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石油困局
二战中的战时困境

二战中的战时困境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各国卷入其中,面临着巨大的战时困境。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不得不应对物资的短缺、经济的滞缓、士兵的疲惫以及民众的苦难。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战时困境,并探索各国在面临困境时采取的策略。
一、物资短缺在战争期间,物资短缺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由于战争的长期持续和广泛影响,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原材料和粮食等物资的匮乏。
例如,德国作为法西斯阵营的主导国家,在战争初期凭借其迅猛的军事进攻迅速控制了许多领土,但也面临着资源和物资的日益短缺。
这不仅影响了德国的军事行动,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困难。
为了应对物资短缺,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的战争经济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德国政府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配和战时经济计划的制定,实现了对资源和物资的有效利用,并力图满足军队和国内的需求。
然而,尽管德国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仍无法彻底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二、经济滞缓随着战争的进行,战时经济滞缓成为各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期间,经济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产能力减退,失业率上升,而战争开支则显著增加。
这导致了各国经济的滞缓和不稳定。
例如,英国作为战争盟友,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战时经济滞缓的问题。
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包括动员国内资源、加大战争生产力和促进战时合作等。
此外,英国还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提高了战争经济的稳定性。
然而,尽管英国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经济滞缓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三、士兵疲惫战时的士兵不仅面临着物质困境,还经历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导致疲劳和士气低落。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士兵们不得不长时间执行军事任务,遭受战斗的创伤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困境不仅会影响士兵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其战斗力和士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士兵疲惫的问题,各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德国军队在二战中采用了“闪电战”战术,以迅猛的攻击和快速的战争节奏来保持士兵士气的高昂。
20世纪三次石油战争

20世纪三次石油战争█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间:1973年-1974年·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影响:原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
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二战德军真正的帮手,这国不仅提供1000万吨石油,还有70万大军

二战德军真正的帮手,这国不仅提供1000万吨石油,还有70万大军罗马尼亚是二战德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地,这里每年生产大约1000万吨石油,基本喂饱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而德国沿海省份的石油产量只有每年50万吨,该国煤制油的最高产能也就是每年500万吨的样子,而它消耗石油最多的1943年需要大约1200万吨石油供应,很明显没有罗马尼亚是绝对不行的。
看过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的军迷肯定对影片里库尔斯克会战的部分印象最深,奋战在别尔哥罗德废墟里得威尔汉姆中尉被自己的营长告知,因缺乏航空燃料空军将不能支援地面做战……,可见,在1943年最关键的时刻,由于德军没能夺取高加索油田而陷入油荒,这一年也是驻扎在非洲的盟军轰炸机,开始大规模空袭罗马尼亚的一年,正是罗马尼亚的石油减产让德军陷入绝境。
1942年轴心国奋战整个下半年,不但没能夺取高加索,还损失了150多万军队和大量技术兵器,这都注定了它要失败,而且损失的部队以罗马尼亚人为主。
根据统计显示:到1943年奋战在苏德战场的罗马尼亚兵力突破了70万人大关,这几乎相当于曼师坦因指挥哈尔科夫反击战时手里的兵力总和,因此说:罗马尼亚不仅为机械化战争提供了必备的石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轴心国的兵力不足问题,它的作用绝对在意大利之上,当真无愧的轴心国脊梁啊!(罗马尼亚和德军的士兵,注意头盔差别)但是,二战时期的罗马尼亚工业基础有限,这就导致它的部队装备不是太好,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时,全部部署在苏罗边境的19个罗马尼亚师只装备捷克生产的ZB-24步枪,轻机枪五花八门包括捷克的ZB-26\30\53和奥地利生产的施瓦茨罗德轻机枪,基本没有攻坚武器。
由于装备不足,罗马尼亚部队还使用缴获的莫辛-纳甘步枪、PPD-40\41冲锋枪和托卡列夫手枪,尤其是苏联火炮最受欢迎,不仅罗马尼亚军队就连德军也很喜欢苏联火炮,只可惜一直受到弹药奇缺的困扰。
罗马尼亚军队的装备总体尚属可观,至少它有装备可用,但缺乏反坦克炮和交通工具是个致命伤!1942年11月底,朱可夫领着110万红军展开天王星反击计划时,首要打击的目标就是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南北两翼,这里分别为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的防区,两个集团军拥有27个师38.2万人,相比之下匈牙利第2集团军20.9万人、意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20万人,这些仆从国军队是轴心国在1942年下半年发起蓝色行动挺进高加索的主力军,而人数占大多数的罗马尼亚军队伴随第6集团军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主力中主力,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军队只能留守顿河上游防线,由此可见罗马尼亚的重要性!(罗马尼亚领导者安东内斯库和里宾特洛甫)不仅是在1942年下半年,从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之时,罗马尼亚军队就是轴心国的主力。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战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机 会。