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25诗词曲五首.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明确: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一、导入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的地方,就连唐代诗人杜牧看到赤壁之景也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在这里大败曹操,一举改写东吴的历史。
后人评价此战,似乎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周瑜一方,但是诗人杜牧的观点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了解作者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借物起兴】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杜牧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读全诗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考探究: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
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某某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X养浩被征召任某某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学情
分析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
七、作业设计
184页一、二、题
25课作业。
6、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再读(或背)全诗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某某某某)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热爱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的伟大胸怀和意境。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基本上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么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那个地方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通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因此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明白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尽管只有二十余年,但内心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背诵《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情景激趣唐代著名诗人X禹锡从小爱下围棋。
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
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X禹锡当监察御史。
X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X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X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
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X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X又遭贬谪。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是X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某某,途经某某与被罢某某刺史后也回归某某的白居易相会。
两人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X二十八使君》相赠。
醉赠X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自居易对X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X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 教案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并默写。
四、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后小计
二、朗读
1、指名朗读2、纠错再读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4、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四、探究
1.本曲的曲牌名是?题目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2.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3. “山河表里”分别指的地方是那里?
(潼关外的黄河潼关内的华山。)
4.曲中哪几句写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掌握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 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 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 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 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 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 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 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 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 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 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 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 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 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 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 年), 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 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 云庄 8 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 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 160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类文近百 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 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25.诗词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
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 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 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 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 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 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有《东坡乐府》。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 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 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 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 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 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 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 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 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 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 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 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 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 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 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 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 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 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 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 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 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 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 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 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