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的父爱_亲情故事
袅袅升起的父爱

袅袅升起的父爱第1篇:袅袅升起的父爱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突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那么严重的错误:我忽略了父亲对我那如山般的爱!也许是父亲太过木讷,不善言辞,也许是父爱总是隐藏着,不被人所察觉的,他不会像母亲那样对我嘘寒问暖,百般叮咛,不会如母亲一般对我诉说思念,他只会在我提出要求后想方设法来满足我,只会在母亲决定为我添置衣服时掏钱付款。
正因为这样,我忽略了他,甚至一度埋怨他对我只有责任,没有爱!可是那年冬天,我看见了父亲隐藏在心中的、对我深深的疼爱。
我有一个习惯,其实是父亲的习惯:每年冬天,只要我在父母身边,必定要早晚喝一杯牛奶——按照惯例,是父亲为我准备的。
听母亲说,这是自我四岁起父亲就养成的习惯,时至今日,对父亲而言早像一日三餐般自然。
这个习惯,最终在那年冬天,被我打断。
那年冬天,我依旧去父母身边度过寒假,也许是上学时压抑了太久,也许是对父母将我独自扔在家中的埋怨,在父母身边的我,总是任*、放纵的,父母也从未责怪我的无理取闹,只是用他们的爱包容着我。
我想,是太长时间的分离,让他们对我心存内疚吧!日子一天天改变,惟一没变的是父亲那个固执的习惯。
我也曾向他提出*,他却依然“我行我素”。
有时我实在对他每天两杯牛奶的“供应”感到厌烦,便在晚上趁他不注意时偷偷睡觉,早上则等他上班后才起床,我认为这样就可以免于受“刑”了。
然而好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那袅袅升起的父爱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突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那么严重的错误:我忽略了父亲对我那如山般的爱!也许是父亲太过木讷,不善言辞,也许是父爱总是隐藏着,不被人所察觉的,他不会像母亲那样对我嘘寒问暖,百般叮咛,不会如母亲一般对我诉说思念,他只会在我提出要求后想方设法来满足我,只会在母亲决定为我添置衣服时掏钱付款。
正因为这样,我忽略了他,甚至一度埋怨他对我只有责任,没有爱!可是那年冬天,我看见了父亲隐藏在心中的、对我深深的疼爱。
我有一个习惯,其实是父亲的习惯:每年冬天,只要我在父母身边,必定要早晚喝一杯牛奶——按照惯例,是父亲为我准备的。
【五年级作文】饭菜中的父爱

【五年级作文】饭菜中的父爱
说到父亲的爱,我又回忆起那年父亲带伤做的那盘菜。
那年我在书房中读着我最喜爱的书籍,就在那一瞬间,只听厨房中传来父亲大声的喊叫。
书掉了,我紧张了,小心翼翼走到厨房,轻声问道:“爸爸,你……你怎么了?”只
见他咬着牙,手攥得紧紧的,被割到的那只手,鲜血流淌不止。
我捂着嘴,吃惊地望着父亲。
爸爸走过来,抚摸着我的额头,强忍着,努力保持住脸上的微笑。
我还清楚的记忆着,他其实很痛,因为泪水在他的眼睛中打转。
我明白,但父亲不会在我面前哭泣。
爸爸用纱布把手指包扎了一下,拍了拍胸脯,意思说,我没事,不用担心。
我摇着爸
爸的手,说:“爸爸,咱们出去吃吧,我不要你痛。
”“女儿,我们可不出去吃,外面的
饭菜多不营养,你忘了电视上说的了吗?还是由爸爸为你做一道可口的饭菜吧!”我视线
模糊了。
这样,我成了爸爸的小助手,帮他摘菜、洗菜。
爸爸一只手做着饭,动作显得那么吃力,头上还时不时冒着虚汗,每当这时我总会不顾一切去帮父亲擦一擦。
他总会冲我微笑,而我却止不住不争气的泪水。
仿佛被划伤的是我,不是父亲。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有时,父亲会转过身去,装着看手机的样子,其实他是在擦因痛而流的泪。
一盘半小
时就能做好的饭菜,却花了整整一小时。
这盘菜爸爸虽然忘记放盐,但是是父亲用爱做出来的,因此我越吃越香。
这盘菜让我体会到父亲的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炊烟里的父爱

炊烟里的父爱作者:尤今来源:《情感读本·道德篇》2019年第07期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鲍鱼和咸鱼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他爱吃,也爱煮。
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
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油光闪闪的。
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
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瓜果、买蔬菜。
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块,然后,起锅,锅热了,便把那堆光澄澄的肥肉一股脑儿地倒进去。
我站在炉子旁边,饶有兴味地看。
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溶了、溶了,溶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溶不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肉渣。
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的厨房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
父亲手脚麻利地把猪油渣捞起来,然后,把猪油慢慢地倒进陶钵里。
我睁大着眼睛看,觉得那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
接着,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
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乱跳,形成了一生悠长的回味。
