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方剑乔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3(029)013
【总页数】1页(P37)
【作者】方剑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J], 傅红明;冯丽梅;陈慧
2.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J], 冯丽梅
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作用 [J], 徐晓;方剑乔;张奕;刘侃卓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九)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J], 方剑乔
5.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效果观察 [J], 俞纪伟; 贺丹红; 朱益平; 周瑛; 徐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疗效评定标准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疗效评定标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主要为肩部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活动及综合疗效评价。
一、观察指标:1、痛觉评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即使用痛尺的相对客观的颜色疼痛确定法进行疼痛测定,把疼痛分为10级进行评定。
0分=无痛;1~4分=轻微疼痛;5~7分=中等疼痛;8~10分=重度疼痛。
2、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内、外旋、外展、上举、内收等活动度进行分级角度检查。
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基本动作量化评价(1)肩外展:1分=<30°2分=<90°,≥30°3分=≥90(2)肩中立位外旋:1分=≤0°2分=<20°,>0°3分=≥20°(3)手到颈项:1分=“不能”2分=“困难”3分=“容易”(4)手到脊柱:1分=“不能”2分=S1水平3分=T12水平(5)手到嘴:1分=完全喇叭征2分=部分喇叭征2分3分=肩内收<40°上述5个动作满分为15分二、疗效评价: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肩关节功能活动度积分法综合评分。
近期疗效评定在治疗开始后30天内完成,远期疗效评定在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6个月。
基本治愈:治疗后积分增加≥85%;显效标准:治疗后积分增加≥50%,<85%;有效标准:治疗后积分增加≥25%,<50%;无效标准:治疗后积分增加<25%以下。
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三、备注:1.有效性评价:疗效判定标准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肩关节功能活动度积分法综合评分。
近期疗效评定在治疗开始后30天内完成,远期疗效评定在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6个月。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89例疗效观察

经皮 神 经 电刺激 ( r s t eu l 试cl ev Ta c a osEe a N re nun c
Siu tnT N ) 一种 类似 于 电针 的缓 解 疼痛 的 t li ,E s是 m ao
年 颁布 的< 中医病 症 诊 断疗 效 标 准) 粘 连前 期 和粘 , 连期诊 断标准 参照李 平华编 著 的< 肩周炎>引。 [
[ 】 Haah N S ki , ma t ,t .ectno s rnhpt 4 ysi , aa T Ya mooT e a P rua eu taseai t c
lh tis sn h ld c oc p :o g— em l w —upi 4 i orp yu iga coe o h o e ln ‘tr f l l s o o ‘ n 1
节活动功能 . 肩周 炎有较好 的治疗 效果 。 对
[ 关键词 ]经 皮穴位 电刺激 ; 肩周炎 ; 痛指 数 疼
[ 中图分类号 ]R 4 .. 34 5 R 2 . [ 25 9 R 6 ., 3 3 4 文献标识码 ] A [ 论文编号 ]10 —9 12 0 )20 9 .2 0 40 5 (0 70 —140
期可分为粘连前 期 、 粘连期 和缓 解期 3 , 期病 情 期 各
2 研 究方 法
2 1 治 疗方法 .
