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体系与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差别

中国哲学体系与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差别

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与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差别——从思维与存在的角度比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比较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与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差别,即是比较两个哲学体系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不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问题。

因此笔者接下来笔者将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对哲学范畴来比较比较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与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差别。

概而言之,笔者认为以庄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与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但是,中国哲学体系则内容更丰富,即有主观唯心主义,也包含客观唯心主义,还有唯物主义的因素,而小乘佛教哲学体系则是体现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哲学体系在认识论上包含了孟子的可知论和庄子的不可知论两种观点,而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体现的可知论的观点。

具体分析如下文:一.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与印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的差别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也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也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这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

这是属于本体论的范畴。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他们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小议马克思主义与佛学

小议马克思主义与佛学
对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批判佛教,还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为佛教辩护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未必没有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与佛教哲学的辩证思维也有相似之处。佛家理论的发扬,应该说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大相径庭是两样的。前者是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其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新社会秩序,而后者的目的显然在于个人思想的解放和寄托。马克思主义者对佛教的批判虽打击了佛教,但是反过来也促进了佛法的进步。现在的佛法比以前更加的理性化,克思主义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智表认为哲学家中只懂得玄学和机械唯物论,而不懂得辩证法唯物史观的,便不能了解佛法。惟有懂得相对论和辩证法的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佛家理论的发扬,应该说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他说:"......佛的教理并不和现代进步的科学哲学冲突。现代进步的科学和哲学正在替佛法做透彻的注解。......"(4)所以佛家理论的发扬,应该说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苏渊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佛学做了系统的比较。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经常把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作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反动的社会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随着中国进入大面积的战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发扬光大下不断占据人们的思想主体,而佛教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在1949年以后,佛教界不得不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的统治地位。
温光熹、陈铭枢等人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和佛法相结合,建立新佛学体系。所谓新佛法,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佛法,是发扬农禅精神配合社会生产的佛法,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佛法。温光熹认为,佛法也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必然从旧佛法过渡到新佛法。而新佛法能否成立的关键就是其与马克思主义并存的成败。

佛教与禅宗的智慧

佛教与禅宗的智慧
佛教与禅宗的智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王学钧
2006年9月21日 星期四
在洞内聚集的500罗汉称为“上座部”,而一些还未达到罗汉标准的释迦弟子则更多,他们在洞外结集,也一起背诵佛经,以流传后世,他们称“大众部”。后来佛教的这两部经过多年相传,分成20部,其中,“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此部为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释迦死后400年左右),此教的信徒都追求成为罗汉。
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在许多人心中,她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哲学.
“佛教实际上是一种信仰”—梁启超
禅宗关注人的心灵和身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唐朝开始形成,与原始佛教有很大差别
佛教提供一种观察事物的观点即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
2、数学:对自然现象从数量和控件上去分析
3、物理:从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变化上观察事物
其主张明白苦恼的根源并用“观察和沉思”的方法去消除。
他总结出《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此为其基本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观点)
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
怨憎会:两个互相憎恨的人连在一起却不能分离,即不是怨家不聚头;怨不得;爱别离;五阴盛等都会导致痛苦。
五阴为:眼,耳,鼻,舌,身
人由六种东西构成即五阴+“意”
另一派为瑜珈行派(相当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留学僧”曾到印度取经,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和唐朝的唐玄奘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当时西行路上一路尸骨,比万里长征艰难多了。和法显一同去的共五人,路上就死了四个。法显68岁才去印度,并且没有国家资助,回国后70多岁了。他本来打算在越南登陆,船快靠岸时突然一阵风又把他们吹回大海,后来漂到连云港登陆了。唐朝时,玄奘非常想了解瑜珈行派,其内心一定要找到其论述。而唐朝不允许国人出国,玄奘决心已定,一路西行,在沙漠里死过几回,一次没水了,浑身没力气,在这种情况下,沙漠里又突然下起了雨......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的辩证思维以及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然后具体举例说明了我国佛教中所含有的一些辩证思维,最后总结了我国佛教的辩证法思想,说明我国佛教辩证法思想的不足之处。

关键字:辩证法,中国佛教,矛盾论一、我国古代的主要辩证思维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

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

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

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

这三大辩证法系统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两者的思想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

而中国的佛教则不同于儒道两家的文化。

它是由印度传入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主要是道家和儒家文化)互相交流和融会的产物,因此其中所含的辩证法思想比儒、道家两者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佛教广泛涉及到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企图超越现实社会生活秩序而求得身心的解脱。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学者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使佛教哲学成为一种极为精致、巧妙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佛教哲学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繁多,而且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各国的影响也不同。

