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优质课教案_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

专题四第四节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四、教学方法: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五、总体设想: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材料1: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引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C(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解析 A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排除A项;
B项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影响深远;
D项戊戌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就被终止了;
C项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死后被废止,与题意相符。
解析答案
12345
5.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财缺乏用于上而下已弊,兵缺乏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
答案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3.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青苗法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借贷者负担沉重。 (2)免役法局限:免役钱 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的因此家破人亡。
答案
深化探究
凤凰网专题?重读王安石?有如下专题调查: 调查一 你认为王安石做到“不加赋〞的承诺了吗?认为做到了的422 票,占投票总人数的19%,认为没做到的1 569票,占投票总人数的 70.5%,认为说不清的234票,占投票总人数的10.5%。 思考 在“做到了〞、“没做到〞这两种观点中,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要分 析其原因。
答案
历史认识
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 (1)进步性: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开展,客观上 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展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 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展的旨在 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经济构造,土地兼并的问题 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统治危机; ②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的反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8

(1)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
作用和成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局限
的措施
农 田 水 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
政府财
法
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收入
方 田 均 税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加,
法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国库充
1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 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作用和主要成效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 维护了农村社会 主要表现: 西
保甲法
治安;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 节省了大 部边境的巩固
量的训练费用
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 政府节省了大量养 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3)人才选拔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并
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四、教具准备与课时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 2、 1 课时
[ 讲授新课 ]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4
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值得肯定。
(3)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冠军奖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荆门市掇刀石中学王冠卉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一、单元纲要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及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二、设计构想前三单元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上的重大历史变革事件,本单元继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之后,参入第一个探究活动课: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和依托,使学生形成对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一、史学视野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是解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
本课围绕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选取了大量史书类史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学生情景剧本等多途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标解读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遇到过极大的阻力。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认识三次改革中遇到的苦难和问题,以及形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这三次改革都为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了解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的改革,认识只有坚持不畏风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著名的改革,即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和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五、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图文资料,增加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4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面辩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提升学生对改革本身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大环境及相应制度保障;改革过程是艰难的,还应有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
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及对其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三、教学思路本课主题为——文政之殇,人治之痛。
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了16年,16年间,王安石以其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力推行的变法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一股新气象。
但伴随着神宗的去世,变法也随即被废止。
原因何在?除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外,究其根源则在于人治之痛。
此处的人治不仅指代个人因素,更直指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
当文人士大夫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被置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是缺少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的,而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改革很难推进。
由此得出启示,改革要想成功,终将要改变人治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由人治走向法治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大家,但老师依旧感觉非常亲切。
因为老师也是永州人。
提到和永州相关的大人物,有一位不得不提。
他就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实际上啊,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宋中期,怀抱着一颗“心忧天下”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勾勒的那幅理想蓝图,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政治实践,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②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思考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重难点】
重点:通过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导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朝给我们留下了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而宋朝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却让人赞叹不已。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罗兹﹒墨菲也在《亚洲史》里称赞:“在许多方面,宋朝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问:他们为何如此向往宋朝?今天首先带领大家去看看宋朝繁荣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板书)
师:由于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比如:此时的南方水稻出现了新品种。
我们一起看一则材料:“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做饭稍硬,土人谓之占城稻。
” ——宋史《食货志》
占城稻有什么优点呢?
生:成熟早,抗旱力强。
(提高产量)
师:当时南方的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方的位置说明一下)水稻(主要在南方)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长江下游——苏州,太湖——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谚语:“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富足)”。
从哪儿看出是重要粮仓?生:天下足,满足全国。
师:水稻不仅产量高技术也有新的突破,展示材料:“地沃而物夥, 稼则刈麦种禾, 一岁再熟。
”——宋《吴郡图经续记》(复种技术),秧马的使用(学生来说)。
师:展示材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天下产茶者七十郡半”——丁谓《北苑焙新茶并序》
生:经济作物得到推广。
师:“产茶者七十郡半”(说明什么?)主要都在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的种植由原来的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归纳: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水稻(板书)
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
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长江下游和太湖一带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2)经济作物:茶叶: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
江淮、川蜀一带。
师: 如果说农业方面,南方粮食产量和技术上超过北方,那么南方手工业更显其工艺的精湛。
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张图了解一下宋朝的纺织业。
师:《清》图上是一家卖什么的店铺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生:绸布店。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王家罗明疋(pi,同匹)帛铺、锦疋帛铺。
师:很好。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丝织业发达,四川的丝织以什么最为出名?
