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的中医诊疗策略

合集下载

口腔溃疡的中医诊疗策略培训课件

口腔溃疡的中医诊疗策略培训课件
味甘、微辛、性凉,入肝、心、脾经 ; 可止血、化瘀、利尿
主要含有黄酮类,抗炎、抑制免疫细胞、 促进凝血等作用
石菖蒲
01 《 石 室 秘 录 》 : “ 口 舌 生 疮 … 乃 心 火 郁 热…用黄连三钱,菖蒲一钱…此方不奇在 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
02 味辛、苦,性温,入心、胃经;可化湿开 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养阴生肌散 雄黄、石膏(生)、青黛、龙胆、 蒲黄(生)、黄柏、薄荷、甘草 (粉)、儿茶、冰片
复方集锦
01 吹喉散:(《奇效良方》) 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
02
蒲黄、盆硝、青黛、薄荷汁 上入瓷罐内,以慢火熬令干,研细,每用一字或半钱 掺于口内,良久出涎,吐之。
03
硼砂散(《奇效良方》) 硼砂、青黛、龙脑、石膏(各等分)上研极细,每用 少许,临卧敷口中。
黄连——石菖蒲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菖蒲引心经,配 伍泻心火,愈口疮。 《石室秘录》:口舌生疮,又不可如是治 之,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症。 法用黄连二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 而愈,神方也。
黄柏——砂仁 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 入肾,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 归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治虚火 上冲之口疮
《诸病源候论》: “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 令口舌生疮也。”
《证治准绳》: “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 则口舌生疮。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 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
从上焦治-清心火
代表方 导赤散合泻心汤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 黄、木通、 生甘草梢、竹叶 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 黄连、黄芩 黄连阿胶汤
从三焦诊治口疮的原则: “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 所致,当分别而治之。”

古中医如何治疗口疮?

古中医如何治疗口疮?

古中医如何治疗口疮?口疮是困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口腔疾病,看似这种疾病微不足道,但严重者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口疮的呢?大家不妨来了解一下!症状表现《诸病源候论》曰:夫伤寒,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以其表里俱热,热不已,毒气熏上焦故也。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

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

临床症状:口腔溃疡,牙周肿痛,口臭口干且渴,大便干燥,脉沉数,舌质红,苔淡黄少津。

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病机:口腔溃疡在中医辨证上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本案患者还见有牙周肿痛,口臭,口干且渴,大便干燥,数日未行,脉沉数,舌质红,苔淡黄。

此证属于胃阴不足,蕴热上灼而致。

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口干唇燥,泛恶纳杲,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呕恶;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暑热烦渴,气液受伤。

方剂:竹叶石膏汤加减治法:益气生津,清热解毒方药:淡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0g 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半夏6克山栀子10克连翘10克银花15克莲心10克炙甘草6克方义: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

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莲心清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知母清热滋阴。

六碗水煮成两碗,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

如何预防老话说得好“治病不如防病”,所以治疗疾病不如预防疾病。

预防口腔溃疡往往和我们的饮食起居习惯有很大关系,那么,如何预防口腔溃疡呢?1.注意口腔卫生,尽量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中药调理口腔溃疡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中药调理口腔溃疡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中药调理口腔溃疡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和疼痛。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口腔溃疡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药调理口腔溃疡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一、适应症中药调理口腔溃疡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口腔溃疡属于热毒病疮型: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调理口腔溃疡。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芪等,常见于中药处方中。

2. 口腔溃疡伴有湿热内蕴:中药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消除湿热内蕴对口腔溃疡的影响。

草果、茵陈等中药常被用于治疗此类症状。

3. 口腔溃疡伴有阴虚火旺:中药可以滋阴清热,平衡阴阳,调理口腔溃疡。

生地黄、天冬等中药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使用说明中药调理口腔溃疡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说明,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根据自身症状,选择适合的中药。

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药方的准确性和疗效。

2. 控制用药剂量: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体弱者用药剂量更低,而体强者则可以适当提高剂量。

