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表演艺术:游牧文化的瑰宝

合集下载

蒙古族的图案艺术

蒙古族的图案艺术

蒙古族的图案艺术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族图案艺术,是这个草原民族在马背上,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方面比较发达,尤其是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为世界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艺术方面,蒙古族人民也是成绩斐然。

蒙古族的民间图案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图案的存在,这深刻地反映出蒙古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充分地体现了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一、蒙古族图案分类与特点蒙古族图案在内容上分为:1. 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梅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另外还有山、水、火、云之类的图案。

2. 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盘长、八结、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

图案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蒙古族图案与纹样同其他民族的纹样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示出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图案纹样,如将盘长纹延伸再加入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丰富多彩。

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线条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

二、蒙古族民间图案在建筑上的应用蒙古族民间图案广泛运用在建筑上,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蒙古包,“包”是满语,是“家”和“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族牧民走过漫长的历史。

蒙古包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蒙古高原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多变,牲畜对气候和草场的依赖性促使牧民一年数次地逐水草而栖。

冬暖夏凉是蒙古包为适应游牧的特点和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所具备的特性。

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

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着图案,有立体和平面之分。

运用比较多的是吉祥图案,龙凤与云纹交错生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游牧文化魂宝---蒙医蒙药

游牧文化魂宝---蒙医蒙药

游牧文化魂宝 --- 蒙医蒙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017010蒙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实践以及同其他民族医药的相互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医疗和理论体系。

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这就是蒙医蒙药,一门源远流长、承载着游牧文化魂韵的医学体系。

蒙医蒙药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更是一片大草原上草木皆兵的医学奇迹。

本文将介绍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药物资源、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为您呈现这片草原上的医学明珠。

一、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蒙古族的医药体系形成了一个如同蓝天白云一般广袤而深邃的理论体系,其中五元学说、五行学说、三根、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元素构成了其坚实的基石。

首先,五元学说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土、水、火、气、空,三根为赫依、希拉、巴达干为基础,为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关系,揭示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其次,六味理论则以辛、甘、苦、酸、咸、淡六味为主线,深刻解析了药物的性味特点,这不仅是对药性的分类,更是对药物作用的细致分析。

通过这种理论,蒙古医学能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每一味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蒙医蒙药在实践中表现出卓越的效果,使其在不同病症的治疗中更具针对性和疗效。

与此同时,蒙医的诊断方法也为其独特之处贡献了重要力量,望、闻、问、切四诊法使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陈述、嗅闻疾病的气味、以及手触患者体表,医者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综合的诊断方法使蒙医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法方面,蒙医蒙药展现了多样化的手段,超越了传统的药物疗法。

蒙古族舞蹈《牧马人》表演艺术分析

蒙古族舞蹈《牧马人》表演艺术分析

蒙古族舞蹈《牧马人》表演艺术分析作者:谷晓丽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聚居在我国北方地區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世代逐水草而居,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由此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

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草原男性不羁的个性。

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唯一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所以,作品《牧马人》正是用蒙古族男子的舞姿动作造型,以及轻捷洒脱的步伐,来表达牧民与马之间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牧马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04-01蒙古族男子独舞《牧马人》描写了一个年轻的牧马人,踏着露珠,迎着朝霞,赶着马群,来到了水草肥美的牧场上,马儿悠闲的吃着草,牧马人在晨风吹来的歌声中领略着大自然的风光。

忽然,有一匹烈驹跑了,牧马人拿起套马杆,跳上马背,勇敢的把烈驹套回了马群中。

一、舞蹈的结构分析该舞蹈整体上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激情、高昂的音乐开场。

宽广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刚刚被驯服不久的烈驹突然脱离了牧马汉子的控制狂奔而去,牧马汉子那征服一切的欲望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他凭借自己多年的驯马经验,凭借他那无人能及的气魄降服了这匹烈性的宝马。

这一切在作品中通过勒马、放马、扬鞭等动作表现出来,此段舞蹈表现了蒙古族牧民那种强势的气魄。

在降服了马儿之后,牧马汉子收起了鞭子,此时音乐随之进入了慢板。

第二段:牧马汉子拉着刚被驯服不久的烈驹漫步走向马群,在宽广、沉稳、流畅的音乐声中,翻转着手腕,悠然自得的享受着与马儿嬉戏的那种喜悦。

他以舒缓、开阔、洒脱的舞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的性格及牧马汉子对草原的热爱,给人以平和安静之感、幸福之感。

