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一、含义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把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解题策略;二、常见类型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2.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函数的单调性等;3.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被开方数为非负,对数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图形类型、位置需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5.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或对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类别和类别之间没有先后;最后整合时要注意是取交集、并集,还是既不取交集也不取并集只是分条列出;五、分类讨论解题的步骤1.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即对哪个变量或参数进行分类讨论;2.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3.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4.归纳总结:将各类情况总结归纳;六、常见的由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1.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2.函数问题中区间的变化;3.函数图像形状的变化;4.直线由斜率引起的位置变化;5.圆锥曲线由焦点引起的位置变化或由离心率引起的形状变化;6.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变化等;七、4步解决由概念、法则、公式引起的分类讨论问题第一步:确定需分类的目标与对象;即确定需要分类的目标,一般把需要用到公式、定理解决问题的对象作为分类目标;第二步:根据公式、定理确定分类标准;运用公式、定理对分类对象进行区分; 第三步:分类解决“分目标”问题;对分类出来的“分目标”分别进行处理; 第四步:汇总“分目标”;将“分目标”问题进行汇总,并作进一步处理;。
分类讨论思想工作总结报告

分类讨论思想工作总结报告思想工作总结报告一、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思想工作是指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等手段,对个体或集体内部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进行管理和指导,以达到充分发挥个体潜力、保持集体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引领:思想工作能够引导个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 统一思想:通过思想工作,能够使整个集体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和目标,加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心理健康:思想工作能够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促进和谐:思想工作能够提倡和倡导团队协作、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消除内部矛盾和冲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
二、分类讨论思想工作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景和对象,思想工作可以进行分类讨论,以下以教育思想工作和企业思想工作为例进行分类讨论。
1. 教育思想工作教育思想工作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培养及心理健康指导的工作。
教育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1)价值观引领: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2)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 企业思想工作企业思想工作是指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指导的工作。
企业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1)价值观塑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内部培训等方式,塑造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团队建设: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促进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凝聚员工凝聚力,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函数
f (x )= x
+ 4 x − 5, x ∈ [t , t + 2] ,此函数
备考者要细细体会这“ 例一变” 备考者要细细体会这“一 例一变”的相似与相异之 处.当被解决的问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为 当被解决的问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 叙述方便,使问题表述有层次、有条理, 叙述方便,使问题表述有层次、有条理,需作讨论 分别叙述. 分别叙述.
分类讨论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又称“逻辑化分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又称“逻辑化分思想”,它是把所 分类讨论思想又称 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 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 再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 再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的习题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难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 度有易,有中,也有难. 度有易,有中,也有难.题型可涉及任何一种题 型,知识领域方面,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 知识领域方面,可以“无孔不入” 每个数学知识领域. 每个数学知识领域.
探究拓展
某些学生一见到有“二次”出现, 某些学生一见到有“二次”出现,往
往认识为“二次函数” 往认识为“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这是由 二次方程” 定式思维引起的,备考者务必树立强烈的“ 定式思维引起的,备考者务必树立强烈的“确认 身份”意识,否则,分析问题有失偏颇. 身份”意识,否则,分析问题有失偏颇.如本例 中,未表明不等式的次数,且高次项系数含可变 未表明不等式的次数, 参数,我们称之为“准二次不等式” 参数,我们称之为“准二次不等式”,解题时要 分情况讨论,确认不等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分情况讨论,确认不等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变式训练1 已知m 求函数f )=(4变式训练1 已知m∈R,求函数f(x)=(4-3m)x22x+m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 分析 求 最大值的方法不同,所以对m 最大值的方法不同,所以对m可先分成两种情况去 讨论. 讨论. 当4-3m=0时f(x)是一次函数,4-3m≠0时 =0时 是一次函数, ≠0时 f(x)是二次函数,由于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和向下 是二次函数,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一、含义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把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解题策略。
二、常见类型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函数的单调性等。
3.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被开方数为非负,对数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
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图形类型、位置需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
