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及意义
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论文

论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摘要: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各有其特点,两者不完全相同,在证据真实、合法、充分,法官素养高和有科学的诉讼法律制度的情况下,法律事实就能接近客观事实。
关键词:法律事实;客观事实;特点;接近诉讼法律坚持和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这里的“事实”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法律事实。
学生在学习法律基础的过程中,常常认为法律事实就是客观事实,把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等同起来。
本文试对诉讼案件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以帮助学生及法律学习者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客观事实的含义及特点客观事实指原本发生的真实存在过的事实,即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性而存在的客观事件。
客观事实具有绝对性的特点,即客观事实是已经发生的、绝对存在的事实。
这种事实不论人们是否把它带入法律领域,法官是否认可它,它都是绝对存在的。
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即这种事实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不论人们是否去认识或证明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法律事实的含义及特点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即以法律调整范围为基础,用立法加以设定,通过执法、司法程序所认定的事实。
也指证据显示出来的事实,即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法官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所作的合理推断与认定的事实。
法律事实具有合法性的特点,即法律事实展示的载体和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即来源、形式、程序合法。
首先,法律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
其次,法律事实的认定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审判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法官心证(内心裁量)等规则。
还有,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果事实没有对法律产生任何影响就不能称为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法律事实’并不是自然而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它们是根据证据规则、法庭规则、判例汇编传统、辩护技巧、法官雄辩能力以及法律教育成规诸如此类的事实而构设出来的”[1]法律事实是对过去事实的认定,是法官依照论法律规则,对当事人及第三人等提出的证据进行推断,构造出的人工世界,这种再现性的认识事实,受到诉讼双方当事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性影响,受到法官自身素质、证据等的主观性影响,如,在诉讼过程中,参与诉讼的各方当事人有时出于自己的利益,对外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得法律事实是法官以一定证据为基础而形成的主观感觉事实,这种事实带有人的主观性。
决定官司胜负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法律事实

决定官司胜负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法律事实在很多情况下,案件当事人一方信心满满,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奈败诉。
原因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客观事实、证据事实与法律事实,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不明白客观事实如何转化为证据事实,证据事实又是如何转化为法律事实。
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具体说,所谓客观事实,就是原本发生在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事实,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更改性。
这种客观事实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如自然事实风雨雷电、电磁反应等,社会事实如游行罢工、旅游出行等等。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客观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
如空难导致受害人与保险公司保险理赔法律关系,空难即为法律事实;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出生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生即为法律事实。
客观事实向法律事实转化客观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相关机构通过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将某种或某类客观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一种是客观事实经过当事人搜集、整理,固定为证据事实,最后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后为法庭所采纳,客观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中广泛存在事实婚姻现象,偏远地区许多农村男女青年根本就不履行婚姻登记手续。
后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农村存在的关于事实婚姻的司法解释承认了历史上这种客观存在事实,于是这种客观事实才转化为法律事实,及承认了历史上事实婚姻的合法性。
这种转化是通过法律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实现的。
在这个司法解释之前的事实婚姻受法律保护,而这之后,法律不再承认事实婚姻的合法性,一律以男女同居关系处理。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论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论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摘要:诉讼中的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是诉讼程序中最基本的要素,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判结果。
客观事实是指案件发生时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对案件的判定所必须的事实。
本文通过对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概念、区别以及诉讼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阐述了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对案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定和证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
最后,提出了完善法律事实认定制度、加强证据规则执行以及提高诉讼参与者的法律素养等建议,以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
关键词:客观事实;法律事实;诉讼;认定;证明一、引言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是诉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正确审判案件、维护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客观事实是案件发生时的实际情况,而法律事实是法律规定对案件的判定所必需的事实。
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辨析和运用是判断案件真伪和确定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二、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概念与区别客观事实是指案件发生时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独立于参与诉讼方的主观意愿和认识的。
客观事实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事实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加以确定和证明的。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对案件的判定所必需的事实,也是诉讼中的核心要素。
法律事实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要件加以确认,它的存在与否对案件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运用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通过提供证据、质证等方式来证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进行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认定,是判断案件真伪和确定权利义务的依据。
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依法审查、确定客观事实,运用法律事实对案件进行分类、判断和适用法律。
四、确定和证明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方法确定和证明客观事实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查取证、鉴定、质证等。
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依法充分搜集、审查和质证证据,确保客观事实的真实和法律事实的确切。
另外,当事人也应当积极配合法院的调查和举证,提供真实、准确的证据,促进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刑事诉讼法》第35条之规定:辩护⼈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被告⼈⽆罪或者罪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被告⼈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该法条明确了辩护⼈辩护责任的前提是根据事实和法律。
必须要注意所根据的“事实和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相对应的客观事实。
法官与律师所依据的“事实”概念不⼀致。
法律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这就使得法官对客观事实的狂热追求。
然⽽在法律框架内的狂热也只能是追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最⼤限度统⼀。
法官所追求的法律事实应当以与客观事实最⼤程度⼀致为⽬的,追求法律事实的过程实质上是还原客观事实的过程。
然,辩护律师刑事辩护⽆论是客观事实抑或是法律事实均是律师提出嫌疑⼈、被告⼈⽆罪或者罪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根据。
论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法学毕业论文