一战结束后,随着奥斯曼、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霍亨索伦四大帝国的瓦解,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主要大国之间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国,这些小国成为 法国、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不仅缓解了德国直接被几个大国包围的巨 大压力,而且德国周边的新兴小国十分惧怕德国,不敢与英法两国结成军事同盟, 这有利于德国的对外扩张。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与物资短缺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与物资短缺战争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活动,尤其是二战中,战争经济和物资短缺成为了当时战争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战争经济的背景、物资短缺的原因以及对战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争经济的背景在二战爆发之前,世界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困境。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国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为了顺应战争的需要,各国无不将经济体系转变为战争经济体系。
战争经济的核心任务是满足战争所需的大规模军事生产需求,以及确保军队的后勤保障。
二、物资短缺的原因1. 资源供给不足:战争对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和平时期,各国需要大量的石油、金属、食品等战争物资。
然而,由于战争破坏了许多生产基地和交通线路,资源供给不足成为战争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增产困难:尽管国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国家计划经济、鼓励农业生产等,但由于战争导致的农田破坏和生产力下降,战争经济并未完全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3. 运输困难:战争导致了交通线路的破坏和海上封锁,大规模物资的运输面临着巨大困难。
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海洋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进一步加剧了物资短缺问题。
三、对战争的影响1. 军事优势:物资短缺导致战斗力受限,对军事优势的争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二战中,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物资短缺,如投入更多的工人和资源到军事工业中,实行严格的物资配给制度等。
2. 战争持久化:物资短缺加剧了战争的持久化程度。
当战争吞噬了国家的大量资源和人力时,国家面临选择继续战争还是寻求和解的困境。
一些战争经济相对较强大的国家可以承受更长时间的战争,而其他国家则可能因为物资短缺而迅速崩溃。
3. 经济后遗症:战争过后,各国不仅要面对在战争中的损失,还要面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后遗症。
物资短缺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国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来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转。
四、解决物资短缺的措施1. 增加产能:为了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产能。
二战中的海上封锁

二战中的海上封锁海上封锁是在二战期间,各大国为了限制敌国的经济力量和资源供给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手段。
二战中的海上封锁在战争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发重要,对于决定战局的胜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就二战期间各大国实施的海上封锁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德国的海上封锁策略在二战初期,德国希望通过战争封锁英国,以短时间内迫使英国投降。
因此,德国实施了潜艇战略,并在大西洋上设置了“狼群”封锁英国的主要航线。
德国的潜艇战略成功地瘫痪了英国的商业航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和补给不足。
然而,随着英国在技术上的改进和护航船队的建立,德国的封锁策略逐渐受到了限制,并最终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二、英国的反封锁战略面对德国的封锁战略,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首先,英国加强了剿灭德国潜艇的力量,提高了船只的护航能力。
其次,英国积极寻找替代供给源,与美国和其他中立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并通过陆地线路运输来弥补海上封锁的影响。
这些努力使得英国能够坚持下来,并在1943年成功封锁并迫使德国投降。
三、美国的海上封锁战略随着二战的进展,美国逐渐加入了欧洲战场。
为了限制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力量,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海上封锁。
美国通过太平洋舰队和岛屿的占领,控制了日本的周边海域,并对重要航线实施封锁。
封锁使得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丧失了持续作战所需的资源,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四、苏联的封锁战略苏联在二战中也采取了海上封锁战略。
苏联在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建立了重要的运输航线,并由英国和美国提供护卫舰队。
通过这条航线,苏联获得了来自西方的物资支援,对于其战争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苏联还通过在波罗的海建立封锁线,限制了德国的石油供给,对于德国的东线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二战中的海上封锁在战争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的潜艇战略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随着英国的反制措施和护航船队的建立,德国的封锁计划最终失败。
美国和苏联在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封锁战略使得日本和德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二战综合

