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在葡萄架下》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节奏的语言,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在葡萄架下欢歌笑语的场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手法,展现了活泼欢快的氛围;第二乐段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展示了维吾尔族舞蹈的优美姿态。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对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在葡萄架下》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使学生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感受舞蹈的优美姿态。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特别是第二乐段的分解和弦。
2.舞蹈动作的掌握,特别是维吾尔族的特色动作。
3.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和舞蹈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4.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和舞蹈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吉他、手鼓等。
3.舞蹈道具:花环、纱巾等。
4.分组标志:不同颜色的卡片或帽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和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展示歌谱。
五年级音乐教案在葡萄架下

五年级音乐教案在葡萄架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在葡萄架下》,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在葡萄架下》,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音乐的美。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音响设备、乐谱。
2. 学生准备:提前熟悉歌曲,准备好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
2. 教学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指导学生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3. 歌曲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内涵,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葡萄架下的情景。
4. 演唱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不正确的地方。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在葡萄架下》,加强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色的歌曲,可以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乐器,为自己创作的歌曲伴奏,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七、评价方式1.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创作和协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2. 学生互评,鼓励彼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分析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十、教学总结1. 教师对整个学期的音乐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谣,描绘了人们在葡萄架下乘凉、唱歌、跳舞的美好情景。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第二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首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穿插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感。
2.了解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掌握。
2.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描绘的美好情景。
2.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钢琴、音响等教学设备。
3.乐谱、歌单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葡萄架下的美好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民族背景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节奏、音高,进行分组练习,确保学生掌握。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表演,如分组演唱、舞蹈等,巩固所学内容。
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
歌曲以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为基础,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培养对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民族音乐特色的介绍。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演唱、演奏和欣赏能力各有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学会演唱《在葡萄架下》,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学会歌曲《在葡萄架下》。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演唱、演奏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歌曲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
2.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3.练习法:分组演唱、演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音乐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视频、图片等资料。
2.乐器:吉他、手鼓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师简要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在葡萄架下》的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然后,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在葡萄架下,人们欢乐的场景,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活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民族音乐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葡萄架下》,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在葡萄架下》的歌词和旋律,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在葡萄架下》的歌词和旋律。
难点: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运用音乐表现民族欢乐的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视频等资料;使用乐器,如吉他、手鼓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在葡萄架下》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歌教学:(1)教授歌词: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词的韵律和节奏。
(2)教授旋律: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旋律。
3.实践活动:(1)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比赛。
(2)舞蹈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舞蹈,展示对歌曲的理解。
4.欣赏与讨论:播放其他民族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和舞台表现力。
在葡萄架下课后反思

《在葡萄架下》课后反思
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具有鲜明维吾尔族民歌风味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轻松,全曲采用切分节奏使这首歌曲具有舞蹈性。
