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方法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激电法是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主要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测地下结构和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激电法可以分为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
激电中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适用于浅部地下结构的探测。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
在测量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范围,并将电极插入到地面或井孔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然后,通过改变电极间的距离,并记录相应的电阻抗数据。
根据电阻抗随电极间距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中梯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适的电极布置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排列或成环布置电极。
2.频率选择:频率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探测的深度和地下结构的电阻率范围来确定。
较低的频率适合浅部结构的探测,而较高的频率适合较深的探测。
3.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时应控制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减小干扰源对数据的影响,如尽量选择无干扰的测量地点、减少电源杂波等。
数据处理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滤波和去噪方法,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激电测深是一种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情况的方法。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并结合了测井技术中的电阻率测量原理。
相对于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深部探测能力。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一根长电极作为发射极,将电流注入地下,同时在测量点处使用接收极观测电压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极间的电压随深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测深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布置电极,或者使用特殊布置电极来减小背景杂音的影响。
2.电极长度:电极长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电极长度过短会导致较低的分辨率,而电极长度过长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电极长度来实现较好的深部探测能力。
激电法

2. 相位移 φ< 0
表明激电效应引起的阻抗 具有容抗性质 容抗性质。 具有容抗性质。 f → ∞ 或0, φ→0; →0; →0 存在φ 存在 min(f)。 )。 16
3. 不同岩、矿石的频率特征 不同岩、
在时间域中充、放电较快的岩、矿石,在频率域中 在时间域中充、放电较快的岩、矿石,在频率域中f min较 高;在时间域中充、放电较慢的岩、矿石,在频率域中f min 在时间域中充、放电较慢的岩、矿石,在频率域中 较低。 较低。
石墨和黄铜矿标本的测定其充、 图3-4 石墨和黄铜矿标本的测定其充、放电过程 9
1°对石墨矿标本和黄铜矿充、放电曲线相似,随 °对石墨矿标本和黄铜矿充、放电曲线相似, 上升,其充电饱和时间变短,因为实际工作中, 着j0上升,其充电饱和时间变短,因为实际工作中, j0<1A /c㎡,故需两、或五分钟以上也达不到饱和 ㎡ 故需两、 态。 2°j0较大时(石墨:j0≥40A/cm2,黄铜矿: 黄铜矿: ° 较大时(石墨: ),不同 不同j j0≥5A/cm2),不同 0值归一化的充放电曲线不重 而且△ 表明△ 与 非线性关系。 合,而且△Φ+≠△Φ-,表明△Φ与j0非线性关系。 △ 石墨: , 过渡到△ 石墨:j0↑,由△Φ+>△Φ-,过渡到△Φ+<△Φ- →△Φ-/△ Φ+ ≈2.5; △ △ ; 黄铜矿: 始终 始终△ →△Φ 黄铜矿:j0↑始终△Φ+<△Φ- △ △ ; -/△Φ+≈1.35;
平
5
2.离子导体的激电效应 离子导体的激电效应
离子导体( (1)物质条件:离子导体(大多数造岩矿物及其组成的不 ) 含电子导体的岩石)颗粒、水溶液。 含电子导体的岩石)颗粒、水溶液。
双频激电与多频激电的方法原理及仪器

双频激电信号处理
预处理包括降噪、抗干扰等 措施,以提取出有用的信号。
双频激电信号处理主要包括 信号的预处理、滤波、放大、
数字化等步骤。
01
02
03
滤波是为了排除干扰信号, 提取出目标频率段的信号。
放大是将微弱的信号进行放 大,以便于后续的数字化处
理。
04
05
数字化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 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
双频激电技术原理
双频激电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向地下发送双频 电流,利用接收到的信号来分析地下介质的电性特征。
双频电流的产生是通过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叠加得到的,通常采用数百千赫 兹到数兆赫兹的频率范围。
双频电流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导致接收到的信号发生变 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电性特征和分布情况。
