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

2、城-乡结构(城市化)

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

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中国?

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收入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泯灭传统的优秀文化。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

(一)经济增长的衡量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二)经济发展的衡量P3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

1、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

2、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

3、识字率;

4、健康水平;

5、就业状况。

五、洛伦兹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直线OL。

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3

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

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

(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

(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

(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

(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

(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

(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

(11)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

(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

(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

(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

(15)人均对外贸易额;

(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3、人文发展指数

最有影响的发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en 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后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预期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这三个指标是按0 到1 分级的,0 为最坏,1 为最好。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4.其他量度指标

(1)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这种主张被称为“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 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P4

(3)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小康社会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要

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体现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

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发展经济学兴起以前的经济发展思想P6

(一)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思想有:

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

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即“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

(二)重农学派:魁奈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三)亚当·斯密

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一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

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四)大卫.李嘉图(D.Ricardo)

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经济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经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

3.关于报酬渐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不能扭转报酬渐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报酬渐增,农业生产报酬渐减。在所有土地都被耕种之后,农业报酬渐减的趋势将压倒工业的报酬渐增的趋势,结果,从某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步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4.和斯密一样,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

5.和斯密一样,认为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五)约翰.斯.穆勒(https://www.360docs.net/doc/449056300.html,l)

1.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以及萨伊与马尔萨斯、西尼尔等人的学说的系统综合,但是,他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一些特殊论证。穆勒也探索了静止状态的问题。他认为,当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把经济增长推向高水平阶段时,由于人口增长的约束,经济出现了静止状态,但“一个高发展水平的静止状态,比任何其他状态都令人高兴。”

2.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的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另一类是分配的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这成为在增长的同时解决收入分配与不平等问题的理论基础。

3.他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这些至今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

(六)“静态的插曲”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如迈耶(G.M.Meier)所说:“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从主流经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

1.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他对经济发展问题也有论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他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渐增趋势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渐减趋势,从而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的障碍。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接结果来衡量,使大多数人有比他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将是有利

的。他说:“依靠这个手段(教育投资),许多原来会默默无闻而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而且,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样多。”

马歇尔对经济发展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是渐进的、和谐的和经济利益逐步分润到社会全体的过程。这一看法成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

2.熊彼特

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他所说的静态的循环周流)的一种突破。突破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内在的因素”,从而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的一种变动。可见,熊彼特比较强调发展的内因作用。

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P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种早期关于发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E.Staley)的《世界经济发展》,曼德尔鲍姆(K.Mandelbaum)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s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但在1943年至1947年发表上述三种著作,虽然开始涉及了经济发展问题,论证还很不系统,很不全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发展经济学。

1950年前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形成了发展中国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谋求经济发展?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什么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要求经济学家作出专业性的解答,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发展经济学。

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发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二阶段。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P8

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工业化论”或“工业化第一主义”;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计划论”或“计划第一主义”。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 反“单一经济学”的倾向P9

2.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grand theory),这些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P10

3.内向发展战略倾向P10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P10

1.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估,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

2.对农业的偏见受到纠正

3.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

总之,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还是在农业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都可以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这被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The 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影响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纠正了畸重

畸轻的政策,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作出了重大改革,由不同程度计划管理下封闭式的进口替代,迈向市场经济开放模式下的对出口的鼓励。这样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东亚奇迹”。

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固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新特点P11

1.在新古典主义复兴浪潮的冲刷中,人们又逐步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在一些根本问题有可推敲之处,由此而兴起号称“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首先,新古典主义以单个消费者或厂商为分析单位,而事实上个人或个体的偏好是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引导的,他们并非只做所喜欢做的事情,也做在一定制度结构下不能不做的事。因此,经济理论的基础必须与制度相联系。其次,新古典主义把人当作孤立的、自利的个体,而事实上个人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制约的,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不应当建立在不可靠的个人偏好的基础上,而应当建立在制度结构的基础上。再次,新古典主义的世界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有交易成本的世界,这也就决定政治、法律的制度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再其次,新古典主义基本上不涉及国家问题,或者暗含假定国家不过是约束个人的某种行政体系,而事实上国家能有效地界定并强制执行产权,从而大大地推进经济绩效。最后,新古典主义不重视制度变迁,至多把制度变迁看成一种外生变量,因此,它可以解释经济绩效的静态与比较静态的变化,但无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事实上,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以制度变迁为契机的。

