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找家教案设计

蚯蚓找家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三种鸟的身体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二.重难点: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三. 教具准备: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3、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20.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了解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3.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点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三、教学难点1.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2.如何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蚯蚓寻找“家”的过程。
2.图片展示: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演示蚯蚓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3.活动体验: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蚯蚓的习性和特点。
4.看图说话: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进行讨论,以此展示蚯蚓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故事、图片或者音乐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对于蚯蚓主题的兴趣,激发对于环保的意识。
2. 课堂讲解与展示(2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蚯蚓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活动体验(3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机能。
例如: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蚯蚓在土壤中的钻洞行为等等。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蚯蚓的重要作用,例如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得的信息,思考如何将环保理念应用到生活当中,实践环保行动。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并在作业中穿插环保意识的部分。
六、教学效果检验老师通过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作业的质量来检验教学效果。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日常课程中关注学生对于环保的实际行动,以此了解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视角中探索生物学的奥秘,并同时培养对于环保的意识和实践。
教学设计:蚯蚓找家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爱护蚯蚓。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难点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蚯蚓、干土、湿土、黑布、筷子、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表学生准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找资料了解蚯蚓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幸运抢答1、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里面有一个环节叫“幸运抢答”,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哪种动物?它就是这节课的主人公!(1)、它可以做药材,具有解毒、降血压等功效,消肿片、舒筋活络丸里面就有它。
(2)、它可以做食品,我国的彝族、苗族,历来有用它招待客人的风俗。
日本人喜欢用它做馅饼,把它油炸,就成了南非人的风味小吃。
(3)、它的粪便含有硝酸盐、磷酸盐,可以改良土质,是无需花钱的肥料。
(4)、它的体内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可供制作动物饲料。
(5)、生活垃圾、食品工厂的下脚料、树叶、稻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因此很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养殖场,每天可处理垃圾150 吨,他们被称为“净化环境”的小卫士。
2、出示实物蚯蚓,关于蚯蚓你了解哪些知识?3、你们想不想摸摸它?什么感觉?活动一:我们来研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一、猜想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刚才你们看到的蚯蚓是老师从青岛找来的,我想让他们在枣庄安家落户,你们说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学生交流回答。
)刚才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到的,能不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呢---对比实验。
相机板书:潮湿--干燥阴暗—明亮疏松—硬实二、设计对比实验证明蚯蚓适合的生活环境。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主题。
2、老师向学生介绍准备的材料,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定实验方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蚯蚓,每个小组十条、手套、筷子、各种土、深颜色的布。
蚯蚓找家幼儿园教案

蚯蚓找家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和乐于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蚯蚓基本特征介绍。
2.蚯蚓的生活习性介绍。
3.蚯蚓的栖息地和食物介绍。
4.观察和体验活蚯蚓。
5.制作蚯蚓家园,让蚯蚓自主发挥生活特性。
教学过程第一步:蚯蚓基本特征介绍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下蚯蚓,让幼儿了解蚯蚓的身体特征。
2.与幼儿合作,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蚯蚓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蚯蚓的生活习性介绍1.与幼儿一起了解蚯蚓的生命周期和习性。
2.让幼儿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蚯蚓需要生活在土壤中。
第三步:蚯蚓的栖息地和食物介绍1.让幼儿知道蚯蚓的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显示蚯蚓生活的食物,并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蚯蚓在食物上的方式。
第四步:观察和体验活蚯蚓1.让幼儿观察并了解蚯蚓的特性和习性。
2.让幼儿用肉眼观察蚯蚓,并问幼儿蚯蚓的形状、颜色等特性。
3.让幼儿尝试用双手抚摸蚯蚓,并描述蚯蚓的触感。
第五步:制作蚯蚓家园1.让幼儿用玻璃罐或塑料盒子制作蚯蚓家园。
2.让幼儿在家园中放入适当的食物和湿润的土壤等材料,以模拟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
3.引导幼儿养护蚯蚓家园并观察蚯蚓在家园中的生活状态。
总结评价1.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3.点名表扬出色表现的幼儿,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参考资料无。
四年级下册《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吧蚯蚓放归大自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
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纸盒黑布蚯蚓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1、学生结合挖蚯蚓的体验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2、组织学生交流。
3、老师提问:“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4、做实验。
(1)学生汇报试验中控制的实验条件,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
(2)如果蚯蚓离开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会怎么样呢?
(蚯蚓必须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否则将无法生存。
)
5、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喜甜、酸味喜同代同居
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酸碱
活动二: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养的环境呢?
