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性农药资源及其发展
植物保护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

植物保护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农业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重要。
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所面临的尴尬状况也愈发显著:土地荒漠化、水质污染、病虫害频发等问题都在限制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科技发展出了许多新技术与新产品。
其中,植物保护剂就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产品。
植物保护剂能够帮助农民保护作物,缓解病虫害带来的危害,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损失。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植物保护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
一、植物保护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保护剂是指防治植物病害、虫害等害虫的化学、生物或其他治理手段。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植物保护剂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杀虫剂是指用于防治作物害虫的农药。
这一类植物保护剂有广谱杀虫剂、专效杀虫剂、内吸性杀虫剂、保护型杀虫剂等。
广谱杀虫剂能够杀死多种害虫,调节土壤活性,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专效杀虫剂则能够对付某些特定的害虫;内吸性杀虫剂是一种由根部吸收的杀虫剂,能够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蛆虫;保护型杀虫剂则是能够能够在植物受到外界侵害时迅速阻止病虫害的扩散。
杀菌剂则是指用于防治病害的农药。
这一类植物保护剂包括有机杀菌剂、化学杀菌剂和可控释放杀菌剂。
有机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能够杀死多种病菌,但是这些杀菌剂也会残留在土壤里,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相比之下,可控释放杀菌剂则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植物保护剂,能够控制杀菌剂的释放速度和用量。
除草剂则是指用于防治杂草的农药。
这一类植物保护剂可以分为非选择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两类。
非选择性除草剂可以杀死所有的植物,而选择性除草剂则只能杀死杂草。
二、植物保护剂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植物保护剂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保护剂能够帮助农民预防和治疗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植物保护剂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劳动投入。
此外,植物保护剂还能够保持土地的可持续性,减少土壤质量的退化。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植物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种农药类型,具有天然、环保、低残留等优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及分类,探讨了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指出了提高植物源农药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性。
最后强调了植物源农药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加强植物源农药研发,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植物源农药、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分类、优势、作用、应用、环境、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效率、安全性、推动、研发、生产、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植物源农药具有天然、无毒、无害、高效等特点,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比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源农药更安全,更环保,更符合现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植物源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具有较低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植物源农药还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抗药性较强的优势,可以有效防治各类农业病虫草害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将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正文2.1 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及分类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提取得到的农药,主要成分为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精油。
根据来源和制备方法的不同,植物源农药主要可以分为植物提取类、植物精油类和植物发酵类三大类别。
1. 植物提取类农药:这类农药是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如菊花、茶叶、丁香等。
常见的植物提取类农药有绿豆叶提取液、植物硼酸提取液等。
2. 植物精油类农药:这类农药是通过蒸馏或榨取植物花、叶、根、果等处的精油,如薄荷油、橙油、茶树油等。
《植物源农药》课件

案例五:其他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
制备方法
这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苦参碱、印楝 素、藜芦碱和蛇床子的制备方法类似, 通常采用溶剂提取法或超临界流体萃取 法。
VS
应用领域
这些植物源农药主要用于农业领域,防治 各种害虫,也可用于医药和卫生领域治疗 各种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提取法是最早的植物源农药制备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如压榨、浸提、萃取等,或 化学手段如水解、氧化、还原等,从植物中分离出具有农药活性的成分。这种方 法简单易行,但提取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
发酵法
总结词
利用微生物发酵植物原料,产生具有农药活性的代谢产物的 制备方法。
详细描述
发酵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植物源农药制备方法,通过微生物 发酵植物原料,产生具有农药活性的代谢产物。这种方法可 以大规模生产,且能充分利用植物资源。但发酵过程中需要 严格控制条件,以确保产物质量和产量。
古代应用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某些植物的特 殊气味或汁液驱避害虫。
科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 物源农药的成分和作用机理。
现代应用
现代农业中,植物源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02
植物源农药的制备方法
提取法
总结词
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低毒性
相对于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的 毒性较低,对人和动物的安全性 较高。
多功能性
植物源农药不仅具有杀虫、杀菌 作用,还具有驱避、抑制等作用 。
01
02
天然性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无化学 合成成分,对环境友好。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农药是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工具,能够控制农作物上的害虫、病菌和杂草,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是在工业化时代。