舞者在台上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以舒展的柔臂,细腻的肩部动作,奔放洒脱的情感舞出了牧民与马儿之间深厚的感情,紧接着舞蹈与音乐再次进入高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乌兰察布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是这个地区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乌兰察布市的文章写手,我将为您介绍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深入探讨其历史、传承方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乌兰察布市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

这些音乐形式从古老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演奏,到现代的流行音乐,展现了乌兰察布市独特的音乐传统和多元文化。

2.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作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了这个地区悠久的手工艺传统。

乌兰察布市以其精湛的刺绣、银器制作和皮革艺术而闻名。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传承着历史传统,更是乌兰察布市文化的瑰宝,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智慧。

3. 传统节庆乌兰察布市的传统节庆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传统的苏鲁什布节、白塔会、哲里木盟会和格勒洛会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当地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传统舞蹈乌兰察布市的传统舞蹈源远流长,如草原舞蹈、锡林格勒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乌兰察布市独特的舞蹈艺术,更是对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再现和表达。

5. 文学传统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如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乌兰察布市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总结回顾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传统舞蹈和文学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承载了乌兰察布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对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乌兰察布市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深深被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吸引。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抚育、牧马、纺织、刺绣、歌舞、音乐、诗歌等多种形式,构成了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文化。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一、充满智慧的牧民思想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牧民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注重和自然和谐相处,善于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掌握牧草生长的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牧场和舍饲。

同时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评价方式,重视个体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注重家族的荣誉和责任,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智慧,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秀的牧民生产和生活技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殊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牧民们优秀的生产和生活技能。

他们掌握了驯服、喂养、繁殖和管理家畜的方法,懂得依赖天气和自然环境来制定合理的牧活计划。

另外,蒙古族牧民还有着出色的骑马技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兵器,擅长打猎和捕鱼,拥有独特的烹饪技巧。

这些技能,让他们能够在游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蒙古族游牧文化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蒙古族音乐、舞蹈、戏曲、织布、刺绣等各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音乐方面,蒙古族的马头琴、马缰管、絮板这些乐器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激情和冲击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的独特魅力。

四、具有草原特色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更是凸显了草原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包括蒙古族的婚礼、葬礼、祭祀、节日等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系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邦邢节”,这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服装,跳起激情四溢的舞蹈,在欢乐中庆祝胜利和丰收。

总之,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充满了智慧、技能、艺术和民俗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演唱风格的区域划分

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演唱风格的区域划分

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演唱风格的区域划分苏玥【摘要】蒙古族鸟日汀哆(长调)是蒙古游牧民族所特有的草原文化现象,它的演唱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蒙古族人民也称其为“草原之歌”或“马背之歌”,有草原的地方就有“乌日汀哆”(长调),有牧人的地方就有“乌日汀哆”(长调).它与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历史发展等息息相关,是草原民族音乐最灿烂、最耀眼的艺术瑰宝.内蒙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文化差异使同为蒙古人演唱的乌日汀哆具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色彩,文章针对内蒙古的区域特征把乌日汀哆划分为五种演唱风格,并逐一介绍分析,以此来进一步揭示乌日汀哆丰富多彩的演唱特色和内涵意义.【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3【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区域;演唱风格【作者】苏玥【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一、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的产生及内涵蒙古族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部落联盟。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

当时蒙兀室韦人以及后来的“室韦—鞑靼人”,都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和额尔古纳河流域,所以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带,即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随着生活习惯的积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林狩猎文化。

1206年,成吉思汗武力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

随着战乱的平息,社会趋于稳定。

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的音乐形式——草原牧歌更是蓬勃发展,并取代了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古老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元代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转型期。

在这长达百年的历史阶段,蒙古族的音乐艺术与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阶段,是蒙古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繁盛时期,成功地从“山林狩猎文化”过渡到“草原游牧文化”。

而“乌日汀哆”(长调),成为了草原民族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最好形态,标志着蒙古族音乐最典型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

游牧民族女性头饰的审美历史与当代发展

游牧民族女性头饰的审美历史与当代发展

游牧民族女性头饰的审美历史与当代发展作者:道日娜格日勒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道日娜,格日勒图(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012000)摘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头饰作为少数民族服饰重要方面,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赏价值。

蒙古族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自己的长期游牧生涯中,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服饰文化,这其中,蒙古族女性的头饰是最华丽的部分。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民族;头饰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44-02蒙古族女性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文化,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人民独特审美观的突出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

