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建设的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张春梅)[内容提要]:蒙古族生态文化观是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在蒙古族传统天人观、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古代法规当中蕴意着蒙古民族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观念。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筑新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是依靠民族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具有各自特色传统。
蒙古族在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蕴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理念的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
蒙古族生态文化观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蒙古族千百年来沿袭和传承的生态文化传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所谓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文化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是一种基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与草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包括牧民的生活方式、农牧民的经济活动、传统的牧歌、传统的工艺品、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内蒙古大量的牧场被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削弱。
同时,传统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也被现代化的社会风俗所冲击,这一切都会对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维护内蒙古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这个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内蒙古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保护该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和发展。
另外,旅游业是内蒙古的重要产业之一,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明确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蒙古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发展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蒙古高原上,人们往往是靠畜牧业为生,因此蒙古文化中也包括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传统和文化。
例如,人们尊重牛、马、羊等动物,将它们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蒙古文化中也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提倡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仅体现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也在当代环保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文化中强调人性的全面发展。
在蒙古文化中,人们不仅仅强调个体的生理健康,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在蒙古族的传统中,人们常常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蒙古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例如,蒙古族人相信宇宙是由无数个无数个宇宙组成的,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仅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也启示人们要去探索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蒙古人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来依靠牧场经济和游牧文化维持生计。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蒙古人也曾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文将详细探讨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及其影响。
一、蒙古游牧社会的特点蒙古游牧社会是一个以牧畜为经济支柱的社会形态。
蒙古人依靠广袤的草场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蒙古包中,遵循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善于骑马,他们通过驯养马匹来进行牧畜、狩猎和战斗,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二、游牧与农耕的转变原因1. 气候和环境变化:蒙古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多变,时常面临干旱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这导致了游牧民族的牲畜数量减少,游牧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蒙古人开始思考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2. 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交流的发展为蒙古人提供了更多了解其他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改变生活方式的可能。
三、农耕文化的引入与接受1. 与邻国的接触:蒙古人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接触,逐渐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借鉴并吸收了邻国的农业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环境的农耕技术。
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了种子、耕牛等资源支持,为蒙古人的农耕转变提供了保障。
四、转变对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影响1. 经济变化:农耕的引入为蒙古人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缓解了过度依赖牧场经济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提升了生活质量。
2. 社会结构调整:农耕社会注重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这促使蒙古人开始形成以村落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加强了社会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3. 文化互动:农耕文化的引入促使蒙古人与其他文明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蒙古牧区生态保护措施

蒙古牧区生态保护措施随着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生态系统中,蒙古牧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为了保护蒙古牧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政府、社会组织和牧民积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就蒙古牧区生态保护的几个关键领域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草地管理草地是蒙古牧区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对维持当地社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草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草地的可持续管理计划,包括合理制定放牧区域和放牧强度,定期轮牧,避免过度放牧和退化。
其次,加强对草地的保护监测,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蒙古牧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当地牧民的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保护水资源,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一方面,加强水资源调查和监测,了解当地水量和水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制度,推广节水措施和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蒙古牧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和恢复物种的栖息地,禁止非法猎捕和贸易。
其次,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了解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四、草原火灾防控蒙古牧区是草原火灾多发区域,火灾不仅破坏草原生态环境,还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和控制草原火灾,需要加强火灾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火灾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对火灾的扑救和控制,提高牧民对火灾的预防意识和扑救技能。
五、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环境意识的普及。
在蒙古牧区,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抚育、牧马、纺织、刺绣、歌舞、音乐、诗歌等多种形式,构成了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文化。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一、充满智慧的牧民思想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牧民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注重和自然和谐相处,善于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掌握牧草生长的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牧场和舍饲。
