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

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地下防水是地下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建筑物或地下结构免受地下水的侵蚀和渗透。
为了确保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细部构造措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
1.地下墙体防水地下墙体防水是地下工程中最常见的防水措施之一、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到地下室的墙体内部,可以采用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地下墙体外侧可涂刷防水涂料,如聚氨酯涂料、环氧涂料等,形成一层防水膜。
-在墙体内部设置排水层,以便将墙体内部的水分及时排除。
-在墙体外侧设置排水板,用于分散地下水压力,减少墙体的渗透压。
-在地下墙体与地下室地板的交界处,可以设置防水挡水带,增强防水效果。
2.地下室地板防水地下室地板防水也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地下室内部不受地下水的渗透,可以采取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地下室地板内部设置防水层,一般使用聚乙烯防水膜、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
-在地下室地板与地下墙体的交界处,设置挡水带或挤压胶带,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分渗入。
3.地下室顶板防水地下室顶板防水通常采用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地下室顶板上设置防水层,一般使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涂料等。
-防止渗漏点,如电缆穿越处、管道穿越处等,需要设置密封胶带或密封胶条,保证防水效果。
4.基坑防水在开挖地下基坑时,为了防止地下水涌入基坑造成工程进展受阻,需要采取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基坑周边设置围护结构,可以采用钢板桩或水泥桩等,形成一定的封闭空间。
-在基坑内部喷涂防水剂,形成一层防水膜,防止地下水渗透。
-设置排水系统,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设施,将基坑内的积水排出。
总结起来,地下防水的细部构造措施包括墙体防水、地板防水、顶板防水和基坑防水等。
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水层材料、密封胶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024.1.29-[国企]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构造做法+BIM三维图
![2024.1.29-[国企]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构造做法+BIM三维图](https://img.taocdn.com/s3/m/167c46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4.png)
1、侧排地漏的安装平外墙装饰面,管口岀水处低于露、阳台、屋面装 饰面层 10mm。地漏周围 500mm 范围内地面向地漏方向 5%坡度找坡。侧排地 漏四周增加防水附加层。
2、屋面外露竖向水落管每节不少于一个管卡,且安装牢固;管卡间距 为 900~1500mm。水落管内径应不小于 75mm,距墙应不小于 20mm,排水口距 水簸箕宜为 150-200mm;管卡应设在靠近水落管接头处、弯头处。
1、地下室穿墙螺杆宜采用三段式止水螺杆。 2、防水施工前须剔除塑料垫块。 3、浇水湿润清除孔内杂物,周边浇水湿润。 4、用防水砂浆封堵内外侧螺杆孔凹槽并压实抹平。 5、防水构造如下图 2 所示。
1
图 2 止水螺杆处防水细部做法图 1、“L”、“Z”、“T”、“十”等异形止水钢板均需提前在场外预制 加工。 2、止水钢板焊接采用双面满焊,焊缝要饱满。 3、防水构造如图 3 所示。
图 7 卫生间侧立面防水节点图
5
1、套管周圈须满焊 100 长 2mm 厚的翼环。 2、防水附加层须向迎水面外延 250mm。 3、套管须内高外地,向外 1%坡度设置。
图 8 穿墙管防水节点图 1、预留洞口严禁用砌块砂浆封堵,须用高一标高微膨胀防水混凝土封 堵。 2、须将预留洞口凿出斜口,利用止水螺杆将模板固定,利用投料口进 行砼浇筑。 3、砼强度达 75%后剔除料口与墙齐平,抹灰收口。在迎水面粘贴防水卷 材,卷材须向洞口周边各外延 50mm。
11
图 17 上人屋面通气管出屋面做法图
12
图 12 不等高屋面变形缝做法图
8
1、水落口杯上口的标高必须设在最低处,屋面直式水落口周围半径 500mm 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 5%,防水层和附加层伸入水落口杯内部不小于 50mm,并应粘接牢固。水落口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宽 20mm、深 20mm 凹槽, 嵌密封材料。
与防水施工有关的规范解读

7、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
大于25℃,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0℃,温降梯度不得大于3℃/d,
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见图4.1-7。
图4.1-7 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养护
大体积砼温控制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降温法,在砼施工前 布冷水管,通过循环冷却水 降温,从砼内部进行温度控 制;另一种是保温法,砼浇 筑成型后,通过保温材料、 碘钨灯或定时喷浇热水、蓄 存热水等方法,提高砼表面 及四周散热面的温度,从结 构物的外部进行温度控制。
(2)底板卷材防水层上的细石砼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侧墙卷材防水层宜采用软质保护材料或铺抹20mm厚1; 2.5水泥砂浆层。 15、防水涂料应分层刷涂或喷涂,涂层应均匀,不得漏刷漏 涂;接槎宽度不应小于l00mm。见图4.1-12。
防水涂料施工 时需要根据厚 度要求分层刷 涂或喷涂,涂 层厚度要均匀, 不得漏刷漏涂; 接缝涂刷宽度 不小于l00mm。
地下 防水 工程
细部构造防水 特殊施工法结构防水
4.1-14。
金属板的拼接及金 属板与工程结构的 锚固件连接应采用 焊接。
钢筋焊牢,也可在金属防水层上焊接一定数量的锚固件。见图
4.1-14。
金属板的拼接 及金属板与工 程结构的锚固 件连接应采用 焊接。
图4.1-14 内侧金属板防水层
19、主体结构外侧设置金属防水层时,金属板应焊在混凝土
结构的预埋件工。金属板经焊缝检查合格后,应将其与结构
