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卵石

合集下载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doc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doc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当你漫步在河滩或海滩上,可以看到很多像鸟蛋、核桃一样的没有棱角的岩石,人们把这些岩石叫做卵石。

看到这些卵石,不禁会发生疑问,为什么卵石都是光溜溜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破坏岩石的作用。

在科学课中我们知道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岩石也是这样,由于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冷热变化也比较大,一座岩石堆积成的高山,天长日久就会松软,出现裂缝。

我做了个实验,找一块岩石,先把它放在火中烧,然后再把它迅速放进冷水中,再反复做几次。

此时岩石变得很疏松,用手一碰就会掉下一块。

坚硬的岩石由于长年遭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水顺着岩石的裂缝流到岩石里,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渐渐地裂缝就会越来越大,这样大石块就会变成一些碎石。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棵幼苗的根又细又短,扎进石缝里,吸收水分和养料,当它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后,根变得又粗又长,根系又多,会把岩石胀裂,使岩石遭到破坏。

在自然界中还有自然灾害也会破坏岩石,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爆发等,会把已经断裂的大块岩石变成许多碎石、砂等。

卵石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流水的搬运作用。

当水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时候,就把高山风化以后变成碎石、砂等,通过流水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流水的速度慢,搬运的力量就减少了,特别是河流中的中下游,河道中的岩石,大多是河水从上游搬运来的。

岩石块经过水流的冲击和石块互相摩擦,岩石上那些棱角没有了,变得很光滑,这就形成了卵石。

卵石的形成,使我想到,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也许会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观,也许会......大自然这个巧夺天工的雕塑师,会给我们创造出更新更美丽的图画,同时自然界的许多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当你漫步在河滩或海滩上,可以看到很多像鸟蛋、核桃一样的没有棱角的岩石,人们把这些岩石叫做卵石。

看到这些卵石,不禁会发生疑问,为什么卵石都是光溜溜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破坏岩石的作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河段岩石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并按要求完成实验。

3、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并记录,最终证实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4、能说出沙尘暴的危害和防治办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能够参与小组活动并与大家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并探究鹅卵石形成的原因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教师谈话: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疯狂猜猜猜”。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根据提示猜物品。

最后出示鹅卵石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疯狂猜猜猜”的形式导入本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学生听提示过程中,能了解鹅卵石的特征,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关于鹅卵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爱因斯坦的名言告诉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使学生自比,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

(3)教师小结老师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和鹅卵石的形成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2、模拟实验,探究新知(1)观察图片,推测原因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图片,说一说这些岩石在外形上有什么特征,结合他们的特征推断一下,鹅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小组讨论写到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展示推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叙述特征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模拟实验,获取新知师生讨论: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河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摇玻璃瓶摇几次?)教师提示:实验不只是动手操作,还需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学生观察小砖块的外形特征,记录并汇报。

教师计时,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现象和结论,师生点评,总结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河流中的岩石从哪里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山上岩石风化落入水中。

卵石的施工方案

卵石的施工方案

干砌卵石渠道的施工经验探索新疆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因此增引水源,减少输水损失,充分发挥水的效用,是农业增产的关键。

针对这一情况,在我区普遍开发了防渗与防冲相结合的渠道砌护工程。

目前工程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干砌卵石、浆砌卵石或干砌卵石灌浆、混凝土护面等。

根据新疆的经验证明,干砌卵石、浆砌卵石或干砌卵石灌浆、混凝土护面是一种多快好省的防渗措施。

成本较低,可节省水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又可减少地下水的补给,促使地下水位降低,防止盐碱化。

现特将干砌卵石施工的经验介绍于下:干砌卵石主要在于卵石与卵石砌的密切,互相挤紧,要求所有卵石都不能松动,借以抵抗水流的冲击,同时借卵石下面的沙砾垫层,保护下面的基土不致被淘失。

