
调整方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外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04
肠外营养的护理
肠外营养的护理原则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确保营养液的卫生安全

肠外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肠外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特殊情况:如 严重营养不良、 肠道功能受损 等患者的应用
重症患者无法进食或进食不足时,肠外营养支持可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肠外营养支持可改善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患者中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PART ONE
肠外营养支持是指 通过静脉途径为患 者提供营养支持的 方式
肠外营养支持适用 于无法通过肠道吸 收营养的患者
肠外营养支持的营 养成分包括氨基酸、 脂肪乳、糖类等
肠外营养支持的输 注方式包括中心静 脉和周围静脉两种
状况和生理指标
肿瘤患者代谢特 点:高代谢状态, 营养需求增加
肠外营养支持的必 要性:改善患者营 养状况,提高生存 质量
肠外营养支持的适 用范围:无法进食 或进食不足的肿瘤 患者
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案 选择: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营养支持方案
PART THREE
导管感染:定期更换导管,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代谢性并发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 静脉炎: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在同一静脉长时间放置导管 肠道菌群失调: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及时调整肠道菌群
局限性: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同时可能增加患 者的经济负担。
局限性:肠外营养支持无法替代正常饮食,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和肠道微生态平 衡。
PART TWO
术前应用:补 充营养,提高
手术耐受性
术中应用:维 持生命体征稳 定,减少并发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肠外营养,即通过非肠道途径向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道摄取充分的营养,此时肠外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您介绍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指南。

一、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1. 消化道功能不全: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功能受损或消化道完全失去功能的病例,如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

2. 摄取不足:某些疾病导致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摄取足够的营养,如咀嚼困难、吞咽困难等。

3. 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某些肠道疾病或手术后导致患者的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

4. 营养支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重症病患、术后恢复期等,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来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

二、操作方法肠外营养的操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

2. 管路导入: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将肠外营养配方导入患者体内,确保配方能够充分吸收。

3. 监测与调整:在肠外营养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代谢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定期更换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变化,定期更换肠外营养配方,确保患者获得持续有效的营养支持。

三、并发症与注意事项肠外营养虽然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 感染:在管路导入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导管相关感染,需要注意预防和治疗。

2. 肝功能异常:长期肠外营养可能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3. 营养不良:如果肠外营养配方选择不当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引起营养不良,需要及时调整。

4. 血栓形成:中心静脉导管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应注意预防和处理。

在使用肠外营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遵守医嘱:肠外营养是一项专业的操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守医嘱。

肠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应用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以静脉补充的方式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在外科临床中,肠外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就肠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适应症、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肠外营养的重要性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手术后的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而营养不良将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延缓伤口愈合。

此时,肠外营养的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缩短康复时间,是外科手术后的重要支持措施。

二、肠外营养的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严重消化道手术:如胃肠吻合术、胃肠瘘修补术等,术后消化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摄取食物;2. 危重病患者:如重症胰腺炎、多发性创伤等,病情危急,无法进食;3. 营养不良:如肠道功能障碍、重度消瘦、慢性病等,导致营养摄入不足;4. 术前准备:对于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通过肠外营养提前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手术风险。

三、肠外营养的治疗原则1. 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补充方案;2. 安全性优先:选择高质量、低渗透性的肠外营养制剂,避免引起脱水、高钠血症等不良反应;3. 逐步增加:开始肠外营养时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目标剂量,以减少胃肠道反应;4. 定期监测:监测患者的体重、营养状态、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肠外营养方案;5. 循序渐进:在患者的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应逐渐减少肠外营养的用量,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与防治肠外营养如不正确使用或监测不到位,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包括:1. 脂肪肝:长期使用高脂肪的肠外营养制剂可能导致脂肪肝,应减少脂肪含量,增加碳水化合物;2. 感染:留置导管引起感染,应加强护理,保持导管清洁;3. 高血糖:高葡萄糖的肠外营养制剂可能导致高血糖,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4. 电解质紊乱: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指标,适时调整补充;5. 肾功能损害:高氮负荷的肠外营养制剂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应减少氮负荷。

肠外营养应用原则

肠外营养应用原则

肠外营养应用原则============在处理不能经胃肠道摄取营养或摄入不足的患者时,需要采用肠外营养来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途径(即静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方式。

在应用肠外营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确定营养素需要量------------首先需要确定患者所需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

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活动水平等因素来计算。

在确定营养素需要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状况、代谢状态、营养储备情况等。

2. 选择适当的营养成分-------------在选择肠外营养的成分时,需要考虑患者所需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

通常,肠外营养的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代谢状态来选择适当的营养成分和比例。

3. 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在制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状况、身体状况、营养需求和代谢状况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药物使用情况等。

在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时,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接受肠外营养治疗。

4. 监测营养状况-----------在应用肠外营养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肾功能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和维护。

