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与环保概论》复习提纲.doc
化工环保知识点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1、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型与价值性。
2、环境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的特征: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
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剂量、作用时间、多因素联合(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个体敏感性。
5、环境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侵入和吸收(侵入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其他)、分布与蓄积、毒物的生物转化、毒物的排泄。
6、环境的健康效应: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健康状况发生相应的生理性、病理性改变的效应。
7、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三个路标: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8、“三同时”是指“一切新建、扩建及改建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同步”和“三统一”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说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种群: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可分为两大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具体可划分为四种基本成分: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5、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其特点为: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一的、能量逐级递减、能量利用率低。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绪论1.世界环境日:6月5日2.第一次世界环境日主题:只有一个地球。
3.环境问题概念: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5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人口问题: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
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人口比世纪初增长了4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并未等比例的增加,而是加速增长资源消耗。
1999年比世纪初增长了10倍。
B资源问题: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恶化,森林资源不断缩小,生物物种在减少,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等。
C生态破坏:1土地退化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强度增大、过度放牧以及人为破坏植被。
后果: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贫瘠和盐碱化2水土流失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全世界有25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16.8%。
3土地沙漠化概念:非沙漠地区出现的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导致的后果: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降低了养育人口的能力。
4生物物种的消失如果森林砍伐、沙漠化及湿地等的破坏按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那么至21世纪初将有100万种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D大气环境污染概念:指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广泛的大气污染和酸沉降、臭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及其越境转移等。
1酸雨Acid rain概念: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形成原因:排放大量的SO2和NOX,包括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
人为排放为主。
酸雨的危害:a. 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b. 破坏土壤的性质和结构c.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d.腐蚀建筑物和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
2臭氧层的破坏形成原因:含氯化学物质特别是氟氯烃进入大气会破坏同涡层的臭氧,除些之外,NOX、CH4等也都会破坏臭氧层。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知识点(第三版)

绪论一、概念1.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品: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3. 化学工业:主要依据化学原理人工生产化学品的工业。
二、知识要点1. 化工“环保"与“安全”的关系按一般习惯,人们把损害过程较慢、影响范围大(超出化工厂的范围)、持续时间较长的化工生产负面效应,称为“环境污染”,属于化工环境保护问题;把短时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损害范围相对小、持续时间相对短的负面效应, 称为“生产事故”,属于化工安全生产问题。
二者关系:实质相同、冃标一致,但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2. 现代化学工业的生产特点: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害危险物质,生产工艺参数苛刻,生产规模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3. 化学工业污染三个阶段及其污染特点:三、知识拓展1. 结合己学的知识,谈谈对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第一部分概述一、概念1.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具体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g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环境科学:一门研究环境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个部分的学科,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知识要点1. 化工环境污染物种类及来源1)种类: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无机化工污染物和有机化工污染物,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废水和废渣。
2)来源:化工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及产品:化学反应不完全所产生的废料、原料不纯所产生的废料、物料泄露、产品使用不当及其废弃物;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冷却水、副反应和副产品、生产事故造成的化工污染。
第一章—、概念1. BOD:指好氧条件下,单位体积水中需氧物质在生化分解过程屮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2. 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为单位表示。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概论大纲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概论大纲一、引言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化工事故与环境污染的危害
二、化工安全概论
-安全定义与理论基础
-化工安全管理的意义与目标
-化工事故的分类与特点
