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过程教学教案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过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传递的友谊、勇气和成长的主题。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和描述角色特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讲述故事内容和分享个人感受。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成长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小狮子爱尔莎》讲述了一只小狮子爱尔莎成长的故事,它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人类的关爱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2.2 主要角色-爱尔莎:故事的主人公,一只可爱的小狮子。
人类朋友:关爱爱尔莎成长的角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3.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4.3 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4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的理解。
5.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5.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友谊、勇气和成长的认同。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水平。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狮子爱尔莎》的图书或电子资源,确保学生有阅读材料。
准备讨论问题和相关情境的道具或图片。
6.2 课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回答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范文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学习勇敢、善良和友情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故事梗概介绍角色分析阅读理解练习讨论和创作活动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小狮子爱尔莎》故事书籍或电子文本笔记本和文具投影仪或白板教学卡片或图片2.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适当大小的桌子和个人空间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开场白介绍《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背景和特点。
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练习分发故事文本或电子文件,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其理解故事内容。
3.3 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角色和情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组织全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3.4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接龙,发挥创造力。
鼓励学生绘制故事场景或角色的图画。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或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成果。
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4.2 评估标准阅读理解题目的正确率。
讨论和创作活动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或改编。
举办故事分享会,邀请学生向其他班级或家长展示。
5.2 家庭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儿童文学作品。
要求学生向家长分享故事内容和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阅读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使用多媒体和实物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6.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范文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小狮子爱尔莎》是一部描绘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感情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小狮子爱尔莎与男孩彼得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人物角色及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小狮子爱尔莎2.1.1 形象特点:可爱、聪明、勇敢、忠诚2.1.2 故事线索:成长、挑战、友谊、别离2.2 男孩彼得2.2.1 形象特点:善良、热情、勇敢、有爱心2.2.2 故事线索:与爱尔莎的相识、共同成长、面对困境、离别与重逢第三章:情节梳理3.1 爱尔莎的诞生与成长3.2 彼得与爱尔莎的相识与友谊3.3 爱尔莎面临的挑战与困境3.4 彼得与爱尔莎共同面对困境3.5 离别与重逢4.1 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4.2 爱心与责任感的培养4.3 成长与独立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阅读理解训练5.1.1 任务: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
5.1.2 问题设计:1. 描述小狮子爱尔莎的形象特点。
2. 阐述彼得与爱尔莎之间是如何建立起深厚友谊的?3. 分析小说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2 小组讨论5.2.1 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与感悟。
5.2.2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小说中最感人的情节是哪个?为什么?2.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你学到了什么?3. 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5.3 写作练习5.3.1 任务:以“我眼中的小狮子爱尔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3.2 要求:1. 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悟。
2.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通顺。
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6.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7篇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小狮子爱尔莎教案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狮子爱尔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1[教材分析]:《小狮子爱尔莎》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课文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叙述,先讲“我”抱回刚出生三天就失去母亲的爱尔莎,悉心喂养它,以及爱尔莎对“我”的感情;接着讲小狮子从五个月到两岁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顽皮、勇敢、驯服和善解人意的特点以及“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讲“我”决定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原因,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
“我”对小狮子的关爱以及“我”把它送回大自然这两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
通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我”对小狮子爱尔莎的关爱,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使学生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
文章感情真实,描写生动,学生易被吸引打动。
[学习目标]1.认识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岩石缝、抚摸、葡萄糖、饮料、钟头、路程、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理解作者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原因,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的意识。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通过自己的读书活动去学习,去获取、感受课文中的语言魅力和内涵。
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
课堂中更应注意启发、讨论,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小狮子爱尔莎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动画片,在儿童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小狮子爱尔莎,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儿童的英语听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小狮子爱尔莎中的英语对话和情境;2.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3.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4.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观看小狮子爱尔莎的一集动画片通过观看一集小狮子爱尔莎的动画片,让学生能够感受搜查探秘的过程,认识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能力,并在观看中学习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