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二战综合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以来,对油料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许多时候油料对战争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武器.本文介绍一下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德国本土有少量石油资源,奥地利(1938年被德国吞并)境内也有少量石油资源,德国对手头上仅有的资源进行了全力开发,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煤制油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和煤焦油加工三种途径.1927年德国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煤炭直接液化是将煤炭粉碎后,掺上溶剂制成煤浆,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与氢气反应,生产出油品(氢气由煤或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二战期间德国的煤制油约80%是用煤炭直接液化法生产的.煤炭间接液化是用煤炭干馏得到焦炭,焦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气,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混合气发生反应生成油品.直接液化的优点是油品产率高,缺点是对煤种比较挑剔,化学反应条件苛刻.间接液化的优点是煤种适应范围广,反应条件要求比直接液化低,缺点是油品产率低.煤炭制焦炭环节会得到副产品煤焦油,将煤焦油进行加氢反应制得汽油柴油等,或者将煤焦油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重油供军舰使用.由于备战的需要,从1936年起煤制油成为德国重点建设领域,1936年产量只有62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1940年320万吨,1941年390万吨,1942年420万吨,1943年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约5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1944年由于美英的轰炸,产量降到约200万吨.二战期间德国油料消耗量的一半来自煤制油,其中飞机燃料的三分之二来自煤制油,煤制油起到了支柱作用.以下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2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合计约830万吨.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2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合计约1560多万吨.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9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合计约810万吨.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合计约750万吨.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1942-1944年德国的飞机和坦克产量大幅增长,飞机产量1942年15409架,1943年24807架,1944年39807架;坦克产量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但由于油料不足,德国飞机和坦克的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作战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战争后期许多飞机和坦克生产出来后便停在那里,直到被美英飞机炸毁.油料短缺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大的弱点,德军战斗力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供应能力.在油料储备方面,日本的准备比德国充分,因为日本比德国更加依赖进口油料.1941年7月美英荷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石油禁运,从这时起日本的油料储备开始持续减少.从油料供应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能撑到1945年,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积攒的足够2年之用的油料储备.日本本土的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战争期间日本本土的石油年产量只维持在20-30万吨的水平,北库页岛租借地年产量约30万吨,此外台湾每年还有几万吨的产量.(北库页岛租借地:日俄战争后1905年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1920年日本趁俄国内乱之机占领库页岛北部,1925年苏日建交,日本从库页岛北部撤兵,苏联让给日本库页岛北部油田和煤矿45年的开采权.)日本所需石油主要靠进口,进口来源主要是美国和南洋油田(英荷控制).1941年7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南部后,美英荷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石油禁运对日本来说是釜底抽薪的打击.这时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型产油区就只有印尼(荷属)和马来西亚(英属)一带的南洋油田.油田由英国和荷兰合作开发,附近建有炼油厂.1940年石油产量6510万桶(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2594万桶(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052万桶(约150万吨).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4963万桶(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450万桶(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3693万桶(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498万桶(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为了弥补石油不足,日本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业基础制约,日本的煤制油始终不成气候.日本的煤制油与德国一样也是三种途径: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加工.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最简单的是焦油加工,二战时日本用煤焦油制取的油料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战争期间日本用间接液化法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约6万吨.至于用直接液化法所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一千多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日本战时生产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页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抚顺建设了油页岩制油厂,初期产量很低,1941-1944年为高峰期.