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处飞溅,我想,就算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在晚餐桌上,父亲面前就端端正正地放着那个陶钵,他在每个孩子的饭碗里浇上一大匙猪油,再撒上一圈酱油,仔细地拌均匀,让我们配着炸得酥脆的小鱼和烫得碧绿的菜心,大快朵颐。
这样的饭菜,简朴得近乎寒酸,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却绽放出艳艳的花朵。
那种被香味紧紧拥抱着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今天,我们四兄弟姐妹一看到猪油渣,双眸依然会大放异彩,而一闻到猪油的香味儿,也还是会心驰神往的。
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
炊烟里的父爱阅读答案详情

炊烟里的父爱阅读答案详情炊烟里的父爱阅读答案详情①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
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
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
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
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
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
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
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
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
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
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
油烟中的父爱作文范文

油烟中的父爱作文
油烟中的父爱作文范文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爸爸还是很担心我的`一切,总不放心,从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父爱。
那天妈妈回了老家。
平常,都是妈妈煮好饭等我回家吃。
在前天晚上,妈妈就告诉我,让我第二天中午回家的时候,拿冰箱里的菜热一热就吃,早上会帮我煮好饭再走,中午爸爸不回来吃饭了。
上完第二节课,天就开始召集乌云,不一会,天上就布满了乌云,不知道乌云们在开什么会,把天空遮得看不见一点蓝色。
雨哗哗地下了起来,撑着伞在雨中走着,我不太想回家,反正爸妈不会知道。
在雨中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回到家。
此时已经是12点半了。
我正想从冰箱里拿出菜来,忽然,听见门“吱”的一声,门被打开了,吓得我手忙脚乱。
我还以为有一个坏人闯进来了,哦,原来是爸爸。
我目瞪口呆,爸爸怎么全身都湿了。
我问:“吧,你是有什么东西放在家里了吗?”“没有啊。
”“那您怎么回来了?”“我回来帮你煮饭啊。
”“我自己会的。
”“我是担心你把菜烧得不够热,现在天气冷,吃了会肚子疼。
”爸爸说完,我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暖流,看见爸爸在油烟中的背影,热泪盈眶。
我默默跑回房间,把眼泪擦干,帮爸爸找了一套干的衣服让爸爸换上。
经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我也会记住这句话: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
炊烟是浓浓的母爱(故乡的炊烟之三)

炊烟是浓浓的母爱(故乡的炊烟之三)故乡的炊烟,它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是一段没齿难忘的岁月。
我怀念故乡的炊烟。
那炊烟里有我童年的几多情愫,更多的是贫馋,是我的渴望。
炊烟里缠绵的是母亲唤儿回家的急切心情,炊烟里弥漫的是五谷杂粮,炊烟里飘荡的是泥土的芬芳。
傍晚的天空,山村炊烟变成七彩霓虹,把美丽撒向人间;或变成层层薄雾,在月夜的笼罩下,一切都那样的虚幻,有如人间仙境一般。
炊烟里有幸福的味道,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亲人的呼唤和等待。
炊烟是一段岁月,一段苦与乐并存的岁月,炊烟更是生命的音乐。
村庄弥漫出一股越来越浓的香味,那是家家户户点燃的韵味,升腾来年的守望与寄托,把整个乡村都熏醉了,那袅袅的炊烟越来越迤逦,沿着这股香气,就能看到处处是一片忙碌的身影。
早年炊烟衍生的只有粗茶淡饭,平平淡淡充满着宁静与满足,炊烟能够一日三餐照常升腾是我们儿时的幸福。
只要炊烟一起,母亲的双手就忙成了一对翻飞的蝴蝶,拔了地里的菜,舀了缸里的米,清洗,切碎,淘净。
蒸煮炒炖,那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被炒制的五颜六色,那锅碗瓢盆被舞蹈的眼花缭乱。
只要人间烟火不断,生命就生生不息,生活就滔滔不绝。
乡村的天空总是袅袅炊烟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醇厚的浓香。
炊烟飘走了美好的时光,吹老了悠悠岁月。
在炊烟的升腾中,我看见了母亲火光映照下的脸以及脸上那深深的皱纹。
或许只有这炊烟才最清楚,母亲的鬓发是怎么一天天变白,母亲的脊背是怎样一天天驼下去,母亲的脚步是如何一天天变得迟缓。
故乡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是一盏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守着它的是母亲的爱。
离家前,母亲一大清早就会在厨房里给我做面条,我也会守在母亲的身边,帮她老人家打理着灶火,炊烟飘满了整个厨房,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也是温暖的。
