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 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 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

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 个以上腧穴,1-2 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

1. 选穴处方

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 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 对穴位为宜。

2. 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

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

“ 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

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 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 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2Hz 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2/100Hz 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 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 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之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

某些患者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功能有关。本病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

舒筋通络,通痹止痛。

【选穴】

局部取穴:经络辨证为手阳明经者取肩髃与臂臑; 手太阳经者取臑俞与肩贞; 手少阳经者取肩髎与肩井; 手太阴经者取肩内陵与肩髎。

远端取穴: 合谷与外关。

合谷穴是治疗痛证的要穴。针剌合谷穴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能够增加对于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的敏感性。针刺合谷穴可以抑制疼痛,提高痛阈等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证明,电针刺激合谷可激活血浆β- 内啡肽作用于全身而产生镇痛效果。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以治表证为主,亦常用于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步骤】

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根据经络辨证所选局部穴位),和合谷、外关二穴。

3. 刺激参数为: 疏密波2/100Hz,刺激30分钟,局部穴位刺激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4?1mA。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

1. 经皮穴位电刺激术主要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如果不能改善症状,需要及时配合加用其他技术。

2. 治疗同时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 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检查: 颈部活动受限,颈项肌肉较紧张,颈肩部广泛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选穴】

根据神经分布取C3-7 相应病变节段颈夹脊与大杼穴,合谷与外关。

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针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 既通过督脉与脑的联系而调神治痛, 又借助调整足太阳经而通络止痛。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夹脊穴下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支,刺激颈夹脊穴,可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病变局部神经肿胀,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的压迫,促使受

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大杼穴为骨之大会,又是督脉别络于手足太阳之会。刺激此穴可起到鼓舞督阳, 疏经活络, 活血化瘀, 散寒祛湿的目的。《针灸甲乙经?卷七》记载: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 大杼主之。”

【操作步骤】

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C3-7 相应病

变节段颈夹脊与大杼穴,合谷与外关。

3. 刺激参数为: 疏密波(2/100Hz),局部穴位刺激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4?1mA。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三)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咳嗽、打喷嚏等均可使疼痛加剧; 腰部活动障碍: 向各个方向均受限,以后伸和前屈为甚; 脊柱腰段生理性曲线改变,脊柱侧弯多见; 主观麻木感和患肢感觉发凉。中医认为腰痛证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筋脉失养,闭阻不通所致,查体可见腰椎棘突上和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肢后伸试验阳性。X 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

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相当于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选穴】患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及相应腰夹脊穴; 经络辨证为足太阳经者加用

委中与昆仑,足少阳经者加用阳陵泉与悬钟。

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 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秩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具有强腰脊,理下焦,清湿热之功。环跳为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具有疏通经络, 宣表散寒, 调理气血, 祛风胜湿之效。委中是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气血。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委中、昆仑为足太阳经穴,阳陵泉、悬钟为足少阳经穴,故可辨证选用。

【操作步骤】

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病变局部肾俞与秩边、肾俞与环跳、大肠俞与秩边、大肠俞与环跳的其中一对腧穴(根据病变部位定),

伴下肢放射痛至足太阳经者加用委中与昆仑一对电极,足少阳经者加用阳陵泉与悬钟一对电极。

3. 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100Hz,刺激30分钟,腰臀部穴位刺激强度15?2mA,下肢穴位刺激强度10?2mA。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

1. 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

2. 劳作时采取正确姿势。平时注意防寒保暖。

三、禁忌症

1. 局部皮肤破损者。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3.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4. 安置心脏起搏器者。

四、注意事项

1. 对心前区、眼区、颈前区的穴位电刺激要慎重,避免强电刺激。

2. 皮肤电极下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反应,要及时减小电量或暂停使用。

3. 治疗前,各调节旋钮要调至最低位置; 治疗过程中,要逐渐加大电量,切忌先大后小或忽大忽小,使患者难以接受。

4. 禁止电流直接流过心脏,如不允许左右上肢的两个穴位同时接受一路输出治疗。

5. 有体内放置支架或关节置换病史者,根据体内放置物的材质谨慎使用该技术。

五、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方剑乔,包黎恩,莫晓明.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临床观察及与电针的比较[J].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40-41.

4. 韩济生. 针刺镇痛频率特异性的进一步证明[J]. 针刺研究,2001,26(3):224.

5. 孙瑞

卿, 王贺春, 王韵,等.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2):128-130.

6. 王华,杜元灏. 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

第三节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 一、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 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而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经皮电刺激波形为单向方波、双向方波、不对称双向方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 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范围较宽,多在2~100Hz。为克服低频电刺激而引起击波感,可采用100簇形波(一串5个方波刺激)代替单个方波,这样既保持了低频的“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 经皮电刺激的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波宽太大,容易激活传递痛觉的纤维产生痛觉,导致镇痛效果下降。经皮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以兴奋Ⅱ类纤维而不兴奋Aδ和C类纤维为宜,一般选择30~80mA。此强度有助于激活神经粗纤维,关闭疼痛的“闸门”及释放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由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具备如上特点,故对治疗急慢性疼痛均有较好镇痛效果。 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种类繁多,现以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为例介绍经皮穴位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仪器的性能 该仪器具有多穴位刺激方式,即针刺通电方式(ACU法)和经皮穴位接触方式(TENS法、SSP法)。前者适合于专业医师应用,后者适合于基层单位和一般家庭普及应用。 脉冲输出幅度:针刺(ACU),250Ω负载下,0~60mA(电针疗法用);体表(TENS),1kΩ负载下,0~55mA(TENS 及SSP用)。脉冲宽度:300μs。频率范围:2~100Hz。脉冲列波形:连续(CONT),2~100Hz可调。簇形(BURST),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 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 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 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 个以上腧穴,1-2 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 1. 选穴处方 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 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 对穴位为宜。 2. 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 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

“ 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 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 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 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2Hz 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2/100Hz 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 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 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之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 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 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经皮穴位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索出来的。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 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 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 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⑵年龄在65岁以上; 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 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 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研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 1.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个以上腧穴,1-2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 1.选穴处方 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对穴位为宜。 2.操作步骤 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

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 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2Hz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2/100Hz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之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肩凝证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和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

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和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湿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