5.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或对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
6.由实际意义引起的讨论:此类问题常常出现在应用题中。
三、高中数学中相关的知识点1.绝对值的定义;1.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2.函数问题中区间的变化;3.函数图像形状的变化;4.直线由斜率引起的位置变化;5.圆锥曲线由焦点引起的位置变化或由离心率引起的形状变化;6.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变化等。
七、4步解决由概念、法则、公式引起的分类讨论问题第一步:确定需分类的目标与对象。
即确定需要分类的目标,一般把需要用到公式、定理解决问题的对象作为分类目标。
第二步:根据公式、定理确定分类标准。
运用公式、定理对分类对象进行区分。
第三步:分类解决“分目标”问题。
对分类出来的“分目标”分别进行处理。
第四步:汇总“分目标”。
分类讨论思想

• 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 • 建立素材数据库,便于后续分析讨论
运用分类讨论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运用分类讨论方法
• 根据已确定的分类标准对素材进行分析讨论 • 注意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和建议
• 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和建议 • 评估结论和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2
分类讨论思想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确定讨论主题与分类标准
确定讨论主题
•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 确保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解决性
确定分类标准
•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分类标准 • 分类标准应简洁明了,便于实际操作
收集与整理分类讨论素材
收集分类讨论素材
• 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素材 • 确保素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 • 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社 会科学等领域
• 东方文化中的“分而治之”策略 • 西方文化中的“案例分析”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应用
• 首先,确定问题的主题和分类标准 • 然后,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分类讨论素材 • 最后,运用分类讨论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
• 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分类讨论的效果 • 如何拓展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发挥分类讨论思想的潜 力
如何应对分类讨论思想未来的挑战
应对分类讨论思想未来的挑战
• 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发挥分类讨论思想在未来发展的优势
• 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和有深度的信息支持 • 为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浅谈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二、分类讨论思想的概念和特点分类讨论思想是指将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再逐个分别讨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包括将一般问题分为特例问题,将问题细分为几个部分,细分后各个部分问题易于解决。
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1)清晰明了: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部分,每个部分更易于理解和处理。
(2)有利于系统化:分类讨论思想有利于系统地整合和总结问题,更加有助于理清问题的脉络。
(3)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分类讨论思想可以通过分析各种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1. 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方法中的应用数学解题本身就是一个分类讨论的过程,通过将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合理地划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和定理都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理解的。
在集合论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类讨论的角度去理解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概念;在函数的讲解中,也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在高中数学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例如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中,根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差异,可以将数列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其他数列,分别对每种数列进行分类讨论,从而更好地解决各类数列的问题。
四、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案例1. 实例一:高中数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2. 实例二: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的教学3. 实例三:高中数学思维训练的案例在高中数学思维训练中,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思维能力。
通过给出一些挑战性较强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分类讨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分类讨论思想的引导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分类讨论思想

返回
2.分类讨论的常见类型
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 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
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
(5)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
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 果不同,或对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
返回
(6)由实际意义引起的讨论:此类问题常常出现在应用
题中,特别是排列、组合中的计数问题. 3.分类讨论解题的步骤 (1)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即对哪个变量或参数进行分 类讨论.
[答案] C
返回
本题的分类讨论是由于点P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的.一
般由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变化引发的讨论包括:二次函数
对称轴位置的变化;函数问题中区间的变化;函数图像 形状的变化;直线由斜率引起的位置变化;圆锥曲线由 焦点引起的位置变化或由离心率引起的形状变化;立体 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变化等.
返回
x2 y2 3.设 F1、F2 为椭圆 9 + 4 =1 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已知 |PF1| P、F1、F2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1|>|PF2|.求|PF |
a 当-2≥-1,即0<a≤2时, 函数h(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h(x)在区间 1 (-∞,-1]上的最大值为h(-1)=a-4a2.
