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65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产前检查
孕妇应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存在的孕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 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避免对胎儿造成
损害。
提高新生儿筛查率与治疗水平
新生儿筛查
所有新生儿都应该进行筛查,以早期发现并诊断高胆 红素血症。筛查方法应该采用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的方法,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
治疗水平提高
0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 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 、地塞米松等)增加肝脏对胆 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清胆红素
水平。
光疗
通过蓝光或绿光照射,将皮肤表 层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 物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可 考虑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血清胆 红素水平,减轻脑部损害。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进行诊断,不同胎龄和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 平有所不同。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的生成、代谢、 排泄等多个环节。
病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围产期因素、感 染、溶血、母乳性黄疸等。
0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流 行病学研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 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并发
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 血症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于母乳性黄疸等特定因素对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仍 需进一步探讨。
未来可以加强对于新生儿高胆 红素血症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 研究,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 发症的发生率。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以及干预措施,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410例患儿中,感染因素170例,母乳性黄疸46例,围产因素74例,溶血因素32例,代谢性疾病18例,早产因素70例。

治愈391例,好转19例。

结论多种病因可以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此需要及早寻找病因,给于患儿早期干预。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大约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1]。

其病因复杂,最主要原因是胎儿红细胞裂解过度释放产生胆红素所致。

新生儿胆红素过高严重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因此及时寻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并作针对性预防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

回顾分析湖南航天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和危险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作诊断。

410例患儿入院以后给于HBsAg、TP、TORCH、HCV、G6PD、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检测,染色体以及T3、T4、TSH甲状腺功能三项等项目检查,根据具体患儿病情选择性地进行新生儿溶血筛查,41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其中男患儿240例,女患儿170例,其中足月儿84例,早产儿320例,过期产儿6例。

其中剖宫产245例,顺产165例。

患儿年龄7~28 d 41例,<7 d 369例。

患儿体质量>4000g 11例,<2500 g 189例,2500~4000 g 210例。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类感染因素性黄疸170例,其中新生儿肺炎86例,新生儿肠道感染26例,新生儿败血症24例,感染部位不明20例,新生儿脐炎12例,梅毒螺旋体感染2例;围生因素性黄疸74例,其中新生儿窒息25例,头皮血肿7例,重度小于胎龄儿12例,胎儿宫内窘迫19例,颅内出血3例,脐带绕颈4例,前置胎盘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代谢性疾病18例,溶血因素32例,早产因素70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1例临床分析与报告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1例临床分析与报告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1例临床分析与报告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以皮肤黄染为主诉入院的、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的31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患儿的病因及其危险因素。

结果:经过治疗311例患儿当中有309例患儿治愈,治愈率为99.35%,对患儿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血型不合、G6PD缺陷、感染因素、缺氧因素、头皮出血、早产、低体重、高危妊娠因素是该病的常见发病原因,其中ABO血型不合、G6PD缺乏、感染因素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血型不合、G6PD缺乏、感染因素、缺氧因素、头皮出血、早产、低体重、高危妊娠因素等都会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发病原因,临床当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患儿病情进行有效的防治,其中对存在ABO血型不合、G6PD缺乏、感染高危险因素的患儿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治疗,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

