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超然台记》(精选片段)(苏轼)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15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3)可以足.吾欲者_____________ (4)释.舟楫之安_____________1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5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一句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阐释理由。

158.比较甲、乙两文,你能发现作者在两文中所透露的思想的共性是什么?【答案】155.考虑,想到只,只是满足放下,放弃15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可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意思对即可)157.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例句二: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观月记(节选)[宋]张孝祥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童隶:书童仆役。

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96.下面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其颔联、尾联都是对仗句,每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押同一个韵“ou”。

B.【乙】文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C.【丙】文中,作者观月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观月的地点是洞庭湖金沙堆。

D.【乙】【丙】两文中的加点词“耳”都是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9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未尝.身至其地尝:_____________________9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参考答案: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_______与其父苏、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分)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临皋闲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临皋闲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临皋闲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临皋闲题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临皋亭:在黄州。

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第: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③两税:夏秋两税。

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③遂.至承天寺④临皋亭下八十数.步(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记承天寺夜游》遵循“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的思路,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B.《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而《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C.《临皋闲题》中作者写到“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既自嘲又有几分得意的心情。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承天寺”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作者游览在空明澄澈、亦幻亦真、藻荇交横的水边庭院,抒写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并说说两文都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①游乐;②在;③于是,就;④几,几个。

(2)D(3)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按要求答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4分)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一)略(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纵横)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的)横.无际涯(广阔)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欣然起.行(动身,出发)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跳起,站起)(三)略(四)(1).A (2).B (3).D (4).B(5).B(五)1、月光竹柏影比喻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4、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空明”)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参考答案1.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D19.AC20.AB21.C22.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意思符合即可)24、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