3. 合理的用药方法:中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使用。

饮水煎服、冲剂、口服丸剂等均为常见的用药方式。

根据个人喜好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

4. 用药时间的控制:使用中药调理口腔溃疡时,需要控制好用药的时间。

一般来说,中药的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5. 注意饮食调理:在使用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辛辣刺激、酸甜刺激等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6. 随时监测疗效:使用中药调理口腔溃疡后应随时注意疗效的观察。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中药调理口腔溃疡适应症主要包括热毒病疮型、湿热内蕴和阴虚火旺等情况。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控制用药剂量、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并注意饮食调理和监测疗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口腔溃疡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患者。

一、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口疮(TCD编码:BRK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性溃疡(ICD-10编码:K12.002)。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ICD-10编码:K12.0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胃火炽盛证心脾积热证脾虚湿热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氏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沉、免疫功能、口腔黏膜病理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胃火炽盛证: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方法,简单实用,建议收藏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方法,简单实用,建议收藏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方法,简单实用,建议收藏
口 / 腔 / 溃 / 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人可能都被口腔溃疡折磨过,这种病在西医看来是免疫力下降或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又或者是缺乏维生素所导致,对应的治疗是消炎加止痛,但其效果时好时坏,而且容易反反复复。

这时不妨了解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方法,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有特效的方法,快速治疗,简单实用,建议收藏。

传统方法
中医讲的“口疮”就包含口腔溃疡,主要是由于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

所以对应的治疗思路也是清热泻火,滋阴清火和健脾温中等方式治疗,但是效果较慢,远达不到患者的预期。

俞老特效方法
治疗口腔溃疡有特效方法,第一种是特效穴位治疗口腔溃疡,第二种是特效药方,两种方法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特效穴位:地仓穴、下关穴、颊车穴、合谷穴,这四个穴位组成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穴组。

方法:有条件的可以针灸,怕针的可以艾灸,艾灸5-10分钟。

特效药方:由玉竹、砂仁、生地、天冬四味药组成,用水煎服,治疗口腔溃疡有特效。

END。

中医辨治慢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治慢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治慢性口腔溃疡2006-06-09 19:55 【大中小】【我要纠错】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

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

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

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

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

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口疮临床见证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

临床辨治体会如下:一、心脾蕴热证主要表现为舌尖、舌边、舌面,或齿龈,或两颊部口疮反复发作,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红肿热痛,口苦口臭,心烦燥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弦滑。

证属心脾热盛,肌腐生疮。

治宜清热泻火,生肌疗疮。

方用自拟泻心疗疮汤:黄芩15g,黄连5g,大黄10g,赤白芍各15g,莲子心3g,生甘草5g,虎杖15g,炒栀子10g.病案举例:何某某,男,32岁,2002年10月16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口疮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口剧痛不能进食。

症见舌尖及上下口唇黏膜有芝麻大小如绿豆大溃疡3个,灼热剧痛,不敢进食,口苦口臭,大便3日未行,小便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口腔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口腔内疾病,它的发生率在人群中相当普遍。

因其易于引起疼痛、刺激食欲的减退、避免正常饮食,甚至可能影响生活常态,给病人带来了诸多困扰和不良体验。

传统上,口腔溃疡的根本疗法是多休息、注意口腔卫生和调节饮食,但这对于细菌感染或瘤疮等明确的病因来说显然是不足的。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口腔溃疡是因为气血不畅或阴阳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对中药的各种配方进行复杂的组合和提炼,在给予病人口服或外用药物时,可以达到去湿、活血、止痛,促进口腔和胃肠道的修复和恢复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一项有代表性的研究表明,中药有很好的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且没有副作用。

星星草中含有多种植物生物碱、四烯三酮等成分,可以有效地改善口腔疼痛和刺激,有效的帮助口腔和舌头获得舒适。

苏叶草素是苏叶多糖分离根茎提取物中的一种物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口腔细胞生长,使有口腔溃疡的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人参皂苷Rb1和Rg1确切地发挥了抗炎作用,并通过加强血液循环促进口腔细胞的自愈和再生。

基于以上成分,可以有效的治疗口腔溃疡。

另一项研究通过比较中西药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发现,口服枸杞子制剂的疗效相对比较明显且没有副作用,其治疗能力非常让人满意。

中药治疗口腔溃疡,需要注意药物的数量和配方。

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中,中医的配伍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中医安全有效、治愈口腔溃疡的基础。

