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选修课 民俗文化
广外各科目本学期通选课调查结果

公关礼仪知识 社会心理学 演唱技巧及唱歌
实验电影赏析
刘晶鑫 实验电影
世界影视音乐鉴赏 刘贝妮 欣赏电影和音乐
4
4
2
2
4
4
3
3
4
3
世界影视音乐欣赏
刘贝妮
讲一些理论,然后观看一 些相关电影的片段
5
5
数码短片创作导学
李宇耀 影视理论以及如何使用相 关软件
3
3
诉讼法案例分析
杨帆 分析民法、刑法案例等
4
4
文科物理学
公关策划实务
郭嫄
在讲讲解,个不人听、课企的业话、考国试家很的 公关策划案例
2
3
公关策划与案例分析 钟育赣 公关知识
2
3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石洪泰 互联网的东西
3
4
流行钢琴与即兴伴奏 蔡常青 钢琴
2
2
欧洲文明史
黄石胜 老师干讲
2
3
汽车概论
石柏军 汽车的一些基本知识
2
4
市场营销管理学
赖磊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案例 分析
粟娟 广告技巧,广告创作
3
3
影视音乐鉴赏
赖菁菁 音乐鉴赏
4
1
中国司法热点与赏析
中国司法案例的介绍还有 老师个人看法的展示
3
3
中外名曲赏析
赖菁菁 中外名曲和一些音乐知识 4
3
中外名曲赏析
蔡妮辰
乐器、乐曲、音乐名家介 绍,音乐电影观看
4
3
Asp动态网站设计 张新猛 Asp基础
3
3
创新的列子,
创新思维开发实战 陈欣 CROSSOVER,如何锻炼创
浅谈学生选修民俗文化课程的意义

浅谈学 生选 修 民俗 文化课程 的意义
⑧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图 书 馆 余 娟 娟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设置成必修
课、 选 修课 两 部分 , 实行 学分 制 。 选 修课 设 计 成 五个 系 列: 新 闻与传 记 、 语 言文 字应 用 、 诗 歌 与散文 、 小说 与戏 剧、 文 化论著 选读 与专题 研讨 。 针 对文 化论 著研读 这一
《 仪礼 ・ 丧服》 郑注 : “ 凡裳 , 前二 三 幅后 四幅也 。 ” 古代布
帛幅 窄 , 只有 二 尺 二 寸 。 七幅, 计五 尺 四寸 。 古 代 的 “ 尺” 短, 即使如 此 , 折 合 成 今 天 的 尺 寸 也 有 四米 多
了。
这段 文字 涵盖 了古 汉语 的基础 知识 、 文 学典籍 、 服
YUW E NJ I AOXUE
I 9 — ' — , }
形 式 就会 不 断 内 化 为 自觉 的 意识 。 民俗 文 化 中 的德 与 礼是 有 现 实 载 体 的 , 最 显 而 易见 的 。 名字 、 避讳 、 语 言、 行为、 节 日等 一 系 列 的 民 俗都 是 礼 与 德 交 互 作 用 的成 果 , 最 容 易 引 导学 生 进行 道 德 实践 。
化, 能够让学生放眼全球 , 领略世界精神财富 , 构建和
谐文 化 ,形成 富有 开放性 和 时代性 的学 习观 。 《 中国 民 俗文化 》 的选文 和链 接加起 来有 近百 篇 , 仅 以第 二单 元 “ 相关 链接 ” 中的《 衣》 为例 加 以说 明 :
l 5 2 l 2 0 1 5 年第 3 期( 总 第3 o 1 期)
中外民俗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进入大学,我选修了“中外民俗”这门课程,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国家的民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拓宽视野,领略世界民俗风采在学习中外民俗课程之前,我对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
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礼仪习俗等,让我感受到了世界民俗的丰富多彩。
1. 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2. 民间艺术:如中国的剪纸、书法、京剧,印度的舞蹈、音乐,非洲的雕刻、面具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3. 礼仪习俗:如中国的礼仪之邦,讲究尊老爱幼、谦逊有礼;西方的握手、拥抱等礼仪,体现了平等、尊重的理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世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更加珍惜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
二、认识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祖国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了文化自信。
1.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我更加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2. 民俗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石。
在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时,我发现自己与祖国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使我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3. 民俗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外民俗课程让我认识到,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文化交流的一些思考:1. 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偏见。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
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饮食起居文化中民俗事项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③日常生活习俗的历史根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发展和传承的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和谐共处、诚实守信等在民俗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领悟并在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三、课时分配
2学分32课时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
总成绩=平时成绩(50%)+课程论文(5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柯玲:《中国民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参考书: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外汉语教育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还能够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优秀教材。