蒙古族女性头饰记录了自己民族独有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标识,它们一代代流传下去,向世人诉说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蒙古族女性头饰产生的文化背景蒙古族是一个热爱美并善于发现美的民族。

当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隆重的结婚典礼举行的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佩戴着美丽头饰的蒙古族妇女,特别是出嫁新娘。

新娘子头上戴着珠光闪闪的头饰,让人不禁停住了脚步驻足观看。

蒙古族女性服饰有: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其中头饰是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部分。

蒙古族人民在不断地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以金银珠宝用来装饰。

这其中的原因是,蒙古族大部分时间以游牧生活为主,因此为了方便转移自己的财产,他们一般把金银珠宝戴在身上,这就是蒙古族女性头饰为何多用金银装饰的缘故。

蒙古族女性头饰所用的材料是十分高贵的,如金银、珊瑚、玛瑙、绿松石等,这和他们的民族信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红珊瑚,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白银是圣洁的象征;绿松石是上天对蒙古族人民的慷慨赐予。

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不同部落的头饰,有的古朴庄重,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奢华高贵,各具自己部落特色,向人们传递着美的符号。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范文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范文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漫瀚调,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深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本文将围绕内蒙古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二、漫瀚调的历史背景内蒙古漫瀚调,又称“漫翰”、“汗馍馍”等,是内蒙古地区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代蒙古族游牧文化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漫瀚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1. 旋律优美动听漫瀚调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其曲调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欣赏性。

在演唱过程中,通过丰富的音阶变化和音色转换,使得整个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音色独特鲜明漫瀚调的演唱者需要具备独特的音色和嗓音条件。

他们通过运用丰富的发声技巧和气息控制,使得音色更加独特鲜明。

在演唱过程中,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真假声、颤音等技巧,使得整个演唱更具艺术感染力。

3. 表达情感深刻细腻漫瀚调的演唱往往表达深刻细腻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手段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漫瀚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漫瀚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元文化元素,如蒙古族长调、汉族民间小调等。

这使得漫瀚调在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上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这种融合使得漫瀚调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够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交流与融合。

四、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漫瀚调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加大对漫瀚调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年轻人学习漫瀚调,培养新的传承人;举办各种漫瀚调比赛和演出活动,推动其艺术发展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漫瀚调的未来发展,鼓励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族长 调 的经 典 曲 目响起 的 时候 , 几 乎 每 个 蒙 古 是 蒙古 族挚 爱 的马头 琴 。马在 蒙古 人 的生 活 中究
人 都会 随声 哼 唱 。这 种 经久不 衰 的民 间表 演艺 术 竟 占有 怎样 的 比重 , 看 一看 蒙古 人 钟 爱 的马 头琴 ,
传 统被 联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确 定 为 “ 人类 口头 和人 便 可 知 晓。这 种 具有 忠诚 的 品质 、 贵族 的气 质 的
茎主蕉 盘遮苎 查;堂 盎 笪 室
2 0 1 3 年 ( 第十卷 )第一期 ( 总第三十五期 )

宝音 德力 格尔 , 在 1 9 5 5年她 2 3岁 的时候 , 就 在波 《 嘎达梅林》 , 反 映了蒙古族人 民为保卫 自己的土 兰首 都华 沙举 办 的第 五 届 国 际青 年 联 欢 节 上 , 因 地和家园, 武装起义 的斗争故事。蒙古 民族极少
的深远辽阔、 蒙古族马头琴的悠扬感伤 、 蒙古族舞 蹈 的彪 悍柔 美 。本文 将 简要介 绍 这些 影 响深 远 的 蒙古 族传 统表 演艺术 ( 图2 ) 。
图 1 苍 穹般 的蒙古高原 ( 和平
— 1 O 一1 O 作者简介 : 李玉林 ( 1 9 5 6 一 ) , 男,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 内蒙古大学艺术 学院 , 院长 。 译者简 介 : 孙晓燕 ( 1 9 7 1 一 ) , 女, 青海省循化县人 ,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 院, 副教授 , 文学硕士 。
大 师前 赴后 继 的 努 力 , 才 使 得 蒙 古 族 长 调 民歌 的
艺术水准一直保持着巅峰状态。今 天, 每 当有蒙 在 蒙古 民族 游 牧 生 活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蒙 古 族 牧 人 古人聚居的地方 , 每当《 走 马》 《 辽阔的草原》 等蒙 还 创造 出各 种各 样 的乐器 , 而其 中最有 代 表性 的 ,
族艺 术 , 是适 应 草 原 自然 环 境 和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产 甚 至 为之 陶醉 。其实 , 真正 的草 原 游牧 生活 , 除去
生 活条 件 而产 生 的艺 术形 式 ( 图1 ) 。
浪漫 的幻想 外 , 更多的, 是 在生 产 生活 的现 实 中所 经 历 的 中国北 方 边 陲 的酷 暑 严 寒 、 沙漠 戈 壁 的荒 凉寂 寞 , 各 种蚊 虫 的不断 侵扰 , 终 日生 活 的孤 独寂 寥 等 。但恰 是 这 些 生 活 因 素 , 滋 润 了 蒙古 族 长 调