标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当中极为多发的一种疾病。

有研究表明该病在我国新生儿当中的发生率为30%以上[1],病情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极为必要。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治疗的31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该病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以皮肤黄染为主诉入院的31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年龄范围16 h~25 d,16~24 h 8例,24~48 h 56例,48~72 h 84例,72~96 h 37例,5 d 15例,6 d 13例,7 d 21例,8~14 d 45例,>2周32例;胎龄35~42周,早产儿8列,过期产儿2例;体重2100~4200 g,低体重14例,巨大儿3例;高危妊娠14例;总胆红素范围153~512 μmol/L,达到换血指征6例,4例光疗成功,2例转上级医院换血治疗,其中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警告期表现;直胆>34 μmol/L 2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6例的病因与防治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6例的病因与防治分析
的病 因 复杂 , 床表 现 各异 , 临 重症 可 导 致严 重 后 遗 症 ,
3 1 光疗 主要 通 过光 照使 未 结合 胆红 素经 过 . 光 氧 化及 异 物化 作 用产 生 胆 绿 素 , 无毒 的水溶 性 双 吡 咯 , 经胆 汁 和尿 液排 出。平均 光疗 时 问 为 4 ±2 h 而 8 4, 采 用 间断光 疗法 ]根 据黄 疸 出现 的早 晚 、 , 黄疽 程度 分
弃治 疗 , 例 死亡 均 为人 院时 已发 生胆红 素脑 病 生儿脐 炎 2 例 , 7 1 ; 占 .% 新 5 占 . 乙肝病 毒感
不 明者 3 7例 , 1 . 。 占 04 3 治疗及 结果
红素 来 自衰老 红细胞 降解 产生 的血 红蛋 白。 生儿 期 , 新
尤其 在各种 病理 因素 影 响下 , 细胞 的破 坏增 多 , 酶 红 肝 活性 受到抑 制 , 肝循 环增 加 , 胆红 素 的生成 增加 而 肠 使 引起新 生儿 高胆 红素血 症 。引起 新生 儿高 胆红 素血 症
陕西 医学杂 志 2 0 年 1 09 月第 3 8卷第 1 期
5 5
新 生儿 高胆 红 素 血症 3 例 的病 因与 防治 分析 5 6
延 安 大学 附属 医院儿科 ( 延安 7 6 0 ) 师冬 琳 刘 军 1 0 0 高 春燕
摘 要 目的 : 探讨 新 生儿 高胆 红 素血 症的 病 因与 治疗 。 法 : 3 6例 新 生儿 高胆 红 素血 方 对 5 症进 行 分析 , 总结 其发 生病 因与 防治原 则 。结果 : 生儿 高胆 红素 血症 的主要 病 因前 5位依 次 为 新
中药 等 。
期产儿 2 O例 , 5 6 ; 病 日龄 < 7 l 6例 , 5 . 占 . 发 d9 占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3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儿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原因依次为:感染因素(31.87%);围产因素(28.12%);母乳性黄疸(27.18%);新生儿溶血病(9.37%);其他因素(2.50%)及原因不明(0.93%)。

感染因素占发病的首位。

新生儿溶血病出现黄疸时间明显早于其他组(P<0.05),但重度黄疸所占比例与感染组及母乳性黄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母乳性黄疸晚发型所占比例较大,出现黄疸及胆红素达峰值时间均晚于其他组(P<0.05)。

所有病例均治愈,无胆红素脑病发生。

结论新生儿溶血病多数在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在所有黄疸疾病中最早,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母乳性黄疸大多在出生1周后出现黄疸,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感染组因疾病不同黄疸出现时间不定,但住院天数相对其他组最长。

其他因素及原因不明组高胆红素降至正常值时间最短,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胆红素值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标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无论早产儿还是足月儿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规定的范围,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大多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

国内文献报道以黄疸为主诉住院者占新生儿住院患者数的首位[1],发病率高达50%,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黄疸病因较多,现将吉林油田总医院儿科收治的的3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6月儿科共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78例,选出其中资料完整的3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2]。

在320例患儿中,男168例,女152例,男女之比为1.1︰1,足月儿87.5%(280/320),早产儿12.5%(40/32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 μmol/l,或早产儿>256 μmol/l 者,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

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存活儿也可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

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原因和诱因很多,且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本院2005 01~2007 11收治的89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9例高胆红素血症中,男58例、女31例;足月儿70例,早产儿15例,过期产儿4例;低体重儿17例,正常体重儿53例,巨大儿19例;自然分娩57例,异常分娩32例。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血型鉴定、心肌酶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342.2 μmol/l的重度黄疸20例,256.6~342.2 μmol/l 的中度黄疸26例,<256.6 μmol/l的轻度黄疸43例。

肝功能损害16例,心肌损害1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

1.2 病因分析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共45例(50.56 %),包括败血症、脓疱疮、脐炎、肺炎。