在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既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语言,还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引入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也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同时也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民俗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下将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探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部分外国学生在接触民俗文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十分了解。
一些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授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接触民俗文化知识。
准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准备一些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比如丰富的图片、视频等,以便更生动地引入民俗文化知识。
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民俗文化知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可以更生动地引入民俗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民俗》课程设置与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民俗》课程设置与思考
在《中国民俗》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应该注重将文化传统与学
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其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课程内容。
最后,应
该注重情境教学法,重视课堂体验。
具体地讲,作为入门级别的《中国民俗》课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通
过课堂讲解和听取学生的看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活动。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还可以介绍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杂技、舞狮、舞龙等。
课程设置的
重点是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其次,课程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更加熟悉的节日和民俗活动。
例如,如果课程的对象是来中国交换的留学生,可以首先介绍他们可能不太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带领他们参加亲身体验,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课程的对象是外国友人,
可以简要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活动,以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最后,要注重情境教学法,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课堂体验。
除了在讲课中提供生
动有趣的画面、音频和视频以外,还可以利用沉浸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民俗》课程的设置,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
性和实用性,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重视情景教学法,以提高课堂体验。
通过合理的课
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为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编号: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3、课程学时:总学时724、学分:5、修读对象:旅游管理专业6、大纲执笔人:彭红碧7、大纲审定单位:8、修订时间: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儿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了解、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基本要求(一)旅游概述1.了解旅游的属性、旅游组织。
2.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3.理解旅游的特点。
4.掌握旅游的类型。
(二)旅游简史1.了解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旅游的特点。
2.了解中国旅游历史的沿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
3.理解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理解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业的特点和作用。
3.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
4.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
5.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四)旅游业的构成1.了解旅游商场的作用。
2.了解旅游娱乐的作用。
3.理解旅行社质量保证。
4.理解旅游者对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
5.理解旅游景区(点)的概述和等级情况。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学时:30 编写执笔人: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
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列举这堂课播放过的民俗纪录片;在此基础上简要谈谈对民俗纪录片的看法。
1.《远方的家》之《边疆行》第33集独龙江在路上
2. 《世界遗产在中国》第12集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一座有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
3.《敦煌》主要介绍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4.台湾纪录片《无米乐》纪录了台湾的大米仓之一—台南县后壁乡的几位老稻农的劳动与生活。
5.《蔚蓝的故乡经典纪实》赫哲族的鱼皮衣
6. 奇台县与吉木萨尔县之间大泉塔塔尔族乡
7.《远方的家》之《边疆行》第23集走访神秘佤乡沧源
8.热贡藏乡“六月会”表现了藏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美德。