论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姓名【内容摘要】在我国的诉讼过程中,我们长期呼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但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代理律师与法官在认定事实上却存在者很大的分歧,极易发生争议,作者结合实际案例从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在运用中矛盾的产生、对二者的评析与二者的联系及我国诉讼中在证明活动上所认定的事实与法官判案所认定的事实来分析一下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关键字】客观事实法律事实诉讼证据我国现行的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不能以主观臆断作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但是真正在实践上,我们并非做到了“以事实为根据”,而是“以证据为根据”。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办案时所认定的事实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事实(就是我们所讲的客观事实),而是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依据法律规定来认定的事实(即法律中的事实)。
这种真实是一种法律拟制或推定的真实,可能接近于客观真实,但与客观事实便难免有所出入。
因而法院审理的案件不一定能够完全根据案件的客观真相进行判决,只能依据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遵循一定的证据规则进行。
如在民事诉讼中,举出优势证据的一方为胜诉方。
而代理律师,他(她)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所以他(她)认定的事实是自然发生的事实(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
这就形成了代理律师与法官在认定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或发生争议。
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在运用中矛盾的产生“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都是证明案件的“事实”,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诉讼问题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本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都以追求绝对的客观事实为角度出发。
但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两者却出现了矛盾与对立。
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案例:广东省四会市人民法院法官莫兆军审理李兆兴状告张坤石夫妇等4人借款1万元纠纷案。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一)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一)这两个概念在法律上很不一样。
客观事实是确实发生的,无论能不能证明,都是客观存在。
比如你是个独居的人,半夜三更起来上了个厕所,这就是客观事实,但这事没法证明,除非你家装有摄像头或者你有个变态的邻居时时窥视你,或者你上厕所时发了个朋友圈等特殊情况,通常情况下,你没法证明这事。
而法律事实呢?首先,它是客观事实,其次,他是可以证明的客观事实。
后者是最重要的,将它与客观事实区别开来。
咋一看,大家觉得好像说了废话,两者是有点不同,但不至于有太多的不同。
中国古话不常说嘛!人在做,天在看,谁做谁知道,需要证明吗?是的,法律上需要证明,否则这个社会就乱套了。
为什么需要?法官是个中立者,他对双方的争议完全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谁主张,谁举证。
甲说乙借了他的钱,那甲得提供证据啊!没证据,法官怎么判,没法判断,只能以甲没有借条为由驳回甲的起诉,而客观事实却是甲真的借钱给了乙,但关系好,没打借条,或者打了借条,搞掉了。
甲觉得冤死了,明明借了钱的,为什么法官就不判呢?从法治社会理性人的角度来看,甲不冤枉,如果是没打借条,那说明你忽视了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个后果得由你得承担;如果是借条搞掉了,那也是你大意造成的,因此这个结果也是你的大意造成的。
法庭上查明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最完美的境界是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完美吻合,但这基本不可能做到。
因此,现代法治中确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人。
当然,仍会有同志觉得不公平,那有没有其他判断方法呢?有的,在遥远的过去,有神明裁判法。
比如判断你是不是有罪,把你扔在水里(有的还捆起来),如果你沉下去了,就是有罪;浮起来无罪;每个国家有细节差异,但大致原理差不多,只是工具不同,除了水之外,还有火,沸水,烧红的工具,羊角(能扎死人那种)等等。
还有没有其他的呢?海清官海瑞说过对疑案“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最后,事实查验有助于促进诚信社会。当虚假信息被揭穿时,公众会对诚信体 系产生更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将促使更多人秉持诚信原则,从而促进社会的诚 信建设。
展望未来,事实查验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和大 数据将在事实查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此外,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 新的传播平台将成为事实查验的重要战场。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将成为 传播真相、打击虚假信息的重要渠道。
法律事实的重要性
法律事实在法律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法律适用和判决的基础,也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保障。没有法律事实,法官就无法根据法律规定作出 公正的裁决,这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结果,甚至破坏社会秩序。
在案件判决过程中,法律事实的作用不可忽视。法官必须基于法律事实来适用 相应的法律规定,并根据证据的充分性和可信度作出裁决。此外,法律事实还 对案件的上诉和申诉程序产生影响,因为上级法院通常会根据更充分的法律事 实来重新审视和纠正原判决的错误。
事实查验的效果显著。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资讯的透明度。在信息泛滥的时代, 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真假。通过事实查验,我们可以还原事件的真相,揭露虚假 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其次,事实查验有利于加强公众监督。虚假信 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导致不正确的决策。通过事实查验,我们可以揭露真相,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虽然技术进步为事实查验带来了便利,但人类的主 观性和复杂性也为事实查验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事实查验的 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公正性。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公众对事实查 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事实查验的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辩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辩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
法
律真实是指在法律上的真实性,是法律规范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性,
而客观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性,是与事实相符合的一种真实性。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辩。
一、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不同
法律真实是指事实在法律上所必须符合的标准,即法律标准。
法律规定了特定的标准,例如证据的确凿性、公正性、完整性等,
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事实才能够被称作法律真实。
因此,法律真实
的判断需要依靠法律规范的内部规定和审判机构的裁量。
客观真实则是指真实的事实情况,与事实相符合的情况。
客观
真实的判断是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法律规范或审判机构的规
定和裁量的限制。
客观真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例如现场勘查、证人证言、图像记录等,而且客观真实可以通过检验和验证,一旦
被证实是不存在争议的真实存在。
二、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
法律真实是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对客观真实的实现,从某种程
度上说,它是客观真实的“翻译”和“转译”,再将其映射到法律
的现实中。
但是,由于法律规范只是针对某种目的或行动而产生的,因此不同于客观真实的普遍性、连续性、多样性等本质特征,“法
律真实”作为一种符合法律规范的“真实性”,更多的是起到规范
行为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