1.古代时期:古代人们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物、矿物物质和动物产品等作为农药,例如使用石硫合剂对付害虫等。
2.18世纪到19世纪:化学农药的发展开始起步,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学农药,如铜、砷等。
这些化学农药虽然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研发和应用有机磷农药,如磷酸二乙酯(DDT)。
有机磷农药具有较强的杀虫效果,但是也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4.20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开发合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敌敌畏。
这类农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低毒性,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成本和技术难度。
5.20世纪末至21世纪:人们开始关注农药的环保性和安全性,研发和应用生物农药和天然农药。
这些农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友好性。
在中国,农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建国初期,中国农药产业完全依赖进口,国内农药市场几乎没有。
2.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农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有机磷农药。
如乐果、敌敌畏等。
3.1990年代:中国的农药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以农药生产和销售为主导的企业。
农药的品种和产量大幅增加,如杀菌剂、除草剂等。
4.21世纪初期至今:中国农药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药品种更加丰富,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农药使用和安全标准,加强对农药销售和使用的监管。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药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消费国之一、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的农药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提高农药的效果、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推广绿色农药等。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Re e r h a p i a i n o l nt de i e e tc d s i i s a c nd a plc to f p a — r v d p s i i e n Ch na
DENG on Zhiy g.DENG — h ng,YANG Ye c e Zhe n (|le eo S ine , a gr r lUnv ri Gul 4l( ,(h n ) (olg f L ’ ce cs Gu n 、iNo ma iest y, ii 5 () T ia n )4
维普资讯
广西 农 业科 学 20 0 6年 弟 3 卷 第 6期 7
我国植 物源农药的研 究与应用
邓 志 勇 , 邓 业成 , 阳 振
( 西师 范 大 学 生命 科 学 学 院 , 广 西桂 林 5 1 0 ) 广 4 0 4
摘 要 : 物 源 农 药 因 其低 毒 、 残 留和 对 环 境 无 污染 等 优 点 , 植 低 已引 起 人 们 的极 大 关 注 。近 年 来 , 着 各 地 区植 物 随 源农 药 资 源 的 大量 发现 , 活性 成 分 分 离 、 化 及 鉴定 方 法 的 日益完 善 , 国植 物 源 农 药 研 究 获得 了很 大 的发 展 。 目 纯 我 前 , 开 发 出楝 素 乳 油 、 藤 酮 乳 油 、 参 碱 粉 剂 等 多 种 商 品 化 制 剂 , 在 间 接 开 发 上 , 有 待 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 研 已 鱼 苦 但 还 究。 关键 词 : 物 源 农 药 ; 源 调 查 ; 效 成 分 ; 用 植 资 有 应 中 图 分类 号 : 4 2 3 9 S 8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60 —0 7 —0 10 l l2 0 )6 68 4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1、农药的发展史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
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
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自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
而开发最早的无机农药当数1851年法国M.Grison 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共煮制取的石硫合剂雏型——Grison 水。
到1882年,法国的lardet 在波尔多地区发现硫酸铜与石灰水混合也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并从1885年起作为保护性杀菌剂而广泛应用。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一、农药的发展简史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或者生物制剂。
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然而,现代农药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1. 第一代农药:有机磷农药20世纪初,人们开始合成有机磷化合物,例如磷酸二乙酯(代表作为马拉硫磷)和磷酸二甲酯(代表作为乐果),作为农药使用。
有机磷农药具有杀虫、杀菌和除草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2. 第二代农药:氯化有机农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氯化有机农药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代表性的氯化有机农药有滴滴涕(代表作为敌百虫)和敌敌畏。
这些农药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虫作用,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和毒性问题。
3. 第三代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0世纪70年代以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开始发展。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作用,并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
代表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氟虫腈和氟虫腈。
4. 第四代农药:生物农药近年来,生物农药成为农药发展的热点。
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或者动物等自然资源制备的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特点。
生物农药的代表性产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和茉莉酮等。
二、我国农药发展情况我国农药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引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农药主要依靠进口。
我国引进了多种农药技术和产品,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
2. 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加大农药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科研机构和农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我国成功研发了一批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产品。
3. 发展成就我国农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我国农药产品涵盖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个类别,能够满足不同农作物的防治需求。