歌曲主要描述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里,少先队员来到葡萄架下载歌载舞过队日的情景。
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的方法导入,通过《我们新疆好地方》歌曲MV观看新疆风景导入课堂。
然后给同学们介绍新疆的特色美食美景以及新疆舞蹈特点,通过跟师学习压腕的舞蹈动作为后面的舞蹈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音乐感受大切分节奏,引出铃鼓用铃鼓敲击大切分节奏,让学生充分感受大切分节奏,最后带上歌词用带铃鼓的动作(移颈、压腕)为歌曲伴舞,很好的完成了教学难点。
在最后我除了介绍维吾尔族还给大家介绍其他名族的特色,让大家感受各个名族的独特魅力,使同学们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完成了情感目标。
本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导入时间过长,没有跟琴演唱,在音准上有一些偏差和瑕疵,总的来说还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完善。
郭露平。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作者:李珍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7期【教材分析】歌曲《在葡萄架下》具有鲜明的新疆哈萨克音乐特征,以下滑音、上波音为其主要特色。
歌曲为2/4拍,切分音具有强烈的推动感,使得歌者情不自禁跟随舞蹈。
下滑音也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歌曲常用的装饰音,使歌曲极具特色。
【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在葡萄架下》,了解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常用乐器和音乐特点。
能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人们欢庆丰收的快乐。
2.正确掌握切分音,感受切分音在音乐中的作用。
认知下滑音和上波音等装饰音,并能隋琴掌握它们的演唱方法。
3.能认真听赏歌曲《玛依拉》,体验哈萨克民歌优美动听的韵律。
【教学重点】掌握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
【教学难点】唱好下滑音、上波音等装饰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我们先随着热情的维吾尔族歌曲跳一段吧!(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引导生随乐舞蹈)学生随音乐舞蹈师:上节课我们去美丽的新疆转了一圈,认识了解了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这里居住着大约47个少数民族,除了维吾尔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生:……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呀,新疆还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哈萨克族,今天我们就去那里看一看。
师:我们来看看哈萨克族常用的乐器有哪些?节特根:(图片)琴身长一米左右,类似汉族的古琴和古筝,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库布孜:(图片)外形和琴声与小提琴相似,演奏方式比小提琴复杂,声音细腻、深沉、柔美,富有表现力。
冬不拉:(图片配冬不拉音乐)哈萨克族最常用的乐器要数冬不拉。
它是用弹拨的方式来演奏的,音量不大,但音乐优美。
现在我们听到这段音乐就是由冬不拉演奏的。
二、学习歌曲1.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旋律特点师:我们了解了哈萨克族的民族服饰和常用乐器,下面一起来听听哈萨克族的歌曲吧。
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学生聆听师:你感受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2/4拍......欢快、热情的师: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在音乐响起后都坐不住了,好像是想跟着音乐跳起来,对,这正是新疆歌曲一个特点,热情、欢快,让人听着忍不住想跟着载歌载舞。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在葡萄架下》,了解新疆的民俗风情,能用明亮圆润的声音、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人们欢庆丰收的快乐。
2、能学习模仿基本的新疆舞蹈动作,能自主创编简单的新疆舞蹈和打击乐节奏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教学难点:表演性歌唱。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欢快轻松、富有维吾尔族民歌风味的儿童歌曲,全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里,少先队员来到葡萄园过队日的情景。
充分表达了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快乐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过一个快乐的队日,首先,老师先给大家敲击一段节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节奏以及动作,猜猜我们将要去什么地方?1、看一看播放新疆歌曲《在葡萄架下》片段,老师随音乐敲击节奏。
2、说一说师:对了,今天我们在队日里要去一趟新疆.那哪位同学能够把老师刚才敲击的节奏敲击出来呢?生:(先找一位同学在座位上试试再请他上台用铃鼓拍击,然后请全班同学连续拍击四次。
)师:(出示课件)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这样的节奏型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生:热情欢快。
师:没错。
节奏欢快热烈具有舞蹈动感。
其实啊热情开朗的新疆人还个个能歌善舞呢!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拍击刚才有着浓郁新疆风格的新疆节奏,边编排几个你熟悉的新疆舞蹈动作为音乐伴奏吧!起立(播放《在葡萄架下》伴奏,生拍击节奏并模仿或创编动作)二、学唱新歌1、听一听师:你们的舞蹈啊吸引了一群人。
听,那边葡萄园传来了快乐的歌声,仔细聆听说一说歌曲的给你什么感觉?师:说一说歌曲给你什么感觉?生:2、拍一拍师:你的音乐感受真不错,刚才我们听到来自于新疆一首热烈欢快的《在葡萄架下》,歌曲中出现了很多次我们刚才拍击得节奏,请你用这个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我们来试一试(师播放音乐《在葡萄架下》,生伴奏)3、学一学师:你们的伴奏使歌曲听起来韵味更足了!感觉歌曲中的葡萄园里已经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让我们赶紧来唱一唱这首歌曲加入他们摘葡萄的行列中去吧!师:让我们用“来”这个拟声词跟着老师琴声哼唱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唱歌综合课“在葡萄架下”教学反思
五年级音乐综合课“在葡萄架下”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圆满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设计可谓丰富而充实,一切都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环节通过欣赏、唱歌、舞蹈、节奏练习和小乐器伴奏等让学生逐步学会歌曲,并深入了解哈萨克族歌曲的特点。
教唱歌曲采用了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听琴模唱旋律、听琴跟唱旋律、讲解特殊记号和音符、解决重点难点、听琴跟唱歌词、以及跟着录音唱一唱等方法反复将歌曲熟练,学生很快便学会了歌曲,而且能将歌里的特殊记号和特殊音符准确的表现出来,说明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知是深层次的,而并非只停留在表面。
整堂课的亮点出现在老师示范舞蹈和教学生跳舞的环节,老师在表演完舞蹈以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起了热烈地掌声,课堂气氛既热烈又融洽又和谐,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许,教师的心里也是充盈着幸福和满足。
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吸引,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因此在接下来的节奏练习,乐器伴奏和学跳新疆舞环节,学生都非常积极的配合,就连平时非常调皮的男孩子们也很认真的跟着一起学跳动作,学生和老师都在享受课堂,都沉浸在音乐课堂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之中。
反思整个课堂,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需要改进之处,比如:环节设计还可以更细致,课堂语言还可更精炼,课件还可以做得更精美。
总之,课堂是通往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音乐课堂更是如此,
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更有深度和内涵,体现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让音乐课堂更有魅力,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四方坪小学:罗艳
201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