总之,在应用肠外营养时,需要遵循以上原则来确定合适的营养素需要量、选择适当的营养成分、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

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接受肠外营养治疗,并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结构脂肪乳,STG:C6~24
4
鱼油长链脂肪乳:C12~24
表1
脂肪来源真的
长链脂肪酸 中链脂肪酸 鱼油
不同来源脂肪的结构与生理作用
双链数量 第一个双链位置 生理作用
≥2 个 1个 0个 ω -6 ω -3 ω -9 代谢产物促进炎症反应 代谢产物抑制炎症反应 免疫干扰小
脂肪酸类型
大豆油 PUFA PUFA 橄榄油 MUFA 椰子油 SFA
需要推荐量/mmol 磷
配方内主要添加的离子量不宜超过 Na 100mmol/L,
80~100
60~150
2.5~5
8~12
15~30
其实际需要量应根据临床情况进行调整,如胃肠道丢失时应增加,肾衰竭或血电解质水 K 50mmol/L 平偏高时应减少。
阳离子>150mmol/L 脂肪不稳定
能量
氨基酸
非蛋白 热量
液体量
电解质
微量营 养素
药理营 养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已有基本需要量的复合制剂。 电解质 钠 钾 钙 镁 磷 但在某些特殊患者(如危重患者、烧伤患者或伴有肠瘘等情况时),某些微量营养素的 组分可能不足,需要额外剂量或单一制剂的添加。然而,给予的剂量必须适应患者的排 需要推荐量/mmol 80~100 60~150 2.5~5 8~12 15~30 泄能力。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 评估表
一、患者资料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m) 体重指数(BMI) 临床诊断 住院号 病区 床号 体重(kg) 蛋白质(g/L)
二、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 ●骨盆骨折 或者 慢性病患者合并有以下疾病:肝硬化、慢 性阻塞性肺病、长期血液透析、糖尿病、肿瘤 ●腹部重大手术、中风、重症肺炎、血液系统肿瘤 ●颅脑损伤、骨髓抑制、加护病患(APACHE>10 分) 合计 分数 1 2 3 若“是”请打钩
溶液 pH 值
溶液 pH 值影响脂肪乳油水界面
双电层间的电位差,随 pH 值降 低,电位差逐渐缩小,乳剂趋于 不稳定。
应对措施
勿将脂肪乳与酸性的葡萄糖溶 液直接混合
TNA 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
溶液 pH 值
氨基酸浓度低时,对营养液的缓冲能
力差,脂肪乳趋于不稳定
应对措施
TNA 的氨基酸终浓度≥2.5%为宜
不稳定,并且溶解度很低(约3 g·L-1,
用法:1.5-2.0 mL/kg
严重肾功能不全(Ccr<25 mL/分)禁用 严重肝功能不全
禁用
20 ℃),故静脉用药时将其制成二肽 单独添加。近年来,谷氨酰胺也作为一 种药理营养素用于多种疾是 TNA 中唯一的碳水化合物; TNA中的葡萄糖不仅能作为能量底物,还能参与机体生长、细胞再
不适宜或应慎用:
① 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的; ② 计需 PN 支持少于 5 d 的; ③ 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纠正期;
④ 预计发生 PN 并发症的风险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的;
⑤ 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 PN;
⑥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SGA SGA+BCA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
0 1
0 2 0 3
01
肠外营养
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当
全部营养物质均从胃肠外途径供给时,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从制剂角度,将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混合在一起,加入其他各种营养 素后放置于一个袋子中输注,称为“全合一”系统(All-in-One,AIO); 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c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
③ 吸衰竭患者可增加脂肪供给以维持正常的呼吸熵
④ 非手术肿瘤患者可增加脂肪供给以适应机体代谢的改变 ⑤ 在严重疾病时,需考虑胰岛素抵抗或脂肪利用障碍来灵活调整糖脂比 ⑥ 伴有明显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应限制脂肪的供给量,用胰岛素来保证血糖浓度正常
能量
氨基酸
非蛋白 热量
液体量
电解质
微量营 养素
药理营 养素
养风险发生率为13%~48.6%。
营养不良的原因

