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练习《孝乃德之本》

合集下载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篇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

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

百善孝为先议论文导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百善孝为先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百善孝为先议论文1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

早在中国古代,《孝经》就已有百善以孝为先这句明宗开义。

也就是说孝顺是行善的根本,没有孝顺又谈何行善。

所谓的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

在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孝这个字便被写在了他人生典籍的扉页,醒目的中国字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中华儿女,用行动去证明你对父母的孝心,用行动去感谢父母对你的爱。

这种人人生来就有的天性,本应在人的心灵深处开辟出一片美丽的花田,用爱与感恩等人类最真挚美好的感情浇灌,但没有人保证,经历了狂风暴雨之后,这花田不枯,这感情不变。

经历过风雨,便拥有彩虹,这花田有风暴后特有的美丽,比先前更旺盛妖艳。

我是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学生,从小便寄宿在姥爷家。

姥爷是一名数学教师,在我看来,他对我的感情就像他三十几年教师生涯中一成不变的数学公式一样,单调而乏味。

这种淡漠的感情,在姥爷病倒那天,蓦然消失。

而那天,我这个平时自诩挺孝顺的孙女,竟无法从记忆中挖出丝毫对姥爷的孝心来。

无尽的后悔感像潮水般将我吞噬,如果能早点发觉姥爷身体的不适就好了,如果能多干些家务活来减轻老爷的负担就好了,我是这样想的。

看着病榻上姥爷那刻满沧桑皱纹又憔悴的脸庞,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

急忙翻出药箱,想找一些能减轻老爷痛苦的药,却被说明书上复杂的术语弄昏了头。

要知道,在我生病时,姥爷会守在我的病床前,喂我吃药,再哄我入睡。

而现在,如此这般。

泪水渐渐迷蒙了我的双眼,忍住想要啜泣的冲动。

这时,姥爷走了过来,慢慢收拾我弄乱的药箱,吃好药。

看着看着,泪水终于决堤而下,扑到姥爷怀里,大声哭号,双肩不受控制地颤抖着,不停地说:对不起。

姥爷笑着问我为什么道歉,我回答,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让姥爷受累。

姥爷拍了拍我的头,眼睛里流露出欣慰与赞许,说:以后能做到吧?我大喊:能!淡淡的药香,承载着姥爷对我深沉的爱,它让我幡然醒悟,并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品质孝顺。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

孝为德之本申论范文“百善孝为先”,这简单的五个字,可真真是道出了咱老祖宗的智慧精髓。

孝啊,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根基,而道德呢,就是这棵大树上繁茂的枝叶,根基要是不牢,枝叶再怎么折腾,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咱先说说啥是孝。

孝可不是简单地给爹妈点钱,让他们有口饭吃就行。

那是表面功夫,就像给树浇浇水,但是根都烂了,光浇水有啥用呢?真正的孝,那得是从心底里对父母的敬重、关爱。

就像小时候父母照顾咱们,那可是无微不至啊。

咱半夜哭了,他们就赶紧起来哄;咱生病了,他们比自己病了还着急。

现在他们老了,咱就得像他们当初对待咱们那样,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关心他们的身体,陪他们散散步、唠唠嗑。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孝。

为啥说孝是德之本呢?你想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爹妈都不孝顺,对生他养他的人都不好,他能对别人好吗?他能有什么道德可言?比如说在社会上,要是有人对自己的父母都能横眉冷对,那他在单位里,能真心对待同事吗?他在社会上,能去帮助那些陌生人吗?我看悬。

一个孝顺的人,他心里是有爱的,他知道感恩,他懂得付出。

这种对父母的爱会延伸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待朋友会真诚,对待社会会有责任感。

这就像水源源不断地从孝这个根基流向道德的各个角落。

咱再看看那些古往今来的例子。

舜帝那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他的爹和后妈对他不好,老是想害他,但是舜帝呢,一点都不怨恨,还依旧孝顺他们。

就因为舜帝有这么一颗孝顺的心,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才能心怀天下百姓,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道德修养就是从孝这个根本开始的。