返回
a a 当-2<-1,且-6≥-1,即2<a≤6时, 函数h(x)在区间
a - ,-1 2 a -∞,- 2
分类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1. 分类讨论思想的概念。
人们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无法通过统一研究或者整体研究解决,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类进行讨论,再把每一类的结论综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其实质是把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综合归纳”。
其分类规则和解题步骤是:(1)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同一分类标准;(2)恰当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分类后的所有子项之间既不能“交叉”也不能“从属”,而且所有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被分类的对象的外延相等,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3)逐类逐级进行讨论;(4)综合概括、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分类讨论既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适应于各种科学的研究;同时也是数学领域解决问题较常用的思想方法。
2. 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思考,这种有条理性的思考就是一种有顺序的、有层次的、全面的、有逻辑性的思考,分类讨论就是具有这些特性的思考方法。
因此,分类讨论思想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解决纯数学问题,还是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都要注意数学原理、公式和方法在一般条件下的适用性和特殊情况下的不适用性,注意分类讨论,从而做到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知识的角度而言,把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分类学习,既可以把握全局、又能够由表及里、细致入微,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分类讨论思想与集合思想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知识的分类无时不渗透着集合的思想。
另外,分类讨论思想还是概率与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
3. 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应用,例如从宏观的方面而言,小学数学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从比较具体的知识来说,几大领域的知识又有很多分支,例如小学数学中负数成为必学的内容以后,小学数学数的认识范围实际上是在有理数范围内,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可以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整数根据它的整除性又可以分为偶数和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讨论思想第三讲分类讨论思想[思想方法解读]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1.中学数学中可能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1)由数学概念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定义、直线的倾斜角等.(2)由数学运算要求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为非负数,对数运算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中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公式等. (3)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函数的单调性、基本不等式等.(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二次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图象、对数函数图象等. (5)由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同,或者由于对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等.2.进行分类讨论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重不漏”.3.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常考题型精析题型一由概念、公式、法则、计算性质引起的分类讨论例1设集合A={x∈R|x2+4x=0},B={x∈R|x2+2(a+1)x+a2-1=0,a∈R},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点评对概念、公式、法则的内含及应用条件的准确把握是解题关键,在本题中,B⊆A,包括B =∅和B≠∅两种情况.