抗干扰能力强
双频信号的频率较高,能够有效地避 开常见干扰信号的影响。
双频激电的优缺点
• 测量精度高:双频激电仪器通常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能 够提供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双频激电的优缺点
• 测量精度高:双频激电仪器通常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能 够提供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双频激电的优缺点
成本较高
双频激电仪器通常比单频仪器更昂贵,增加了测量成本。
和存储。
双频激电应用实例
双频激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 探、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工程等
领域。
在地质勘探中,双频激电可以用 于寻找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矿产 资源,以及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层
分布。
在水文工程中,双频激电可以用 于探测地下水分布、土壤含水率 等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工程设
计提供依据。
第二章 频谱激电(复电阻率)法

ρ (iω ) = ρ 0{1 − m[1 −
1 1 + (iωτ )c
2.2.3 进行野外观测数据的处理和绘制相应的图件
数据处理: : (1)数据转录:将野外观测数据录入计算机中,并按一定的格式分别写成数据 文件(C 文件——标定数据文件和 E 文件——实测数据文件);进而将不同增益 挡的几个 C 文件组合在一起,形成 M 文件——标定文件。
98
(2)底数校正:用标定数据(M 文件)对实测数据(E 文件)进行仪器和观测 装置底数校正,校正后的结果记入 L 文件中。 (3)去藕校正:用两个 Cole-Cole 模型或改进的 Cole-Brown 模型拟和野外实测 数据,确定代表激电效应的视频谱参数: :零频视电阻率ρs0,激电视充电率 ms, 即激电视极化率ηs,视时间常数τs 和视频率相关系数 cs;进而由经“去藕”分离 出的电磁效应, 获得两个新的电磁效应参数: 剩余电磁效应 (REM) 参数ϕm / ϕm0 和电磁视电阻率ρω。 图件绘制: : (1)绘制频谱曲线图 (2)绘制小频谱图(按顺序将各测线、各测点和各电极距系数的小频谱曲 线绘出和排列在一起) (3)绘制拟断面图(通常,每条测线都绘制出上述六个参数的(共六幅) 拟断面图)
§2.1
频谱激电法的基本原理
频谱激电法 SIP(复电阻率法 CR)是用常规电阻率法的电极装置,在超低 频段上(f = 10-2 - n 102 Hz ),观测视复电阻率频谱:
∆U ρ s (iω ) = K % I
激电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的应用分析

激电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的应用分析激电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关于时间区域的激电模式,这是一种结合了岩层的布局和矿石的电极效应的电场排布方式,在矿产资源当中会产生有大量的电磁效应,勘察的方式就是对于电磁效应的检测。
在激电探测中,关于天然可控的成像部分和连接大地系统的探测模式的有机融合,该方式是基于高频检测的基础中运用电磁检测的原来进行工作的。
但是在日常的检测中经常会出现电磁现象或是成像效果出现的不正常,就就需要电磁效应下的电磁法和激电法相互的结合,找寻在矿床中的岩层结构情况,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知道数据的成果,最终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对激电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
标签:激电法;视幅频率;异常特征分析;多金属矿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矿采行业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的采矿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状况下,直流电法已经在找矿中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然而,这种方法并不完善,如果碰到山区地形、地质以及成矿成因复杂的多金属矿区,所取得的效果便不是十分明显。
为此,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激电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多金属矿区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激电法使用原理在理论的研究中,激电法完全能够满足一般的勘察需求,但是真正用在实践当中就没有这么理想,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电磁波干扰的现象,直接导致地质情况的检测出现异常的现象。
在不断的在多频率的电磁改进当中的技术更新,应运而生了激电法。
在外部测试中,使用激电法可以了解到地质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了解到地质结构的构造,不需要再如以往需要去实地的采集样本进行使用的工作,改变了以往对于地产判断中出现失误现象的情况,很容易了解到是否存在矿产的实质性进步。
对于激电中的电机变化原理来看,在外界的电场的作用下,信号载体的导体会在系统中产生一定的电位,当外部电流的数值较大的时候,会形成一股较为平衡的电子系统的内部自我排布形式。
大功率激电方法原理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大功率激电方法原理》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大功率激电方法原理》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大功率激电方法原理具有以下内容:大功率激电方法原理及其应用一、引言大功率激电方法(Large Power Induced Polarization,简称LPIP)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主要用于探测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尤其是岩石和土壤中的极化现象。
