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赏析
现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赏析

现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赏析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名家及其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流派、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学发展的潮流。
一、鲁迅及其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百年来开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深入社会底层和生动描绘人物的笔触,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关怀。
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等,其中《阿Q正传》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国人的自卑感和无助感,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萧红及其作品萧红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社会底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
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情感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充满了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
她的代表作包括《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生死场》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这些作品在展示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三、余华及其作品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以简练而犀利的文字风格,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残酷。
他的作品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焦虑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四、莫言及其作品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风云人物,他以生动、独特的语言塑造了许多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关注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蛙》和《丰乳肥臀》等,这些作品在展示乡土文化的同时也多次获得了国内外文学奖项的肯定。
五、村上春树及其作品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幻想、现实和日本文化的元素,风格独特。
他的作品关注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迷失,同时也展示了日本社会的矛盾和变革。
现代文学名著赏析与评价

现代文学名著赏析与评价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承载着作家思想的迸发和时代的变革。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些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深远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几部现代文学名著进行赏析与评价,探讨其作品传达的思想和艺术表现。
1.《围城》——钱钟书《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幽默感和讽刺风格描绘了处于封闭国境线内城市的王朝家族。
小说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生活的束缚,更通过主人公的莫名逃避和反思,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群体想象的局限。
2.《活着》——余华《活着》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它独特的时代背景,它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经历,记录了中国大陆40年代至70年代的伤痛岁月。
小说以其朴素的语言和剧烈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同时也通过家族命运与社会巨变的关联,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人与命运的对抗。
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的里程碑,《百年孤独》以其壮丽的叙事风格和奇幻的现实主义,为读者带来了饱满的艺术享受。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为线索,探讨了时间、爱情、孤独和激情等永恒主题。
马尔克斯精湛的风格和独特的想象力,使本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4.《雪国》——川端康成《雪国》以极寒冬天和人们在其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展现了对爱的不同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感悟。
川端康成细腻而独特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临雪国的美丽和寂寥。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对雪国的追寻和对爱的迷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以上是对几部现代文学名著的简要赏析与评价,每一部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启迪。
它们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文学的独特价值。
这些名著不只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部关于生命、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它们都将持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总结

1、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一、批判性(战斗性)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
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
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
2、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
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现代文学名篇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赏析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名篇。
一、《城南旧事》- 丁玲《城南旧事》是现代文学创作巨匠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底层社会生活,以及那些劳苦大众的困境和悲欢离合。
文中通过主人公峰子与邻居阿英的交往,展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
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丁玲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思索。
二、《茉莉花开》- 老舍作家老舍的《茉莉花开》给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感共鸣。
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内外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民的命运。
在茶馆这个微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包括茶客、侍者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三、《呐喊》- 鲁迅鲁迅先生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为主题,大胆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封建道德、教育制度等弊端。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描写,鲁迅先生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激起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反抗意识。
四、《橘子洲头》- 茅盾茅盾先生的《橘子洲头》以其纯净高雅的文风脱颖而出。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橘子洲头的美景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贾仁福虽然身处贫穷的环境中,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五、《家》- 巴金巴金的《家》是一部展现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力作。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表达了对家庭的思考和思索。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的温暖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几篇现代文学名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手法,都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和艺术魅力,也能够思考当代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作家作品解析(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家作品解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做诗歌鉴赏题目都是有套路的,一般情况下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都有熟知,这样在做题是才有话可说,直接套用即可。
比如常见的有赋、比、兴,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
同时还要了解现在诗歌开头结尾的作用,篇章结构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
现代诗歌赏析题目要多背一些术语,然后运用这些术语去答题,去组织语言,这样才是最佳的方法。
常见答题模板就是本诗用何种手法,有什么意象或特点,表达了哪种情感,有何作用,基本上一道题目就回答完整了。
诗歌鉴赏题目分为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分析意境、技巧、语言特色、炼字等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答题窍门,大家要灵活结合诗歌本身去做题,效果会更好。
对于意境类题目,可以诗歌的意思来回答,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景象,景物描写有哪些突出特点,要通过它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这样一道题目就做出来了。
对于分析技巧类题目,主要还是围绕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去写,写任何
东西都是要抒发情感,或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作者会通过各种描写和表现手法去抒发情感所以要结合诗句去回答。
语言特点及炼字都是说语言的,常见的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委婉含蓄、朴实无华、简练生动等等,大家可以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词汇,在考试中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炼字也一样,都是说这个字好在哪,能传神的说明什么,若换了就达不到效果。
还有一类一词统领全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文学名著赏析

