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

知识与水平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按力的效果实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

5.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体验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3.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水平、物理思维水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2.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实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有的和谐美。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法。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电子秤、木块、薄木板、自制三角形支架、橡皮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橡皮筋、木筷、棉线、木块、钩码、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四两拨千斤

一辆载重大卡车陷入了泥坑,旁边有一棵

大树。如图所示,司机只用一根钢丝绳,把

卡车和大树紧紧拴在一起,在这里轻轻一拉,

就把卡车拽出了泥坑。你相信四两能拨千斤吗?

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

二.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合力的概念。

教师演示实验1:用两个弹簧秤将重物提起,用一个弹簧秤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结:像这样,两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原来的两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

1.力的分解

拖把拖地

同学们都拖过地,地面有一块顽固的污渍,怎样拖干净?如何用力?

施加一个斜向下的推力。这个力一方面把拖把向下压,一方面把拖把向前推,我们能够用一个水平向前的作用力F 1和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 2来替代F 。力F 1 和F 2就是力F 的分力。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板书)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思考:如果没有其它任何限制,已知合力F ,求其分力。

请大家在学案上画图。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

对于同一条对角线,能够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

形。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能够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

向不同的分力。

讨论:力应该怎样分解

教师演示实验2:节点上拉力如何分解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如果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一个力的分解是唯一确定的。 F F 2 F 1 F F 2

2.探究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实行分解.

生活模型1:拖拉机拉耙

转换模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力F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利用物快体验一下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实验1:斜向上的拉力F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水平向前拉物体,二是竖直向上提物体.所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将力F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竖直方向的分力F2,力F1和力F2的大小为:F1 =Fcosθ, F2=Fsinθ.

生活模型2: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分力.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并从例题中得到启发,设计实验来研究重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演示实验3:用薄木板构成斜面,将一木块放到其上,木块下滑同时观察到斜面发生了形变。

分析得到: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

所以,沿斜面向下分力F1 =Gsinθ; 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 =Gcosθ.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斜面倾角θ增大时,分析F1和F2如何变化?当倾角θ减小时,F1和F2又如何变化?

学生思考与讨论并回答.

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当θ减小时,F1减小,F2增大.

理论联系实际:(1).公园的滑梯为什么很陡?(2).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学生思考与讨论并回答:

(1).当θ增大时,F1增大,分力F1使运动加快,更刺激,更好玩。

(2).车辆上桥时,分力F1防碍车辆前进,车辆下桥时,分力F1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行车的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来减小桥面的坡度(即减小θ),从而使F1减小.

3.师生总结力的分解步骤

1.确定要分解的力

2.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3.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4.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4.学生开放探究:

探究1: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拉力F对轻绳和轻杆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力F?

学生分组实验:

橡皮筋、细绳、重物两人一组用手臂做一个支架探究

教师巡视启发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结束后,学生展示方法,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拉力的作用效果,介绍如何分解拉力

探究2:在一根细线上用轻挂钩悬挂一重为G的物体,挂钩与细线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已知细线所成的张角为θ,如果张角θ增大,细线的张力如何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发现当合力一定时,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

教师呼应引入的课题:同学们,现在相信四两能拨千斤吧?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水平。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即时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定则;通过几个实例体验了在实际情况按力的作用效果实行力的分解; 学以致用,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后探究设计:

给你一段棉线,一把刻度尺,一个质量已知的重物,试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测出次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祝大家学习进步!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一、

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根据实际决定,按力的作用效果实行分解。

例1:例2:

θF

α

G

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