由于我国佛教的背景比较复杂,因此它除了其本身涉及的宗教内容以外,还涉及了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

与其它宗教不同,我国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三、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思维1.矛盾论1.1矛盾的共性与个性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矛盾的双方各有各的特性佛教说人有共业与不共业,比如4个人开车出去玩,发生了车祸,一车4人死的死伤的伤,这一难就是4人的共业,但是有的人只是皮外伤,有的人却当场死亡,这又是不共业。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佛教是唯心主义吗?传统的观点是。

最近还有人提出佛教是唯物主义。

那我们就要问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佛经里面讲的,什么是心?佛经讲的是唯物还是唯心?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佛经里面讲的,什么是心?如入楞伽经卷一(大一六·五一九上):“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楞严经卷二:“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

等无差别。

”佛经中的心,出现的非常多,通常讲到的各种妄心,多从精神、意识上讲,又会讲到妄心所现的种种相,多是物质现象。

而通常讲到的真心,多是指的圆妙明心、真如本性,楞严经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心经中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物质现象多属于“色”的范畴,精神、意识多属于意、法的范畴,而物质和精神、意识等,在佛教看来,都不是世界的本质,如果非要给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一个概括性的名字,一切事相的本质就是真心,这个概念已经把物质、精神、意识都包括在内,佛教是不二法门,物质和精神、意识等本来就不可分,现代物理也揭示到了这个现象。

浅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浅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浅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

佛教中也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作为识别真佛法和假佛法的标准,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共区别,“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

可见“三法印”是佛法中无法动摇的根本原则,是佛法的“身份证”。

同时,佛法是一套有机的整体理论,“三法印”和其他佛教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互相支撑,互相印证。

作为东西方智慧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有相互照应之处和相似之处,当然二者并非相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佛教理论,是“佛教中的哲学”,而真正的“佛教哲学”应该是其自身所展示出来的一种智慧,希望有一天佛教理论可以不需要参考标准,自成一门哲学。

标签:缘起说;二法印;唯物辩证法如果说“三法印”是佛法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那么,“缘起”(因缘和合)便是支撑这一原则的根基,就像一座金字塔,“缘起说”是塔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条件,“起”意为“升起”,“因”是“凭借”,“缘起”是指一切事物所赖以升起的凭借。

佛教认为,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所升起。

比如一粒种子,要想成为大树,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阳光,土壤等等,这里“种子”便是“因”,“大树”便是“果”,而“水分,阳光,土壤等”便是“缘”。

其实细想一下,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既非凭空而有,又无法单独存在,整个宇宙或是整个世间就像一张大网,一切有为法均是网上的一点,与其他点组成新的“有为法”。

而一切“有为法”自己本身也是一张网,有很多点构成,就这样无法分解完,也无法组合完,既细致到极微小,又宏大到无边际。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依靠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无一例外。

“诸行无常”,“行”是迁流,转变,变化的意思。

“诸行”是指“一切有为法。

其实,我认为,“诸行”也指一切有为法成、住、坏、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长可短,短到“一刹那”也是“行”,长到一段时间,一生。

[哲学,体系,佛教]浅谈中国哲学体系与一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不同

[哲学,体系,佛教]浅谈中国哲学体系与一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不同

浅谈中国哲学体系与一度小乘佛教哲学体系的不同每每我们交谈一些关于佛教的时候,人们总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属于唯心的范畴还是唯物的范畴?本文就此想打开思维和存在的天窗,将以庄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与小乘佛教哲学之间进行比对,发现异同。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认知思维和存在的相互联系问题,简而言之,其实是意识和物质的相互联系问题,它代表了哲学的基本难题,即是物质与意识、精神与环境的相互联系问题。

核心囊括以下两个角度的内容:1、对世界的本质的提问。

物质与精神两者选其一,即思维和存在两者谁首当其冲。

根据这两个不同的答案,全部的哲学流派被列为两大主义,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站在唯物主义立场的,只要是认可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与之相反的,站在唯心主义凡立场的,认为起点根本都源自精神、意识、思维的。

2、对世界可知性的提问。

换言之就是提问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也恰是两个对立的,以此列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准则。

大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坚信世界是可知的。

但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出现分歧:一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另一队自然与之相反,人类拥有的认识有局限性,触及不到世界的认识,或根本看不清世界的根源。

二、孟子、庄子的思想异同1、就庄子而言,庄子梦蝶的典故不难看出他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因此在形体上,他也尝试希望进入一种自我推动就可以进入的一种自由自在境界;庄子认为平等是宇宙中万物的共同属性,人是万物的一份子,自然随着宇宙周而复始;庄子发扬的是滋育生命的主宰,也就是人的精神要遵照的是自然的规律,要安时而处顺;庄子在意的是内在德性的修养,提高德性,生命随之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写道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蘑也。