间的空隙用水泥砂浆灌实。见图4.1-15。
金属板表面有锈蚀、 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 其深度不得大于该板 材厚度的负偏差值。
图4.1-15 外侧金属板防水层
20、膨润土防水材料应采用水泥钉和垫片固定。立面和斜面上 的固定间距宜为400—500mm,平面上应在搭接缝处固定。 膨润土防水材料应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应大于l00mm。 搭接部位的固定位置距搭接边缘的距离宜为25~30mm,搭接 处应涂膨润土密封膏。平面搭接缝可干撒膨润土颗粒,用量宜 为0.3~0.5kg/m。见图4.1-1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推荐下载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在修编过程中,修编组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在总结我国地下工程防水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广泛征球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8-8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中设计、施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在整体结构上,按地下工程结构主体防水、细部构造防水、排水的思路重新划分章节,进行改写;在设计内容中,增加了对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量化、对采用不同施工方法的地下工程制定相应防水设计方案等内容;对常用防水方法和材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性能指标,对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的选取提出了新的规定;在细部构造防水内容中,增加了“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的防水做法,对变形缝的设计、施工补充了有关内容;增加了“逆筑结构”有关防水做法。
经修订,原规范(GBJ108-87)10章32节179条现为10章36节285条,这将为保证地下工程防水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4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6 地下工程排水 7 注浆防水 8 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9 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 10 其他规定 附录A 安全与环境保护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72号公告批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为新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将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 3.1.4、3.2.1、3.2.2、4.1.22、4.1.26、(1.2)、5.1.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同时废止。
新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与原规范主要内容的差异为: 1.提高了防水等级为二级的地下工程防水设防标准 1.1 除工业与民用建筑外,新规范大幅度地提高了其他地下工程防水设防的标准,其湿渍面积由原规范规定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000提高到2/1000;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应超过4处减少到3处。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的构造防水及图示

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的构造防水及图示8.1 变形缝8.1.1 细部构造:1 变形缝处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2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当计算沉降值大于30mm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3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宽度宜小于此值。
4 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可根据工程开挖方法、防水等级按规范规定要求选用。
变形缝的几种复合防水构造形式见图8.1.1-1、图8.1.1-2、图8.1.1-3。
图8.1.1-1 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防水层复合使用外贴式止水带L≥300 外贴防水卷材L≥400 外涂防水涂层L≥4001—混凝土结构;2—中埋式止水带;3—填缝材料;4—外贴防水层图8.1.1-2 中埋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橡胶条、嵌缝材料复合使用1—混凝土结构;2—中埋式止水带;3—嵌缝材料;4—背衬材料;5—遇水膨胀胶条;6—填缝材料图8.1.1-3 中埋式止水带与可卸式止水带复合使用1—混凝土结构;2—填缝材料;3—中埋式止水带;4—预埋钢板;5—紧固件压板;6—预埋螺栓;7—螺母;8—垫圈;9—紧固件压块;10—Ω型止水带;11—紧固件圆钢8.1.2 变形缝施工。
1 中埋式止水带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1)止水带埋设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的中心线重合。
(2)止水带应妥善固定,顶、底板内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设,止水带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
采用扁钢固定时,止水带端部应先用扁钢夹紧,并将扁钢与结构内钢筋焊牢。
固定扁钢用的螺栓间距宜为500mm,见图8.1.2。
图8.1.2 顶(底)板中埋式止水带的固定1—结构主筋;2—混凝土结构;3—固定用钢筋;4—固定止水带用扁钢;5—填缝材料;6—中埋式止水带;7—螺母;8—双头螺杆(3)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混凝土时,其端模应支撑牢固,严防漏浆。