现代文学名著赏析现代文学名著,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赏析这些名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精髓和特点,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本文将围绕现代文学名著进行赏析和分析。
一、《围城》《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围城”的现象,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和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伦理和社会压力的批判。
小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围城》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细腻入微的情节安排,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荒谬。
方鸿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境遇和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封建禁锢下的无奈与迷茫。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方鸿渐与白素云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伦理对个体自由选择的束缚和限制。
二、《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维也纳社交界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朱丽安·索伦特的成长历程和社会斗争。
通过对朱丽安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荣华富贵背后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道德的批判上。
作者通过朱丽安的各种行为和经历,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禁锢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朱丽安拼搏和奋斗的一面,体现了现代文学中对个人追求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三、《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杰作,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骆驼车夫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刻画了祥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和追求,以及他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骆驼祥子》通过描绘祥子的形象和他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命运和处境。
小说以其犀利的观察力、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现代文学中对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的关注。
一、现代文学作品赏析(1)1

一.《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臵,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的郭素娥》赏析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写了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郭素娥16岁跟父亲逃难离开家乡,没有了家园;途中又与父亲走散,失去了亲人。
孤身一人边讨饭边流浪,进入川北一家矿区,饥寒交迫,昏倒在路边。
年过4旬的矿工刘寿春搭救了她,无依无靠的郭素娥就做了刘寿春的媳妇。
刘寿春本是大户出身,家道败落,自己又染上了鸦片瘾,病歪歪的在矿上挣不了几个钱,更没有钱供自己吸大烟,他就到处招摇撞骗,靠骗来的钱胡混着过日子。
郭素娥跟着他饥一餐饱一顿,生活没有保障,更是仇恨他无赖一般的行径。
跟着这样一个棺材瓤子一般的男人,委屈、窝憋,痛苦不堪。
无奈,为了养活自己,她只好到矿区摆香烟摊子。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路翎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
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领拾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上又陷入了困境,丈夫丧一切能力,她瞒着她丈夫与一和工私通,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用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在这中间,站着郭素娥和围绕着她的,由于她的命运而使鲜明现出本性的生灵。
郭素娥这个女人却扰动了当时的这个世界。
是什么造成郭素娥的悲惨命运?是那个令人诅咒的社会,是贫穷。
贫穷的人们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他们哪里有尊严可讲!贫穷、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连命都不能保住,还讲什么爱情?郭素娥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态下做了大烟鬼刘寿春的媳妇。
故事一开始就是变态的。
贫穷、狗一般的生存,大概很难泯灭人对幸福的渴求,郭素娥忍受不了刘寿春,在他那里她什么也得不到,还要用她如花似玉的身体和容貌侍候一个大烟鬼,郭素娥委屈呀!他们的结合是病态的,畸形的,不合情理的。
所以,郭素娥红杏出墙,也不能视作不贞与背叛,也不是淫荡与无耻。
这是一个女性合理的、正常的生命追求,尽管也是以畸形的形式出现。
路翎怀揣着同情与愤怒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惨烈的情爱故事,旨在通过这样悲惨的故事,达到控诉社会的目的。
同时,写出了悲惨生活着的狗都不如的下层人不屈的精神,反抗的意志,虽然悲惨,但是不乏力量。
这就是路翎给人的阅读感受。
《华威先生》赏析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里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
他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处处以领导自居,而且霸气十足。
表面看来,他确实很忙。
他常常叫嚷:“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他忙着开会,每到一个会上就说:“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
”而当别人提出一些抗日救亡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的时候,华威先生只是一推了是。
事实证明,他从来不会做意见真正与抗战有利的事。
华威先生参加那么多的会议,动机之一就是为了监视、控制和压制群众的抗日活动。