总之,新制度主义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浪潮中是逆流而上的,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不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只是着重效用、财富、效率、均衡、货币、成本—收益等范畴,而是把视野扩大,强调政治、法律、历史、组织、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并提出产权、契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新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的传统,因此,有人称之为“亚当.斯密的复兴”。

2.应该对政策措施的变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研究,而且还应看到政治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现象比经济市场更为突出,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高,就努力使政治行为内生化。

3.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这些国家在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利与金钱相结合的腐败现象——寻租行为。相应地,在20世纪80年代,“寻租”理论得到推进。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经济还有待于培育,有序的、公平的市场竞争还未形成,法制还不健全,一些人更容易凭借权力攫取经济利益,或凭借权利而索取贿赂。在“看不见的脚”的践踏下,“看不见的手”是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权力进入市场所引起的问题,其咎不在市场。显然,寻租理论已不是一种纯经济分析,而是联系制度、体制、政治因素来考察经济问题的,它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思路,号称新增长理论。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结果。新增长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

新增长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派生出新贸易理论。它的创新意义在于: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之从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相一致的理论,使贸易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消除了比较优势与收益递增的矛盾。

新增长理论的蕃衍过程中,滋生了一种新的概念——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替代,其影响要比200

年前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替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生产率大大提高。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将促进其改造,使经济效益大大改进。从增长的来源看,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一般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总之,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第三阶段——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来临,而新增长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出现并成为这一时代具有重要内容的新理论的,它受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对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思路之处是:

第一,新古典主义思路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是短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则是长期的,不是这一代的而是下一代的,甚至是更下一代的。

第二,新古典主义思路偏重于纯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研究则有广阔得多的视野,考虑范围涉及到非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观念、新贸易理论、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绩效比较研究)等等。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分析、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四种思路

掌握新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2.教学重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3.教学难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模式P15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P16

1.前提假设

(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

(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资本—产出比例(k=K / Y= △K / △Y)不变。

2.数学推理步骤:

(1)设国民收入为Y ,储蓄率为s,储蓄为S,则:S= sY

(2)资本存量的变化是投资。设资本存量为K,投资为I ,△K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则:I= △K

(3)一国的总投资必与总储蓄相等,即:S=I

设:经济增长率G=△Y / Y

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 △K ,所以,s=S / Y=I/Y 资本-产出比k= △K / △Y 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K)就是投资(I),所以k=△K / △Y=I / △Y

从而G=△Y/Y=(S/Y )/(△K/ △Y)

= (S/Y )/(I/ △Y)

= s / k

3.结论:经济增长率G = 储蓄率s / 资本-产出比例(k)P16

4.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评价P17

积极意义:

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预和实行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模型缺陷:

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

(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

(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

(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基础,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5)它所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GA=GW=GN。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P18

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

新古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

(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

(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

(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

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式中,Y表示产量,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r、a、β为常数,一般情况下有:a +β=1

中性技术

A 代表技术

y=F (Ak ,l )被称为资本增进型

y=F (k ,Al )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或者哈罗德中性

y=AF (k ,l )被称为希克斯中性

所谓希克斯“中性技术”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

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当然,考虑到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还可以表示为:

Y=F (K 、L 、R 、t )式中,Y 代表产量,K ,L ,R 代表资本、劳动要素和自然资源投入,乘数因子A (t )用来度量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动的累积效果,F 表示函数关系。如果R 固定不变,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表示:

....Y V K K W L L Y Y Y K Y L Y '???=++ P19

该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

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

新古典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特点:P19

(1)它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

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贡献”的观点。并且把技术进步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立出来。这种区分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2)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变

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克服了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的“刃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3)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在新古典模型中,资本—产出

比的调整主要不是通过国家干预作到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的。

(4)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的

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相对增加从而工资率上升,因而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 P19-21

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基础,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

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

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

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两阶级”分析法)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

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

②均衡条件为I=S ;

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

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1.模型数学推导

以P 代表资本利润,W 代表工资,Y 代表国民收入,则: Y=P+W 或 W=Y-P

以sp 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 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 代表总储蓄率,则有:

s=P/Y ?sp+W/Y ?sw

=P/Y?sp+(1-P/Y)?sw

=P/Y?sp+sw-P/Y?sw

=P/Y(sp-sw)+sw (1)

k=K/Y (2)