(4)止水带的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篇一: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在修编过程中,修编组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在总结我国地下工程防水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广泛征球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8-8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中设计、施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在整体结构上,按地下工程结构主体防水、细部构造防水、排水的思路重新划分章节,进行改写;在设计内容中,增加了对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量化、对采用不同施工方法的地下工程制定相应防水设计方案等内容;对常用防水方法和材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性能指标,对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的选取提出了新的规定;在细部构造防水内容中,增加了“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的防水做法,对变形缝的设计、施工补充了有关内容;增加了“逆筑结构”有关防水做法。
经修订,原规范(GBJ108-87)10章32节179条现为10章36节285条,这将为保证地下工程防水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3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4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5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6 地下工程排水7 注浆防水8 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9 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 10 其他规定附录A 安全与环境保护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72号公告批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为新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将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1.4、3.2.1、3.2.2、4.1.22、4.1.26、(1.2)、5.1.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同时废止。
新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与原规范主要内容的差异为:1.提高了防水等级为二级的地下工程防水设防标准1.1 除工业与民用建筑外,新规范大幅度地提高了其他地下工程防水设防的标准,其湿渍面积由原规范规定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000提高到2/1000;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应超过4处减少到3处。
GB 50108 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目录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 1
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公告
2
1总则
3
2术语
4
3地下工程防水 设计
5 4地下工程混凝
土结构主体防 水
6地下工程排水
5地下工程混凝土 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7注浆防水
1
8特殊施工法的 结构防水
2
9地下工程渗漏 水治理
3
10其他规定
4
附录A安全与环 境保护5本规范来自词说 明3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3.1一般规定 3.2防水等级 3.3防水设防要求
4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
4.1防水混凝土 4.2水泥砂浆防水层 4.3卷材防水层 4.4涂料防水层 4.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4.6金属防水层 4.7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 4.8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
5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1变形缝 5.2后浇带 5.3穿墙管(盒) 5.4埋设件 5.5预留通道接头 5.6桩头 5.7孔口 5.8坑、池
6地下工程排水
6.1一般规定 6.2设计 6.3材料 6.4施工
7注浆防水
7.1一般规定 7.2设计 7.3材料 7.4施工
8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8.1盾构法隧道 8.2沉井 8.3地下连续墙 8.4逆筑结构 8.5锚喷支护
9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
9.1一般规定 9.2方案设计 9.3治理材料 9.4施工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GB 50108-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GB 50108-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水方案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水方案一、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方案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按围护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多少划分为四级。
渗水量成线说明渗水连续,流量很大,已形成成形的流水通路,已在四级之下,不合格,必须渗漏保修。
要说绝对没有湿痕一般不容易,混凝土带裂缝工作很正常,连钢产品浇注成型,用探伤仪才能发现。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来确定工程的防水等级。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也可按工程组成单元划分;一个地下建筑结构可分为若个部分不同防水等级。