同时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评价方式,重视个体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注重家族的荣誉和责任,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智慧,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秀的牧民生产和生活技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殊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牧民们优秀的生产和生活技能。
他们掌握了驯服、喂养、繁殖和管理家畜的方法,懂得依赖天气和自然环境来制定合理的牧活计划。
另外,蒙古族牧民还有着出色的骑马技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兵器,擅长打猎和捕鱼,拥有独特的烹饪技巧。
这些技能,让他们能够在游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蒙古族游牧文化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蒙古族音乐、舞蹈、戏曲、织布、刺绣等各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音乐方面,蒙古族的马头琴、马缰管、絮板这些乐器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激情和冲击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的独特魅力。
四、具有草原特色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更是凸显了草原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包括蒙古族的婚礼、葬礼、祭祀、节日等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系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邦邢节”,这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服装,跳起激情四溢的舞蹈,在欢乐中庆祝胜利和丰收。
总之,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充满了智慧、技能、艺术和民俗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乌兰夫生态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乌兰夫生态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崔艳军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13
【摘要】乌兰夫曾经是内蒙古地区的领导人,后来在党和国家机关部门中担任要职,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思想。
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定居游牧,人畜两旺。
这些保护生态的思想在内蒙古进行过成功的实践,主要举措有放牧自由,增畜保畜;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科技兴牧,草原建设;改造沙漠,植树造林。
对内蒙古地区的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其它民族地区起到了学习和借鉴作用,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0001-0006)
【作者】崔艳军
【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乌兰夫民族教育实践与思想研究
2.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3.乌兰夫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国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作者:宝鲁来源:《北方经济》 2020年第1期宝鲁摘要:畜牧业是内蒙古特别是牧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本文从内蒙古畜牧业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方面提出长远目标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供咨询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传统向现代化绿色发展一、内蒙古畜牧业地位和作用畜牧业是内蒙古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对保障全国绿色畜产品供给、生态安全和促进全区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力保障了国家畜产品稳定供给2018年,内蒙古肉类产量267.2万吨、牛奶产量565.6万吨、禽蛋产量55.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2.7%,高于全国15.8个百分点。
牛奶、羊肉、羊绒产量持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位居第二,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输出能力,全国近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内蒙古,充分体现了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输出基地作用。
(二)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维护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生态状况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内蒙古通过草原生态补奖等举措积极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获得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
目前,内蒙古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天然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与本世纪初相比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三)有力保障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一直以来,畜牧业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支柱产业。
全区103个县级行政区中99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养殖活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是基础。
目前,全区已认定的家庭农牧场 1.3万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8.2万家,以提标促提质,每年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000万头只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文化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建设的启示摘要】: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此地带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甚至在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中都尤为重要,生态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蒙古族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对比农耕文化都更具优势,有利于草原和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该地区生态重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半农半牧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游牧文化是本区的主导文化。
从清代开始由于清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使得大规模的汉族农民移居到南部草原,于是这一地区逐渐破碎成为游牧和农耕互相交错拼缀,该地区被学者们命名为农牧交错带或半农半牧区等。
一般来说,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南至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再沿长城经河北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向西南延伸,直至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的交接地带。
它包括降雨量在300-450mm,干旱度为1.0-2.0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总面积为654564公里。
[1]该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致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严重,草地明显退化。
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压力大,气候灾害频繁,加上目前的放牧压力和农耕方式,加速了环境恶化进程,成为阻碍此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农牧业的环境适应性及现实状况面临特定的环境,人类做出了最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选择。
由于草地上的松散的沙质土壤,使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区不太容易遭受水蚀,但如果地表受到侵扰,春秋季的强风和干旱气候就会造成严重的风蚀,因此,草原环境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
游牧畜牧业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是蒙古族牧民的长期文化选择。
而一直以来生活在雨量充沛的华中平原地区的农民,他们在土壤耕种,不用担心风蚀危险,深耕和积极抑制野生植物是常规的农业作业。
因此,不难理解农牧业是从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产生的,他们都具有适应各自环境发展的优势。
但当农耕文化进入到一个与之前条件截然不同的北方草原时,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使矛盾不可避免。
一定程度的降雨量决定了在半农半牧区种植农作物的产量。
这里因为缺乏水源和有效的田间管理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撂荒耕地”和“安息地”的做法是当草原开垦为农田时,养分水平相对较高,但经过几年的耕种,农田养分急剧下降,作物产量也相应下降。