2. 进行齐活在观看完动画片后,通过进行齐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在观察中的感受和发现。
齐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团队合作,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技能。
3. 分享成果在齐活之后,学生们需要展示自己所获得的成果。
在演讲中,学生除了要描述自己的发现和观察,还需要用英语来表达。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进行测试,让学生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表达和思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观看小狮子爱尔莎的动画片首先,让学生观看一集小狮子爱尔莎的动画片,让他们进入动画片的世界,体验探秘的乐趣和惊喜。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能力,包括鸟儿的飞行、猫头鹰的夜视力和狐狸的敏捷。
步骤二:齐活齐活是指一种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更多信息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忆和表达所看到的动画片中的细节内容。
让学生通过分享的方式共同组合出更丰富的内容和情节,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三:分享成果在齐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和观察结果。
在分享环节中,让学生们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感受,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回应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齐活环节中的合作和表达,来评估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和讲话技巧。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狮子爱尔莎(适用于幼儿园中班)活动背景:通过故事中的小狮子爱尔莎,让幼儿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形象特点和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并通过观察实体玩具狮子,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1.了解小狮子的基本生活习性和形象特点;2.观察和辨认狮子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鬃毛等;3.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力;4.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1.故事书《小狮子爱尔莎》;2.故事中描述的实体玩具狮子;3.小黑板和粉笔;4.彩色笔、彩纸、剪刀、胶水;5.狮子的图片资料等。
活动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实体玩具狮子,引发幼儿对狮子的兴趣并发表相关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小狮子爱尔莎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点?我们平时在哪里可以见到狮子?通过简单地问答,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故事活动(20分钟)教师用故事书《小狮子爱尔莎》为幼儿讲解狮子的生活习性、形象特点以及基本知识。
通过故事中的插图和情节,引发幼儿对小狮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3.观察狮子(20分钟)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只实体玩具狮子,让幼儿观察狮子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鬃毛等,并通过简单的描述和比较,让幼儿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制作狮子面具(30分钟)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彩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指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狮子面具。
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资料上狮子的面部特征,并鼓励幼儿尽量还原真实狮子的形象。
5.总结(10分钟)展示幼儿的制作成果,并与幼儿总结狮子的相关知识,例如狮子有锐利的牙齿、有鬃毛等,教师可以通过小黑板和粉笔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画出狮子的形象,以此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
活动延伸:1.角色扮演:设置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幼儿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叫声,进一步加深对狮子的形象理解和记忆。
2.参观动物园:组织幼儿到动物园进行参观,亲身观察真实的狮子,进一步加深对狮子的了解。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过程教学教案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过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狮子爱尔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动物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关注度。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狮子爱尔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4.2 讲授故事情节详细讲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爱尔莎的成长经历。
4.3 分析动物生活习性分析故事中涉及的动物生活习性,如狮子的社会性、捕猎技巧等。
4.4 探讨生态环境讨论故事背景下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
4.5 培养保护意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以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小狮子爱尔莎》,了解故事背景,搜集有关动物生态环境的资料。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并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第七章:学生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保护意识的作业。
7.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教学辅导与答疑8.1 辅导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和指导。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角色特征。
1.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小狮子爱尔莎》是一部描绘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故事。
讲述了一只小狮子爱尔莎与男孩艾伯特之间的友谊,以及爱尔莎的成长过程。
2.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关系的把握,以及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3.3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续写或改编版本。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爱尔莎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4.2 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3 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问题,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4.5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填写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5.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5.3 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书籍《小狮子爱尔莎》原著书籍或相关故事版本。
6.2 教学多媒体故事相关的视频、音频或图片等教学多媒体资源。
6.3 教学道具爱尔莎的图片、狮子玩具等教学道具。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7.2 教学计划详细规划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学生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教学预备:
1、学生课前到图书室借阅乔伊·亚当逊的著作《野生的爱尔莎》或《狮子和我》,依照预习提示自读课文;
2、教师预备投影片和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刻: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引入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提问:明白今天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课文吗?学生齐读课题。
大伙儿看过狮子没有?有人说狮子是森林之王,这说明狮子是一种如何样的动物?(专门凶残)。
但是在奥地利作家亚当逊所写《小狮子爱尔莎》一文中,狮子又是如何样的一种情形呢?请读过亚当逊写过的著作或是提早预习课文的同学给大伙儿简要介绍一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差不多初读了课文,专门多同学也读得专门好。
谁能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呢?