建议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中医的检查和治疗,以了解如何使用中药调理口腔健康。

总体而言,中药治疗口腔溃疡是具有独特优势的一种治疗方法,既有效又无副作用。

另外,口腔溃疡的治疗除了传统的多休息、注意卫生和调节饮食,还应该采用系统综合的治疗方式,以达到尽快的康复效果。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疼痛性、复发性、自限性等特征,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

ROU可能与局部创伤、压力、饮食、药物、激素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原因仍在研究当中。

口腔溃疡,《黄帝内经》首称“口疮”历代医著中又称为“口疳”“口舌生疮”“口糜”“口破”,古代医家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众多,大致从火热致病、寒邪致病、脾气凝滞、肾虚气虚、上盛下虚等方面讨论。

一、辨证论治,全身治疗1.心火上炎型证候特征有:溃疡以舌为主,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可伴有心烦,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宜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用导赤散合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三才封髓丹(去人参,加桔梗、防风、连翘)。

2.脾胃伏火型溃疡以两颊及唇为主,疮面覆黄苔,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伴有口臭,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脘痞胸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宜清热泻火、凉血通便,可用清胃散、凉隔散、玉女煎、竹叶石膏汤。

3.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舌苔黄,脉弦数。

宜清肝泻火、理气凉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等。

4.阴虚火旺型溃疡色鲜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伴有腰膝疼痛,遗精盗汗,舌红少苔。

宜滋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加玄参。

5.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畏寒怕冷,腹部冷痛,服凉药反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

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芪健脾汤、八珍参汤加减等。

二、局部用药,内外联治常用中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双黄连粉、养阴生肌散;草珊瑚、青黛涂抹溃疡面;吴茱萸、丁香、细辛醋调外敷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诊断
胃火炽盛证:溃疡形状不规则,基底色黄平坦,周围充血 发红水肿,口渴思冷,大便干结;口热口臭,牙龈红肿出血,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洪或弦数。

心脾积热证:溃疡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可由小米粒到 绿豆或黄豆大小,溃疡数目不多,可融合成片,周围可红肿 高起,中央凹陷。局部灼热疼痛,口渴;心烦失眠,焦虑不 安,便干尿赤。舌质舌尖偏红而干,苔黄腻,脉弦细数。
特色疗法

局部用药:

酌情使用锡类散、养阴升肌散、冰硼散、口腔溃疡散、西 黄柏、五倍子、青黛、儿茶、冰片研末涂敷或喷洒患处,
瓜霜等外喷溃疡面,每日2-3次。

每日2-3次。

穴位贴敷:

用吴茱萸研粉,适量加鸡蛋清或醋调成稠膏状,双侧足底
心涌泉穴,固定,每晚睡前一次,翌日晨起去除。
健康指导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建议使用含有清热解毒, 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清淡饮食为主,多食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粘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 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疾病诊断
病史规律



复发性:至少2次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史 自限性 周期性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溃疡呈单个或数个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规律; 溃疡发生部位多见于非角化黏膜;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表面 有黄色假膜; 轻型溃疡:直径约2-5mm; 口炎型(疱疹样)溃疡:直径稍小,可出现十余个至数十个 散在分布的小溃疡; 重型(腺周口疮)溃疡:可深达黏膜下层,常单发,直径大 于5mm,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溃疡疼痛明显。
重型阿弗他溃疡 坏死性涎腺组织化生 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 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

恶性溃疡

口腔癌性溃疡 淋巴瘤 慢性白血病

系统疾病相关性溃疡

血小板较少性紫癜 白塞氏病 克罗恩病
张媛媛,林梅.慢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和临床鉴别诊断.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14,31:50-52.
二、治疗方法
从中焦治——治胃
代表方
清胃散(《脾胃论》)
•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六分(如 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升麻一钱
清胃泻火汤
• 连翘、桔梗、黄连、黄芩、栀子、干葛、元参 、升麻、生地、
薄荷、甘草
•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 也,治当以清胃泻火汤主之,此正治之法也。”
中焦—脾
病机关键:脾经积热,挟湿上攻 脾气(阳)不足,土不伏火

《证治准绳》:“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
亦生疮者,尤多。”