他根本不相信广大群众会有真正的抗日要求,到处叫嚷“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指以国民党顽固派为“领导中心”。
他到处插手,参加会议,险恶的用心便是侦察会议的内容,了解群众团体的动向,限制民主进步力量,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活动。
从小说所描写的华威先生的“忙”可以看出,华威先生在行为上矫饰做作,自命不凡;精神上贫乏空虚;思想上与抗战背道而驰。
这一切构成了他的虚伪、专横、卑劣的性格特征。
他在众人场合下既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又矫揉造作,故作谦卑。
这是为了让人尊敬他、推崇他、服从他。
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各个文化团体的抗日救亡工作。
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
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敏锐的眼光、精练的笔墨,塑造了华威先生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到处叫忙,时间不够用,他要把所有的抗战工作一一“领导”起来。
可是,他的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自命领导、领导中心之类,除了虚伪、空话连篇,趋炎附势,威胁恐吓下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仅是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他是抗战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也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有点类似于人物速写。
华威先生的性格、灵魂、专制本质是通过一连串不同的场面逐步深入显示出来的,他不办实事,却处处要抓权,当领导中心,稍不顺心就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威胁恐吓青年。
小说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小角色,却能从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
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13级汉语国际教育史金霞201340328113
《理水》赏析
《理水》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具有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意义的。
作者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地赞扬了古代人民英雄禹的高贵品质和他跟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考察灾情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勾画,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
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九月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指出当时有一类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在发展着麻醉自己的“自欺力”;但也有一类“有确信,不自欺”的人,而且这类人是古已有之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段话正可看企是《理水》创作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写在创作《理水》之前的一段时间;从禹的身上发掘出中国人民最优良的精神品质,再经过血肉化的艺术塑造,就更能以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增强处于旧中国黑暗现实中的读者的民族自信力。
后期的鲁迅已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用新的世界观来指导他的创作的。
因此,从《理水》来看,不仅“没有把古人写得更死”,而且更突出了禹跟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另方面,对于自古有之、于今为列的统治者则是无比憎恨,把眼光注视到当时的黑暗现实,从中吸取类型,描绘出一幅群丑图来,以达到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抨击。
象这样一篇杂揉古今的作品,不仅在发表的当时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它,仍可从中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获得批判腐朽精神的启示,获得对历史进程中革新与守旧的斗争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已推翻了剥削阶级的长期统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寄托于大禹治水的理想已得到实现,不仅消除了严重的水患,娈水患为利,并且更扫除了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垃圾,亿万人民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成了“中国的脊梁”,社会主义祖国益日强大。
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理水》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的创造和桌越的成就,值得我们认直学习和研究。
一是历史题材与现代生活细节的巧妙结合。
这是鲁迅在《理水》以及《故事新编》的其他各篇中独特的艺术创造。
这样,是否会破坏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违背历史的真实呢?应该认识到,由于写的是历史题材,为将古人写活,鲁迅正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准确地把握了古人的精神特质来进行艺术塑造的。
而要写活古人,必然拭去为历史记载所歪曲的尘垢,恢复古人的本来面目,赋予生命的活力,使之神态生动。
这除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伪存真外,在进行艺术概括时,就不能仅凭简单的历史记载,而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类型,从今人的灵魂里摄取古人的影子。
不但没有使人感到不伦不类,反而觉得谐趣横生,既是借古讽今,又是以今写古。
这与反历史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只有那种将古人与今人作不恰当的比拟,或以今人的标准要求古人,才是反历史主义的。
鲁迅在艺术上的这种古今交融的独特创造,是完全服从于现实斗争的需要的,它突破了各种传统的习见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以任何凝固的概念和框框去解释它要求它,而应从艺术效果从所发挥的作用去更好地领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