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下学期六年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命安全教案

下学期六年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命安全教案

下学期六年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命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

- 分析生态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分析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概念。

主体(35分钟)- 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

- 分析生态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入(10分钟)- 通过案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体(35分钟)-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导入(10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主体(35分钟)- 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分析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生态环境保护。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 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

- 图片或视频资料。

- 案例分析。

六、教学建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保护环境,留住绿水青山》 教学设计

《保护环境,留住绿水青山》 教学设计

《保护环境,留住绿水青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

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生态保护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环境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践活动法安排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如雾霾笼罩的城市、垃圾堆积如山的场景等,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提问学生对视频中的现象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知识讲解(20 分钟)介绍环境问题的分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并结合图片和数据进行说明。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如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业生产的排放等。

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3、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成功的环境保护案例,如某个城市通过治理水污染使河流恢复清澈、某个地区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教案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教案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教案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认识和了解身边的物品和生物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帮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心和环保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环境3、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教材:《自然探索园地》第二册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把房间窗户打开,让孩子们看看外面。

询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孩子们说:“教室,学校”。

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学校里做过的环保事情,如保护小树苗,分类垃圾等等。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播放绿化、环保、节约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公益广告。

2、环境保护出示一些图片,如城市垃圾、生活污染、树木被砍伐等。

问孩子们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需要环境保护,如果我们对自然环境破坏得太厉害,会造成什么后果。

3、环境污染的种类给同学们说一下生活中的一些污染现象,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让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够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如多植树、少开车、垃圾分类等。

4、观察生态环境出示图片和一些实物,论述它们的作用,如砍伐森林、河流污染等。

让孩子们看看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的世界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也可以结合实验,如进行下雨天时的防护,如何收集雨水等。

5、环保知识问答通过一个小游戏环节提升孩子们对环保知识的认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四、教学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还学习了一些小窍门,如垃圾分类、少开车等,实际行动。

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不浪费资源。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同为美丽的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

五、教学评价初中班级生态环境教育教案本次教学内容针对中班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责任心和行动力,使他们从小开始就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年级下册《环境。生态。保护》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环境。生态。保护》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环境。

生态。

保护》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内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4. 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环境与人类1. 第1课:我们的地球-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第2课:人类与自然-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单元:生态环境问题1. 第3课:水资源问题-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第4课:土地资源问题- 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探讨土地资源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单元:环境保护措施1. 第5课:垃圾分类与处理- 学习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垃圾处理的技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第6课:节能减排- 让学生掌握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培养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第四单元:青少年环保行动1. 第7课:绿色出行-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 第8课:环保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环保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环境问题分析的深度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3. 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及表现: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活动中的表现。

五、教学时间本教学计划共计8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

大班《保护环境》教案【优秀5篇】

大班《保护环境》教案【优秀5篇】

大班《保护环境》教案【优秀5篇】大班《保护环境》教案1设计思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使幼儿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而,在设计活动时着重对烟尘、污水两个方面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1、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烟尘会污染空气,能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2.引导幼儿能够关注周围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保护意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和难点: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污染的环境对自然界的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1、清水、污水各一盆,香烟、房屋(幼儿用积木拼搭)2、录像:香烟弥漫的一间屋子、动物远离喧闹的城市、汽车的尾气和废气等。

活动流程:引起兴趣———实验活动——看录像——幼儿讨论——延伸活动活动过程:一、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快乐地游戏着,它们在草地上捉迷藏,在树林里开演唱会,玩得真高兴。

忽然,附近的工厂里排出大量的黑烟,它们一个个都显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昏倒在地,小动物们纷纷逃离了森林,躲到别的地方去了。

二、实验活动教师:“咦,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走,躲到别的地方去呢?”1、现在我们做两个实验。

(1)出示一盆清水和污水,让幼儿从颜色、气味和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把两条小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污水中,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污水中的不同活动情况。

(2)出示幼儿拼搭的房屋,用一个大的薄膜罩罩住它(封闭),然后在里面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过一会儿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会发现房屋周围都是烟雾。

三、录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烟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知道它的危害。

1、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注意大街上汽车驶过飞起的灰尘;车尾排出的烟尘、废气,以及香烟弥漫的房子;动物们远离城市等。

《保护生态环境》教案

《保护生态环境》教案

第四节保护生态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

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哪些活动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是有害的。

接着在设计了与学生接近的话题,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并对生态环境问题加以总结,并介绍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相关的法规政策。

二、教学目标
1.分类简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2.简述保护环境的做法。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4.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调查法、分析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小学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教案小学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对人类有害污染,使学生能够远离污染,从而养成健康的身体。

使学生懂得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到处是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环境污染(2)环境污染有哪些,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内容(1)环境污染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并超出了其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2)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

(3)空气污染对内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中散发来的尘埃、烟灰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目前,空气中的污染物已达一百多种。

(4)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呼吸道的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结核、肺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内脏器官的肝肿大、肾炎;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

另外,对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少年儿童发育都有负面影响。

(5)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导致佝偻病、眼部病症的发生。

(6)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污染主要是指由工厂排出的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和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渗入水中,使江、河、湖、海遭到污染。

(7)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人们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各种肠胃疾病,严重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导致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8)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通过食物链,有害的水浇灌农用物,污水中的水产类、食用有害物质的动物等最后由人类来食用,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9)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导致人心烦躁、引起头痛和听力障碍。

当噪声达到100分贝时,人就烦躁难受;达到130分贝时耳朵疼痛;达到160分贝时耳膜破裂;达到170分贝时会导致死亡。

(10)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长时间生活在噪声达7090分贝时的环境中,会引起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寇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生。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 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

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

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2002年9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提示〗材料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