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宜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宜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注释] 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互相轩邈(高)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
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本题A中的“邈”在这里是“向远处伸展”的意思。
故选A。
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 [甲] [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 [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写法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与朱元思书》复习题一、填空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书庠。
南朝时梁著名文学家,其诗文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
本文题目中的“书”是信函,是古代一种文体。
2、从题目上看,本文体裁是书信;从句式上看是骈文;从内容上看,更是一篇山水游记。
3、文章在写景上有详有略,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写水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
写山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了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4、根据原文语句填空。
①总写自富阳到桐庐山水之美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交代人在富春江沿岸的美好环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③从听觉方面描写山中泉喧鸟鸣情景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④描写富春江沿岸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⑤文章中直接表达对富春江及沿岸景色的无限赞美之情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句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中与其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⑦第一段中可作为全文纲领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一百许里许:古义是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金义是或许,赞许。
②猛浪若奔奔:古义是指飞奔的马;今义是奔跑,飞奔。
6、一词多义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绝美,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绝:断、停②负势竞上上:向上。
横柯上蔽上;在上边。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鰶(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①(gāo),麦陇朝雊②(gòu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③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④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注释:①青皋:青草丛生的水岸边。
②雊(gòu):野鸡鸣叫。
③天机清妙:思想情趣与众不同。
④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有时见日B.与月上下复与疏钟相间C.在昼犹昏犹有竟时D.从流飘荡倘能从我游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②鸢飞戾天者③白鸥矫翼④倘能从我游乎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作者要表达的愿望有什么异同?试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欢迎阅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
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
俱:都。
B、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用:使用。
C、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用来。
D、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7、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参考答案]14、C。
15、B。
16、C。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与答案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4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
B.第①段是总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
C.第②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充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1.A 2.C 3.①青白色②高;远③美丽④筹划、治理 4.①奇山异,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D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通用15篇)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1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比较阅读(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真题训练(解析版)文言文知识梳理(部编版)

《与朱元思书》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1.【2020·山东省武城县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天山共.色(_____)(2)窥谷忘反.(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一样 通“返”,返回2.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意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1)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2)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意为: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重点词:负,凭借。
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向远处伸展。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
作者在描写山中景物之时,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 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
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本题A中的“邈”在这里是“向远处伸展”的意思。
故选A。
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 [甲] [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 [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写法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乙]文只是单纯的写景游记类散文,并没有托物言志,故D表述不正确。
【参考译文】
[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
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答案】D
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
准确的把握。
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
1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2分)
【答案】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乙]文这样美丽的山水景色,千古以来无人欣赏,今天作者来到这里,喜爱之极,流连忘返。
如果山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的话,自己的美这样被人喜爱、被人肯定,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乙]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