1.1渠道的开挖与填筑渠道开挖的标准直接影响砌筑质量,故应严格掌握,一般要求开挖面的凸凹度不超过±5cm。

开挖尺寸需较衬砌厚度大2~3cm,以免个别大卵石抵住基土而使衬砌表面不平。

如用一般土料填筑,应注意夯实,密度要求不小于自然土的干容重。

如用戈壁砂砾填筑,一般沉陷较少,如不加夯,可于填筑过程中充分加水,使浸水沉实,以免卵石衬砌后因基土下沉而松动。

1.2铺垫层及砌卵石1.2.1铺垫层在渠底卵石铺砌之前,先分段把渠底垫层铺好。

至于边坡的垫层,如边坡较陡时,则可随边坡砌石同时升高。

1.2.2卵石标准与衬砌要求衬砌渠道用的卵石,应根据当地产石情况,尽可能按下面的条件挑选:除尺寸应尽可能符合前述设计的标准外,略具扁平形且较规则者为最佳;形状如哈密瓜的椭圆形卵石或有棱角的块石次之。

至于接近圆球形的卵石,因不易砌好,故不宜采用。

三角石或其他不合格的石头可酌量用于超高部分。

砌石的关键在于砌的紧密,不易松动。

因此对砌的要求主要为:第一,按整齐的梅花形砌,要求六角靠紧,只准有三角缝,不许有四角眼。

第二,要求卵石长径与渠底或边坡垂直,即立砌,不准前伏后仰,左右歪斜,或砌成石阶,否则卵石不能靠紧,容易松动。

做一块卵石

做一块卵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时间的问题,咱们就先活动到这里。
四、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A、学生交流,从理论上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哪个小组解决了“地震的形成原因”这个问题?(在交流这个问题的之前,教师在巡视小组整理资料时候,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先找答案比较简单的小组回答;然后提问:“还有没有意见不一样的小组?或者:哪个小组要补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有以下重点词语:岩层、压力、变形、褶皱、断裂、产生地震波、地表、引起振动)
三、探究地震的有关知识
师:关于地震,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根据情况板书出2—3个重点问题: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危害;地震来的时候如何自救。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问题,也一一列出。)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地震资料的任务,大家搜集资料了吗?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看看我们能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对资料的整理、归纳情况。并有重点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来的时候如何自救”、“地震的危害”三个问题的解答情况。这个活动的时间安排在10—15分钟之间)
(二)能力目标
运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煤等能源矿主的形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一、填空1、地球可以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

2、(地壳)是最外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3、(地幔)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

4、(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5、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索研究。

1、地壳越住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2、火山分类有(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在火山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

1、地下的(岩层)在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

3、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产生的。

1、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地表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风化)作用。

3、卵石是(岩石)经过风化,受到(水流冲击)和(相互摩擦)所形成的。

4、卵石都具有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的共同显著特征。

1、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2、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矿石、铜矿石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1、(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作用。

仿卵石浇筑工艺流程

仿卵石浇筑工艺流程

仿卵石浇筑工艺流程一、啥是仿卵石浇筑。

咱先来说说这仿卵石浇筑是个啥玩意儿呢。

简单来讲呀,就是做出像卵石一样效果的浇筑工艺。

你看那些公园里、花园里,有好多看起来像天然卵石铺成的小路或者景观啥的,其实有些就是用仿卵石浇筑做出来的。

这工艺可神奇啦,能让普通的地面或者建筑构件变得超级好看,就像把大自然的石头搬到了咱们身边一样。

二、准备工作。

1. 材料方面。

- 混凝土那肯定是少不了的啦。

这混凝土的选择还挺有讲究的呢。

不能太稀,不然就不好成型,也不能太稠,不然就不好操作。

就像咱们做饭一样,这比例得刚刚好。

一般来说呢,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去调配,比如说如果想要更坚固一点的,可能水泥的比例就要稍微高一些。

- 还有卵石模具。

这模具就像是给混凝土定型的小房子,它的形状得和卵石差不多。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模具可以选,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就看你想要做出啥样的效果啦。

