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课前展示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青玉案元夕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贰
感知课文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
贰
感知课文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玉壶:比喻明月。
贰
感知课文
上阕(第二句)
译文: 游玩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骏马、彩车来来往往 ,路上弥漫着一种让人兴奋不已的香味。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肆
小结讨论
讨论二:
1、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她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盛妆的贵族女子和“那人”。 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肆
小结讨论
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这是一首爱情词吗?)
肆
小结讨论
小结: 主旨: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 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东风夜放花千树”
• 东风:春风。 •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更吹落,星如雨。”
•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贰
感知课文
上阕(第一句)
译文: 元宵节的晚上,春风轻拂,到处张灯结彩,焰火璀璨, 像千树的繁花怒放,落时又如漫天的星斗被春风吹落, 化作流星雨。
青玉案·元夕
古风高中语文课件
目录页
壹
贰
叁
肆
新
感
品
小
课
知
味
结
导
课
内
讨
入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特点1.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节日——元宵节1.3 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学习任务第二章:诗词背景2.1 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2.2 分析诗词中的元宵节氛围2.3 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第三章:诗词解析3.1 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解释生僻词汇3.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 探讨词人的思想感情第四章:词歌朗诵4.1 示范朗诵,讲解朗诵技巧4.2 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4.3 点评学生朗诵,给予改进建议第五章:创意表达5.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5.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意5.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成果第六章:作业布置6.1 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相关作业6.2 强调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6.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个性,充分理解词作7.2 强调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词作7.3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引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兴趣第八章:拓展学习8.1 推荐相关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8.2 分析词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8.3 组织诗词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九章:课堂反馈9.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9.2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改进建议9.3 为后续课程提供调整依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10.2 强调作业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10.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词中的情感与当代生活的关联6.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个人感悟6.3 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角度分析词作的价值第七章:实践活动7.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以“元夕”为主题,创作一篇现代文或绘画作品7.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7.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中涉及的民俗文化8.2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制作PPT进行分享第九章:课程评价9.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及收获9.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10.2 学生分享对词作的新认识和未来学习计划10.3 布置长期作业: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词背景讲解在讲解诗词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以及词人的生活背景。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一、课程简介《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程以《青玉案·元夕》为载体,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员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节日习俗,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及注释。
3.领悟词中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1.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1.1辛弃疾生平简介1.2辛弃疾的创作特点及影响1.3《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2.《青玉案·元夕》全文及注释解读2.1词牌、词题解析2.2词句解析2.3意境分析3.词中情感表达及鉴赏3.1词中人物形象分析3.2词人情感分析3.3词作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4.《青玉案·元夕》在宋代节日文化中的地位4.1宋代元宵节的习俗4.2《青玉案·元夕》与宋代节日文化的关系4.3《青玉案·元夕》对后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生平、创作背景、词作全文及注释。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词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员围绕词作的艺术特色、节日文化等进行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员感受词中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五、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辛弃疾及《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引发学员兴趣。
2.全文解读:详细讲解词作全文及注释,帮助学员理解词意。
3.情感分析:分析词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4.艺术特色鉴赏:讨论《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升学员的审美情趣。
5.节日文化探讨:介绍宋代元宵节的习俗,让学员了解节日文化背景。
6.课程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语调
辛弃疾的诗歌需要表达出深 厚的情感,语气要饱满,语 调要变化丰富,力求自然流 畅,配合手势和神态,更好 地展现诗歌的艺术效果。
情感共鸣
辛弃疾的诗歌是以人为本的, 演讲者需通过自身经历和情 感的投射,寻求与观众的情 感共鸣,吸引更多观众的参 与和关注。
诗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1
传统与现代
在古代诗歌的传承和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的渴望,以保留历 史文化,不断推进文化的融合。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课 件
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课件,我们将会探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诗歌描述了古代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其中的文化 和历史。
辛弃疾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文学家、 政治家,曾任江西宣抚使, 因心系苍生,多次上书反 映社会不公。
得志官场
后历任杭州通判、江西安 抚使,品性正直,勇于斥 责官场陋习,一生未曾投 降元朝。
2
民族与世界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国文化 的国际化和多元化,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3
文化的力量
辛弃疾的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这种精神力量和文化 底蕴,将为我们在创新和发展中不断提供力量和支持。
拟人
通过向云、雨、花、树、星等自然现象拟人 化,诗歌更为生动形象,美感更加浓墨重彩。
排比
作者用了一系列具有感召力的描述,让我们 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情感,更加全面地认识他 的思想。
诗歌语言特点
清新婉约
典雅风范
诗歌的字句简练,结构清晰, 语言流畅、婉转,更具有一种 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描画了大量自然景物,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但也表现出辛弃 疾在文学上的追求和风范。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PPT课件

文
赏
析
课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
文
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
赏
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
析
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 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
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南宋·辛弃疾
苦理有 的想理 。无想
法是 实幸 现福 ,的 是, 痛
课
青玉案-元夕
文
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析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文
赏
析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课
文
赏
析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展
• 执著
• 顿悟
南宋·辛弃疾
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
宵节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
?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研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读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
词
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作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
外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展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业、大学问者经历
课
的三种境界
外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社会的现代问题
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首词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思自己 的行为和态度。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哲理
这首词表达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 实。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通过对元宵夜景的细腻描绘,如花灯、烟火、人群等,展现了人 生的热闹与繁华。然而,在这繁华背后,诗人感到人生的虚无和无常,表达了 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 深刻。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花灯如昼”,形象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 同时,通过对比热闹的元宵夜与孤独的自己,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此外,诗 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烟火”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
04
青玉案-元夕的现代解 读
对爱情的探讨
爱情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景的描绘,表达 了对一位神秘女子的深深思恋,展现 了爱情的苦闷和执着。
爱情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常常面临各种挑 战和困境,如距离、时间、价值观等 。这首词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爱情,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社会的反思
社会现象的隐喻
03
青玉案-元夕的文学价 值Leabharlann 对后世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传颂,成为后 世诗人学习的典范,对后来的诗 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新词牌
辛弃疾通过创作青玉案·元夕,创 新了词牌的写作手法,为后来的 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què]写正月十五
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 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 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 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 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 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 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 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 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八组课前展示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翻译: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 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 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 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 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