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它有助于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时代,产学研合作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是实现产学研三者间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关键。

在过去,产学研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理解不足的问题,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协同机制的建立变得至关重要。

协同机制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开展定期会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这些方式,产业界可以及时获得科研成果和最新技术动态,学术界可以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问题,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技术。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科研机构可以获取更多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的反馈,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行性。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

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再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相互信任和理解。

产业界需要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术界也需要了解产业界的商业需求和竞争环境。

其次,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分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敏感问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双方的权益,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和不公平现象。

另外,产学研合作还涉及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问题,这需要制定合适的机制和政策来保障各方的权益和利益。

在未来,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变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单一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

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协同”源于自然科学。

“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

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

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加速,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如何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其中,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学术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界进行中间环节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这个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了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经济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另外,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还需要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成果转化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实
际应用。

总之,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结果应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和实践启示,包括如何 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如何优化协同创新环境、如何加 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和监督等。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本研究通过运用DEA模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估,发现不同地区和不 同类型机构的协同创新效率存在差异。
02
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政策支持、合作网络、 知识溢出等因素对协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03
研究还发现,协同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高协同创新效 率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时 ,未能全面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创 新环境、文化背景等。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探 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协同创新效率 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包括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网 络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协同创新的资源 配置、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而影响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效率。
VS
内部运行因素
包括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知 识转移与共享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协 同创新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协同创新的效率进行定量评估。
定性评价法
通过专家打分、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协同创新的效率进行定性评估。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以某高校与当地企业合作为例,探讨协同 创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如何提高产学 研协同创新的效率。
案例二
以某地区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为例,探讨网 络结构、知识转移与共享等因素如何影响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将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被认为是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合作主体,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也可能来自合作过程,如合作模式的选择、利益分配机制、信息沟通渠道等。

外部环境如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文化差异等也会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明确研究框架。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创新效率。

基于实证结果,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优化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对于丰富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体系,指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开展合作,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往往有限,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探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而对于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将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出发,探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丰富了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理论成果。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合作伙伴、优化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首先,本研究主要关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 效应对创新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但未考虑其他 影响因素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 效应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有 效地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
研究贡献与启示
本研究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能够引导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进而提高协同效应。例如,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产学研主体 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协同创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影响协同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协同效应。例如,社会对知 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大等,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
搭建创新平台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各方之间的信 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加强产学研沟通
建立产学研沟通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协同创 新的效率。
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人才的 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0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
基于技术推动的线性模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
基于创新网络的非线性模式
多主体参与、互动合作、协同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
企业
负责技术需求提出、研发资金投入 和技术成果产业化
大学
负责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技术转 移
研究机构
负责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 术突破
资源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摘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2012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为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产学研协同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构成,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文章基于协同学理论,选取核心能力与协同文化两个序参量因素,通过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协同,以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全世界的创新型国家都在引进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管理理念等,用以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建立优秀的科研结构、高校机构;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和手段日益复杂多元化,企业只有通过对知识有效应用与管理才能保证其竞争优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知识创新,将知识转化成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研学协同学协同效应协同创新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s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raised, "college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2'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s a new model of research joi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As an open syste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ree subsystems,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cle i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sele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two order parameters factors,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Keywords:Research Synergetics Synerg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方法1.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3.1国外相关研究1.3.2国相关研究第二章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综述2.1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2.2 协同效应2.2.1协同效应的基本概念2.3.2知识协同理论综述第三章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3.1 协同创新的基础3.2 战略协同3.3知识协同3.4 组织协同3.5“战略—知识—组织”三维协同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效应4. 1 产学研协同创新4. 1.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4.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的特性4.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4.2.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过程的运行机理4.2.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世界主要发达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1 北美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分析5.1.1 北美地区产学研科技工业园和企业孵化器模式5.1.2 北美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5.2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2.1 欧洲地区产学研创业研究中心模式5.2.2 欧洲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5.3 东亚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3.1 东亚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创新模式5.3.2 东亚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第六章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效应分析6.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6.1.1 问卷设计6.1.2 调查方法6.2 描述统计分析6.2.1 样本描述6.2.2 数据描述6.3 信度分析6.4 因子分析6.5 相关分析6.5.1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6.5.2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与产出的相关分析6.6 回归分析6.6.1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6.6.2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与产出的回归分析第七章结论及建议7.1 研究结论7.2 产学研创新的建议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创新驱动、生增长的阶段。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容,已成为了我们国家快速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

要求从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的创新、集成的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综观新中国科技事业60多年的巨大成就,以上三类创新都有长足进步,极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如企业未真真正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不强;各方面的科技力量独自成为一个体系、分散与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是很高;科技的宏观管理呈现各自为政,科技评价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不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与政府的职能转变要求,阻滞了三类创新水平全面的提升。

因此,《科技规划纲要》希望将我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的体系打造成以政府作为主导、充分地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互动社会系统与各类科技的创新主体密切联系,其中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之一。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了要求。

1.1.2 研究意义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然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

关于协同创新,多见于国外的研究报告,其也曾被纳入国地方或行业的发展规划,但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对协同创新提出要求,这还是第一次。

发达国家涉及协同创新的企业集团的投资回报率能够超过25%,参与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甚至能够超过40%,但未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约为15%。

可见,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涵,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对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试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分为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方法等。

(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国外大量文献综述和研究上,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国外现状与不足,再对产学研合作和协同知识创新两大类文献进行综述,初步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2)定性分析方法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定性的分析讨论知识协同的各影响因素。

1.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协同学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

该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整个系统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合作的关系,借助系统外部指令或自发能量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互动,达到协同效应。

关于协同创新,美国专家Peter A. Gloor最初给出的定义是“由自我激励的成员构成网络小组并形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网络交流知识、信息和工作进度,协同实现小组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