解答时就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在关于指数、对数的运算中,底数的取值范围是进行讨论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变式训练1若函数f(x)=a x (a>0,a≠1)在[-1,2]上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m,且函数g(x)=(1-4m)x在[0,+∞)上是增函数,则a=________. 题型二分类讨论在含参函数中的应用例2已知函数f(x)=-x2+2ax+1-a在x∈[0,1]上有最大值2,求a的值.点评本题中函数的定义域是确定的,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不确定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与对称轴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对对称轴进行讨论,分对称轴在区间内和对称轴在区间外,从而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即可表示函数的最大值,从而求出a 的值.变式训练2 (2015·江苏)已知函数f (x )=x 3+ax 2+b (a ,b ∈R).(1)试讨论f (x )的单调性;(2)若b =c -a (实数c 是与a 无关的常数),当函数f (x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时,a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3)∪⎝⎛⎭⎪⎪⎫1,32∪⎝ ⎛⎭⎪⎪⎫32,+∞,求c 的值.题型三 根据图形位置或形状分类讨论例3 在约束条件⎩⎪⎨⎪⎧ x ≥0,y ≥0,y +x ≤s ,y +2x ≤4下,当3≤s ≤5时,z =3x +2y 的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 ) A.[6,15]B.[7,15]C.[6,8]D.[7,8] 点评 几类常见的由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 (1)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2)函数问题中区间的变化;(3)函数图象形状的变化;(4)直线由斜率引起的位置变化;(5)圆锥曲线由焦点引起的位置变化或由离心率引起的形状变化;(6)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变化等.变式训练3 设F 1、F 2为椭圆x 29+y 24=1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已知P 、F 1、F 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 1>⎪⎪⎪⎪PF 2,求⎪⎪⎪⎪PF 1⎪⎪⎪⎪PF 2的值.高考题型精练1.对于R 上可导的任意函数f (x ),若满足(x -1)f ′(x )≥0,则必有( )A.f (0)+f (2)<2f (1)B.f (0)+f (2)≤2f (1)C.f (0)+f (2)≥2f (1) D .f (0)+f (2)>2f (1)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p n -1(p 是常数),则数列{a n }是( )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D.以上都不对3.已知变量x ,y 满足的不等式组⎩⎪⎨⎪⎧ x ≥0,y ≥2x ,kx -y +1≥0表示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围成的平面区域,则实数k 等于( )A.-12B.12C.0D.-12或0 4.(2014·四川)设m ∈R ,过定点A 的动直线x +my =0和过定点B 的动直线mx -y -m +3=0交于点P (x ,y ),则|PA |+|PB |的取值范围是( ) A.[5,25] B.[10,25] C.[10,45] D.[25,45]5.(2015·大连模拟)抛物线y 2=4px (p >0)的焦点为F ,P 为其上的一点,O 为坐标原点,若△OPF 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的个数为( )A.2B.3C.4D.66.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3=32,S 3=92,则a 1=________.7.已知函数f (x )=ax 3-3x +1对于x ∈[-1,1]总有f (x )≥0成立,则a =________.8.(2014·浙江)若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当输入50时,则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9.(2015·南昌模拟)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A是抛物线上横坐标为4,且位于x轴上方的点,A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等于5,过A 作AB垂直于y轴,垂足为B,OB的中点为M.(1)求抛物线的方程;(2)以M为圆心,MB为半径作圆M,当K(m,0)是x轴上一动点时,讨论直线AK与圆M的位置关系.10.