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得到:G=[P/Y(sp-sw)+sw]?1/k

=P/K(sp-sw)+sw/k (3)

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P20

利润率π= P/K,则: G=π(sp-sw)+sw/k (4)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当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越小时……. G=Sp *π(资本家的储蓄率与利润率)P21

3.新剑桥增长模式的特点:P21

①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

②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结论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问题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完全不同。

③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④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四)新增长理论P21

1、代表人物及重要贡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理论贡献: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的变量,好象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P22)。

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技术内生化(P22)。

2、技术的内生化

面对现实困境,新增长理论有两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

一种是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进行,也可以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边干边学进行。

另一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

(1)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技术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

(2)运用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的研究开发部门的投资,不断引入新产品,使劳动分工不断加强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及技术进步自身的溢出效应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

3、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

(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4、新增长模型

主要有内贝罗的AK 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等的政府支出增长模型、阿罗

的“干中学”模型、罗默的知识资本外溢模型,等等。这些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设法处理递增规模收益,保证人均收入长期增长。如简单的AK 模型:

在AK 模型中,生产函数为:

其中,A 表示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 为资本存量。

假设:s 储蓄率,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则所有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存量,于是有: K sY sAK

K Y sA K Y ?==??== (产量与资本成比例,即有产量增长率 等于资本增长率 )

内贝罗的AK 模型

Y sA Y ?=

由上式可知:S 越高,产量的增长率也将越高;在S 稳定时,经济增长由A 决定。

AK 模型的结论:

(1)AK 模型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2)AK 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

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打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式中 “余值”的不解之谜,认为决定

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资本和技术,阐释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为内生变量技术和知识要素的贡献。

5、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

(1)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各国经济

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一个国家运用教育和研究开发,进行直接激励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所以一国政策重点应当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

(2)新增长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是怎样加剧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财富上

的不均衡状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因而投资所能提供的回报率可能较高,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教育以及研究开发(R&D )或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实现,所以穷国投资的收益低于其他资本支出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富和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

(3)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和收益递增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

论作出了开创性的发展和贡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过程,探寻经济增长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主张政府介入经济增长,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6、新增长理论的不足之处 P21

(1)新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缺乏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

因素(经济结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分析,加之大量的数学方程运用,从而使其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的适宜性受到影响。

(2)新增长理论非常强调技术因素,也注意到了制度因素,并且也认为制度安排和技术进步在长期中是互动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因素。不过,对制度进行内生化处理及经验性研究显然是不成熟的。另外,新增长理论在技术和制度的共性方面缺乏研究。事实上,技术和制度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库兹涅茨: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库兹涅茨。

西蒙·库兹涅茨主要从事下述领域的研究

(1)经济周期:西蒙·库兹涅茨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周期”

(2)国民收入核算: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3)经济增长: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一)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P23

20世纪50年代,在考察了英、法、美等14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NP、生产率、经济结构、分配状况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人均GNP和人口表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GNP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2)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

(4)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二)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及其源泉P23

(1)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为1.98%.

(2)劳动力数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平均0.3%的速度下降。

(3)总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率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重要结论:人均GNP的增长,2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增长,7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效率---技术进步。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为现代经济增长开发了新的源泉!!

(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P23-25

库兹涅茨效应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收入分配越

不平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分配越趋

于平等。

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5

1960年,罗斯托(W.W.Rostow)出版了《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他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方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等,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阶段,它们是:

1、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preconditions for take off)

3、起飞阶段(take-off)

4、向成熟推进阶段(the drive to maturity)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

罗斯托起飞模型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又称作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罗斯托模型”,该模型认为现代化有五个基本阶段,长短各不相同:

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经济,等级社会)

2.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过渡性社会,投资增长,社会行为方式转变)

3.起飞阶段(投资率大于10%,生产进步)

4.趋于成熟阶段(投资率大于20%,资源配置优化)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国家影响、福利国家,大规模消费)

(一)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局限和起飞的意义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消费水平很低。实行等级制,社会阶层结构有一些变动余地,但是很小,家族和民族起着重大作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济增长极其缓慢。

为什么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P25-26(局限)

“起飞”阶段及其意义

就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突破”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