1、观看图片,想一想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大象鲸北极熊骆驼
2、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蚯蚓找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蚯蚓找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蚯蚓找家》是一本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通过可爱的蚯蚓角色,讲述了一段关于家的故事。
幼儿时期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通过这本绘本的阅读,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庭的珍视和对家人的关爱。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家的感情,懂得感恩家庭;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引导幼儿探索家的大小、形状和构造,认识家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内容1.通过阅读《蚯蚓找家》,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蚯蚓为什么要找家;2.引导幼儿思考,家是什么,家的作用是什么;3.利用故事中的插图,让幼儿认识家的不同部分:门、窗、房顶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教室中播放绘本《蚯蚓找家》的动画片段,引发幼儿对家的探索和想象。
2.教学内容展开a.讲解家的定义:家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
b.以《蚯蚓找家》为例,讲解家的作用:提供庇护和温暖,让人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c.展示家的组成部分图片,让幼儿认识家的结构。
3.互动环节a.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家的立体模型,让他们亲手搭建家的不同部分。
b.分组让幼儿编写小故事,分享家的快乐时光。
4.拓展延伸a.安排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观察周围不同的建筑和家,感受家的温馨和安全。
b.组织家庭日活动,邀请幼儿家长参与,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五、评估方式1.观察幼儿参与家构建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2.听取幼儿小故事,评价其对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观察幼儿参与户外活动时对家的感受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绘本《蚯蚓找家》;2.家的构建模型;3.家庭图片;4.录音笔、摄像机等。
七、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幼儿能够全面认识家的重要性,培养感恩家庭的情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更深入地理解家的构建和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蚯蚓找家》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剧,讲述了蚯蚓们在地球上寻找新家的故事。
《蚯蚓找家》优质课教案

20、《蚯蚓找家》一、课前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纸盒,黑布、透明的塑料薄膜,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二、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归大自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并进一步认识其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老师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大家猜一猜---(出示),那它平常都住在哪里呢?引出课题并板书:蚯蚓找家(三)探究新知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1)蚯蚓的家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出,教师重点板书:阴暗、潮湿2、验证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
(1)怎样证明我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呢?生答:用实验(2)鼓励学生提出实验,设计实验,发放实验记录表。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做好记录实验1 :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实验材料:蚯蚓、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把纸盒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蚯蚓,使蚯蚓正好处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 蚯蚓爬向暗处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2: 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实验材料:蚯蚓、纸盒、透明的塑料薄膜、干土、湿土实验步骤:1、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的左边放干土,盒右边放湿土,湿土与干土间隔一段距离。
2、在盒中间没有图的地方,放上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实验结论:蚯蚓适宜在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中的湿土)我的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2、探究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问: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活环境教师补充投影: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等动物的生活环境。
15《蚯蚓找家》参考教案1.doc

《蚯蚓找家》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 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牛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认识适于蚯蚓牛活的环境条件。
【教学准备】蚯蚓(每组8条)、干燥土壤、潮湿土壤、纸盒、黑色毛巾等物品以及各种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
1、分组,小组命名。
2、交流有关动物的话题:介绍一下学生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想说的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谁抢在前面就听谁的,谁的声咅响亮就听谁的。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说的这么热烈,老师也忍不住想为大家介绍一种动物。
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已经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身体非常柔软的小动物;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屮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知道它是谁吗?(蚯蚓)(教师设疑,鼓励学牛进行猜测,激起学牛参与研究蚯蚓的欲望。
)1、教师出示蚯蚓,发放到各小组。
教师谈话:同学们,和这群小家伙打个招呼,握握手吧!但不要伤害它哟!如果想和这些小家伙做朋友吗?朋友需要帮助你怎么做?(学生发言)2、出示课件。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这群小伙伴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牛的城市,却对这个美丽的城市一见钟情,想在这里找个家,你能帮帮它们吗?(板书课题:蚯蚓找家)三、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
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为什么要给蚯蚓找这样的家?(然后教师着重板书:阴暗、潮湿)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
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屮呢?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牛自由回答。
)③教师鼓励学生,并提出研究要求:下而就请大家根据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研究蚯蚓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本课就以蚯蚓为切入点,通过看蚯蚓、摸蚯蚓、做蚯蚓找家的对比实验,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感情。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他们对周围事物尤其周围常见的动物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本课以研究蚯蚓适应的环境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广阔的动物世界,为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打开探索之门。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所以本节课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探索的好习惯,又要做到井然有序,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要求。
二、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环节设置上突出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
本课从生活知识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合作完成实验,经历从猜测--制定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完成的探究活动。
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流,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
其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本课堂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老师指导主要体现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
三、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形成。
它使学生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比较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与发现者。