第2位原因是围生因素,共28例(31.46 %),包括宫内窘迫、脐带绕颈、窒息、早产。

第3位是母乳性黄疸14例(15.73 %)。

第4位为溶血性黄疸2例(2.25 %),原因均为abo溶血。

1.3 治疗原则(1)光疗: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间歇光疗。

(2)药物治疗:①血浆;②碱化血浆;③肠酶诱导剂;④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3)微生态疗法。

(4)其他治疗:保证血糖、体液在正常范围内。

纠正低氧及贫血、水肿、心肌受累,选择广谱敏感抗生素治疗。

母乳性黄疸除光疗外暂停母乳48~72 h。

1.4 转归 89例患儿中治愈76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败血症致感染性休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例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婴儿出生后,由于胎儿红细胞大量被分解,造成体内胆红素的水平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儿黄疸。

一般情况下,此种情况并不需要治疗,黄疸会在几天内自然消退。

然而,有些新生儿的胆红素合成速度过快或消除速率过慢,导致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形成高胆红素血症。

本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例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

新生儿出生后,多数于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出现黄疸,首先表现在眼角、面部,随后扩散到全身。

此时眼球白色部位开始有明显的黄色,黄疸的程度逐渐加重,可达到10-20mg/dl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儿会出现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嗜睡、反应迟钝、肌肉紧张等现象,最严重的情况下可伴有抽搐等神经系统问题。

二、病因分析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有很多种。

分别是血型不兼容、母体疾病传递、新生儿酵素缺乏、奶喂养不当等。

但是目前认为最常见的病因是血型不兼容。

血型不兼容往往是由于孕妇和胎儿的血型之间不匹配而引起的。

母体血液中产生的抗体可破坏胎儿红细胞,使红细胞溶解后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

三、治疗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需要尽早开始。

如果不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导致难治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1、光疗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是光疗,即将新生儿置于特殊的白光照射下,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光疗对于大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效,可在数天内使胆红素水平下降。

2、输血对于部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光疗的治疗效果比较差。

这时可以考虑使用输血等手段进行治疗。

输血可以将慢性胆红素血症患者的含胆红素的血型红细胞替换为非含胆红素的血型红细胞。

四、护理方案1、喂养对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提供足够的母乳或人工喂养非常重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0例病因分析及光疗效果评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0例病因分析及光疗效果评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0例病因分析及光疗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病因、高胆程度及光疗效果。

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3月4年住院患儿360例进行分析。

结果:360例高胆患儿中,母乳性黄疸187例(51.9%),ABO血型不合溶血31例(8.6%),围产相关因素56例(15.6%),感染相关因素74例(20.6%),其他12例(3.3%)。

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最高(51.9%),以母乳性黄疸和ABO血型不合溶血致重度黄疸比例最高,分别占27.8%和25.8%。

母乳性黄疸平均每例患儿所需累计光疗时间为10.5小时远低于ABO血型不合溶血(49小时)及感染相关因素(39.2小时)所致黄疸。

结论: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高胆血症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因,母乳性黄疸和ABO溶血所致黄疸重度比例最高,以蓝光治疗最为有效。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蓝光治疗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3月4年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均为足月儿,剔除早产儿)360例,其中男199例(55.3%),女161例(44.7%),现将相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的诊断标准见文献[1]即总胆红素水平:~24小时≥103μmol/L,~48小时≥154μmol/L,~72小时≥205μmol/L,72小时~≥257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

文献[2]血清胆红素<257μmol/L为轻度高胆,257~342μmol/L为中度高胆,>342μmol/L为重度高胆。

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以新生儿溶血三项及母血型为“O”型,患儿血型为“A”或者“B”,贫血(<140g/L)为准。

母乳性黄疸诊断依据:排除各种病因,一般状况好,母乳喂养为主,停母乳后黄疸很快消退。

围产相关因素指高胆患儿有显著的可加重或延長生理性黄疸的病理因素存在,如窒息,咽下综合征、头皮血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6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6-03T14:17:26.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符茵陈泳涛[导读] 母乳性黄疸不是生理性黄疸,随着目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使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符茵陈泳涛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构成、发生规律,为预防该病提供依据。