这种方法通过向地下发送大功率电流,并观测由此产生的电位变化,进而分析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功率激电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
二、大功率激电方法的原理大功率激电方法的原理基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极化现象。
当地下介质中存在不同电性的岩石或土壤时,它们之间会形成电性差异。
当向地下发送大功率电流时,这些电性差异会导致电流在地下介质中分布不均,从而产生电位差。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电位差,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
具体来说,大功率激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送大功率电流:通过电极向地下发送大功率电流,形成稳定的电流场。
观测电位变化:在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下介质中的电性差异会导致电位发生变化。
通过观测这些电位变化,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信息。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观测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反映地下介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三、大功率激电方法的特点大功率激电方法具有以下特点:探测深度大:由于采用大功率电流,可以形成较强的电流场,从而实现对地下深层介质的探测。
分辨率高:通过对电位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高分辨率信息。
适应性强:大功率激电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和地下介质,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罗延钟 时间域激电法和频谱激电法

时间域激电法TDIP和 频谱激电法SIP
中国地质大学电法科研组 罗延钟
时间域激电法TDIP(1)
• 时间域激电法是1950年代在 电阻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电阻率法通过供电电极A,B向 地下供入稳定电流I,同时观 测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位 M 差ΔU;然后计算视电阻率
频谱激电法SIP(复电阻率法CR) 的基本原理 I M 什么是SIP(复电阻率法CR)? A U B 电极装置:与常规电阻率法相同 N 供电电流:超低频交流电(f = 10-2 - n 102 Hz ) 观测内容:交变供电电流强度 I U (i) MN极间交变电位差 A ( ) U s 计算参数: s ( i ) K
• 在445-470点范围内获得1 号异常,其特点是: • 中等偏高的s(n·102 m) • 中等偏弱的ms(约10%) • 中等s(0.5-1 s) • 中等偏小的cs(0.25)。 • 这与试验剖面上3、4、6、7 和8号异常的特征相近。 • 异常出现在较深部位 (a=60米,n=5-8),且向 下未封闭,估计极化体埋藏 较深(大于200米)。推断 在200米以下可能有铜矿化 体。 • 从反映深度能力较强的s异 常在深部向西扩展,故推断 此矿化体是向西倾斜的。 • ZK1502和ZK1503钻探结果, 在100-249米以下普遍黄铁 矿化,并见到三层铜矿体, 累计厚度8米 。
根据视极化率的变化来推断地下极化体--时间域激电法
我国激电法发展历史
• 时间域激电法试验研究结论“有矿就有异常” 因而成为金属矿勘查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 时间域激电法的主要问题是: 1. 装置笨重; 2. 存在大量非矿异常。 • 为解决装置笨重问题,发展了频率域激电法 但又产生新问题:3. 电磁耦合干扰。 • 为解决激电法两大问题 1. 电磁耦合; 2. 激电异常区分 发展了一种新的激电法--频谱激电法。
频谱激电法资料

表 4.1 极化 变化情况 下的反演 果
率
结
理论曲线和反演曲线的拟合情况
图4.1 归 一 化 复 电 阻 率 的 反 演 实 分 量 频 谱 拟 合 曲 线
结论:在时间常数、相关系数及零频电阻率一定的时 候,极化率变化。理论曲线和反演曲线拟合很好,由此 说明反演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有效提取谱参
• 国内
频谱激电法在我国是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进行频谱激电 法理论研究的 。张赛珍等人从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的 电、化学机理出发,研究了各种过电位充、放电的特性 和频谱特性;1988年罗延钟从理论上证明了采用ColeCole 模 型 ,描述激电复电阻率频谱的合理性。
近些年来,激发极化法中分离激电效应与电磁耦合效应 以及对激电异常的评价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还没有完全解
频谱激电谱参数物理意义及反演方法研究
START
内容
➢ 第一章 频谱激电简介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三章 频谱激电谱参数的物理意义 ➢ 第四章 频谱参数最优化反演算法 ➢ 第五章 频谱激电谱参数反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频谱激电简介
• 发展历史
• 国际 频谱激电法(SIP)是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激电分支方法 ,此 法观测视复电阻率, 故又称复电 阻率法(CR)。它的岩石复电阻率等效 模 型 最 为 著名的 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K.S.Cole和R.H.Cole最早提出的 Cole-Cole 模型:
最小二乘问题(3-1)的法方程:
(3-2)
式中, 常数,故(3-2)式乃是关于 阶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方程形式: (3-3)
是 的n
式中,系数矩阵:
是
阶矩阵,称为雅克比矩阵,其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称四极装置如图 2-3 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 AM=NB,记录点取在 MN 的中点。其表达式为:
其中
在激电测量中,对称排列,A、M、N、B 四个电极同时沿测线移动, AB 和 MN 共有一个中点 O,且 O 点也作为记录点,规定 MN=∫,AB=2L, 这类装置的探测深度随 L 增加而增大。在激电测深时,通常固定 MN, 增加 AM 和 BN,这样可在同一测点得到不同深度上的信息,据不同测 点上的测深可编制电测深拟剖面图。 激电测深其优缺点可评述如下:
电参数测定的检查工作量为总工作量的5~10%,标本测定的均方 相对误差小于30%为合格,露头测定的均方相对误差小于20%为 合格。 无论是露头测定还是标本测定,应注意使供电电线与测量线分开,以 避免因电磁感应耦合造成测定的参数误差。
第五章 内业资料整理
室内资料处理人员应及时检查野外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及时将观 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及时进行数据的有关计算和预处理,及时绘 制有关图件。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敦促野外操作员改正,对质量不 合格的测点应及时要求返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点、可疑 点应通知操作员及时重测或检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在解释过程中应参考野外人员的原始记录,特别注意记录中的矿化、 岩性变化等记录。
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 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的观 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 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6 偶极装置
如图 2-6 所示,其表达式为:
其中
偶极排列,两个供电电极 AB 和两个测量电极 MN 彼此分开,各在一边, 沿一直线排列,实际应用中的偶极排列一般是对称的。即 AB=MN=∫, AB 与 MN 中点连线 OO’长度为 L=(n+1)∫,n 为整数。测量结果记 录在 OO’中点,探测深度随 n 增加而增加。进行激电测量时,探测 深度可以固定的,每次测量后,四个电极向前一起移动一个固定距离, 一般为测点距,等于 MN。有时也常在每一个测点测量几个深度上的 IP 值。 在西方,偶极装置应用较广,但在我国作得很少,偶极排列有如下优 缺点: 1、偶极剖面对各类形态的地质体都有很好的反映,由于是以各种不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 AMN∞和 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 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 A 电极,也可以用 B 电极供电,而 A 和 B 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 C。 也就是当 A 或 B 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 C 位于无穷远。如果以 O 表示测量电极 M 和 N 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 A、M、 N 和 B 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 AO=BO。无穷远极 C 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 AO 的五倍(CO >5AO) 工作中将 AMNB 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 中点 O 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 AMN∞排列和 MNB∞ 排列 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 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 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 状、形态。
第四章 岩矿石物性参数的测定
岩矿石的电性差异是电法勘探的物性前提,也是成果解释的物理基 础。实践表明,合理地测定和利用电性参数,可以提高激电成果的解 释水准和地质效果。以数字式激电双频激电仪测定岩矿石的电性参数 时,通常取用两个参量,即幅频率(F)和电阻率(ρ),物性参数 的测量可参照选用以下方法。 4.1 露头测定法 (1)对称小四极法:在露头、探槽或坑道的岩矿石表面上,采用对称 小四极装置测定自然条件下的电阻率和幅频率,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 均可用直径2mm的铜丝或用其它材料做的小不极化电极。 选择露头时,应注意选择新鲜、无裂缝、宽度较大,表面较平整的岩
同位置去激发极化体,总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使极化体处于良好的极化 形态,从而观测到较大的极化率。 2、偶极拟剖面图上,对各类极化体的产状,形态有较好的反应。 3、可采用短导线方式测量,并将 AB 和 MN 完成分开,使电磁感应耦 合大大减弱。 4、导线短,布置和移动方便灵活,漏电机会也少。 5、为充分反映异常,最好作多极距测量,以便绘制拟剖面图,但由 于每次观测后要移动电极位置,因而增加了野外工作量。 6、由于沿测线不断移动四个电极,有时导致测量结果发生变化,而 这并不是极化体引起的,而是所谓的电极效应引起的。 四、激电测深
Mρ≤±4%为合格。 3视幅频率的评价。 ⑴ 正常背景值
①
均方误差 对正常背景区,一般以均方误差衡量。
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 Fsi——第 i 个点原始观测的幅频率值;
