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合集下载

物探预算标准

物探预算标准

一、磁法(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观测记录(包括对基点、辅助点),取下仪器,迁移下一观测点,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抵制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二)磁法测量预算标准(三)磁法剖面测量预算标准二、重力(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定点定位,观测记录(包括对基点、辅助点),取下仪器,迁移下一观测点(包括近区地改实测),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地质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包括地改),绘制草图,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二)区域重力测量预算标准(三)重力测量预算标准(四)重力剖面测量预算标准三、电法(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布站(包括放线布极),观测记录,通电跑极,计算搬站(包括收站),迁移下一观测点,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地质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包括地改),绘制草图,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

(二)激电中梯(长导线)测量预算标准(三)激电中梯(长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四)激电中梯(短导线)测量预算标准(五)激电中梯(短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六)激电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AB距每增加1000m按本标准提高20%(七)视电阻率中梯测量预算标准(八)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预算标准2.AB距>500m按本标准提高15%(九)视电阻率垂向电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AB距每增加1000m按本标准提高20%(十)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剖面测量预算标准2.AB距>1600m按本标准提高15%(十一)充电法电位和梯度测量预算标准(十二)自然电场法电位测量预算标准(十三)瞬变电磁法测量预算标准(十四)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预算标准(十五)大地电磁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本标准适用深度为2500m,深度每增加500m,按本标准提高10%。

激电中梯设计书

激电中梯设计书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测网网度与比例尺关系表二、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大功激电测量DJF10-2系统。

主要测量方式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

(一)、仪器性能检查1、不极化电极(1)、内阻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Ω。

(2)、电极间的电位差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2、导线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

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

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 Ω/500V。

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KΩ)。

3、仪器一致性检查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 、MN 、和I ,使ΔU 1在100mV 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

取均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ni Si Si Si n M 1221ηηη式中:Si η为第i 点被测仪器观测数据;Siη'为第i 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当某台仪器计算的均方相对误差大于设计总精度的2/3时,应对该仪器进行调试,使其达到要求或不在本测区使用。

(二)、装臵类型选择装臵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而定,装臵类型有中间梯度装臵、联合剖面装臵、偶极装臵和对称四极测深装臵。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选用中间梯度装臵和对称四极测深装臵。

1、激电中梯激电中梯分横向和纵向装臵,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接近或为高阻时,应选用纵向中梯(横剖面)装臵;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为低阻时,应选用横向中梯(纵剖面)装臵。

2、激电测深激电测深采用不等比对称四极装臵。

(三)、仪器参数的选择1、充、放电时间和供电周期的选择该系统发射机的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制式,2、延时的选择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对激电法的干扰,应尽量选择较长的延时,一般选为几百毫秒,当延时大于500ms时,电磁耦合效应对直流激电法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激电法是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主要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测地下结构和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激电法可以分为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

激电中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适用于浅部地下结构的探测。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

在测量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范围,并将电极插入到地面或井孔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然后,通过改变电极间的距离,并记录相应的电阻抗数据。

根据电阻抗随电极间距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中梯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适的电极布置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排列或成环布置电极。

2.频率选择:频率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探测的深度和地下结构的电阻率范围来确定。

较低的频率适合浅部结构的探测,而较高的频率适合较深的探测。

3.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时应控制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减小干扰源对数据的影响,如尽量选择无干扰的测量地点、减少电源杂波等。

数据处理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滤波和去噪方法,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激电测深是一种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情况的方法。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并结合了测井技术中的电阻率测量原理。

相对于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深部探测能力。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一根长电极作为发射极,将电流注入地下,同时在测量点处使用接收极观测电压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极间的电压随深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测深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布置电极,或者使用特殊布置电极来减小背景杂音的影响。

2.电极长度:电极长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电极长度过短会导致较低的分辨率,而电极长度过长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电极长度来实现较好的深部探测能力。