方法:对36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血症进行病因综合分析。

结果: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溶血因素、围产因素、多病因、病因不明、母乳性黄疸、G6PD缺陷。

结论:感染因素为首位因素,其次为溶血及围产因素,故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预防及抗感染,减少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14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危害最大,过高的高未结合胆红素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可危及生命,应尽早明确病因,并进行早期干预[1]。

为了探讨其病因构成及发生规律,现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黄疸新生儿,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的36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综合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41例,女124例,出生体重:1 500~2 500g 135例,2 500~4 000g197 例,4 000g以上33例。

日龄<3 d 152例,3~7 d 172例,>7 d 41例。

足月儿255例,早产儿93例,过期产儿7例。

顺产256例,剖宫产109例。

1.2 方法:临床有黄疸的患儿人院时均进行胆红素测定以确诊,并行血培养、溶血病筛查、肝功能、胸部X线片、TORCH、G6PD酶、血五分类、CRP等检查查找病因。

患儿人院后给予光疗、口服茵栀黄,必要时予白蛋白等治疗。

溶血患儿针对病因给予丙种球蛋白静注;红细胞增多症进行部分换血术,达换血指征者征得家属同意后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

2 结果
2.1 365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首位为感染因素,共135例(36.99%),其中呼吸道感染46例,败血症34例,皮肤感染23例,脐炎25例,颅内感染4例,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溶血因素66例(18.08%),占第二位,其中ABO溶血64例, Rh溶血2例;围产因素60例(16.43%),占第三位,其中新生儿窒息24例,头颅血肿30例,颅内出血6例;多病因31例(8.49%);原因不明34例(9.31%);母乳性黄疸21例(5.75%);G6PD缺陷18例(4.93%)。

2.2 365例患儿痊愈出院332例,明显好转出院31例,因原发病治疗无效死亡1例(0•71%),放弃治疗2例,其中胆红素脑病3例。

3 讨论
近年来发现新生儿黄疸呈增多趋势,而且绝大多数是以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病因各地报道不一。

本组病例中新生儿感染所致的高胆占36.99%,居病因的第一位,其中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脐炎为主。

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皆可致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感染又可抑制肝酶活力,致使肝脏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减低。

所以加强围生期保健、新生儿护理,控制新生儿期感染,改善环境是降低感染性黄疸的根本途径。

溶血因素居第二位,占18.08%,这类疾病(尤其是Rh溶血)具有黄疸出现早,上升快,病情重等特点,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及可能出现晚期贫血现象。

因此,产前诊断,及时干预尤为重要,生后应及时诊断治疗。

围产因素占第三位,约16.43%,包括窒息、颅内出血、头皮血肿。

窒息新生儿出生前后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因影响肝酶活力或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血清蛋白的联结而致高胆。

(亦有学者认为黄疸的发生率与窒息及其程度无明显关联)。

颅内出血及头皮血肿可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加。

故加强围产期保健,高危妊娠监测及管理,及时处理异常分娩, 减少窒息和产伤的发生,对高危新生儿应积极做好胆红素监测,及时做相应处理,是减少围产因素所致高胆的重要措施。

病因不明发生率为9.31%。

有资料显示,在无明确病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剖宫产、母乳缺乏、妊娠期疾病、以及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镇静剂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做好围产期保健意义非常重大。

母乳性黄疸不是生理性黄疸,随着目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使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系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母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已结合胆红素水解,增加肠肝循环有关及早期母乳喂养不足、胎粪延迟排泄等原因所致,因此,提高广大妇女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及正确进行母乳喂养,可以减少黄疸的发生和减轻黄疸的程度。

本地区由于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母乳性黄疸儿于生后15~30天之间就诊,有的甚至到生后2~3个月才进行干预。

虽然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但血中持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伤,而且对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及血液、免疫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

所以新生儿生后3~4天开始出现的黄疸提倡在积极寻找病理因素的同时,注意排除母乳性黄疸,并早期进行有效地干预。

参考文献
[1] 陈克正.换血疗法.见魏克伦,陈克正主编.新生儿临床手册[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95-198•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269。

[3] 张新利,肖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损害[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54-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