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后,1945年日本开始生产一种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将松根油蒸馏后得到轻质油,再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质量很差产量很低,到日本投降为止只生产出了大约几百吨.总的来说,人造油只占日本战争期间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1桶=42美加仑=159升)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产量1937年:石油247.0万桶,人造油3.1万桶,合计250.1万桶.1938年:石油246.5万桶,人造油6.9万桶,合计253.4万桶.1939年:石油233.2万桶,人造油13.5万桶,合计246.7万桶.1940年:石油206.3万桶,人造油15.0万桶,合计221.3万桶.1941年:石油194.1万桶,人造油122.2万桶,合计316.3万桶.1942年:石油169.0万桶,人造油150.1万桶,合计319.1万桶.1943年:石油181.4万桶,人造油104.8万桶,合计286.2万桶.1944年:石油158.5万桶,人造油122.9万桶,合计281.4万桶.1945年:石油80.9万桶,人造油18.0万桶,合计98.9万桶1937-1944年日本历年油料进口量1937年:石油2032.1万桶,成品油1665.1万桶,合计3697.2万桶1938年:石油1840.4万桶,成品油1404.4万桶,合计3244.8万桶1939年:石油1884.3万桶,成品油1181.8万桶,合计3066.1万桶1940年:石油2205.0万桶,成品油1511.0万桶,合计3716.0万桶1941年:石油313.0万桶,成品油524.2万桶,合计837.2万桶1942年:石油814.6万桶,成品油237.8万桶,合计1052.4万桶1943年:石油984.8万桶,成品油465.2万桶,合计1450.0万桶1944年: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合计497.5万桶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获得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1937年:产量250.1万桶,进口量3697.2万桶,合计3947.3万桶(541万吨)1938年:产量253.4万桶,进口量3244.8万桶,合计3498.2万桶(479万吨)1939年:产量246.7万桶,进口量3066.1万桶,合计3312.8万桶(454万吨)1940年:产量221.3万桶,进口量3716.0万桶,合计3937.3万桶(539万吨)1941年:产量316.3万桶,进口量837.2万桶,合计1153.5万桶(158万吨)1942年:产量319.1万桶,进口量1052.4万桶,合计1371.5万桶(188万吨)1943年:产量286.2万桶,进口量1450.0万桶,合计1736.2万桶(238万吨)1944年:产量281.4万桶,进口量497.5万桶,合计778.9万桶(107万吨)1945年:产量98.9万桶(13.5万吨)1940-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消耗量普通汽油1940年:军用154.1万桶,民用632.3万桶,合计786.4万桶1941年:军用160.5万桶,民用158.3万桶,合计318.8万桶1942年:军用157.2万桶,民用107.0万桶,合计264.2万桶1943年:军用147.8万桶,民用104.9万桶,合计252.7万桶1944年:军用115.9万桶,民用25.7万桶,合计141.6万桶1945年:军用47.1万桶,民用10.6万桶,合计57.7万桶航空汽油1940年:军用120.1万桶,民用8.6万桶,合计128.7万桶1941年:军用215.0万桶,民用7.3万桶,合计222.3万桶1942年:军用377.4万桶,民用5.2万桶,合计382.6万桶1943年:军用516.5万桶,民用2.5万桶,合计519.0万桶1944年:军用477.4万桶,民用0.2万桶,合计477.6万桶1945年:军用81.8万桶柴油1940年:军用94.3万桶,民用925.2万桶,合计1019.5万桶1941年:军用149.1万桶,民用546.3万桶,合计695.4万桶1942年:军用187.4万桶,民用324.4万桶,合计511.8万桶1943年:军用226.6万桶,民用374.8万桶,合计601.4万桶1944年:军用146.6万桶,民用146.0万桶,合计292.6万桶1945年:军用37.1万桶,民用20.7万桶,合计57.8万桶重油1940年:军用528万桶,民用145万桶,合计673万桶1941年:军用667万桶,民用90万桶,合计757万桶1942年:军用1092万桶,民用124万桶,合计1216万桶1943年:军用947万桶,民用240万桶,合计1187万桶1944年:军用768万桶,民用140万桶,合计908万桶1945年:军用182万桶,民用37万桶,合计219万桶汽油按0.72公斤/升,柴油按0.85公斤/升,重油按0.9公斤/升,粗略折算如下1940-1945年日本历年(汽.柴.重)油总消耗量及军民消费比例1940年:军用120万吨(35.4%),民用219万吨(64.6%),合计339万吨.1941年:军用159万吨(60%),民用106万吨(40%),合计265万吨.1942年:军用243万吨(76.6%),民用74万吨(23.4%),合计317万吨.1943年:军用242万吨(71.4%),民用97万吨(28.6%),合计339万吨.1944年:军用197万吨(82%),民用43万吨(18%),合计240万吨.1945年:军用45.7万吨(83%),民用9.3万吨(17%),合计55万吨.1937-1945年日本历年年初的油料剩余储备数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1吨=7.3桶折算)1937年:石油1047万桶,成品油3260万桶,合计4306万桶(590万吨)1938年:石油1247万桶,成品油3189万桶,合计4436万桶(608万吨)1939年:石油2024万桶,成品油3116万桶,合计5140万桶(704万吨)1940年:石油1990万桶,成品油2968万桶,合计4958万桶(679万吨)1941年: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合计4889万桶(670万吨)1942年:石油1235万桶,成品油2588万桶,合计3823万桶(524万吨)1943年:石油684万桶,成品油1849万桶,合计2533万桶(347万吨)1944年:石油235万桶,成品油1146万桶,合计1382万桶(189万吨)1945年: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合计495万桶(68万吨)截止1945年7月1日,日本的成品油储备仅剩80万桶(约10万吨)战争期间苏联每年的石油产量维持在大约2000万吨的水平.从表面上看应该比德国充足的多,但苏联也有不利因素,由于丢掉了煤炭主产区顿巴斯煤田,苏联煤炭短缺,苏联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是当作煤来烧掉的.苏联的石油加工能力不足,特别是优质汽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依赖美英的援助,美英共援助苏联汽油258万吨.在1941-1943年间苏联的实际油料供应能力和德国差不多.战争期间苏联军用油料消耗量1956万吨,平均每年约500万吨.和其他国家相比,二战时美国在石油方面处于超强地位,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70%1940-1945年美国历年石油产量(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1940年:150317万桶(20591万吨)1941年:140418万桶(19235万吨)1942年:138548万桶(18979万吨)1943年:150561万桶(20625万吨)1944年:167790万桶(22984万吨)1945年:171366万桶(23475万吨)战争期间美国军用油料消耗量为18760万吨,约占同期美国油料总消耗量的1/3.德国在大萧条时期花了38万美元,从标准石油公司手里买来了氢化石油的生产技术,到1944年底,德国自身能生产100万吨的天然石油和500万吨的合成汽油。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摘要 (3)概述 (3)第一部分军事原因 (4)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4)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5)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6)第二部分经济原因 (7)经济体制混乱 (7)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8)劳动力资源短缺 (8)盟军的空袭 (9)第三部分其他原因 (10)德日矛盾 (10)战争的性质 (10)犹太政策的失败 (10)第四部分总结 (11)[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主要成员德国进行介绍,分析其失败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原因。