- 颜料也很重要哦。

毕竟咱们要做出仿卵石的效果,颜色得像才行。

要选择那种不容易褪色的颜料,这样做出来的仿卵石才能经得住风吹日晒。

2. 工具准备。

- 搅拌工具是必须的。

像搅拌机这种,能把混凝土搅拌得很均匀。

要是没有搅拌机,手动搅拌也不是不行,就是会累一点,不过就当锻炼身体啦。

- 还有浇筑用的工具,比如说小铲子之类的。

这些小工具就像是厨师做菜的小勺子一样,能把混凝土准确地放到模具里。

三、浇筑过程。

1. 混凝土搅拌。

- 把选好的材料按照比例放到搅拌机里,然后就开始搅拌啦。

搅拌的时候就看着那混凝土在里面转呀转的,就像在跳舞一样。

要搅拌到啥程度呢?就是看起来很均匀,没有那种一块一块的感觉就差不多啦。

- 在搅拌的过程中,还可以把颜料加进去。

要一点一点地加,边加边搅拌,这样才能让颜色分布得很均匀。

要是一下子加太多,可能就会有的地方颜色深,有的地方颜色浅,就不好看啦。

2. 模具填充。

- 把搅拌好的混凝土用小铲子慢慢填到卵石模具里。

这个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能太用力,不然可能会把模具弄变形。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火山》、《地震》,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能够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不迷信权威;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五课组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震的现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五、教学策略1、提出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干砌卵石

干砌卵石

干砌卵石渠道的施工经验探索新疆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因此增引水源,减少输水损失,充分发挥水的效用,是农业增产的关键。

针对这一情况,在我区普遍开发了防渗与防冲相结合的渠道砌护工程。

目前工程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干砌卵石、浆砌卵石或干砌卵石灌浆、混凝土护面等。

根据新疆的经验证明,干砌卵石、浆砌卵石或干砌卵石灌浆、混凝土护面是一种多快好省的防渗措施。

成本较低,可节省水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又可减少地下水的补给,促使地下水位降低,防止盐碱化。

现特将干砌卵石施工的经验介绍于下:干砌卵石主要在于卵石与卵石砌的密切,互相挤紧,要求所有卵石都不能松动,借以抵抗水流的冲击,同时借卵石下面的沙砾垫层,保护下面的基土不致被淘失。

1.1 渠道的开挖与填筑渠道开挖的标准直接影响砌筑质量,故应严格掌握,一般要求开挖面的凸凹度不超过±5cm。

开挖尺寸需较衬砌厚度大2~3cm,以免个别大卵石抵住基土而使衬砌表面不平。

如用一般土料填筑,应注意夯实,密度要求不小于自然土的干容重。

如用戈壁砂砾填筑,一般沉陷较少,如不加夯,可于填筑过程中充分加水,使浸水沉实,以免卵石衬砌后因基土下沉而松动。

1.2 铺垫层及砌卵石1.2.1 铺垫层在渠底卵石铺砌之前,先分段把渠底垫层铺好。

至于边坡的垫层,如边坡较陡时,则可随边坡砌石同时升高。

1.2.2 卵石标准与衬砌要求衬砌渠道用的卵石,应根据当地产石情况,尽可能按下面的条件挑选:除尺寸应尽可能符合前述设计的标准外,略具扁平形且较规则者为最佳;形状如哈密瓜的椭圆形卵石或有棱角的块石次之。

至于接近圆球形的卵石,因不易砌好,故不宜采用。

三角石或其他不合格的石头可酌量用于超高部分。

砌石的关键在于砌的紧密,不易松动。

因此对砌的要求主要为:第一,按整齐的梅花形砌,要求六角靠紧,只准有三角缝,不许有四角眼。

第二,要求卵石长径与渠底或边坡垂直,即立砌,不准前伏后仰,左右歪斜,或砌成石阶,否则卵石不能靠紧,容易松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做一块卵石
课时:1课时课型:实验课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的磨圆模拟实验。

在准备的材料中,页岩是用来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页岩质地较软。

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1.展示学生带来的各种卵石,让带来卵石的学生讲一讲都是从那儿找到的,自己卵石的特点。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

2.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师确定本课研究的重点“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做一块卵石
1.让学生掌握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让学生带着“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观察,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并且对比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石头大小、形状的逐步变化,以便让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

2.进行风化作用和搬运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占有较多的教学时间。

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由于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

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3.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三、拓展
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长岛月亮弯的卵石滩”课下探究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做一块卵石
温度
风化水
植物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温度、水、动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___________。

它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_______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_______过程中,受到______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2.动手做一做
收集卵石,制作一幅卵石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探究中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