激电测深法勘查效果的对比解析

激电测深法勘查效果的对比解析

激电测深法勘查效果的对比解析发表时间:2018-11-29T17:58:58.7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王树祥[导读] 激电测深法是一种典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金属矿勘探及地下水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陕西省 710000摘要:激电测深法是一种典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金属矿勘探及地下水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研究区域内通过激电测深法,获得了研究区域的视电阻率数据,并通过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解释,获得了视电阻率的反演成果图,从中圈定出了异常带位置,为后期的钻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关键词:激电测深法;广义线性反演;视极化率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勘查的深入,近年来露头矿、易识别矿,地表矿、浅部矿越来越少,找矿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潜在的资源主要是难识别的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体),这就需要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来探测和圈定有利的金属成矿地段,确定钻孔的孔位,提高钻孔见矿率。

激发极化法可以根据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是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在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勘查中,激发极化法是一种公认的、极其有效的勘查手段。

1、地质概况和地球物理特征1.1 地层某地区矿区,区内铜矿等矿化明显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

目前发现的铜铁矿(化)体多产于北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等断裂构造中,构造交汇部位往往矿化规模和强度增强。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其次为蓝铜矿、硅孔雀石、氯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镜铁矿、褐铁矿等。

而含铜铁矿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褐铁矿等,另有少量的孔雀石、镜铁矿等。

1.2 构造某地区点矿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南北向DOMEYKO走滑断裂带构造单元中,区域内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呈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展布,具有向北撒开、向南收敛的“入”字型帚状断裂构造特征,目前所发现的矿产点就赋存与“入”字型构造的夹持部分。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容和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和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以下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 GARMIN 60CS*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和 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和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仅限于GLONASSM〕和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 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和可靠性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高程:±(20+1×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1×10-6D)mm高程:±(5+1×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存:1G固态存,8G可插式储存卡。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物探工作设计书(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深)

物探工作设计书(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深)

目录一、序言 (1)二、设计工作量 (1)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1.测地工作 (1)(1)测网布设原则 (1)(2)测网布设 (1)2.高精度磁测 (2)(1)仪器噪声测定 (2)(2)一致性测定 (2)(3)基点选择及日变站的建立 (3)(4)日变观测 (4)(5)野外测量 (4)(6)磁参数测定 (4)(7)质量检查 (5)(8)野外资料整理 (6)(9)图件编制 (7)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 (7)(1)仪器性能检查 (8)(2)装置类型选择 (8)(3)仪器参数的选择 (8)(4)极距的选择 (9)(5)供电电流 (9)(6)测量要求 (10)(7)电参数测定 (12)(8)质量检查 (12)(9)资料整理及图件绘制 (13)四、野外工作时间安排 (14)五、提交初步成果及时间 (14)六、经费预算 (14)1.编制依据 (14)2.经费预算 (15)一、序言二、设计工作量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测地工作执行标准:《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1)测网布设原则高精度磁法扫面依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对1:2000高精度磁测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半自由网的方式进行高精度磁测工作。

测区网度20 10m。

测区内在地形条件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操作员根据野外实际对线、点进行局部调整甚至舍弃部分测点。

根据区内地质构造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为使测线能尽可能地切过不同构造单元,同时提高野外生产效率,测线布设为南北向,即坐标方位0°。

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依据《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93)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中对1:2000激电测深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规则网的方式进行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技术要求1.技术设计1.1 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在选择AB、MN极距大小时应综合考虑发射机的电流输出能力和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同步类别,确保一次场ΔU1(或ΔU)足够大(一般应大于10mV)。

中间梯度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

对于中间梯度装置,设计时要注意下述要求:a) 最小AB距应通过对称四极测深试验选择。

在AB距增大时视极化率~AB/2异常曲线变平并不明显增大(对非等比极矩的测深即进入饱和区段)的AB 距为发现该测深点下可极化目标异常的“最小AB距”;如果电源功率允许,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即一次场ΔU1(或ΔU)≥10mV)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