结果,农民不得不放弃开垦的土地,搬到新开垦的草地上。
由呼伦贝尔草原当地居民讲述关于海拉尔西侧草原反复开垦和弃耕的经历,可以确定本区分布的风蚀坑,以及弃耕地中的裸地型风蚀坑集中发生应当是机动车和机械化大型农机具大规模引进草原之后。
[2]翻耕所造成地表土壤及植物根系层的破坏,其恢复进程是非常缓慢的。
沙质草原区的土层中的粗化层,使失去地表植物根系层保护的草原特别容易遭受风蚀沙化的侵害,为风蚀坑的形成创造条件。
[3]人类活动可以通过对土壤和根系层的强烈干扰,使风蚀沙化的抑制性因子失效,破坏性因子作用大大加强。
在这些草地种植具有很大的风险,有可能导致草地原有植被大规模退化甚至消失,造成土壤和基层生态系统的全面破坏。
在保护草原生态时,土壤和根系层的保护至关重要,这可能也是游牧民族在其不成文的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土壤及根系层保护最为强烈的根本原因。
必须承认,几个世纪以来的蒙古族牧民已经成功的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可持续的管理,但是历史政策和土地不合理利用方式,生态环境遭到持续恶化,在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农耕的扩展是一个不幸的错误。
二、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启示游牧文化尊重自然生态体现对草原生态的保护而不是建设。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处,[4]不仅在蒙古族传统宗教萨满教中,在大蒙古国,四汗国,元帝国和北元时期颁布的法典,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中,都体现了游牧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和信仰,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大臣们提议为他建造大罕宫殿和花园,成吉思汗却说:“有我自古崇尚的、先世可汗们镇座施政的白色大毡房(蒙古包),这是抗拒天灾地祸,易于迁徙的吉祥住所。
若不戳破金色大地的神圣皮肤,若不改变广袤草原的天然容颜,她就是天然的大花园!”[5]蒙哥汗在继位诏书中宣布:“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6]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他们把草原生态环境看作第一位。
游牧文化起源于草原和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是世界上最恶劣和最不可预测的。
他们频繁地、深刻地感知和理解自然界的力量,直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敏感和脆弱。
随着千百年来不断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尊重自然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就这样形成了。
人类需要发展,但是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如果人类对自然环境任意破坏,大自然最终是会通过惩罚人类来重建生态平衡。
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游牧民族就会对调整自身行为,及时作出反应,以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游牧文化有着独特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它是一个高度综合草原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可以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文化”[7]。
而蒙古族游牧文化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原则,促进人类与世界其他所有生物的和谐共处,这几乎是最接近生态文化内涵的。
游牧文化是以游牧民族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从与自然灾害斗争中获得的知识中提炼出来的。
它是游牧民族及其生存的环境相互影响和选择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迄今为止,游牧文化在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手段已证明,在保持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健康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游牧文化的这些特点,证明了它在北方草原地区的优越性。
为了减轻生态压力,促进中国北方半农半牧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我们需要从游牧文化中吸取经验,增长智慧。
三、在生态建设中汲取游牧文化的精华北方半农半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复杂的,要走出传统思维与农牧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打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对立态度,纠正文化冲突导致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其他生物物种为代价。
每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与人类相同的地位。
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建立环境和生态的价值体系。
通过评估人类消费需求的能力,或通过评估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来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但是人类无法承受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所带来的恶果。
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其维持生命的功能为代价。
3.切忌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避免蛮干。
土地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生存空间。
草原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方式。
游牧经济可能不会带来高收益,但可以主动合理的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草地资源利用。
农耕在短时间内可能带来较高的生产,但这只能快速耗尽土壤肥力,造成土壤侵蚀和难以控制的沙漠化。
换言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是一种养分和有机物的开采,沙漠化和沙尘暴频发也证明了农耕的不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半农半牧区保护草原和游牧文化不仅是为了保护区内的剩余草原和自然生态的重建,也是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游牧文化应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和主导地位,这些经验可以用于政策的改革和多学科综合解决方案的推进。
四、对中国北方半农半牧区生态重建的建议针对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现实状况,考虑任何可能的严酷自然条件同时,为生态重建提出如下建议:1.应该根据过去几十年环境的不同改变对草场进行重新规划。
制定出本地区荒漠化防治法规。
根据不同草场的生态地质情况,征收土地使用税。
禁止在沙质草地和草原退化区耕作,保护剩余的森林地和草地。
为了加强对草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养率和草场承载力应该与当地牧民协商并确定。
为了管理草场上牲畜的总量,每户要定额分配。
牲畜数量应该及时统计并定期进行调整,如哪种牲畜数量需要增长,游牧轮转的规模和集中放养的持续时间和频率。
禁牧区域和时间需要根据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变化和牧民一起商讨并决定。
2.改变传统粗放的畜牧业和农业种植方式。
号召和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方法,同时减少一年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牧草和多年生草的种植,关注农业和造林相结合,开展农业生态保护。
这不仅降低了对平原地区沙尘暴的影响,也增强了水分的输送,支持并促进生态系统的复原。
提高家畜的质量和饲养效率,优化畜群结构,发展区域合作现代畜牧业产业。
促进高科技饲料大农场以满足畜牧业饲料的短缺。
以减少生态压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鼓励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生产性活动3.保留充足的生态用途土地。
生态用地应该被定义为有着法律地位的国家土地分类中的一项。
生态用地应该包含水资源保护土地,森林土地,容易受人类破坏的草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土地和自然保护区。
这将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禁止在生态用地上进行商业性质的伐木,开采或耕种,只允许非盈利性质的渔猎,育种,采集等,可以适当发展生态旅游。
4. 改变直接从植物获取能量的传统方式以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草原植被的生物量生产率很低。
牧民常用牛羊的粪便作为燃料使用,与此相反,农民多依靠草木作为燃料,而这些燃料的燃烧效率低且对环境破坏大。
令人遗憾的是,草原上大量的太阳能无法转化为生物能,风能却导致水土流失和沙尘暴。
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开发更高效的转换技术,扩大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的比例,使太阳能和风能从直接的破坏源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目前运用风能进行发电很有潜力。
5.嘎查或乡村各级政府成立生态保护组织。
要鼓励农牧民参与到重要生态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更深刻理解领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成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力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介绍传播现代科学生产技术,促进现代与传统知识技能相结合,保持游牧文化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而切实提高农牧民在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中的能力。
文献参考:[1]赵哈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10).[2]张德平.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初步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作者简介:赛音,1992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