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炊烟呛出来的,还是用炊烟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
在我眼里,轻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炊烟》阅读及参考答案

《炊烟》阅读及参考答案在深山里走了半天,正当又累又饿的时候,我看见了远方山间的炊烟在优美地飘动着,它无声无息地呼唤,我加快了脚步。
两间小木屋,普普通通。
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面色黑红,洋溢着山里人特有的光彩。
“客人来啦,快进屋吧。
”没等我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
她的丈夫走出来,微笑着点头。
我说:“能不能……请你们……弄点吃的?”早过了午饭时间,我有些不好意思。
“那还用问,坐下,先喝碗茶!”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又忙着烧火为我煮吃的。
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署、白菜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
不久,白白的大米饭、香甜的红薯、几碗新鲜蔬菜、一盘喷香的腊肉,放在了我的面前。
“吃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啊,竟是这么美的午饭!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
她自豪地告诉我:“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寄宿在学校。
我想让她们将来都读大学呢!现在咱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有出息。
”她说着笑开了。
吃饱喝足,该继续赶路了。
我掏出钱给她。
“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饭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道谢起身时,我发现背包变沉重了,打开一看,竟塞满了红桔。
“都是自家种的,带在路上解渴吧。
”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
我走了。
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
“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再来是没有机会了,但我再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的飘动着的炊烟……1.文章围绕“炊烟”,写了母亲在四季的哪些活动?请按四季的顺序逐一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炊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第①自然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农村妇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性格。
《炊烟》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

《炊烟》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炊烟》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局部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帮大家的《炊烟》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欢送阅读与收藏。
炊烟的味道余继聪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
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
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
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冲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
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似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
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
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
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时机。
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
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愣,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
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
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
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炊烟里的父爱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鲍鱼和咸鱼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他爱吃,也爱煮。
