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全

第一节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1.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2.文学史研究3.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第二节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源流:“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第三阶段:90年代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胡风集团案”•“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运动新时期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通俗文艺等思潮,并以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文化批评思潮穿插其间,在理论的带动下,构成了一幅纵横交叉、互为补充、相互阐发的全景性的文学思潮图第一编27年的文学(1949-1976)前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五四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最初的使用,具有这样的含义: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的时期的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当代文学”概念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第三。
“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时期。
第一章27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第一节27年文学的背景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1、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为主,进入50年代后,成为中国大陆文学的“惟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其指南。
2、右翼文学国民党官办文学,张道藩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朱光潜、沈从文等,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强调文学要“冷静”、“超然”,要远离政治。
现当代文学期末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资料考试题型:填空20%,简答30%,论述30%,诗歌赏析20%考点:一、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小说):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冯至《敌后武工队》,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宗谱《红豆》(注意作品选小字部分作者生平、作品、成就)二、诗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闻捷三、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文学史P212~P220+作品选小字)四、戏剧:《茶馆》(课件)、革命样板戏(文学史P236)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PPT+文学史)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当代文学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60多年以及由此而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作为完整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
时间概念、地域上、社会演变角度、文学自身演变发展。
三、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时间:1949.7.2-7.19(北平)(3)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副主席:矛盾、周扬。
(4)会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主席:矛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
(5)第一次文代会奠定了共和国文学的基本体制和格局。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文学发展与历史背景: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建设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作家与作品:熟悉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柔石、叶紫、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重要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如白话文运动、左翼文学、现代派诗歌、朦胧诗、先锋小说等,掌握其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点,包括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胡风的现实批判主义等。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互动关系,如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等。
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 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它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变化和精神面貌都得以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和传承。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可以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现当代文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并进行自我创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第一部分:鲁迅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2、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3、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尼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离婚---》。
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旧事重提---》为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6、《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
7、四铭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主人公。
8、从1918年到1925年,七年间鲁迅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彷徨-》。
二、单项选择题1、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D)。
A、《呐喊》B、《坟》C、《野草》D、《热风》2、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是(B)。
A、《野草》B、《自言自语》C、《过客》D、《朝花夕拾》3、欺负阿Q的人不少,而阿Q真正敢动手欺负的只有弱小的女子(B)。
A、赵司晨的妹子B、小尼姑C、邹七嫂的女儿D、吴妈4、10、《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D)。
A、很凶的女人B、老悍妇C、恶毒的女人D、老傻瓜5、“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冰心的天真纯情,而以伤感愤激著称的小说家,除郁达夫之外,还有(B)。
A、废名B、庐隐C、芦焚D、苏青三、多项选择题1、鲁迅既是现代杂文之父,又开创了现代散文“独语风”和“闲话风”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
在鲁迅的前期创作中,他的杂文集主要有(BC)A、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感情和对人生进行哲理思考的《野草》B、包括27篇“随感录”在内的风格热烈的《热风》C、收有早期在日本写作的长篇论文的思想深刻的《坟》D、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特点又包蕴着中年人思考的《朝花夕拾》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D)。
大二期末现当代文学复习要点

当代文学复习要点一、伤痕文学: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潮流,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这一文学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伤痕文学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二、反思文学: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创作潮流。
三、改革文学的第一篇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四、新写实小说的概念、创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1、概念: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2、创作特点:1)情感的零度写作;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3)消解人物性格;4)心理化的“真实”3、代表作、作品:刘震云《一地红毛》;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和方方《风景》是标志。
(1987)五、第三代诗人群(新生代诗群)有什么创作特点。
(1)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2)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
六、朦胧诗: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年青诗人写的,思想不显露,感情比较隐秘,具象鲜明,具有整体朦胧美的诗。
七、三个崛起: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号称三个崛起。