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当然还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观察等多种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进行实验并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要点剖析重点难点: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六、教前准备1、准备材料:蚯蚓、纸盒、黑色纸、亮光纸、干土、湿土、有关动物与环境的图片2、课前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师:大家喜欢动物吗?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动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小狗师:是啊,小动物现在不单单只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有的已经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
二、导入新课:1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么热烈,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它就藏在这个谜语里: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课件出示)师:谁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找一生读)师:你知道它是谁吗?生:蚯蚓师:谁来说你对蚯蚓的了解。
【教师设疑,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激起学生参与研究蚯蚓的欲望。
】2.师:看来大家对蚯蚓不陌生,老师今天把蚯蚓带到了课堂上。
想看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坐的最棒!请你悄悄地用眼睛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师:请小组长打开盒子。
(学生观察)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什么?3.师:刚才我们用眼看了蚯蚓,下面我们用手来摸一摸蚯蚓,谁起来?师:请小心的触摸一下蚯蚓,注意要爱护它呀!一生轻轻地拿出一条蚯蚓放在掌心,让大家看看。
师:没咬你吧?(没有)什么感觉?(凉的、痒痒的)放回去。
4.师: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土壤里)(河边)……三、探究新知:1.建家:师:那么蚯蚓现在在哪里?(小盒子)如果你是蚯蚓,你会有什么想法?师:那就让我们试着给蚯蚓建一个舒服的家吧。
板书课题:蚯蚓找家2、师: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呢?小组快速商量一下,商量好请以坐姿告诉老师。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给蚯蚓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师:刚才看到在组长的带领下,你们小组最快。
请说一下。
(阴暗潮湿)师:可是,这些都是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到的,难道它们就真的像同学们所认为的,喜欢阴暗的家?喜欢潮湿的家?师: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们的这些想法呢?生:实验。
师:你真有做科学家的潜质,都懂得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觉得实验这种方法怎么样?师:实验比单纯用嘴说更让人信服。
四、设计验证实验1、首先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蚯蚓是否喜欢阴暗的家1)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老师为大家准备两种材料,它们分别是:(黑色纸、亮光纸)师:猜猜老师为什么准备这两种纸?生:黑色纸表示阴暗的家,亮光纸表示明亮的家2)师:“阴暗”这个实验我们该怎样设计实验呢?为了让我们的实验更加有序、有目的性,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把把你们的实验步骤写在实验方案里。
师:听清楚了吗?需要动手实验吗?让你们干什么?3)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的?(别人汇报时,其他人做什么?倾听是一个好的习惯。
)4)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随机演示点拨。
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①把盒子一端铺上亮光纸,再在另一端铺住黑色纸。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蚯蚓应该放哪边呢?引导学生说出蚯蚓应该放在盒子的中间。
②先用盖子盖住一半的盒子,制造出一半黑暗,一半明亮的环境。
③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
④耐心观察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
⑤完成实验后把蚯蚓放回杯子里,收拾好器材。
5)师:实验步骤大家都清楚?请各小组修改实验步骤师:谁再来说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和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理念。
首先,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各自的实验设计,然后适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对比实验,只需要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6)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1. 抓蚯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弄伤了蚯蚓2、要耐心安静的等待,仔细观察,不要惊扰到蚯蚓。
3、做好实验后,在小组记录实验数据,同时把蚯蚓放回杯子里,收拾好器,保持安静。
4、将实验结果写在实验方案上。
7)学生实验,师巡视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试验结果吧!8)组织交流:师: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对的,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在交流时,教师给每个小组创造汇报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新发现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认可,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目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以及这次活动的感受。
】2、实验设计“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1)师:那么,所有阴暗的地方,蚯蚓都喜欢吗?比如说:教室的墙角?(不是)师: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对比实验看一看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家?师:看着是什么?出示干土和湿土师:根据上个实验,谁来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2)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随机点拨。
①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师:大家觉得他创造的环境怎么样?有补充意见吗?师:接下去你准备怎么做?(把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放好蚯蚓以后我们怎么做呢?(观察,记录)观察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设计对比试验验证猜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真正的科学探究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想。
】3)师:大家听明白了?下面小组合作来完成实验步骤,哪个小组完成举手向老师示意一下,然后把蚯蚓倒入盒子后,坐好.3、观看视频:师:现在我们让蚯蚓自己慢慢的找家,我们来进一步的了解蚯蚓?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
(看大屏幕。
)4、组织交流师:孩子们,还记得我们的实验吗?说来一下你们组是实验结果。
师:请看黑板,回想一下我们的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验证了蚯蚓喜欢:(阴暗)第二个?(潮湿)师:通过这两个对比实验证明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蚯蚓喜欢潮湿的家。
)同时改变板书五、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师:请问如果蚯蚓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生:窒息而死师:蚯蚓对土壤有没有影响?生:使土壤疏松、增加有机肥、、、、、指导学生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师:同学们,北极熊也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吗?3.课件出示:让学生们来说一说动物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若把动物都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比如都放到北极里,那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呢?师:所以我们说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各种动物也是像蚯蚓一样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我出示动物,并提问:把这四种动物都放在北极,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想必学生肯定会说只有北极熊生存了下来,原因其他动物由于不能适应寒冷的天气而死亡。
有了学生这样的回答,那得到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这个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4.猜测:丹顶鹤的家?(沼泽地树林)PPt,让学生进行简单说一下理由。
六、课堂小结1、师:谁说一说学习了这节课后,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2、师:下课后,怎么处理这些帮助我们学习研究的蚯蚓?(放回到潮湿、黑暗的环境,放回到适宜它生存的土壤里。
)师:我们同学太有爱心了。
咱们要保护小动物,保护环境。
【给学生渗透要热爱小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七、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收集你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环境,它的家在哪里?板书设计:蚯蚓图找家[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附:学生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