已知a是实数,函数f(x)=x(x-a).(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2)设g(a)为f(x)在区间[0,2]上的最小值.①写出g(a)的表达式;②求a的取值范围,使得-6≤g(a)≤-2.答案精析第46练 分类讨论思想常考题型精析例1 解 ∵A ={0,-4},B ⊆A ,于是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当A =B 时,B ={0,-4},∴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a +1)=-4,a 2-1=0,解得a =1.(2)当B A 时,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当B ≠∅时,即B ={0}或B ={-4}, 当x =0时,有a =±1; 当x =-4时,有a =7或a =1. 又由Δ=4(a +1)2-4(a 2-1)=0, 解得a =-1,此时B ={0}满足条件;②当B =∅时,Δ=4(a +1)2-4(a 2-1)<0,解得a <-1.综合(1)(2)知,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1或a=1.变式训练11 4解析若a>1,有a2=4,a-1=m,此时a=2,m=1 2,此时g(x)=-x在[0,+∞)上为减函数,不合题意.若0<a<1,有a-1=4,a2=m,此时a=14,m=116,检验知符合题意.例2解函数f(x)=-x2+2ax+1-a=-(x-a)2+a2-a+1,对称轴方程为x=a.(1)当a<0时,f(x)max=f(0)=1-a,∴1-a=2,∴a=-1.(2)当0≤a≤1时,f(x)max=f(a)=a2-a+1,∴a2-a+1=2,∴a2-a-1=0,∴a=1±52(舍).(3)当a >1时,f (x )max =f (1)=a ,∴a =2. 综上可知,a =-1或a =2.变式训练2 解 (1)f ′(x )=3x 2+2ax , 令f ′(x )=0,解得x 1=0,x 2=-2a3.当a =0时,因为f ′(x )=3x 2≥0, 所以函数f (x )在(-∞,+∞)上单调递增; 当a >0时,x ∈⎝⎛⎭⎪⎪⎫-∞,-2a 3∪(0,+∞)时,f ′(x )>0,x ∈⎝⎛⎭⎪⎪⎫-2a 3,0时,f ′(x )<0,所以函数f (x )在⎝ ⎛⎭⎪⎪⎫-∞,-2a 3,(0,+∞)上单调递增,在⎝⎛⎭⎪⎪⎫-2a3,0上单调递减; 当a <0时,x ∈(-∞,0)∪⎝⎛⎭⎪⎪⎫-2a3,+∞时,f ′(x )>0,x ∈⎝⎛⎭⎪⎪⎫0,-2a 3时,f ′(x )<0,所以函数f (x )在(-∞,0),⎝⎛⎭⎪⎪⎫-2a 3,+∞上单调递增,在⎝⎛⎭⎪⎪⎫0,-2a 3上单调递减. (2)由(1)知,函数f (x )的两个极值为f (0)=b , f ⎝⎛⎭⎪⎪⎫-2a 3=427a 3+b ,则函数f (x )有三个零点等价于f (0)·f ⎝⎛⎭⎪⎪⎫-2a 3=b ⎝ ⎛⎭⎪⎪⎫427a 3+b <0, 从而⎩⎨⎧ a >0,-427a 3<b <0或⎩⎨⎧a <0,0<b <-427a 3.又b =c -a ,所以当a >0时,427a 3-a +c >0或当a <0时,427a 3-a +c <0.设g (a )=427a 3-a +c ,因为函数f (x )有三个零点时,a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3)∪⎝⎛⎭⎪⎪⎫1,32∪⎝⎛⎭⎪⎪⎫32,+∞,则在(-∞,-3)上g (a )<0,且在⎝⎛⎭⎪⎪⎫1,32∪⎝ ⎛⎭⎪⎪⎫32,+∞上g (a )>0均恒成立.从而g (-3)=c -1≤0,且g ⎝⎛⎭⎪⎪⎫32=c -1≥0,因此c =1.此时,f (x )=x 3+ax 2+1-a =(x +1)[x 2+(a -1)x+1-a ],因函数有三个零点,则x 2+(a -1)x +1-a =0有两个异于-1的不等实根,所以Δ=(a -1)2-4(1-a )=a 2+2a -3>0,且(-1)2-(a -1)+1-a ≠0,解得a ∈(-∞,-3)∪⎝⎛⎭⎪⎪⎫1,32∪⎝ ⎛⎭⎪⎪⎫32,+∞.综上c =1.例3 D [由⎩⎨⎧ x +y =s ,y +2x =4⇒⎩⎨⎧x =4-s ,y =2s -4,取点A (2,0),B (4-s,2s -4),C (0,s ),C ′(0,4). (1)当3≤s <4时,可行域是四边形OABC ,如图(1)所示,此时,7≤z <8.(2)当4≤s ≤5时,此时可行域是△OAC ′,如图(2)所示,z max =8.综上,z =3x +2y 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7,8].]变式训练3 解 若∠PF 2F 1=90°,则⎪⎪⎪⎪PF 12=|PF 2|2+⎪⎪⎪⎪F 1F 22, 又∵⎪⎪⎪⎪PF 1+⎪⎪⎪⎪PF 2=6,⎪⎪⎪⎪F 1F 2=25, 解得⎪⎪⎪⎪PF 1=143,⎪⎪⎪⎪PF 2=43,∴⎪⎪⎪⎪PF 1⎪⎪⎪⎪PF 2=72. 若∠F 1PF 2=90°,则⎪⎪⎪⎪F 1F 22=⎪⎪⎪⎪PF 12+⎪⎪⎪⎪PF 22, ∴⎪⎪⎪⎪PF 12+(6-⎪⎪⎪⎪PF 1)2=20, 又|PF 1|>|PF 2|,∴⎪⎪⎪⎪PF 1=4,⎪⎪⎪⎪PF 2=2, ∴⎪⎪⎪⎪PF 1⎪⎪⎪⎪PF 2=2. 综上知,⎪⎪⎪⎪PF 1⎪⎪⎪⎪PF 2=72或2. 