三、化工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的定义和作用
-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技术
-化学品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四、化工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原则
-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与架构
-化工企业安全规划与安全制度
五、化工事故预防与控制
-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
-风险控制方法与工程措施
-安全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六、化工事故应急处理
-事故应急处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执行
-事故应急演练与评估
七、化工环境保护概述
-环境污染的概念与分类
-化工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八、化工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
-环境风险控制措施与技术
-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九、化工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化工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
-废物处理技术与方法
-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与措施十、化工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化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要求
-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十一、案例分析与讨论
-化工事故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安全环保领域的成功案例分享
十二、总结与展望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现状的总结。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1.世界环境主要问题:(1)人口问题。
(2)资源问题:①土地资源②森林资源③水资源。
(3)生态环境的恶化: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③生物种消失。
(4)大气环境污染:①酸雨:a.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b.形成主要物质:SO2,NOx;c.危害: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与结构,破坏水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损害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②臭氧层的破坏③温室气体及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能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并能吸收地面反射回空间的红外辐射,是低层大气温度升高,使气温发生变化。
2.环境污染:(1)分类:①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②按来源造成污染性质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物、能源污染等。
(2)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系统、消化系统、皮肤。
(3)对人体危害:①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③远期危害。
3.第一部环境保护法: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予以颁布。
4.化学工业特点:产品多样化、原料线路多样化、生产方法多样化。
5.我国工业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占70% 。
6.化工污染物:(1)种类:①按污染物性质:有机化学工业污染、无机化学工业污染②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废渣。
(2)产生原因:①化学反应不完全产生的废料②副反应产生的废料③燃烧产生的废物④冷却水⑤设备和管道的泄漏⑥其他化工生产中排放的废物。
(3)主要来源:①化工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及产品:a.化学反应不完全b.原料不纯c.“跑、冒、滴、漏”②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物:a.燃烧过程b.冷却水c.副反应d.生产事故造成的化工污染。
7.化工污染的特点:(1)水污染:①有毒性和刺激性②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都较高③pH不稳定④营养化物质较多⑤废水温度较高⑥油污染较为普遍⑦恢复比较困难。
(2)大气污染:①易燃易爆气体较多②排放物大都有刺激性或腐蚀性③浮游粒子种类多、危害大。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考试重点.doc

填空题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广泛的球气污染。
对城市噪声而言,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工厂噪声、生活噪声。
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呼吸物系统、消化系统、皮肤。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里埋、装烧、堆肥。
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
处理工业废水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衣业、生透污染源。
按化学性质进行分类,一般将化工废渣分为:有机废渣、无机废渣。
在化工行业中,具有普遍性的大气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合物。
电磁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屏蔽辐射源、距离控制、个人防护三个方面。
污泥最佳的最终处置办法是:应用在农业上。
“世界环境日”是:6月5门。
影响人类生活的电磁污染源有:天然污染源、A为污染源两种。
热污染的间接来源是:能源的.大M消耗直接来源是匚J •所排放的废热水、废热气从微生物的代谢形式出发,生化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两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指天然水体中如果排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的现象。
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指氮、磷等元素。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应用最广的吸附剂是:活性炭。
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吸收紫外线。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重金属镉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电渗析的分离对象是:离子。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主观判断性、分散性、局部的。
属于碱性中和药剂的是:石灰石、电石渣、碳酸钙。
属于酸性中和药剂的是:烟道气、废酸、粗制酸。
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烟气脱硫。
我国从古代起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意识,有记载的著作是:《孟K》、《周礼》、《史记》、《尚书》。
热污染的主要危害有:水中溶解氧减少、加快藻类繁殖、加速细菌繁殖、增加城市热岛效应。
化工安全概论复习提纲

• • • • • • •
第八章 普通工业安全卫生 机械危险与防护 噪声以及如何消除噪声 静电的危害与消除 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预防
• 第九章
• 安全系统工程 • 系统危险性分析方法
• 复习策略: • 1. 认真做考试重点上的题目,在教 材上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并认真分 析。 • 2. 教材认真看2遍。 • 3. 仔细核对考试重点的答案,查漏 补缺。
化工安全概论复习提纲
考查方式:开卷 考试时间: 7.2 9-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基本题型 1. 名词解释 2. 单项选择题 3. 多选题 4. 简答题 5. 论述分析题