曲长调 《 辽 阔 的草原 》 而 获得金 奖 。
道 德说 教 , 他 们 的社 会 文 化 知 识 、 生产生活技能 、
都 是 通 过 种类 繁 多 的艺 术 形 式 表 出身于 蒙古族 长 调世 家 的蒙古 族 长调 演 唱 艺 情 感宣 泄渠 道 ,
术 家 巴德玛 老 师 , 是 内蒙 古 长 调 艺 术 交 流 研 究会 现 和再 现 的。
李玉林

孙晓燕

( 内蒙古 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1 0)
关键 词 : 蒙古族表演艺术; 史诗民间; 长调; 呼麦; 叙事民歌 ; 马头琴; 蒙古舞
分 类号 : G 1 2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8 3 8 ( 2 0 1 3 ) 0 1 — 0 0 0 5 - 0 5
约稿 以及文章修 改过程 中所提供 的帮助。王博士还为文章主题 的确定提 出建议, 同时担 当了《 亚 洲教育》 编辑部与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之 间的联络人 , 并协助编辑稿件。本刊特 请我院孙晓燕副
教 授将 本 文英 文原 文翻 译成 中文 , 以飨读 者。
蒙古族表演艺术 : 游 牧 文 化 的瑰 宝
授 予 的“ 达尔汗道钦 ” ( 长 调歌王 ) , 虽 然 已经 7 O 多岁了, 可是 她依 然活 跃在 教学 第 一 线 , 正 是 这 样

马 头 琴
有 了优 美 的歌 曲 , 不 能没有 为 之伴 奏 的乐 器 ,
批蒙 古族 民众 耳熟 能详 的著 名 蒙古 族 长 调演 唱
类 非 物质文 化 遗产 ” , 实 乃 当之无 愧 。
生灵 , 与蒙 古族 牧人 的乐器 结合 在 一起 , 不 能 不说
是苍 天 的奇 迹 。
呼麦— — 喉 音演 唱 艺术
在所 有 的演 唱 技 法 中 , 蒙 古 族 的 喉音 演 唱传 统 —— “ 呼麦 ” 是 世 界 上 最 神 奇 的 艺 术 形 式 。蒙 古 人将 这 种古 老 的“ 喉音” 演 唱技 法称 之 为 “ 浩 林 潮尔” ,在今 天 的 中国 内蒙 古 草原 、 阿尔 泰 山 区等 地都 有流 传 。它是 由歌 者通 过 喉 咙紧 缩 同时 发 出
2 0 1 3年 (第十卷 )第一期 ( 总第三十五期)
垂查 蕉查蕉苎垄; 堂
丝 童

编者按 : 本 文为 内蒙古大 学艺术 学院院长 李玉林教授 , 在美 国田纳西大学 E d u c a t i o n A b o u t A s i a
( 《 亚 洲教 育》) 杂志 2 0 1 2年 春季 刊第 l期 上发 表 的论 文 , 特 别 感谢 弗 里 曼基 金会 的王 觉 非博 士 在
在 中国北 方那 一 望无 垠 的 莽原 上 , 千 百 年 的
生活 在 中国 北方 草 原 上 的 蒙古 族 牧 人 , 世 世
他 们 以 自己 的质 游牧生活 , 积淀了伟大淳朴 的草原文化 , 同时也孕 代 代生 息繁 衍 在 辽 阔 的草 原 上 , 育 出草 原上 游 牧 民族 的艺 术 , 这 其 中最 有 代 表 性 朴 , 赋予 了大 草 原上蒙 古族 艺术 无 尽 的浪漫 色 彩 , 的, 就是 被称 之 为 马 背 民族 的 蒙古 族 艺 术 。蒙 古 即使是 今天 的人 们 , 也 依然 对其 充 满 了敬仰 之 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