MN距一般应适合关系式:MN≥(1/50~1/25)AB,还要适应激电中梯想要发现目标体的规模大小,宜让MN距等于测网中的测点距。

激电中梯装置使用大AB距的4个要点:1) 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场区观测面积大,工效高;2) 在均匀大地介质中,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水平均匀激发体电流线束是半圆柱体形的,其水平面的中心线与地表AB极连线重合、其半径至少可达0.25AB距。

即至少可激发埋深≤0.25AB距的极化体;3) 激电中梯的AB距大小不是决定视极化率探测深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总是存在AB距越大探深越大的正相关关系,AB距大小只是视极化率探深的一个必要因素(即AB距≥“最小AB距”)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激电中梯探深的关键性因素是地下目标极化体的规模大小和它上覆岩(矿)石导电性与激电性的屏蔽强度,也就是地下目标极化体被水平电流(一次场)激发后产生的极化电流(二次场)能否大量有效地穿过它的上覆围岩到达地表被接收机通过MN电极拾取并合格检测出。

4)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的电流密度和ΔU1比小AB距中的小,即减小AB距是提高ΔU1的技术手段之一;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内容与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与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与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与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下列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 GARMIN 60CSX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与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与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内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内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仅限于GLONASSM)与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x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内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与可靠性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高程:±(20+1×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1×10-6D)mm高程:±(5+1×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内存:1G固态内存,8G可插式储存卡。

可同时记录GNS、Rinex格式静态数据。

定位输出:1Hz、2Hz、5Hz、10Hz、20Hz、50Hz差分支持:sCMRx、CMR、CMR+、RTCM2、1、2、2、2、3、3、0、3、1、3、2输出格式支持:ASCII:NMEA—0183以及二进制:TrimbleGSOFGARMIN 60CSX 手持GPS、100 米测绳与50 米皮尺主要用于测量过程中的测点布置与MN电极布置。

在空旷地段,GARMIN 60CSX 手持GPS的定位精度在5米以上,森林覆盖较多或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定位精度会有所降低。

2、激电设备本次工作拟投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进行物性测定、激电中梯扫面与激电测深工作。

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就是集发射、接收功能于一体的激电测量仪器,主要性能参数如下:A、接收部分电压通道:±32V(24 位A/D)测量精度:当Vp ≥5mV 时,±0、2% ±1 个字当0、1mV ≤Vp <5mV 时,±1% ±1 个字输入阻抗:>50 MΩ视极化率测量范围:±1% ±1 个字Sp 补偿范围:±10V电流通道:6A(24 位A/D)测量精度:当Ip ≥5mA 时,±0、2% ±1 个字当0、1mA ≤Ip <5mA 时,±1% ±1 个字50Hz 工频干扰(共模与差模干扰)压制:优于80dBB、发射部分最大发射功率:7200W最大供电电压:±1200V最大供电电流:±6A供电脉冲宽度:1~60 秒,占空比为1:1四、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1、电性参数测定电性参数的测定采用室内标本测定法与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两种方法使用的仪器均为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

A、标本测定法室内标本的电性参数测定采用面团法测定。

面团法属于简易的标本架法,用潮湿可塑的泥团( 或面团) 代替标本架进行测定。

面团中适当加些硫酸铜溶液,以改善其导电性与防止发酵。

标本的采集应较均匀地分布于测区内, 与异常有关的岩矿标本采集数量要超过30 块,以便进行数理统计。

对项目已施工钻孔中的几种岩矿芯每个层位进行均匀采集,重点层位岩石达到2个采样点及以上,以提高典型性。

岩芯标本采集长度不小于10cm。

野外露头标本采集应根据采样工作部署图到预设采集点采集,当预设点不宜采集时,应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调整采集位置,保证在新鲜的基岩上、未受到污染或扰动的松散沉积物中采集标本。