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
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油光闪闪的。
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
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瓜果、买蔬菜。
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块,然后,起锅,锅热了,便把那堆光澄澄的肥肉一股脑儿地倒进去。
我站在炉子旁边,饶有兴味地看。
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溶了、溶了,溶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溶不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肉渣。
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的厨房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
父亲手脚麻利地把猪油渣捞起来,然后,把猪油慢慢地倒进陶钵里。
我睁大着眼睛看,觉得那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
接着,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
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乱跳,形成了一生悠长的回味。
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处飞溅,我想,就算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在晚餐桌上,父亲面前就端端正正地放着那个陶钵,他在每个孩子的饭碗里浇上一大匙猪油,再撒上一圈酱油,仔细地拌均匀,让我们配着炸得酥脆的小鱼和烫得碧绿的菜心,大快朵颐。
这样的饭菜,简朴得近乎寒酸,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却绽放出艳艳的花朵。
那种被香味紧紧拥抱着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今天,我们四兄弟姐妹一看到猪油渣,双眸依然会大放异彩,而一闻到猪油的香味儿,也还是会心驰神往的。
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
有一个很长的时期,父亲在生活线上走得不很顺畅,极早出极晚归,回来时,早已过了用膳的时间。
母亲把他的餐食留在一只大碗里──白米饭压得密密实实,上面有卤蛋、咸鱼和青菜。
有时,上面放的是煎午餐肉配蛋花;或者,几大匙香菇肉酱(罐头)配长豆。
母亲把饭菜热了,在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
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
纵是淡淡的白米饭啊,父亲也能从中尝到饭里泌出的甜味。
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
把碗里的每一颗饭粒都扒得精精光光,父亲很满足地长吁一口气,重又有了奋斗的精力和信心了。
父亲认为,日子就算过得很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
当鱼翅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好滋味。
味蕾,是应该有能伸能缩的耐力的。
在父亲的熏陶下,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知道,甜有甜的大魅力、淡也有淡的吸引力。
鲍鱼固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也别有风味呀!分享的滋味父亲工作稳定后,日子像渗入了糖液,越过越甜。
我们搬家又搬家,愈来愈宽敞的厨房,变成了父亲大展身手的乐园。
父亲很胖,但是,一进入厨房,他身手之敏捷,让世间所有的胖子看了,只能暗叫一声“佩服”,就算是瘦子吧,也自叹弗如。
厨房里,有一口大黑锅,沉甸甸的,可是,胖胖的父亲单凭一只手,便轻轻松松地拎了起来,让它稳稳地坐在炉子上,宛若练了轻功一样。
靠着这口大黑锅,父亲在闲暇时为一家大小煮出了不计其数的美味佳肴。
他炒饭,能让裹着蛋液的饭粒在锅里尽情地飞舞;他炒菜,双手转如飞轮,蔬菜在锅里还来不及喘息,便被他铲起放置于盘中,那颜色啊,碧绿得如同春天的树叶。
他炒牛肉,更显功夫,只听得“嗤嗤”连声,酒香与肉香并肩齐飞,晶莹的洋葱和柔嫩的牛肉便缠绵缱绻地相拥于盘中了;至于他的干煎大虾嘛,红彤彤亮闪闪,多一分嫌老、少一分不熟,那种恰到好处的鲜嫩爽滑,是味道的极致。
父亲也常常做一些需要绝大耐性的菜肴,诸如梅菜扣肉、焖牛腩、冬菇凤爪、东坡肉、豆豉排骨、罗汉斋,等等等等。
每当菜啊肉啊什么的在锅里慢慢熬煮的时候,他便手执书籍,坐在靠近厨房门口的安乐椅子里,一边舒心惬意地读,一边密切地监督他的菜们肉们,他是绝对不许自己把菜煮糊的。
菜们肉们在他周全而又尽心的照料下,总知恩感报地呈现出最佳的光采。
在屋子里安静地做着功课的我们,浸在无孔不入而又无所不在的香气里,幸福的感觉,特别的强烈。
是父亲和母亲用食物的香气把屋子转化为温馨的家园的。
有些人,在廚房经过一整天的辛劳,胃口会大受影响,总说:“太累了,吃不下。
”可父亲不同,他吃得比谁都多,他吃东西时那种全心全意地享受着的样子,食物若有知觉,当会觉得他的胃囊是它们这一生所能追求的最好最圆满的“归宿”。
父亲宠味蕾,是不遗余力的。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但宠自家的味蕾,也宠他人的味蕾。
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期,每逢星期天,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全都会聚集在我们家,共享晚餐。