15 15 20 20 30
• • • • •
考场规范: 手机关机 只允许携带纸质版本资料 严禁相互对答案 试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写全,做完。
•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 1 ,毒性物质根据其化学性质、用途和生物作用分为: 金属 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 强酸和碱性物质 氧、氮、 碳的无机化合物 窒息性惰性气体 有机毒物 农药 类毒物 燃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 • 2 ,常用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 种 •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 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数死 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 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 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 急性阀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 莫中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复习提纲

1.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人、物、环境三方面因素。
2.环境是指每个生产过程所处的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3.“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4.“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6.事故分自然事故与人为事故。
人为事故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原则上都能预防。
7.事故的因果性指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导致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就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因果关系具有继承性,即第一阶段的结果可能是第二阶段的原因,第二阶段的结果又会引起第二阶段的结果,说明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8.同样的前因时间随时间的进程导致的后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P10的两段通读9.海因里希人为工业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5方面因素按顺序进行的:1 - 遗传及社会环境2 –人的缺点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 –事故5 –伤害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从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10.扩散燃烧与混合燃烧了解。
P2011.引起闪燃时液体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点火焰过大,由于点火能量大,测得闪点偏低;用闭杯式时,式样蒸汽不散失,故测得的闪点值比开杯的低;一个大气压以下,闪点值偏低,以上则偏高。
12.自燃分受热自燃(当空气中有氧存在时,可燃物虽未与明火直接接触,但在外部热源的作用下,由于传热而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自燃点而着火燃烧)和自热自燃(某些物质在无外部热源作用下,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热量在适当条件下逐渐积累,是温度升高,达自燃点而着火燃烧)。
13.FeS类的自燃属于氧化热积蓄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安全与环保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美国保险协会(AIA)把化学工业危险因素分为哪儿个类型?1.工厂选址2.工厂布局3.结构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5.化工工艺6.物料输送7.误操作8.设备缺陷9.防灾计划不充分2.常用的安全工程评价方法有哪些?1.经验系统化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2)危险性预先分析法(3) Dow化学公司法2.系统解剖分析法危险性可操作研究方法3.逻辑推导法事件树事故树4.人的失误分析法3.化工安全技术的新进展主要有哪几方面?1.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迅速发展。
2.监测危险状况、消除危险因素的新技术不断出现3.救人灭火技术有了很大进展4.预防职业危害的安全技术有了很大进步5.化工生产和化学品贮运工艺安全技术、设施和器具等的操作规稈及岗位操作法,化工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安全技术规范不断趋于完善,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1.屮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哪儿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有害物品和有毒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2.易燃液体按其闪点可分为几类?易燃性危险可以细分为极度易燃性、高度易燃性和易燃性3个危险类别。
极度易燃性是指闪点低于0C、沸点低于或等于35C的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
高度易燃性是指无需能量,与常温空气接触就能变热起火的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
易燃性是指闪点在21〜55°C的液体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3.化学物质危险参考前欧共体危险品分类可划分为哪几类?化学物质危险参考前欧共体危险品分类可划分为物理危险、生物危险和环境危险3个类别。
1.物理危险:3种(1)爆炸性危险(2)氧化性危险(3)易燃性危险2.生物危险(1)毒性危险(2)腐蚀性和刺激性危险(3)致癌性和致变性危险3.环境危险4.美国标准协会按照毒性物质物理状态将毒性物质分为哪儿类?(1)粉尘(2)烟尘(:3)烟雾(4)熬气(5)气体5.毒性物质的毒性等级是哪五个?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或LC50的数值划分为剧毒、高毒、屮等毒、低毒、微毒五类(见下表)。
仃)A 类燃烧 (2)B 类燃烧©)C 类燃烧 (4)D 类燃烧第三章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1. 化工厂的定位一般遵循什么原则?(1) 有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伟的良好的流通条件;(2) 有储运、公用工稈和生活设施等方面良好的协作环境;(3) 靠近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4) 有便利的交通条件;(5) 有良好的工程地址和水文气象条件。
2. 压力容器按其设计压力可划分为哪儿类?/压力容器按照其设计压力P 的大小,可以划分为低压容器、屮压容器、高压容器和超高压容器四 个类型。
(1) 低压容器,0. lMP3^p<1.6MPa ;(2) 屮压容器:1. 6MPa Wp<10 MPa(3) 高压容器:10 MPa WpVIOO MPa,(4) 超高压容器:^>100MPa3. 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有哪些?安全附件是承压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纽成部分。
选川安全附件应满足两个基木要求:即安全附件的压力等 级和使用温度范围必须满足承压设备工作状况的要求;制造安全附件的材质必须适应承压设备内介质的要 求。
锅炉:安全阀、压力表和水位计(以上必不可少)、高低水位报警器、引送风连锁装置、火焰监视器和紧急 切断阀、防爆门和排污装置以及温度和流量测量仪表(可选)0压力容器:安全阀、爆破片、紧急放空阀、液位计、压力表、单向阀、限流阀、温度计、喷淋冷却装置、 紧急切断装置、静电消除装置、防雷击装置等。
4. 化工维护的必要性是什么?设备的特点所决定。
流体及固体的输送,需要应用许多管线、传送设备、「义车和其他物料加工•设施及罐、 鼓或其他形式的封闭容器。
过程的性质所决定。
包括温度范围广泛的单元操作,设备大小不一,类型各异。
化学工业屮的一些问题, 如高腐蚀速率、易燃液体、毒性或有害物料是典型的、特有的。
操作情况所决定。
化工事故案例记录表明,许多严重的伤亡事故都与失误有关。