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很久,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后,能够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国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65年,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因素。
而德国作为二战轴心国的主角,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最后的惨淡收场,让世界认识了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和铁血。
阿道夫·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对德国的统治和对欧洲的扫荡,一度让全世界为德国震惊。
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到1940年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再到轰炸伦敦的“海狮计划”。
直到攻打苏联之前,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欧洲战场充分解决了可能会出现的多线作战的负担,并且对法英两国在军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压制。
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德意志和希特勒,是完全按照开战之前的既定计划来实施的。
二战的初期,在同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协助下,法西斯横扫欧亚大陆,无所匹敌。
从1940年5月12日和法国开战,到6月22日法国战败,打败军事力量相当的法兰西,德国只用了40天的时间;从1940年8月,又开始征服英格兰的“不列颠之战”。
可以说,灭法攻英,是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他不顾第一世界大战两线作战导致失败的教训,开始执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二战石油困局德国二战石油困局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二战中德国战车最终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前进。
霸权因油而始,也因油而终。
文| 王守谦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以自强的装备。
因此,占有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食物链上,到底是高居顶端还是屈居末尾。
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战争的火绳;石油重新分配,则多是战后谈判桌上的主菜。
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辗转于战火,霸权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终。
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最终通过“一战”决出了暂时胜负。
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英法等国分割,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欧洲霸权的能力。
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
争夺罗马尼亚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
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
战争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也是其主要石油来源之一。
随着英德争霸局势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封锁,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愈发吃重。
罗马尼亚是除苏联以外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
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
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
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9.7%。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
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
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
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136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1934年的109.6万马克猛增至1937年的3亿。
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
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2.5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军火。
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更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
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军备,而且还答应购买20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
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构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
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
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6000万美元,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
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