高考题型精练1.C [依题意,若任意函数f (x )为常函数时,则(x -1)f ′(x )=0在R 上恒成立;若任意函数f (x )不是常函数时,当x ≥1时,f ′(x )>0,函数f (x )在(1,+∞)上是增函数;当x <1时,f ′(x )<0,f (x )在(-∞,1)上是减函数,故f (x )当x =1时取得最小值,即有f (0)>f (1),f (2)>f (1),综上,则有f (0)+f (2)≥2f (1).]2.D [∵S n =p n -1,∴a 1=p -1,a n =S n -S n -1=(p -1)pn -1(n ≥2),当p ≠1且p ≠0时,{a n }是等比数列; 当p =1时,{a n }是等差数列;当p =0时,a 1=-1,a n =0(n ≥2),此时{a n }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3.D [不等式组⎩⎪⎨⎪⎧x ≥0,y ≥2x ,kx -y +1≥0表示的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由图可知若不等式组⎩⎪⎨⎪⎧x ≥0,y ≥2x ,kx -y +1≥0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直角三角形,只有直线y =kx +1与直线x =0垂直(如图①)或直线y =kx +1与直线y =2x 垂直(如图②)时,平面区域才是直角三角形.由图形可知斜率k 的值为0或-12.]4.B [由动直线x +my =0知定点A 的坐标为(0,0),由动直线mx -y -m +3=0知定点B 的坐标为(1,3),且两直线互相垂直,故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上运动.故当点P 与点A 或点B 重合时,|PA |+|PB |取得最小值,(|PA |+|PB |)min =|AB |=10.当点P 与点A 或点B 不重合时,在Rt △PAB 中,有|PA |2+|PB |2=|AB |2=10.因为|PA |2+|PB |2≥2|PA ||PB |,所以2(|PA |2+|PB |2)≥(|PA |+|PB |)2,当且仅当|PA |=|PB |时取等号,所以|PA |+|PB |≤2|PA |2+|PB |2=2×10=25,所以10≤|PA |+|PB |≤25,所以|PA |+|PB |的取值范围是[10,25].]5.C [当|PO |=|PF |时,点P 在线段OF 的中垂线上,此时,点P 的位置有两个;当|OP |=|OF |时,点P 的位置也有两个;对|FO |=|FP |的情形,点P 不存在.事实上,F (p,0),若设P (x ,y ),则|FO |=p ,|FP |=(x -p )2+y 2,若(x -p )2+y 2=p ,则有x 2-2px +y 2=0,又∵y 2=4px ,∴x 2+2px =0,解得x =0或x =-2p ,当x =0时,不构成三角形.当x =-2p (p >0)时,与点P 在抛物线上矛盾.∴符合要求的点P 一共有4个.]6.32或6 解析 当q =1时,a 1=a 2=a 3=32,S 3=3a 1=92,显然成立;当q ≠1时,由题意,得⎩⎪⎨⎪⎧a 1q 2=a 3=32,a 1(1-q 3)1-q =S 3=92.所以⎩⎪⎨⎪⎧a 1q 2=32, ①a 1(1+q +q 2)=92, ②由①②,得1+q +q 2q 2=3,即2q 2-q -1=0, 所以q =-12或q =1(舍去).当q =-12时,a 1=a 3q 2=6.综上可知,a 1=32或a 1=6.7.4解析 若x =0,则不论a 取何值,f (x )≥0显然成立;当x >0即x ∈(0,1]时,f (x )=ax 3-3x +1≥0可化为a ≥3x 2-1x 3. 设g (x )=3x 2-1x 3,则g ′(x )=3(1-2x )x 4,所以g (x )在区间⎝⎛⎦⎥⎥⎤0,12上单调递增,在区间⎣⎢⎢⎡⎦⎥⎥⎤12,1上单调递减,因此g (x )max =g ⎝⎛⎭⎪⎪⎫12=4,从而a ≥4; 当x <0即x ∈[-1,0)时,f (x )=ax 3-3x +1≥0可化为a ≤3x 2-1x 3, 令g (x )=3x 2-1x 3,g ′(x )=3(1-2x )x 4>0,g (x )在区间[-1,0)上单调递增,因此g (x )min =g (-1)=4,从而a ≤4,综上得a =4.8.6解析 输入n =50,由于i =1,S =0,所以S =2×0+1=1,i =2,此时不满足S >50; 当i =2时,S =2×1+2=4,i =3,此时不满足S>50;当i=3时,S=2×4+3=11,i=4,此时不满足S>50;当i=4时,S=2×11+4=26,i=5,此时不满足S>50;当i=5时,S=2×26+5=57,i=6,此时满足S>50,因此输出i=6.9.解(1)抛物线y2=2px的准线为x=-p 2,由题意得4+p2=5,所以p=2,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2)由题意知,圆M的圆心为点(0,2),半径为2. 当m=4时,直线AK的方程为x=4,此时,直线AK与圆M相离;当m≠4时,由(1)知A(4,4),则直线AK的方程为:y=44-m(x-m),即4x-(4-m)y-4m=0,圆心M (0,2)到直线AK 的距离d =|2m +8|16+(m -4)2, 令d >2,解得m >1.所以,当m >1时,直线AK 与圆M 相离; 当m =1时,直线AK 与圆M 相切; 当m <1时,直线AK 与圆M 相交.10.解 (1)函数的定义域为[0,+∞),f ′(x )=3x -a 2x(x >0). 若a ≤0,则f ′(x )>0,f (x )有单调递增区间[0,+∞).若a >0,令f ′(x )=0,得x =a 3, 当0<x <a 3时,f ′(x )<0, 当x >a 3时,f ′(x )>0. f (x )有单调递减区间[0,a 3],有单调递增区间(a 3,+∞). (2)①由(1)知,若a ≤0,f (x )在[0,2]上单调递增, 所以g (a )=f (0)=0.若0<a <6,f (x )在[0,a 3]上单调递减,在(a 3,2]上单调递增,所以g (a )=f (a 3)=-2a 3a 3. 若a ≥6,f (x )在[0,2]上单调递减,所以g (a )=f (2)=2(2-a ).综上所述,g (a )=⎩⎪⎨⎪⎧ 0,a ≤0,-2a 3a 3,0<a <6,2(2-a ),a ≥6.②令-6≤g (a )≤-2.若a ≤0,无解.若0<a <6,解得3≤a <6.若a ≥6,解得6≤a ≤2+3 2.故a 的取值范围为3≤a ≤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