主炊的,便是父亲和母亲。
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亲从菜市回来时,好像两株走动的圣诞树般,左手臂右手臂,还有,左手和右手,全都累累赘赘挂着、提着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
之后,两人就像两架风车一样,转呀转的,在厨房里不休不歇地忙着。
父亲主炊时,充分地展露了他做事富于条理的性格。
蒸炸煮炒烩焖烘,各就各位。
气定神闲的他,总是先把汤熬了,在汤咕嘟咕嘟地喋喋不休时,他才不慌不忙地切肉、洗菜、剖鱼、剥虾;之后,有条不紊地焖肉、炸鱼、煎虾、炒菜。
母亲充当他的助手,两人天衣无缝地合作无间。
当暮色蓬蓬松松地肥胖起来时,亲友也陆陆续续地到了。
这时,一切菜肴都已准备就绪了。
分设几桌,丰盛的菜肴团团簇簇地摆满桌面,笑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在膨胀着香气的空间里飞来飞去,那种花团锦簇的热闹,是记忆里根深蒂固的榕树。
隔了许多年后的今日回想,当年家里没有请佣人,单凭父亲和母亲的两双手,在短短的一日内,怎么能够弄出大大小小几十个人吃的菜肴呢?他们请客,不是偶尔的一次两次而已,而是周周如此,乐此不疲。
答案,其实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那就是:分享的意愿。
父亲喜欢和至亲的手足们分享人生一切美好的甜滋味。
坦白说,我实在没有父母亲当年在家宴开数桌的能耐,可是,我在结婚后也常常烹制各式各样的点心和朋友们分享,每当看到朋友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的笑脸,便有大朵笑花从我心里茂茂盛盛地绽放出来。
这种“分享就是快乐”的心态,其实就源自于父亲当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炊烟里的哲学在烹饪这一码事上,有些细节,父母是很坚持的。
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比如说,处理辣椒和蒜头,他们不喜欢用搅拌机代劳。
辣椒,必须用传统的杵臼,一下一下地用力地舂;蒜头,必须用大大的菜刀,一下一下地重重地剁。
父亲说,辣椒和蒜头,都不能舂得、剁得太大太细,必须粗中有细而细中有粗,咀嚼时,这里那里尝及一些小小的颗粒,辣味和辛味才能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在舌面上荡开;如果使用搅拌机的话,电源一接,哗啦哗啦一阵响,辣椒和蒜頭,都成了一堆面目模糊的泥浆,用这些“泥浆”去烹饪,味道平平的,无法造致那种“一浪激成千堆雪”的层次感。
父亲说:“每种瓜果蔬菜,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我们要让味蕾切实地感受到生命强韧的味道。
”成长后,我才发现,在父亲的炊烟哲学里,其实是蕴藏着许多教育孩子的原理的。
每年的大年初一,父亲总在阳光还没有泼到床上便早早地起身了,他为全家大小烹煮罗汉斋。
白菜、发菜、腐竹、面筋、冬菇、竹笋、黑木耳、红萝卜、白果等等,一股脑儿地放在大锅里熬煮,腐乳浓郁的香气像霏霏细雨密密麻麻地落满一屋,饥饿的空气里孕育着一股等待的感觉。
中午,煮好了,所有的孩子端坐桌前,每人一大碗罗汉斋。
在袅袅的香气里,父亲要我们每个人说出新年的愿望。
小孩子嘛,无非就是说说希望学业进步或是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类讨喜的话,可是,父亲不要这些陈谷子烂芝麻,他也不要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他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想,旧的一年,我们的大毛病是什么;新的一年,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孩子经过一番努力的思索之后,总能说出一些比较具体也比较诚恳的话,比如,我就曾经这么说过:“以后,爸爸妈妈骂我的时候,我必须在开口之前,先想想我的过错是什么,再想想怎样去纠正。
不经思考便胡乱顶嘴,是没有礼貌的,也是不对的。
”(“顶嘴王”是我童年的绰号,我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时,反应之快,无人能及;而顶嘴时所用的词汇,也犀利得像刀像剑。
坦白说,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火上加油,常常把原本已经生气的父母惹得跳脚。
)这时,父亲听了我“忏悔录”,频频颔首,微笑应道:“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记得啊!”这些话,就像是“紧箍咒”一样,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严密地管束着我,每每我张口要顶撞时,这个“紧箍咒”便适时地跳了出来,封住我的嘴。
起初当然是不习惯的,就像有人刻意在我张口时用毛巾捂住我的嘴巴,有一种难以透气的感觉,可是,渐渐的,这便变成了我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而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铸造一个新的自己。
父亲在大年初一让我们吃斋并畅述新年感想,应该是含有“心斋口斋、心诚意诚”的意思在里头吧!父亲没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但是,一进厨房,残缺不全的音符便会跌跌撞撞地从他的喉咙里争先恐后地爬出来,它们无比快活地跳进锅内、跑入汤里、落在盘子中,叮叮咚咚、铮铮鏦鏦。
这些音符,活泼地穿梭在沾满了油的烟气里,像吸尘机一样把厨房的许多杂音都吸掉了。
肉啊菜啊海鲜啊,里面搀和了快乐的音符,因而也变得神采飞扬,散发出熠熠的光采。
混沌初开之际,我便已经明白,烹饪是很舒心惬意的一桩事儿。
父亲把食物的香气注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把快乐的元素搀和在内,镶嵌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