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上节课提到的叙述顺序。
二、指导阅读。
1、学习课文第1—5 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爱多大的爱尔莎?在小组上说说自己什么缘故喜爱。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喜爱不同的地点,可让他们先朗读,再说说喜爱的理由。
有的学生会喜爱刚出生的爱尔莎,因为“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转”,就像可爱的小宝宝;
有的学生会喜爱夏天的爱尔莎,因为它是那样的顽皮;
也有同学会喜爱换牙时温顺可爱的爱尔莎或者是作错事时“知错就改”的爱尔莎。
教师:同学们都专门喜爱爱尔莎,作者喜爱吗?你从什么地点能够看出来?
如此的地点有几处,比如“我从岩石缝里把它抱出来,触摸它,喂它奶粉和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身上看书或者画画……”,“我触摸着它的头,安慰它,告诉它下次可别如此了”等等,学生找出来,再引导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教师:在长期相伴的生活里,“我”和爱尔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说说自己最大的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先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点。
(1)当爱尔莎饿着肚子归来的时候,我“又快乐又难过”,就像迎接自己“嫁出去”的女儿;在暴风雨的夜晚,自己对爱尔莎的牵挂。
教师: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呢?请两名同学读,互相评判,全班再读。
(2)当爱尔莎生病发烧回来的时候,我心疼不已,给予细心的照管。
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3)可能谈到最多的是当爱尔莎最后一次和“我”分别的时候,“我们”之间那种“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教师:请学生说说哪些地点最能表现如此的感情?(请学生发言)事实上整个自然段都充盈着恋恋不舍的感情,请全班同学一起把那个自然段读一读。
展现投影,请一位同学读9自然段,其他同学看投影。
然后全班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祝爱尔莎平安吧!
(4)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十自然段。
“如此”是指如何样?(费尽心思,或者恋恋不舍等。
)
三、课堂练习
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点读一读。
2、对比课文,想想自己曾经喜爱并认真观看过的动物,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
(灵活安排,选做。
)
第三课时
一、组织班级辩论
1、同学们,换成你,你赞成让长期相伴的爱尔莎离开自己吗?
有些学生可能会和作者一样,尽管不舍,但也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也可能有学生想多和爱尔莎在一起。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以文中相关词句或是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为自己的依据。
能够想到,有许多同学和作者一样,“打算”将爱尔莎放归大自然。
这时教师可关心“弱势”,开展辩论。
学生可能的“理由”:
“赞成”的理由:
(1)和作者的方法一样。
爱尔莎来自大自然,“应该送它回到大自然去,替它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它自己去生活”;
(2)作者尽管“舍不得”,然而“它总是要回到兽类中去的”,因此我才决心离开它,而且作者对它进行了细心的训练;
(3)这依旧一种“科学的实验”,我们不能将爱尔莎带到家里。
“反对”的理由:
(1)爱尔莎“带着人的气味”,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能力专门差,因此,我们能够想像爱尔莎离开作者会遇到专门多困难;
(2)当爱尔莎和我分别的时候,是多么的难舍难分!什么缘故要使“大伙儿”都痛楚呢?
二、拓展交流
同学们有过自己喜爱的动物吗?认真观看过它们吗?请大伙儿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时候,重点放到对动物生长过程的介绍,假如学生说得不具体,能够进行采访,如: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后来呢?长大的情形如何样?你最喜爱的是它的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四题,摘抄“我”对小狮子爱尔莎无限关爱的语句。
2、将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在作业本上介绍一下。
(*选做)
板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
出生两三天——→五个月后——→开始换牙——→快两岁——→生活了三年分别
可爱顽皮温顺感情更深难分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