所谓“起飞”,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具有双重含义(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起飞)。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起飞阶段特征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 1873年,日本1878—1900年。

(二)成熟阶段

指起飞阶段后,正常成长的经济力图把现代技术推广到它的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中去,国民收入大约有10%—20%经常作投资之用。工业趋向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渐成长起来,

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部门的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装备,生产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也随之进入下一个阶段。

成熟阶段特征

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然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

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三)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指社会的主要注意力从供给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社会不再认为进一步推广现代技术是一个比一切都重要的目标。到了这一阶段后,社会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

二是福利国家,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

三是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超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要的范围。此时,各种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消费提高;城市人口和办公室工作及熟练工作人员比重增加。

大规模高消费阶段特征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

由于社会化生产能力逐渐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就出现了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四)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指主导部门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业。

这是因为高额消费阶段虽然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城市衰败、犯罪增加、年轻人精神空虚厌倦等问题,只有让一切有才能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那些对工业化以后的社会现实不满的人感到有可能在现存制度中解决问题。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征

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住宅的新的主导部门。

(五)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P26

罗斯托认为,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有以下先决条件:

第一,科学思想条件(牛顿科学思想)

第二,社会条件(创业精神)

第三,政治条件(以经济社会为政治目标的统一而强有力政府)

第四,经济条件:

一是社会分摊资本的投入是必要的。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但工业的迅速增长必须有农业作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

二是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10%)。

三是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六)经济起飞的动力和源泉:主导部门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几个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

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因为“主导部门”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技术,本身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主导部门的条件及其形式

条件:

该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必须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有3种形式:

1.规模经济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在内部,可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在外部,可以把新开发的地区和新的产品纳入商业市场,扩大市场的范围,形成对主导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如铁路业作为主导部门,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将广大的地区纳入了商业市场。

2.产生新产业和扩大出口部门的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为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新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扩大出口,换取外汇,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国外资源。

3.带动影响:又称扩散效应。指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现代基础工业部门”(modern basic industrial sectors)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如铁路业的发展带动了采掘、钢铁、动力、机械工业等等的发展,这些部门、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这种带动影响的作用方式:(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主导部门的带动影响:以棉纺织工业示例

1.理论价值:《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被评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之一,大量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对经济起飞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主导部门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细致论证,对发展中国家是有一定借鉴意义。

2.缺陷:但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从180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在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情况时有着明显的不足。人口、贫困、发展、失业仍然是21世纪经济的重大问题。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再到全球化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其目的是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表现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论点。因此,罗斯托的研究只不过为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头。

3.“经济增长阶段论”意识形态内涵本质

罗斯托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能力使“自由世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获得稳定显著增长的国家,必须尽最大努力以自身经验导引该地区走上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唯其如此,才能使美国远离孤立主义的深渊和精神萎靡不振的危境,才能使美国的“使命感”焕发新的光彩。

“经济增长阶段论”用“现代化”的概念包装自由主义传统和帝国主义理论,不再主张以赤裸裸的武力干预外国革命,没有从肤色等生理特征区分民族优劣,亦舍弃了“山巅之城”和“希望之乡”的“使命观”言辞,代之以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引导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国家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最终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世界共同体。

四、经济增长限度理论P28

60年代末期,正当西方国家沉溺于高速经济增长之中时,高速增长的恶果已开始显露,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人口增长率,同时,高经济增长率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耗竭、人的精神危机加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发出了“经济增长可取吗?”的疑问。主要的代表有:

(—)“反增长”论

1967年,米香的《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联系社会福利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后果,认为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泉和目标,人类还需要有闲暇、文化娱乐、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静整洁的环境等等,但经济增长却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福利指标,使人类的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社会福利遭到了破坏,从而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一代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选择地受到损害。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生活质量下降,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令人怀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怀疑”论。

(二)“零增长”论

1968年,由30多位西方学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专门开会讨论了人类目前的处境与发展前景问题,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限度》的报告,发出了“经济增长有限度”的警告。并委托梅多斯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以《增长的限制》为名于1972年出版。与此同时,福雷斯特(J.W.Forrester)也在1974年提交了《人类在转折关头》报告,共同提出了“经济增长有限”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5大因素,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一定百分比递增。如用P代表某增长因素基期的数量,r代表每一期的增长率,A代表第n年的该因素的数量,则指数增长的计算公式为:A=P(1+r)n