用韩 氏穴位 暨神经 刺激仪 ( H 0 H 型, 京华 L 22 北
表现有所差异 。本文对 T A E S治疗 8 例 肩周炎 患者 9 的临床疗 效进 行 了分析和 总结。 由于缓 解期 病情 表
整体疗 效为观 察指标 。 析经 皮穴位 电刺激 对 肩 周 炎的 治疗 效果 。结 果 : 9例 肩周 炎 患者 经过 经 皮穴位 电 分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表

一、农村适宜技术
序号
技术名称
研究单位
推荐单位
1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中心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
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
3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33
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技术
广东肇庆华佗医院
广东省中医药局
34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
35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
36
改进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37
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技术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29
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技术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处
30
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技术
重庆市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处
31
毫针深刺治疗吊阴痛技术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32
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22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23
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病症》(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局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有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但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褶皱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诸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亚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Ⅰ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来的。
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
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⑵年龄在65岁以上;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
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将电刺激信号施加于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原理、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疗效评价。
原理经皮穴位电刺激利用人体表面电弧的特性,通过贴在穴位上的电极将电信号传递给神经末梢,进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在调节的效应。
经过长期实验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已得到科学证明。
适应症经皮穴位电刺激适用于各种病症,包括:1.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等脊椎疾病;2.预防感冒:如对风寒邪气的高发期进行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预防感冒;3.胆囊炎、消化不良、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4.血糖高、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等各种常见病。
注意事项1.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如出现不适、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3.禁用电刺激器应禁止使用于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妊娠期妇女、癫痫病人,以及未经医生许可的患者;4.使用电刺激器时,应遵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
疗效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一些病症治疗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疗效评价,例如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明显;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椎疾病治疗效果也很显著。
多数病例经过一次治疗后症状能够明显减轻,并在 3 至 5 次治疗后康复。
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不仅有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
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
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经皮穴位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索出来的。
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
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
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
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
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⑵年龄在65岁以上;
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
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
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研
究证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
电针一样,很可能也是通过肌纤维收缩肌梭等传入神经纤维(Aα、β)兴奋,从而引起镇痛效应。
4.临床技术操作
⑴器械及药品准备:
韩氏穴位暨神经刺激仪(LH202H)、无菌棉签、75%的酒精。
⑵体位的选择:患者取坐位,胳膊置于处置床上。
⑶取穴:取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这两组穴位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取穴后标上
记号。
肩前穴位于垂肩时当腋前皱襞头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处;肩髎穴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
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臑俞穴位于
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⑷操作:①先打开穴位暨神经刺激仪开关,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
②关闭电源开关备用。
③用75%的酒精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④再将穴位暨神经刺激仪的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两穴和外关、合谷两穴。
我们这里取肩前与肩髎两穴,加外关、合谷两穴。
⑤连接完成后,
打开电源开关,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
采用的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
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
注意调节电流量应仔细,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
生意外。
⑥刺激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与皮肤接触的两对电极。
⑸疗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技术要领
⑴要选用合适的刺激治疗仪。
从刺激量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调性看,目前,HANS穴位暨神经刺激器是一种
比较合适的刺激仪。
⑵要选用合适的刺激参数。
为了更好地获得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以及患者接受的舒适度,建议用变频连续波
(先密波、后疏波)输出端连接完成后,刺激强度应逐渐增加至适量,以免刺激过快过大伤害患者。
⑶取穴要准确,尤其是上肢远道腧穴。
6.注意事项
⑴要选择合适的治疗仪,在运用这个疗法之前,要检查治疗仪性能是否良好。
⑵在电极连接以后,要选择合适的波形和频率,因为频率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它的疗效。
⑶选择频率和波形以后,要调节它的刺激强度。
调节强度一般来说,我们首先调节A,因为A端连接到肩关节
肩部,B端连接到外关、合谷,调节刺激强度的时候,要一个毫安一个毫安地往上调,直至病人感到舒服,一般来
说,在10个毫安上下。
⑷在电极反复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电极板是否好用,因为由于电极板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终末端接
触不好而影响它的刺激量。
⑸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人有否异常反应,或者说病情加重,这个时候要查明原因。
假如说病情加重或病人
的异常反应是由于本疗法所引起,应该终止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经皮神经电刺激临床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可反复使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包括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其整体疗效、作用特点、作用途径与电针相似,但镇痛后效
应更好,易为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Ⅱ参考资料
(一)肩关节周围炎简介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
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该病常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
肩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经脉,
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使肩部脉络气血不利,不通则痛。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所主,内外因素导
致肩部经脉阻滞不通或失养是本病主要病机。
该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将会逐渐加重,严重地影
响着广大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
①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③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临床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①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②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
日常生活。
③恢复期:肩痛明显减轻,甚至只出现酸楚不适感,肩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病人可出现自愈倾向。
2.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
①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