八、探索戏剧有何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作家。
这些作品有何影响。
1、创作特点:形式革新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2、代表作品、作家:1)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2)黎锦云《狗儿爷涅槃》3)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4)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5)刘树纲《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6)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7)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3、影响:1)在艺术观念上,戏剧摆脱了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2)突破五四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1、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分析如:徐志摩。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在20年代的文坛上,以一种飘逸灵动、潇洒优美的风格,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徐志摩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流传最广的作品《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旧地重游、很短暂逗留后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富有绘画美。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富有音乐美。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2、谈谈巴金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异同。
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的时间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标志是《憩园》、《寒夜》等小说的问世。
巴金前期的创作如《家》、《春》、《秋》、《灭亡》、《新生》等小说可以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其作品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与青年进行沟通,坦率而热情,特别能唤起青年一代的共鸣,总体来说激情有余而理性审视的力度稍嫌不足。
40年代巴金迎来了他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期,写下了《憩园》、《寒夜》等作品,艺术风格发生转变。
巴金后期小说代表作《寒夜》取材于平凡人的生活,巴金开始写社会重压之下人们生命的萎缩。
由热情的抒写到冷静的写实;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在心理刻画上,后期改变了《家》中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其内心矛盾为主。
后期巴金的创作更加深沉、圆熟,在艺术技巧上要高于前期。
3、请简要分析沈从文在书写城市与湘西世界时的两套笔墨。
①一套笔墨写他的“湘西世界”,描写他故乡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陶醉于故乡的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他以乡下人自居,边地湘西那种自然淳朴的人生样式是他的理想世界。
如《边城》《萧萧》《三三》《柏子》等小说反映出的那样,即使是野蛮落后的习俗在沈从文的笔下也充满审美、赞赏的可能,不愿加入批判的含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②另一套笔墨是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时表现出的尖刻的讽刺。
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
当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来观察都市和知识分子时,他发现的是虚伪,是矫揉造作,是扭曲了的人性,这一系列作品在沈从文的精美神圣的“湘西世界”面前只有陪衬的意义4、简要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5、如何理解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民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无尊严的奴隶生活记录,是旧中国下层民众生活现实和精神现状的浓缩。
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
阿Q不幸的自卑以变形的自尊形式反映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和国民性的入木写照,画出了国民的灵魂和嘴脸。
(“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阿Q 是国民性批判的一面镜子,小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
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凝聚着国民性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此刻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从物质到精神戕害的严重性,使人痛切感受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
阿Q的三个特征:贫(无产者)、愚(思想落后)、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无奈到无赖——精神胜利法——对其根源的思考——对国民性的思考和批判。
阿Q内心的自我崇拜与客观的卑小地位构成了阿Q一连串的悲剧,阿Q身上具有一层荒诞色彩,从哲学的层面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与孤独,彼此间的不能理解。
6、试论述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市民世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三类形象来构成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
A.“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现得最为深刻和成功的形象。
这类形象的特点是: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只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乡下人”。
这里所说的城里人/乡下人,不是他们的户籍概念,而是表明他们身上的文化符号。
城市和乡村,从理论上说代表着现代和保守,所以有的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的文化本性并没有城市化,也就是说并没有接受城市里的现代观念的影响,而固执地延续着乡土中国的传统观念。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保守而闭塞。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对于新派人物的描写,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着对西方文明包括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作者对这类形象的描写,采用的是漫画化,讽刺。
因此,对于这类形象作者的讽刺意味十分浓重。
C.“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等。
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这个形象系列中,同样也贯穿了作者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
7、谈谈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体现的生命哲学。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代表作之一,先锋小说惯常于采用与传统反叛的方式,一般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较远,而《活着》却开始向传统回归。
尽管如此,余华仍无法忘怀他惯常的写作方式,用极端的对苦难的展示来贴近人物的心灵。
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能看到作者对苦难的理解以及他所认同的生存哲学。
首先,现实苦难的承受者。
余华的《活着》出现了多次的死亡场面,在这些场面中采用详写与略写相结合,多个亲人都死了,都离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而去了。
他们每一个人的死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从这些死亡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脆弱,折射了生命的本质。
在这里,我们并不重点讨论这一连串死亡的偶然性,我们重点看一下福贵在极端的命运面前的反应。
无疑,福贵是诸多苦难的生命载体,作家将人类所具有的大多数的苦难都聚集于他一身。
福贵作为一系列死亡事件的“受害者”,随时等待着命运的调遣。
如果说爹是由于他的吃喝嫖赌气死的,如果能早拿到治病的药娘就可免于一死,那么接下来的几位亲人的死亡就非他的能力所能挽救的了。
儿子是被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也是被医生夺去了生命,可那外孙呢?谁会想到他会被活活撑死?接下来就要等待自己的死亡。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似乎总有一种宿命感在笼罩着他,他在命运面前总是那么不由自主,无能为力。
苦难犹如一个巨大的魔咒始终束缚着他,只要他活着,他就永远要面对死亡,就要永远地承受这一切。
承担这现实的苦难似乎是他永远无法回避的宿命。
其次,活着的理由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目睹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遭受了生命中如此沉重的打击之后,福贵是怎么活下去的呢?对此,作者这样解释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样的生命哲学,是在本质上关怀生命,他敲醒人们的警钟,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离开了活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默默地忍受,忍受一切的不幸,最后生活终究会归于平淡,平淡得可以让他依然坐在田间爽朗地谈论过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活上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想到去自杀,这种如此轻视生命的行为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