生:蜀锦。
师:到了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海南还有了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学生填也可以)宋代的酒楼茶坊都以器皿精洁为招牌。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宋朝的制瓷业。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制瓷业到了宋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大家结合书本,在这张图上找出宋代著名的瓷窑。
生: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
师:归纳:宋代的瓷器以这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统称“宋代五大名窑”。
它们生产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别致美观,大家可以好好欣赏1分钟。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辉煌时代,那么这些瓷器又是如何传遍世界各地的呢?
生:靠船只
师:对,这些船把中国出产的丝绸、陶瓷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宋朝时,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其中造船业最著名的是?生:广州,泉州、明州。
师:我们以泉州为例。
材料: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木造航海货船。
复原后这艘宋代古船长34米,宽11米,排水量近400吨,载重200吨,是一艘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
它具有夹底造型,三重壳板、多根桅杆、隔舱数多等特点。
反映出规模巨大,结构坚固、宜于装载、抗风力强、稳定性好,吃水深等适于适于远洋航行的优良造船技术。
海船上设置了水密隔舱,它有什么作用?
生:抗沉性、横向强度加大。
师:大多船上安装了指南针,这些技术的运用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现存最早的船坞。
《清》上也可以充分说明当时造船业的发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展示图片。
画中一共画了大大小小的28艘船,它们都有各自专门的用途。
【豪华客船】客船格外优雅华丽,窗户上的花纹雕刻精美,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舱内的桌椅家具。
船头和船尾还有凉棚,客人们在这里可以眺望两岸优美的风光,这种属于豪华客船。
【漕船】运输粮食的船是漕船,这是汴河上数量最多的船开封城里需要的大部分粮食,都是漕船从盛产水稻的南方运来的。
造船业的发展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著名的大商港有广州和泉州。
它们的足迹近致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为了更
好地管理海外贸易,还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师: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使宋朝商业也超过前代。
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从高空看都城长安发现整个城市像个大棋盘,城里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商业活动受到朝廷严格控制,(展示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到了晚上,店铺必须关门,人们也不能随意出门。
可是到了宋朝这些规定都被打破了(展示图片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东京梦华录》)宋代东京清早路易的市场开市时段在夜市结束以后到天光见人之前,天蒙蒙亮,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
当时最著名的有北方的开封和南方的杭州。
宋朝时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在空间上也打破以前朝代的框框条条。
大家可以从图中看到住宅和商铺混在一起,那么问问大家这有什么好处?
生: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师:不仅如此,还有走乡窜镇的货郎。
一个走村串户售卖日用品的老货郎,挑着挂满货物的货担,来到村头的大树下。
货担上货物琳琅满目,有小风车、花篮、糖葫芦、滑稽人、小灯笼等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物件。
货郎笑容可掬地一手咬着拨浪鼓,一手给孩子们拿玩具。
孩子们买到喜爱的玩具,有的在玩耍,有的转身往家跑。
其中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小花鼓,兴高采烈地一边走一边摇。
他这是送“商”下乡,使得都市的商业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新的商业区叫草市。
如果要到全国各地做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样的烦恼呢?
生:大量铜钱携带不便
师:在西南的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与铜钱一起通行于市场。
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今天所学习的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从他们所集中的区域我们发现什么特点?
生:在南方。
师:我们看看南方指的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我们发现到此时南方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通过四则材料来看看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
③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到了宋朝经济得到大发展,结果怎样?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材料一到材料二说明
生: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师: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千年前,当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都陷入一片黑暗之时,中国的城市却灯火辉煌、光明灿烂。
一千年前,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不过数万人,而当时中国的首都已有
150万人。
一千年前的中国人是最会做生意的,他们用一抔抔泥土就轻易换来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一千年前,中国的经济总量曾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
这里的一千年前指的是哪个朝代?对,宋代。
宋代经济的发展有何表现,原因何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我,去感受宋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