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来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来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大树和小苗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吗?(2)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纠正发音,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小苗和大树分别代表了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小苗代表弱小、成长中的事物;大树代表强大、成熟的事物。

4.精讲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生命的成长。

5.情境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苗和大树,进行对话表演。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关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6.小组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苗一样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鼓励。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小苗与大树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环保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植物。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练习。

(3)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课文内容。

(2)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展示相关环保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6.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大自然中的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小苗和大树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1.3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不同阶段的植物生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想法。

(3) 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小苗的成长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小苗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小苗从种子到成熟植物的成长过程。

2.3 教学方法观察图片,讨论小苗的成长过程。

2.4 教学步骤(1) 展示小苗成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苗成长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大树的壮丽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特点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观察图片,讨论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3.4 教学步骤(1) 展示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树的欣赏和理解。

(3) 总结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第四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编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编写对话,讨论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

4.4 教学步骤(1) 展示小苗和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苗与大树关系的理解和想法。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5.3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5.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想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程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小苗和大树的成长过程,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学会面对。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故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故事课件或图书。

2. 学生用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 教学卡片(小苗、大树、阳光、雨露等)。

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布置,以自然为主题,可放置一些植物、图片等。

2. 学生座位排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出示小苗和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b. 学生分享对小苗和大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认识。

2. 自主阅读:a. 学生自主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集体讨论: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讨论小苗和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4. 深入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小苗代表自己,大树代表父母或老师等。

b.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学会面对。

5. 总结提升:a. 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强调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学生绘制一幅以“我与大树共成长”为主题的手抄报。

2. 家长参与评价:请家长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填写评价表。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篇」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课程年级:一年级3.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展示一颗小苗和一棵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阅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对话中的语气和表情。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苗,你会和大树说什么?2.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谁能告诉我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对话?”(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4)学生分组进行对话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创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复述课文,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图片:小苗和大树的图片3. 角色扮演道具:小苗和大树的玩偶五、教学建议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添加个人理解。

3. 在对话创作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指导。

4. 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进行类似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颗植物,如花朵、草丛等,模仿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创作一段植物之间的对话。

2. 展示环节:每组选代表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对话小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小苗与大树之间的对话。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小苗与大树的生长过程及其对话的含义。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文章中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小苗和大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生长过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关于小苗和大树的知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对话所传达的道理。

4. 朗读练习:(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写小苗与大树对话的续编故事。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

2. 家长协助孩子用生字词编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二天向老师汇报。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针对学生的反馈,下次课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二下面是第一我整理的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2. 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讨论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3. 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故事和实践活动,了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难点:帮助幼儿在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讨论法:引导幼儿讨论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3. 观察法: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图片:大树、小苗、阳光、水分、肥料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笔记本等。

4. 实践活动材料:种子、花盆、土壤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导幼儿关注小苗和大树的生长过程。

2. 新课:讲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3. 讨论:组织幼儿讨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记录观察结果。

5.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总结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2. 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所观察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阳光、水分、肥料等。

九、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回家后的观察记录和家长的协助程度。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植物种植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过程方法: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策略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

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

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

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

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

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

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
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六、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七、作业
1、完成黄冈
2、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季羡林
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