《丹溪心法》:“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
无制,用理中汤。”
《奇效良方》:“夫口者,足太阴之经,脾之所主,五味之所入也。…… 口疮者,脾气凝滞,风热加之而然。医疗之法,各随其所因以治之。” 《万病回春· 卷五· 口舌》:“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灵枢》: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口舌为心脾外候。”
《素问》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证治准绳》:“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 《寿世保元》 :“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 血,而作口舌生疮者....一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脾虚湿热证:口疮常见于口唇、舌下及咽部,其滋水淋淋, 反复发作;口苦咽痛,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胃脘堵闷, 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舌质红,舌体胖,舌苔黄腻或白腻, 脉濡细。

证候诊断
阴虚火旺证:溃疡大小不等,多为米粒大小,渗出少,基 底平,数目少1-3个,色淡稍红,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心 烦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 面色潮红,唇红干。舌质偏红,苔薄黄而干,脉沉细数。
脾虚湿热证 治法:健脾益气,清化湿热。 选方: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物:生甘草、太子参、黄连、黄芩、清半夏、生姜、土茯苓、白花蛇 舌草、苦参、升麻、白芷等。
选方用药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选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用药: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赤芍、茯苓、石斛、知 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地骨皮、白及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炎清颗粒等。 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收肌敛疮。 选方: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 甘草、升麻、柴胡等。 属气阴两虚证者,用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门冬、天 门冬、玉竹、生地、百合、石斛、白及等。 中成药:人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病机关键:胃热上扰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若经络否涩,气血壅滞,则生于热, 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
于口舌,故生疮久不瘥也。”
中焦—胃
证候特征
病较急,病灶多,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
牙龈肿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
从火治,当分实火虚火
明药性,参合辨证辨病 重外治,提倡内外联用
3
4
一、辨脏腑,宜从三焦定位
辨脏腑,宜从三焦定位
薛己《口齿类要· 口疮》作为我国第一部口腔疾病
的专著,提出从三焦诊治口疮的原则:“口疮,上
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
分别而治之。”可资临床参考。
上焦
病机关键:心火上炎
口腔溃疡的中医诊疗策略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内容提要
1


2
治疗方法
疗效评价
3 4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 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6年)。
疾病诊断

注: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评价标准

溃疡局部评价标准

显效:平均溃疡期缩短,且疼痛指数减小。 有效:平均溃疡期缩短或疼痛指数减小。 无效:平均溃疡期缩无改变,且疼痛指数无改变。
评价方法

初诊诊断与评价

在初诊时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病机关键:肝经郁热
证候特征
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 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 舌苔黄,脉弦数。
下焦——肾
病机关键:阴虚火旺 阳虚火浮
《内经》“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寿世保元》:“如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
口疮者,下焦阴火也。……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
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
下焦——肾
证候特征
阴虚火旺
• 溃疡色鲜红,数量多,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 热,腰膝酸痛,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火浮
• 口舌生疮,疮面色淡,周围不红,久治不愈,伴下肢不温, 上半身怕热,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尿频清长,或夜尿多, 舌淡,脉沉细。

心脾两虚证:溃疡数目少,食少纳呆,周围轻度水肿,疮 色暗红或暗淡呈灰白色,发作时间较长,愈合缓慢,大便溏 或先便后溏;神疲懒言,心悸怔忡,面色无华,口淡乏味。 舌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鉴别诊断

感染性溃疡


免疫性/血管炎性溃疡

口腔单纯性疱疹 口腔结核 梅毒
二、从火治,当分实火虚火
立论依据
《素问· 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诸病源候论》:“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仁斋直指方· 卷二十一》:“唇舌焦燥,口破生疮者,盖心脾受热所致也。” 《证治准绳》:“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脾脉 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
上焦
证候特征
口疮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舌面疼痛,心烦, 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中焦
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
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 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性溃疡。
中焦—胃
针灸疗法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
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至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 针5至10分钟。

耳穴: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
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 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 次,双耳交替使用。
从中焦治——治胃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
连翘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 宋·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唇舌焦燥,口破生疮,盖心脾受热所致 也,水浸黄连重汤顿而饮之;大渴少饮,竹叶石膏汤。”


主要症状:口腔溃疡,自发疼痛,激惹疼痛。 次要症状:心烦失眠,口热口干,尿黄便干,或大便 粘滞不爽。 诊查(望诊):口腔粘膜溃疡局部红肿,溃疡表面渗 出或有假膜形成,边缘整齐,基底平坦,形态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