再看看现在,那些被大家传颂的好人好事,很多主人公都是特别孝顺的人。

他们在家里是好儿女,在社会上就是好公民,他们的孝行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自己内心的道德之火,也温暖了周围的人。

可是现在呢,社会发展得快了,有些人啊,就把孝给弄丢了。

忙着挣钱,忙着享受,把爹妈都给忘到脑后了。

有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眼巴巴地盼着儿女来看望,可就是等不到。

这多让人心寒啊。

这种不孝顺的风气要是蔓延开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都得受影响。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阅读10篇中考真题——议论⽂阅读10篇1.2019年江西,17——20题,17分谈语⾔王⼒语⾔是⼈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是⼈们进⾏⽂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切写作的⼯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想在这⽅⾯成才,就不能不⾸先掌握好这个⼯具,⽽且要像⽊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作的⼯具。

许多写⽂章的⼈,从中学⽣到⼤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章,跟说话不⼀样,要把语⾔装饰得“华丽”⼀点,把语句表达得“⽂雅”⼀点,把⽂章写得“美妙”⼀点。

于是总想造⼀些时髦的句⼦,东拐西缠多绕⼀些弯⼦。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章脱离了⼝语,脱离了⼈民⼤众的语⾔,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动的。

有⼀篇描写英雄到⼤海救⼈的报道说:“他冒着刺⾻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了沸腾的⼤海。

”这是⼀个很费解⼜不准确的句⼦,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流⽕在圩堤上东奔西⾛”这样的句⼦。

“七⽉流⽕”出⾃《诗经》,指夏历七⽉星⾠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炎热。

⽤“七⽉流⽕”形容天⽓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顶着烈⽇”,如果说“我冒着七⽉流⽕怎样怎样……”肯定要被⼈⼤笑⼀番。

著名散⽂家朱⾃清晚年的作品⽐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点就是话怎么说,⽂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然、平易近⼈,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是⼀种启发。

是不是说⼝语与书⾯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章是有组织的语⾔,在这⼀点上,也可以说⽂章和语⾔不⼀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就说到哪⾥,有时候语⾔不连贯,甚⾄前后⽭盾,句⼦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组会上发⾔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下,却⼜会发现⽑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孝乃德之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孝乃德之本谭用发《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难以接受的,就是儿女给他们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想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饭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竟然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面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恒。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然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然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的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9:议论文阅读(检测小卷)(满分70分)(一)【2021西藏真题】(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体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

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倚靠,家与国从来都不会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

③爱国先爱家。

古代选拔官员,注重的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在家尽孝、家道和顺,当一个人“私德”无瑕疵,才经得起考验和诱惑,担得起大任和重托。

④爱国更爱家,没有国,家又如何圆满?“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卫开山岛32年,“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充分诠释出许党报国的心中大爱。

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爱国爱民、匡扶天下,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小家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国家更加昌盛。

⑤家庭建设满怀“国富民强”之心,国家建设托举“家国天下”之志,家国情怀所通达的,正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浓烈的家庭亲情贯穿于炽热的国之大爱,激发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实干、善于作为的不竭动力,这样的家风令人赞赏。

今日之中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号角嘹亮,全面小康越来越近,改革开放气势如虹,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圆梦的舞台无比广阔,呼唤每个人、每个家庭奋发进取、勇做新时代追梦人。

⑥“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我们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

1.(2分)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3分)请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离开席位。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新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 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变为封建迷信,等等。

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规范,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了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

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乃德之本
①《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⑤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⑥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18.本文所议论的“孝”,具体到行为上,指的是什么?(2分)
19.试对第5段的论证思路作分析。

(2分)
20.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子女怎样才能对父母尽孝。

(2分)
18.给父母好脸色;与父母说话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恭谨周到;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19..本段先承接上文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提出“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论点,然后引用《礼记》的话作道理论据,并分析如何做到恭敬。

20.示例:?给父母好脸色,多与父母交流沟通;?搞好自己的学习;?适当分担家务;?多关心父母,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们,尤其是生病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