其中以苏乎日、四和吉、年都乎村的六月会最古老,规模也最大。
9.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
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10.闽南地区两公婆早出晚归地作业。
11.田壮壮导演的《茶马古道》中国的云南省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马帮就像今日的汽车,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
“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
12.马木都说陶瓷收藏:陶瓷的收藏与辨伪,通常使用目鉴
一、民俗记录片较之文字记载更为形象生动,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面对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人们,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和文字记载相比,民俗纪录片真正再现了民俗原型和民俗现场,信息具体、完整、全面、立体、连续、本真。
这远远好于文字记载的抽象概括性,更容易让人理解事物背后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底蕴,感受文化的变迁。
民俗纪录片利于一些值得发扬的、珍贵的民间习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间进行广泛传播,让他们也共同参与这些民俗的传播与传承,这样可谓无限地扩大了传承的力量和范围。
同时,民俗纪录片对当代民俗文化的记载能为明天留下珍贵的史料,为后来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视性资料。
二、要正确看待、运用民俗纪录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
如今,民俗文化的传承备受关注,这使得民俗纪录片大行其道,难免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录片。
然而,对于民俗纪录片来说,不能一哄而上、没有主次、杂乱
无章。
因此,针对现实情况,如何创作出既饱含艺术审美价值,又拥有学术水平的、高质量的、专业的民俗记录是最重要的。
这就需要民俗学或人类学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到民俗纪录片的制作当中,联合影视传媒界精英,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传播手段,用高水准的作品让社会大众了解民俗,唤起他们对民俗的热爱,进而呼吁全社会都投入到民俗传承与保护的事业当中来。
纪录片的拍摄要做到务实、规范,不能为了哗众取众而妄加想象,失去本真。
拍摄者对真实性的艺术化要适度把握,切忌打着“大胆想象”的艺术帽子,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时,民俗纪录片要在立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能够表现出高于事物本身的深层意味,启人深思。
二、描述家乡的某一项民俗事项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乞巧节”。
泉州人尊称织女为“七娘妈”。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
”泉州民间过七夕的重点不在于乞巧,而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
泉州人过七夕十分隆重。
七夕中午,百姓敬祀“七娘妈”。
人们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粿”、七色“甘味”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七娘轿”),内设七个座位的纸亭(“七娘亭”)一座。
祭拜结束后将“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焚化。
每年七夕前几天,我妈就着手准备这些东西了,很忙乱。
而七夕这天,我们那里的工厂基本都放假。
我个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捏“糖粿”和焚化“七娘妈亭”。
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制作糖粿,用手捏压使之两面向内略凹,好似人脸上的笑靥(俗称“酒窟”)。
意思是祝愿织女在与牛郎相会时笑容满脸、甜甜蜜蜜。
我特别享受一家人围着捏“糖粿”的时候。
“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七娘妈亭”上的泥偶制作精美,如果“掷杯”“七娘妈”允许的话,泥偶就可以不烧掉,可以留下来给我们玩。
泉州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要拜“七娘妈”为“契母”(即“义母”)之俗,称“新契”;至孩子16岁那年的七夕,即解除契约,称“洗契”,表示脱离了这种义母、义子的关系。
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最为热闹,孩子家要以“糖粿”或寿包、米龟、碱粽、碗糕等馈赠亲戚及邻居。
孩子16岁的那年,那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七夕这一天,未满十六岁(包括十六岁)的小孩都要像春节一样穿新衣服,小孩子都很喜欢过七夕。
成因:
1、闽南地区宗教氛围浓厚,而“七娘生”是七夕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化,闽南百姓在七夕这天对“七娘妈”祈祷。
2、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3、闽南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民间习俗长久流传不衰。
特点:1.繁杂丰富 2.独特:不是过成“东方请人节”而是拜“儿童保护神” 3. 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食物、物品极具特色 4.热闹,带有一定的娱乐性
存在问题:
1. 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闽南地区各个区域过七夕的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习俗在城市里大多被简化或者被遗忘,只有大部分农村的人依旧按照这些习俗来过年。
3.该习俗繁杂,并且很容易造成浪费,如祭祀用的胭脂花粉再没有其他用处了;也会污染环境,如焚化“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
功能:
1.寄托妇女对孩子的希望
2.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3.娱乐功能:人们通过参与七夕活动,使其社会生活和心里本能得到调剂
保护、发展:
1.利用闽南文化的娱乐性,举办一些活动,比如“亲子乐”扎糊“七娘亭”等
2.拍摄闽南七夕的民俗纪录片
3.政府加强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
文献:
1.刘燕凌《闽南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长春大学学报,第20卷,第9期,2010年9月
2.林再复《闽南人》
3.《闽南乡土民俗》,石奕龙,余光弘主编,200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六节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