营养不良的后果

一周以上的主动摄食不足 疼痛,恶心,吞咽方面的问题 持续性腹泻 肿瘤治疗
体重丢失 疾病康复过程延迟 感染风险增加 伤口愈合延迟


因诊断需要反复禁食
术前禁食 术后经口摄食不足超过>5天


虚弱与疲劳
生活治疗方面的负面影响
感染并发症
血栓栓塞并发症。
与输液成分有关的代谢性并发症。(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
①脂肪超载综合征 ②磷相关的“再喂养综合征” ③肠外营养相关肝脏疾病
营养不良
• 20世纪70年代,Bistrian等首先 发现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高
达70%。
• 近10年研究显示,住院患者营养 不足发生率为 9% ~ 48.1% ,营
3
四、年龄
年龄≥70 岁加算 1 分 1
五、营养风险筛查评估结果
营养风险筛查总分 处理 □总分≥3.0:患者有营养不良的风险,需营养支持治疗 □总分<3.0:若患者将接受重大手术,则每周重新评估其营养状况 执行者: 时间:
能量
氨基酸
非蛋白 热量
液体量
电解质
微量营 养素
药理营 养素
① 拇指法则,即成人每日热量目标约为 25~30 kcal·kg-1;
水溶性(维生素 B、C)
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
脂溶性(维生素 A、D、E、K) 必需的微量元素 9 种,即锌、铜、硒、铁、钼、 铬、锰、碘和氟
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胰岛素(临配、振摇); 丙氨酰谷氨酰胺; 已证实肝素能影响脂肪乳得稳定性,禁止加入 PN,且用于封管 前必须冲管。
脂肪
在危重症,早期,可采取允许性低热卡方式( 15-20cal/kg/d )提供机体所必须的最低能 电解质 1/mEq 量。病情相对稳定或长期营养支持则需提供充足的能量。
微量元素
能量
氨基酸
非蛋白 热量
液体量
电解质
微量营 养素
药理营 养素
① 健康成人每日氨基酸需要量是 1.2~1.5 g· kg-1; ②在严重分解代谢、明显的蛋白质丢失或重度营养不良时需要较大剂量; ③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限制氨基酸用量甚至调整氨基酸组成(如肝性脑病患者选用高 支链氨基酸配方); ④肾功能不全患者选用必需氨基酸配方。 ⑤新生儿推荐小儿专用氨基酸(组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
溶液 pH 值
萄糖溶液的 pH 值在 3.2~5.5
50% 葡萄糖为高渗液,可使脂肪 颗粒间空隙消失,产生凝聚。
应对措施
TNA 的葡萄糖终浓度在 3.3%~23%为
溶液 pH 值
稳定性
橄榄油LCT >大豆油 MCT/LCT ≫ 高于大豆油 LCT
应对措施
综合临床情况选择适宜的脂肪乳 制剂
溶液 pH 值
应激情况下,葡萄糖的转换率显著升高(2~3 倍),但其氧化率却不等比例 增加,大量输注葡萄糖增加呼吸商,加重呼吸肌负担;
推荐危重患者 TNA 的最大输注速率为 3~4 mg/kg/min。
水和电解质,体液平衡为机体细胞正常代谢提供所必需的内环境,也是 维持机体生命及各脏器生理功能的必备条件 TNA 中常用的电解质制剂一般为单一制剂, 氯化钠、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硫酸镁和甘油磷酸钠等
三、营养状态
营养状况指标(单选) ●正常营养状态 ●3 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最近 1 个星期进食量(与需要量 相比)减少 20%~50% ●2 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 BMI18.5~20.5 或最近 1 个星期 进食量(与需要量相比)减少 50%~75% ●1 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 3 个月内减轻>15%)或 BMI <18.5 (或血清白蛋白<35g/L) 或最近 1 个星期进食量 (与 需要量相比)减少 70%~100% 合计 分数 0 1 2 若“是”请打钩
生、免疫细胞增殖和其他合成过程;
高渗的葡萄糖溶液可能使油滴间空隙消失,使脂肪乳发生融合,影 响 TNA 的稳定性。
缺乏线粒体的细胞,如血红细胞
1
葡萄糖依 赖细胞
2
3
处于缺氧状态的细胞,如骨髓质
迅速增殖的细胞
4
因血脑屏障对脂肪酸渗透性低,脑部也优先氧化葡萄糖供能
住院的成年患者葡萄糖最大氧化速率为 4~5mg/kg/min;
TNA)。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肪乳
电解质
维生素
多种微 量元素
某些药理营养素(如谷氨酰胺、ω -3脂肪酸等)或药物(如胰岛素、 H2 受体阻滞剂等)也可加入混合液中。
1、脂肪提供能量
2、必需脂肪酸
3、减少葡萄糖的摄入
豆油长链脂肪乳,LCT:C14~24
1
2
脂肪乳
中/长链脂肪乳,MCT/LCT:C6~24 或 C8~24
NaCl<5.85g(10%NaCl近6支) 成人每日电解质需要推荐量 KCl<3.725(10%KCl近3.7支) 葡萄糖酸钙<0.762g(10%葡萄糖酸钙0.76支) 电解质 钠 ) 25%MgSO 钾 钙 镁 MgSO4 <0.838(3.4mol/L 4 ,1L 加 3mL
能量
氨基酸
非蛋白 热量
液体量
电解质
微量营 养素
药理营 养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