F'si——第 i 个点检查观测的幅频率值。 一般要求∑F≤±0.4—0.5%,对异常和背景均较低弱的地区,或者为 了特殊的地质目的。可设计高精度,如∑F≤±0.2—0.3%,不过这时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精度。对干扰较大,异常幅值也较大的困难 地区,也可设计低精度,如∑F≤±0.7—1.0%。 具体选用哪种精度,应在设计中加以规定。 ② 异常下限的划分: 异常下限=Fso+(1~2)∑F 这里 Fso 称为异常背景值,它可以根据不同背景的岩矿石的测定结果 取平均值加以确定,亦可根据面积或长剖面工作结果确定。
造成漏电。 2、电磁感应偶合效应随 AB 增加而增加。 3、在 AB 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使陡倾斜良导极化体的异常很不明 显。 4、说中间梯度异常形态简单,那是有条件的,即在 AB 中部,激发场 接近水平均匀场,因而异常形态与垂直磁化的垂直磁异常相当。如果 极化体不在 AB 中部,情况就不同了。 三、偶极—偶极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的工作比例尺一般都大于:1:10000,常用的有 1:10000、 1:5000、1:2000。测线沿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测线间距相当于作 图时所用比例尺的 1 厘米,即工作比例尺为为 1:10000 时,线距等 于 100 米。至于极距 AO 的选择则与勘探对象的埋深有关,一般要求 AO>3H(H 为矿顶埋深),而 MN=(3/1—5/1)AO。无穷远极垂直于测 线方向布置,要求 CO>5AO。 联合剖面法主要用于寻找低阻陡倾的硫化矿床或成矿有关的含水断 裂破碎带。由于联合剖面法工作中需要铺设无穷远电极,在每一个测 点上都要观测两次,因此装置比较笨重,效率比较低,很少用于地质 工作的普查阶段。 其优缺点可评述如下: 1、这种装置,可预先布置电极以减少移动电极时间,但这需要准备 很多电极,也要增加工作量。 2、联合剖面对各类极化体的反映能力可与偶极剖面相当,对板状体 产状反映更灵敏。 3、在相同条件不,联剖的电位差比偶极剖面大,但比中梯小。 4、装置最大缺点是要一个无穷远极,且必须用长导线与发送机相联, 带来很多不便。 二、中间梯度法
计 算 误 差 时 被 舍 去 的 点 不 得 超 过 参 加 计 算 点 数 的 1%
。 2 视 电 阻 率 的 质 量 评 价 : 视 电 阻 率 的 质 量 评 价 以
均 方 相 对 误 差 衡 量 :
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
ρsi——第 i 测点上原始观测视电阻率值;
ρ′si——第 i 个测点上检查观测视电阻率值。
第六章 野外观测质量的评价
1 为 了 衡 量 整 个 原 始 观
测 的 精 度 , 应 对 原 始 观 测 进 行 一 定 数 量 的 检 查 观 测
。 一 般 检 查 的 物 理 点 数 应 不 少 于 总 物 理 点 数 的 5 —
10 %, 如 还 达 不 到 精 度 要 求 , 则 整 个 原 始 观 测 作 废 。
图2-1 中梯装置示意图
中梯装置如图 2-1 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 AB 的距离取 得很大,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在其中间三分之一地段逐点测量。记
录点取在 MN 中点。其表达式为:
其中
此外,中间梯度装置还可在离开 AB 连线一定距离(AB/6 范围内)且 平行 AB 的旁侧线上进行观测(见图 2-2)。
第一章 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 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 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 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 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 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 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 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 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 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 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 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 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
图2-2 旁侧中梯装置示意图
中间梯度法利用两个电极 A 和 B 供电,另两个电极 M 和 N 进行测量。 其特点是:供电电极距 AB 很大,AB>MN 一般 AB=(30—50)MN;在 工作中 A 和 B 是固定不动的,MN 则在 AB 之间中间 3/1 范围内逐点移 动进行观测。 中间梯度主要用来寻找陡倾的高阻含矿岩脉(如石英脉、伟晶岩脉等) 野外工作中通常测线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点距等于 MN 之间的距离。 中间梯度排列之所以应用较广,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一段范围内不需要移动供电电极。在一系列测量中,导线 AB、 电源及发送机也不要移动,只移动测量电极极 MN(短导线测量方式)。 2、中间梯度排列中,可以一线供电,多线观测,甚至可以全域测量, 因而生产效率高。 3、在 AB 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均匀场,因此中间梯度的异常相对简 单,甚至可用电磁类比法进行半定量解释。 由于中间梯度应用较广,因而它的一些缺点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有 必要说明如下: 1、AB 导线一般在 1000 米以上,铺设很费时间,在潮湿地区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