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
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
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
后者由于外汇不足,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
1940年1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
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英国在石油供应领域的阻击,使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得不有所节制。
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石油储备自240万吨,迅速下降到160万吨,德军始终不敢主动展开针对英法等国的大规模空战和轰炸,因为它的燃料库存严重不足,仅够在西线发动一场陆上进攻。
如果不对英法等国的能源战进行积极反击,德国不但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甚至会就此结束其工业化进程。
德国人首先向罗马尼亚施压,如果罗方继续对英、法两国的能源战听之任之,不排除对其发动攻击的可能。
苏芬战争的爆发也帮了德国的忙。
罗马尼亚害怕自己成为苏联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急于取得用来自卫的德式装备,因此开始打破“中立”,倒向德国。
1939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证向德国出售每月不少于13万吨的石油,条件是对方为其供应武器。
罗马尼亚的屈服,不但未获德国减压,反而再度加码。
次年春,德国以停止供应武器相威胁,要求罗马尼亚必须低于市场价格向其供油。
1940年春,罗马尼亚以20万吨石油换取德国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缴获的军备。
随着德国在西线节节胜利,罗马尼亚国王甚至强迫境内外国石油公司每月提供5-10万吨石油给德国。
石油决定胜负苏联是德国突破英法能源封锁的另一个战略缺口。
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当年,德国即从苏联获得90万吨石油。
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苏联石油更是达到了德国当年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不仅如此,苏联还帮助德国从第三国购买必须的战略物资。
据统计,到1940年底,通过苏联转运得到的原料物资达246972吨。
英法两国对德俄之间的合作大为光火。
苏军入侵芬兰后,英国首先停止了对苏贸易,并准备联合法国切断苏联对德国的石油供应。
1940年3月,英、法一度计划攻击苏联南方的高加索油田。
法国陆军上将末甘林称,“如果轰炸能摧毁这些资源,那就不仅能使德国失去苏联的石油供应,而且俄国本身也处于缺乏石油的危险境地。
”不过,土耳其拒绝为英法空军提供空军基地,这个计划被最终搁置。
石油短缺不但迫使德国重塑与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与苏联“相逢一笑泯恩仇”,从而为西线战事创造能源条件,而且改变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作战模式。
高耗能的长期攻防战被基本放弃,以快速突袭为特征的节能“闪电战”成为主要选择。
另外,作战目标也不再局限于攻城掠地,更多的石油重镇和后勤基地被标注在了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地图上。
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
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
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500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
这还不包括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的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闪电战”并不能抵消石油短缺对战事进展的消极影响。
由于石油已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希特勒不得不让他的军队沿着石油矿脉前进,而放弃更具战略意义的进军路线。
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的考虑之一,就是要时刻保证罗马尼亚油田在苏联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外。
德军围困莫斯科多日,却最终未能占领该城,主要就是因为希特勒临时改变决定,将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以支援那里的德军。
该部“在冬天到来之前,最重要的目标……是切断俄国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给线”。
要知道,苏联高加索地区是欧洲最大石油产地,仅巴库油田就相当于轴心国石油产量的两倍半。
斯大林格勒战役得以爆发并最终失败,同样与希特勒对于能源供应的判断和决策有关。
斯大林格勒地处伏尔加河要津,是苏军战时南北运输的枢纽。
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会战,一方面希望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一方面夺取高加索油田为己所用。
按照学者倪乐雄的说法,德国贸然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燃料危机造成的结果。
按照希特勒的经济顾问的预测,1941年德国全部石油消费量为892.9万吨,但到年底,汽油储备量只剩下79.1万吨,仅能满足一个月的消费。
尽管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德国一年的石油来源也只有1200万吨。
这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战车而言,如同杯水车薪。
德军为解决燃料短缺而在燃料短缺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进攻,几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必败的宿命。
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这样说道,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
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
这种致命伤使德军坐失良机。
”会战后期,同样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燃料不足,使得它们解救被苏军围困的保罗斯军团的努力化为乌有。
而事实上,那里距离包围圈的距离仅为30英里。
作为贫油国家,德国进军速度越快,其战略纵深也变得越来越大,石油供应线自然也拉得更长,从而为敌国打击创造了更便利的空袭机会。
从1944年5月开始,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
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德国“从1944年第一季度到最后一个季度,石油产量和进口石油产品的总数降低了三分之二”。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斯大林会战失败,使德军丧失了获得维持战争机器运转能源后盾的最后可能。
其后,其战线不断收缩,并逐步进入防御,直至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