物与我无成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还有他的《知北游》中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老(询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48种哲学主义

48种哲学主义

48种哲学主义《48种哲学主义》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在这个丰富多样的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哲学主义出现。

下面将介绍48种哲学主义,每种主义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3.实用主义:强调实际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关注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4.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5.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的唯一途径。

6.唯心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但二者相互依赖。

7.逻辑实证主义:强调逻辑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验证的陈述才是有意义的。

8.辩证法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变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冲突而实现的。

9.结构主义:关注结构和体系的重要性,认为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其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

10.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

11.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个体的利益优先于集体的利益。

12.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主张社会的共同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13.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的自由选择。

14.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主张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测量。

15.现象学:关注意识和经验的本质,认为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主体的体验。

16.勃洛克主义:强调个体的意识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体验是真实的。

17.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18.伦理学: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原则,探讨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和生活。

19.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行为,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20.环境伦理学:强调环境和自然的价值,主张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21.生命哲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

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回应,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对比。

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初步的比较,我们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1引言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涉及到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学说,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根据对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包括: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乐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加入了这股热潮,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书籍。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佛教也是一种哲学,本文称之为佛教哲学。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并且佛教也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

关于对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

”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相互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

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1】。

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

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

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

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唯心构造,或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才是客观的、唯物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但这样的看法并不被佛教徒所认同,因为佛法包括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对宇宙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看法,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且还包括有一整套的修行实践,这就是证法。

一个人若是完全地遵照佛法的教义去实行,最后他就会亲证到佛陀所说的境界,那时佛法的教义就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所以历代证悟了的高僧大德皆异口同声地称赞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的每一句经文皆真实不虚。

从需要客观实践的验证这一点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与佛教也都是相通的,而并不是相悖的,如科学家哈尔坦因所说:“有智慧的人将宗教和科学理论并用。

”李石岑教授,曾赴欧洲各国考察西方哲学,是我国较早介绍宣传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现代科学之父、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则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现在有些科学家已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2】。

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士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

”这在生理科学上也同样得到印证,加拿大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

我们知道,佛教经论在论述世俗方面,指出众生正是以非物质的我执心识为因,而漂流于三界轮回的。

只有到证得最终的解脱果位时,心识才会全然转化成胜义的智慧。

虽然现在科学仍在飞速发展,但这些理论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诚如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所说的那样:“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足以推翻艾氏与史氏两人的‘生物有灵魂’理论。

”从浅层观察,外境和心识独立存在,而从深层次观察,外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心识的认识水平,换句话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外境,甚至于并没有外境这一客观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识的变现。

这心识有多层意义,在世俗上共有八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与科学仅理解到前六种,而对最超乎于八识之上,同时也是最深奥的胜义智慧更是未有涉及,从这也可见到在哲学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识)主义的观点是在盲人摸象了。

本文的两位作者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教育成长起来的,而且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佛教哲学也是在最近几年利用业余时间作了一点肤浅的阅读,刚开始是采用批判的态度,凡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同的观点就想要进行批判,但越到后面发现自己批判不了,越来越感觉到佛教哲学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能更适用于当前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的时代特征【3】,但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相应,我们撰写了本文,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作为一个业余时间学习哲学的同志来说,要写这个题目是很难的。

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不可能去学习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但我们找到一个比较简捷的办法,我们通过网上搜索,找到某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老师的哲学笔记【4】,我们认为它非常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观点,我们就以他的体系来逐条加以比较,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什么观点,而佛教哲学又是什么观点,让读者了解它们的差别。

2.1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者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包含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源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每一个哲学家都必须对此作出清晰的回答,由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派别。

如对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派。

另外在方法论的采用上,又可以划分为机械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佛教哲学认为,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造的问题,用对这样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派别更是人类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是一种思维极端化的表现。

佛教哲学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意识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意识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空性才是宇宙世界的本质,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因为有“空”,才会有“有”,有各种物质和意识的现象,这就是佛教哲学中“缘起性空”的道理。

物质与意识是“空”的两种属性,不可分割,既有物质就必然有意识,而且也不能区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因此,它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极端的看法,均是错误的。

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

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

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

’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

’这就是佛教哲学对这两种现象的批评。

因为空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物质与意识是“空”的两种属性,因此,意识与物质均是不生不灭的。

但意识与物质均遵从“缘起缘灭”的因果法则。

认为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均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诸行无常),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但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各种现象(可称为法)都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诸法无我)。

因此,佛教哲学包含缘起性空规律、缘起缘灭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等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