(比如,一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则人口增加一倍需要35年)。

报告发表后的1973-1974年,石油危机暴发,许多地区发生饥荒,一时间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关于物质增长及其极限问题的讨论。《增长的极限》发表不久,阿姆斯特丹就出现了《反对罗马俱乐部》的著作,1976年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发表了《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远景描述》,该报告几乎逐条批驳了《增长的极限》;1981年美国学者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中译本名为《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也对罗马俱乐部的极限论提出了批评:从“无限的自然资源”到“永不枯竭的能源”,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更为重要的这种资源可能向我们提供的效用,是永远不可知的…”人类资源没有尽头。“实际上,技术创造新的资源。……这就是人类不断繁衍增加,不断消费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贮备却不断增长的原因。”认为梅多斯等人不过是“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

(四)经济增长极限理论的深远影响

1972年梅多斯等人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早已是名满全球的一块丰碑,而且因为这份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全球性问题,本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迅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响应。仔细分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不难发现它就是《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均衡发展观”的深化和扩充。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增长的极限》中所论述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确立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节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四种基本思路:P30

一、结构主义思路二、新古典主义思路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四、激进主义思路

第三章资本形成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资本的概念、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

掌握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大推进”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

2、教学重点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理论、掌握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及资本形成来源

3、教学难点:促进资本形成理论

前言: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

1、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把资本分为4 种类型:

(1)资本品(capital goods),即传统上所说以机器、厂房为主的耐用品。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它附着在单个人身体之中,它的使用为个人控制,不管对这种资本的投资来自个人还是来自政府。

(3)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collective capital),如公共基础设施属于此类。它的特点是免费为单个人提供生产与消费服务,其支出由税收弥补。

(4)智力资本(intellectural capital)或知识,其显著特点是,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

免费品。

现在通常把资本划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上所说的资本品与社会资本可以归于物质资本范畴,而智力资本可以归到人力资本之中。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即指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

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

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换言之,资本形成大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

第一节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20世纪50年代,普遍认为:贫困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P38

(一)理论内容: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存在于两方面: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二)理论评价P39

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这也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批评P39

第一,纳克斯混淆了具有绝对意义的储蓄水平(绝对储蓄量)和具有相对意义的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储蓄率而不是储蓄水平。

第二,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储蓄能力并不低,它们具有很大的潜在储蓄能力,并且很多国家还具有在非常时期迅速集中大量资金的潜能。

第三,认为储蓄水平不高仅归因于收入水平低的观点较为片面。

第四,所谓市场容量狭小的观点有很大片面性。

第五,忽视了在直接投资、贷款和援助等形式下的国外储蓄的作用。

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P40

纳尔逊于1956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是很敏感的。

(一)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内容:

1、生活贫困—死亡率高—抑制人口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改善—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

2、“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含义: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如小于oA’),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3、结论: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其结论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一致的。

(二)理论评价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所以,这个理论成为“平衡增长”战略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重要依据。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又把收入水平低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而且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陷阱”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P41

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Myrdal,G.)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尔后,又于1968年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他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理论,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一)主要观点