4. 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也面临着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植物性农药资源及其发展
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就开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效益方向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业正经受着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深刻历史变革,我国现行的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已很难满足和支撑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生产和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需要.为了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相适应,目前开发的新农药必须具有安全性高、残留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使用费用低、选择性高的特性。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在对6000多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进行防治害虫的生物活性筛选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
1 我国主要的植物性农药资源
1.1 楝科植物
楝科植物约有50属,580种以上,属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于热带。
在我国共15属,约64种,主产于云南和海南两省,从非洲引种印楝已在海南、云南及广东种植成功。
楝科树木是珍贵的木材资源,一些种类具有药用价值,其中印楝、苦楝和川楝是主要的杀虫植物。
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出的种类繁多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主要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
印楝素与川楝素是这类化合物的代表,对昆虫具有胃毒、神经毒性、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
1.2 菊科植物
菊科植物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草本植物,广布于全世界。
我国约有200余属,产于全国各地。
据Grainge1985年统计,在1600种杀虫植物中,有160种是菊科的,最负盛名的是除虫菊,起源于中东近东。
本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60年代对除虫菊的研究仿生合成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从熊耳草中分离早熟素Ⅰ和早熟素Ⅱ,这两种杀虫有效成分能引起半翅目昆虫的早熟变态和杀卵等活性,曾一度被誉为第四代杀虫剂。
进入八十年代后,对于来源于菊科万寿菊族植物的噻吩类和多炔类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植物性杀虫剂研究的新领域,即植物源光活化杀虫剂的研究。
1.3 豆科植物
豆科植物约有650属,18000多种,我国有172属,1485种,豆科中的抗虫次生物质相当丰富,其中以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为主,豆科中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种主要有鱼藤属中的多个种,非洲山毛豆和苦豆子等。
鱼藤是鱼藤属的统称,藤本,在我国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有广泛分布,鱼藤中含有鱼藤酮、灰叶素、鱼藤素、灰叶酚等多种有杀虫活性化合物。
鱼藤酮是一种代谢抑制剂和神经毒剂,可引起昆虫拒食,活动迟滞,麻痹,缓慢死亡,毒性机理是与L- 谷氨酸氧化和神经传导阻断有关。
鱼藤酮对鱼类有强烈的毒性,但对人畜安全,可在环境中降解,是一种可靠的安全杀虫剂。
非洲山毛豆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热带非洲,主要分布在北纬15°到南纬20°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大都是鱼藤酮及其类似物,苦豆子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各省,全株含有喹诺里西定类生物碱。
1.4 杜鹃花科植物
杜鹃花科约有54属,1700余种,分布广,主要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杜鹃花科有毒种类较多,我国约有9属100种以上,而且不少种仅为我国所有。
本科重要的有毒成分为四环二萜化合物,已分离60多种有毒化合物。
从黄杜鹃中分离得到的闹羊花素Ⅲ,生物活性测定表明,150mg/L的闹羊花素Ⅲ能降低草地粘虫和马铃薯甲虫对植物的为害,50mg/L 浓度的闹羊花素Ⅲ能引起储粮害虫89%死亡,且完全抑制其繁殖力。
黄杜鹃花提取物150mg/L对东方粘虫、稻飞虱和抗性小菜蛾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
1.5 卫矛科植物
卫矛科植物约有30属,450种以上,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我国有12属,200种以上,南北均有分布。
该科作为杀虫植物研究较多的有:雷公藤和苦皮藤。
雷公藤中的主要杀虫成分为五种生物碱和四种内酯。
生物碱为: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特碱,雷公藤碱,雷公藤辛碱。
内酯为:雷公藤羟内酯,雷公藤羰内酯,雷公藤羟酯,以及异雷公藤内酯四醇。
1.6 唇形花科植物
唇形花科植物约有220余属,3500余种,我国99属,800余种,为一年生草本、灌木或半灌木。
本科以富含芳香油著称,其中不少可供药用。
该科的筋骨草属约有40~50
种。
我国18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的高山和低丘森林区、山谷林下或山坡阴处。
江南各省主要是金疮小草、筋骨草和紫背金盘。
筋骨草属植物中所含的昆虫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两类物质:一类是植物源昆虫蜕皮激素类物质,另一类是苦味的二萜类物质。
2植物性农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1植物性农药的发展历史
植物性农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早就用菊科艾属的艾蒿茎、叶熏蚊蝇,一直流传至今。
公元前7~5世纪的古籍中已有用嘉草、莽草、枚菊杀虫的记述。
公元前100年,古罗马人已利用藜芦防治虫、鼠害。
在《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中都不乏用植物性农药杀虫、防病的记载。
17世纪后,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杀虫力较强的药用农药,其中最著名的是烟草、鱼藤、除虫菊。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早已发现楝科植物中的印楝、苦楝、川楝等具有抑制昆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活性,人们还先后发现卫茅科雷公藤.豆科槐属的苦参、大戟科的乌柏、茄科茄属的龙葵等植物均具有杀虫活性.
2.2植物性农药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植物性农药的研究丽窄、深度不够,缺少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
在研究内容方面,作为杀虫剂研究的较多,杀菌剂则较少,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研究的更少。
基本研究模式是发现有某种生理活性的植物后,先分离出活性有效成分,确定化学结构,再以活性化合物结构作为靶标,合成该化合物,开发农药品种。
如以除虫菊和毒扁豆碱为先导,开发出的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系列农药,但通过仿生合成的这些农药,实际则属于化学合成农药。
植物性农药的应用现状则是发现有生物活性的植物不少,但以植物为原料开发应用的却不多。
现在农药的主导仍然是化学合成农药,生物农药只占整个农药的2%~3%,而植物性农药所占的比重更小。
植物性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与自然界丰富的植物资源的存在显然是不相称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
物
资
源
学
农学院农学103班
薛惠兰
2010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