例如,把悄性或毒性气体 接入供人员呼吸的空气管线;管路错连使不恰当物料误加至反皿器引起火灾、爆炸或毒性气体的释放; 总之,化学工业屮的恰当维护对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第四章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1. 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可燃物质(一切可氧化的物质)、助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能够提供一定的温度或热量),是可燃物质燃烧 的三个基本要索。
2. 燃烧一般分为哪几个基木类别?如木材、纤维织品、纸张等普通可燃物质的燃烧 易燃石汕制品或其他易燃液体、汕脂等的燃烧 供电设备的燃烧 可燃金属的燃烧3. 什么是物质的闪点、自燃点、着火点? 可燃液体表而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的现彖称为闪燃。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
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
点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4.什么是爆炸?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
5.爆炸的分类是怎样的?1.按爆炸性质分类(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2.按爆炸速度分类(1)轻爆(2)爆炸(3)爆轰3.按爆炸反丿应物质分类(1)纯组元可燃气体热分解爆炸(2)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4)可燃液体雾滴爆炸(5)可燃蒸气云爆炸6.什么是爆炸极限?当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7.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有哪些?初始温度、初始压力、隋性介质及杂质、混合物屮痒含量、充装混合物的容器管径、点火源等。
初始温度越高,爆炸范围越人:初始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混合物屮加入隋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混合物屮含氧量增加,爆炸下限降低,爆炸上限上升;充装混合物的容器管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国越小;点火源的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人。
8防火防爆的措施有哪些?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处理,以及对于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点火源的安全控制。
9.常用的灭火剂有哪些?使用时注意事项是什么?1.水禁水性物质如碱金属和一些轻金属,以及电石、熔融状金属的火灾不能用水扑救。
非水溶性,特别是密度比水小的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原则上也不能用水扑救。
育流水不能用于扑救电气设备的火灾、浓硫酸、浓硝酸场所的火灾以及可燃粉尘的火灾。
原油、重油的火灾,浓硫酸、浓硝酸场所的火灾,必要时可用雾状水补救。
2.泡沫灭火剂考虑扑救后的损失程度,在确保不应造成更大损失的条件下,方可扑救。
在泡沫枪(炮)没有射出泡沫前,不能肓接冲击带电设备。
3.干粉灭火剂4.其他灭火剂采用卤代泾灭火时应特别注意,这类物质加热至高温会释放出高毒性的分解产物。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1.毒性物质是如何风分类的?按化学性质、用途和生物作用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分八种类型:1.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迄今人们已知的元索有109种,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有95种,其屮有80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再加上其化合物,所以这是毒物数量最多的一类。
2.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如氛、氯、漠、碘等及其化合物。
3.强酸和碱性物质,如H2S04、HN03、HC1、HF、NaOH、KOH、NH40IR NaCO3 等。
4.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如03、NOx、NC13、CO、C0C12、C0F2、N0C1 等。
5.窒息性惰性气体,如He、Ne、Ar、Kr、Xe、Rn o6.有机毒物,按化学结构可进一步分为脂肪坯类、芳香坯类、脂坏坯类、卤代姪类、飙基及硝基坯化合物、醇类、瞇类、醛类、酗类、酰类、酸类、腊类、杂环类、摄基化合物等。
7.农药类毒物,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氟、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汞、有机锡等。
8.染料及屮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
2.什么是毒性?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星与毒害作用Z间关系的一个概念。
在实验毒性学中,经常用到剂量一作用关系和剂量一响应关系两个概念。
3.什么是剂量一作用关系?什么是剂量一响应关系?“剂量一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考察职业性接触铅的剂量-作用关系,可以测定厂房空气中铅的浓度与各个工人尿液屮§-氨基乙酰丙酸不同含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考察有利于确定对敏感个体的危害。
丁剂量-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仍以职业性接触铅为例,考察剂量一响应关系,可以测定厂房空气屮铅的浓度与一组工人尿液屮& -氨基乙酰丙酸含量超过5 mg・dm-3的个体的百分率Z间的关系。
剂量一响应关系是制定毒性物质卫生标准的依据。
4.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索有哪些?它们对化学物质的毒性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和作用特点,与物质的化学结构、物性、剂量或浓度、环境条件以及个体敏感程度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链的长度对毒性有很大影响,分子结构的饱和程度。
不饱和程度越高,毒性就越大。
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几何异构,一般认为,对称程度越髙,毒性越大。
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几何异构。
•般认为,对称程度越高,毒性越大。
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1.溶解性毒性物质的溶解性越大,侵入人体并被人体组织或体液吸收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不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有可能溶解于脂肪和类脂质中,它们虽不溶于血液,但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类脂质结合,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麻醉作用2.挥发性毒性物质在空气屮的浓度与其挥发性有頁•接关系。
物质的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的浓度就越大,危险性越大。
3.分散度尘和烟尘颗粒的分散度越大,就越容易被吸入,危险性越大。
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1.浓度和接触时间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浓度越高,接触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引起中毒。
2.环境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环境温度越高,毒性物质越容易挥发,环境中毒件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容易造成人体的中毒。
/环境中的湿度较大,也会增加某些毒物的作用强度。
劳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汕都有显著影响。
劳动强度大能促进皮肤充血、汗量增加,毒物的吸收速度加快。
3.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环境中的毒物往往不是单…品种,而是多种毒物。
多种毒物联合作用的综合毒性较单一毒物的毒性,可以增强,也可以减弱。
5.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6.什么是急性职业屮毒?什么是慢性职业屮毒?急性职业屮毒:是指一个工作口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