(1)缪尔达尔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理论。他尤其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渐演进而来的,演进的过程是:首先产主“起始的变化”,然后产生“第二级强化运动”,最后出现“上升和下降”的结果,这个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起始的变化。依据这种方法,缪尔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课程总结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查论文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考查科目:发展经济学 考查类型:论文考查时间:2015.11.22 学院专业数字与信息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姓名李日成学号201430340216 总分 评阅人王广深 论文题目:学习《发展经济学》课程回顾与体会 论文内容: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而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门课程当做选修,是因为,是如今经济与社会紧密相关的时代下,掌握了正确的经济的发展动向,便可以是自己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先得游刃有余而不是一无所知。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复杂的经济结构体,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参透这里面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是自己对经济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投资理财方面也可以有着更好的发展。 当然,见证着人类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在课上,我们不但回顾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庞大构体,也认识到了经济是由多个方面所影响的并且是很多方面综合到一起的共同产物。市场作用、资本配置、经济体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都是发展经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收货和体会:发展经济学让我从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这些历史追溯而来,让我体会到了发展经济的过程的艰辛,与在其中种种的解决问题的创意迸发。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也可以了解与研究一些当初那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对一些问题有着具体的分析,例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可以让我在以后对于投资一类行情有着更加清楚明确的认识。 在老师给我们讲解到了二元一体经济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的问题严重性与发展的失衡性,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经济崛起的大国仍是一条艰辛的路程。如今房地长市场的泡沫化,各行各业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想要加入股票大军这个行列,如果不能够有合理的方法进行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讲义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s 《发展经济学》讲义 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 [美]Debraj ray着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 第三讲经济增长 第四讲新增长理论 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 第六讲经济不平等 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 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 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讲农村和城市 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 第十二讲土地 第十三讲劳动 第十四讲信贷 第十五讲保险 第十六讲国际贸易 第十七讲贸易政策 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 序言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 一、两个定义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 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 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完整word版)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4分x5题=20,简答5分x4题=20,计算与说明5分x6题=30,论述15分x2题=30 一.名词解释 短缺点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极 线性发展阶段论 刘易斯拐点 新型工业化 金融深化 货币化率 黄金律稳态 二元经济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 刘易斯拐点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 二.简答题 不发达经济体的共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观点。 世界反贫困战略有哪几种。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理论假说及其成因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简述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内容。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学说及其机制 简述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内容框架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现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的主要步骤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宏观发展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评价指标 托达罗模型的经济思想与主要内容 计算和说明 1.存在某一经济,其产出总量为Y,且服从储蓄等于投资的凯恩斯宏观均衡。假定技术不变、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θ、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该经济的增长率g与上述经济参数的关系。

答:Y dY g =,Y S s =,I S = dY dK Y K ==θ,k nk I dk δ--= 解得,n s g --=δθ 2)假定该经济体进入人口老龄化期间,人口增长率为-0.1%,折旧率为0.5%,为保证增长率维持在3-5%的平稳区间,则储蓄率s 与资本/产出比率θ的比值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答:3.4-5.4% 2. 考虑一个二元经济(如下图),OL 表示总人口,A MP 和I MP 分别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边际生产率。其中,现代产业的制度工资是LN ,传统产业的制度工资是OC 。根据二元结构转化的有关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在制度保障下,执行工资LN ,就业规模为HL 。 2) 传统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FH 处人口被迫在传统产业中就业,工资率降到很低,就业人口为OG 。 3) 此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存在,请予标明;如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答:增加人口数,传统产业边际收益为0,存在剩余劳动力GH 。 4) 理论上现代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为多少。 答:KNP S 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上网查新闻凑出来的,不要见怪】 1. 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机制。 答:(1)当前:①工业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过程。②工业化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③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④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着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着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 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 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收入不平等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发展比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它包括生存、自尊和选择的自由。 6、GN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的缺陷是什么 第一,每个国家都有些产品和服务是不经过市场交换的,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也是国民总产品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包括在GNP中。第二,在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都是存在的。地下经济的存在使得GNP比实际国民产品小。第三,GNP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选择 BCCAA DABCC BCBCD CCBDD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滴落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智力外流:指受过教育的有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母国迁移到他国定居和工作。 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结合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简述什么是人口过渡(转折、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亡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死亡率下降。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人口过渡(转折、转变):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简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强调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作用的看法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学习总结

发展经济学学习总结 斗转星移,这学期发展经济学的学习课程结束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问题,更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的开始。这门课是我们进入了经济学世界钥匙,带领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所谓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这样一个很热问题:为什么在城市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仍然增加?学完了这门课程,我已经可以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理论解释这一问题了。人口迁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不同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如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这种地区间生存环境的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因此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由于国家重视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 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农民外迁的直接原因;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形成农村贫困,农民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外迁的重要原因;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分配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民大量外迁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营的分散,不利于提高收益,使原本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提高;而生产资料的分配不 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 得不外迁.当然上述原因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 起初学习这门课让我对发展经济学的体系感觉不是那么深刻,后来经过老师的教导与自学,我对于该学科整体的体系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总体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了书中的理论更应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中,并尽量用我们说学到的经济理论解释它、分析它,这样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到它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学习这门课的日子像溪水一样匆匆流过了,老师所讲的知识面涉及的很广,而且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希望这门课以后可以涉及更多的有关中国经济中的问题,让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的经济、世界的经济。在教学手段上,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