固结岩矿石手标本形状一般为15×7×7cm3 至10×10×4 cm3 的长方体,要方便量取长宽高参数。

测量前,保证岩石浸泡9小时以上,晾干后观测。

晾干后统一拍照。

测量标本尺寸,进行电性参数测量,记入电性记录本,后进行资料整理与检查测量。

B、露头小四极法在露头、探槽或坑道的岩矿石表面上, 用小四极装置测定自然条件下岩矿石的电阻率与极化率。

一般露头表面不可能平坦, 岩性不可能均一, 电场基本上就是不均匀的, 测得的为“视”参数。

测量时尽可能选择新鲜、无裂隙、表面较平整、宽度较大的露头,恰当地选布极范围,灵活地选取MN 进行观测。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AB与MN 电极要接触良好、稳固。

选择AB 与露头宽度( D) 的关系应满足D≈( 2 ~3) AB。

AB 还要布置在露头的中间部位, 以避免旁侧影响。

同时, AB 应小于露头的下延长度。

一般AB 的排列方向应与野外工作中AB 的方向一致。

为了了解非各向同性, 可以多做几个方位。

对低极化率的岩石, 本方法能正常地进行测定。

对致密块状矿体, 当其与围岩边界明显时, 尤应注意界面的影响。

有时由于界面积累电荷的影响使得观测常常出现反常现象。

如随供电时间增长, ΔU 逐渐减小; 随放电时间增长, ΔU2 逐渐增大等。

主要原因就是露头有限。

当露头致密到面极化程度时, 就不能这样测定极化特性了。

本方法的优点就是直接测量, 岩石保持天然状态, 免去采集标本的麻烦。

缺点就是电极不易接触良好, 电极极化影响严重, 露头风化程度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有风化壳时, 常使ηS 值降低。

因此,需要详细记录测点地形地貌特征与岩矿石的外观特征。

2、测地工作执行标准:A、《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B、《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 - 95);C、《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控制测量首先根据测区控制点的情况,计划采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布设D级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也可再发展低一级控制,在布设GPS控制点时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减少对GPS的信号干扰,并考虑到卫星信号的影响。

在采用静态GPS观测前,检查星历及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当点位观测条件欠佳或PDOP值接近6以及同步边较长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PDOP急剧变化时,停止数据记录,待降到正常值时,再进行观测,这样可确保基线向量的正确解与精度。

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1次(量至毫米位数),两次量取的天线高差不大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剖面测量剖面测量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测放剖面控制点,测深剖面按照1:1000图幅的精度要求,然后根据进度要求可采用全站仪或GPS的RTK技术测放剖面地形变换点。

按照1:1000图幅的精度要求,用GPS的RTK技术每百米测放剖面地形变换点。

测网布设根据勘查目的与任务,按东西向布设基线、南北向布置测线。

基线与测线端点均采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布置。

测点点位与供电测量电极点位采用手持GPS,结合测绳与皮尺与已知测线端点共同确定。

3、激电测量(1)仪器性能检查①不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Ω。

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②导线导线的规格与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与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

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

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 Ω/500V。

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KΩ)。

(2)仪器参数的选择①充、放电时间与供电周期的选择该系统发射机的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制式,占空比1:1。

②延时的选择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对激电法的干扰,应尽量选择较长的延时,一般选为几百毫秒,当延时大于500ms时,电磁耦合效应对直流激电法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同时,延时太大会降低观测精度。

一般选择200-400ms。

③采样宽度为提高观测精度, 采样宽度应适当大些,④叠加次数增加叠加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与抗干扰能力,同时叠加次数多,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时应考虑以上因数。

(3)供电电流为提高信噪比,要求有足够大的供电电流(4)测量要求测站:每天观测开始前,供电站操作员应进行以下操作: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与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检查仪器、装备与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检查各线路连接就是否正确;检查导线就是否漏电;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与人员离开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

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电线号AB极:a、供电电极采用并联接地方式,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排。

b、各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c、电极的数量应使供电电流稳定;d、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采取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

MN极:a、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 KΩ,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与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点岩石裸露时,应填湿土。

b、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间的温差;c、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d、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时,一般在测地误差容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作同方向、同距离移动,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4%内时,可不改算K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