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题型(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结尾是一篇*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题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题型(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答题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梳理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1、理解词语: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2)0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
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 +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 “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步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 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 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 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抒情、议论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一一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 “安静古雅” “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一一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一一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一一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一一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 “傻瓜蛋” 等)。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答题模板)-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试题考查要求:1.考查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本节主要研究前四个要点。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对提高分数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技巧。
一、主旨大意题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时候,题干会明确要求你找出作者的主题,而有时候则要求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整体理解: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重点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通常会暗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3.关注段落:检查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或关键句,了解段落的内容。
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而关键句则是承上启下的桥梁。
5.选项比较:细致比较每个选项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排除不符合文章思想的选项,找出最符合文章意图的选项。
二、段落大意题
段落大意题要求根据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段落大意题通常会问你关于该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特别是句子开头的主题句。
2.整体理解:通读该段落,了解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阅读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通常会暗示段落的重点或主题。
4.选项分析:仔细比较每个选项与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排除不符合段落思想的选项,找出最符合段落大意的选项。
三、观点态度题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观点态度题通常会问你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总结:。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 将思维指向句 子的内部, 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 再联系前后 文, 看看段意, 就可以得出答案。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 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 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 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 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 用+结合句 1. 比喻、拟人: 生动子形语象境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 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 性
•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一、关于语言修辞的问题:㈠描绘类1.提问方法:⑴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2)把这篇文章的一句话换成另一句怎么样?为什么?⒉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3.回答问题的技巧⑴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将相关词语融入语境,做到词离词、词离句、句离篇;特别注意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并能根据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来阅读单词之外的含义。
⑶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悉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并能在欣赏中灵活运用。
⒋答题示例例1:山里有茂密的森林,泉水就藏在里面。
有时,泉水在稀疏明亮的树木旁闪过一个明亮的池塘,然后向前看,它不再可用。
半露半露的微妙状态,以及想要远近的渴望,让我想起了我心爱的女儿,她在家散步时经常绕着我的膝盖。
每次我向她伸出手来,她都会从我身边跑开,抬起她的笑脸来取笑我;当我假装无动于衷时,她悄悄地靠近我,依偎在我的腰上。
多么顽皮的孩子!(摘自谢大光《听鼎湖山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善良的人比真实的人有更强烈的感情,调皮比可爱更适合心爱女孩的性格特征。
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 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 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 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 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 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 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 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 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 ㈡中间段的作用 •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2)______。 •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 “重西湖”。 •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 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 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 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 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 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 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 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 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 作用? •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 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 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 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 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 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 写。 •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 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 具体内容。 •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 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 ㈠首段的作用 •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 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 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 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 事产生波澜。 •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 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 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 样写有哪些作用? •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 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 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 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 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 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 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 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 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 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 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 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 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 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 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 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 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 用。
• ☆考纲解读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 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什么?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 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 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 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 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 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
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 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 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 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 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 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 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 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 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 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 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 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 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 了……
• ㈢末段的作用 •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或兼而有之。 •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 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 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 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 激发人们思考。 •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 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 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 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 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 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 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 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 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 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 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 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 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 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 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 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 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 强化作用。 •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 层递:突出特点 •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 文章的中心思想。 •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 比较中得到鉴别。 •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 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 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 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 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 更加鲜明。 •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