对防潮要求较高的工程,除应按一级防水等级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不渗水还要防潮比一级还要高。
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在进行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时,遵循“防排结合,刚柔并用,多道防水,综合治理”的原则,并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要求,结合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标准,选择合理的防水方案。
防水混凝土结构方案,卷材防水层方案,防水砂浆可以作为防水系统一道。
参照屋面防水等级对应做好地下结构防水工程除防水混凝土结构之外的多道设防要求。
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1利用提高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来达到结构防水要求的,这是地下工程最普遍采用的必备的基本防水方案。
2设置附加防水层。
在地下结构表面另加一层防水层。
如抹防裂水泥砂浆防水层、贴卷材层或刷涂料防水层等。
3防排结合的防水。
采用防水加排水措施方案,适用于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
排水通常可用盲沟排水、渗排水与内排法排水等方法把地下水排走。
这里指外排水,尽量减少流向或渗入地下结构的水量。
对于防水等级为1级或2级的重要地下防水工程,可以是采用两道或多道防水方案的结合,满足防水使用要求。
二、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施工1.防水混凝土性能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根据地下结构的防水等级和使用要求,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不应小于0.6MPa,即其抗渗等级不低于P6。
防水混凝土是一种富砂浆混凝土,要求水泥浆除满足填充、粘结作用外,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数量和质量(浓度)良好的砂浆包裹层,将粗骨料充分隔开,有切断石子间相互连通的渗水通路,从而使混凝土具有密实性和抗渗性,达到防水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作者:————————————————————————————————日期: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1 变形缝
Ⅰ 一般规定
5.1.1 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5.1.2 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
5.1.3 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Ⅱ 设计
5.1.4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当计算沉降差值大于30mm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5.1.5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的宽度宜小于此值。
5.1.6 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可根据工程开挖方法、防水等级按本规范表3.3.1—l、3.3.1—2选用。
变形缝的几种复合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 1.6—l、 5.1.6—2、 5.1.6—3。
5.1.7 对环境温度高于50℃处的变形缝,可采用2mm厚的紫铜片或3mm厚不锈钢等金属止水带,其中间呈圆弧形,见图5.1.7。
Ⅲ 材料
5.1.8 橡胶止水带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性能应符合HG 2288—92的规定。
钢边橡胶止水带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5.1.8的规定。
5.1.9 遇水膨胀橡胶条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8.1.5—2中的规定。
5.1.10 嵌缝材料最大拉伸强度不应小于o.2MPa,最大伸长率应大于300%,拉伸—压缩循环性能的级别不应小于8020。
Ⅳ 施工
5.1.11 中埋式止水带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的中心线重合;
2 止水带应妥善固定,顶、底板内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设。
止水带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
采用扁钢固定时,止水带端部应先用扁钢夹紧,并将扁钢与结构内钢筋焊牢。
固定扁钢用的螺栓间距宜为500mm,见图5.1.11;
3 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混凝土时,其端模应支撑牢固,严防漏浆;
4 止水带的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
5 中埋式止水带在转弯处宜采用直角专用配件,并应做成圆弧形,橡胶止水带的转角半径应不小于200mm,钢边橡胶止水带
应不小于300mm,且转角半径应随止水带的宽度增大而相应加大。
5.1.12 安设于结构内侧的可卸式止水带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所需配件应一次配齐;
2 转角处应做成45°折角;
3 转角处应增加紧固件的数量。
5.1.13 当变形缝与施工缝均用外贴式止水带时,其相交部位宜采用图5.1.13—1所示的专用配件。
外贴式止水带的转角部位宜使用图5.1.13—2所示的专用配件。
5. 1. 14 宜采用遇水膨胀橡胶与普通橡胶复合的复合型胶条、中间夹有钢丝或纤维织物的遇水膨胀橡胶条、中空圆环型遇水膨胀橡胶条。
当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时,应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防止止水条胀出缝外。
5.1.15 嵌缝材料嵌填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缝内两侧应平整、清洁、无渗水,并涂刷与嵌缝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
2 嵌缝时应先设置与嵌缝材料隔离的背衬材料;
3 嵌填应密实,与两侧粘结牢固。
5.1.16 在缝上粘贴卷材或涂刷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而后再行施工。
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4. 3.4.4中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