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合集下载

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

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
修订版指南 2010.03.03
胃癌治疗指南 修订第 3 版
(日本)第 82 回胃癌学会共识会议专用资料 2010 年 3 月 3 日
1
胃癌治疗指南 修订前言
本次之修订,结合胃癌规约的修订,为使两者的分工更加明确而进行了大幅 更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此之前一直包括在胃癌规约中的有关治疗的内容部分, 全部且从形式上做了大幅更改后纳入本指南中。
想达到根治手术时,从肿瘤的边缘开始要尽量保留足够的断端距离,从而确定切除范围。 T2 以上时,术中要确保局限性肿瘤保留 3cm 以上,浸润型保留 5cm 以上的断端距离(食道 浸润癌非此标准)。比上述断端距离短时,要对肿瘤侧的断端全层行快速病理诊断进行无瘤 确认。
定型手术中常遇到胃全切还是幽门侧胃切除术的选择问题。胃全切术适用于食道胃接合 部到肿瘤近心端距离 5cm 以内的 T2 以上的肿瘤及 3cm 以下的 T1 肿瘤。而即使是胃体部的
对于本次的胃癌规约修订,我们废除了解剖学上的淋巴结分类,采用了与 TNM 分类相关的转移个数的淋巴结分类。这是因为转移个数的分类比解剖学上 的分类能更好的反映预后的,这一观点是基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及对 国际普遍性、客观性的重视。据此,以往的“第 1 组淋巴结”,“第 2 组淋巴结” 的名称也不复存在。随着此次更改,有关淋巴结清扫范围,本指南也规定了更加 简明的术式类别 D1/D2。
在第 13 版之前的胃癌规约中,根据原发病灶在胃内的所在部位不同而进行 淋巴结的分组,这种解剖学的分类被用于转移程度(N1-N3,M1)和 Stage 的确 定及规定清扫的淋巴结范围(D1-D3)。这虽然是长年大量数据积累和详细统计 分析而得出的合理方法,但因其复杂性而使很多的普通外科医生或国外的专科医 生难以完全理解,同时,对于原发病灶的所在部位或转移淋巴结部位的判断也缺 乏客观性。

胃癌手术指南

胃癌手术指南

近端胃切除术淋巴
第 组 淋 巴 结 左 膈 下 动 脉 的 食 管 贲 门 支
2
含贲门的胃切除,保留幽门
D1:(第一站淋巴结)黑色;D2:(第二站淋巴结)蓝色
全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含贲门和幽门的全胃切除术
D1:(第一站淋巴结)黑色;D2:(第二站淋巴结)蓝色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NO.4-胃大弯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右动脉走行的大弯淋巴结, 分为以下3组。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胃右动脉根部的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在幽门下大网膜内,常分为3部分:a.狭义的幽门下淋巴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日本胃癌 学会JGCA)

NO.13-胰头后淋巴结。
位于胰头后部。将十二指肠向内侧游离松动提起后, 附于胰头后Treitz筋膜的脏层正面分布于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附近。

NO.14-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分为以下两组。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位于胰腺上下腹主动脉周围。分为以下四组。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 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 围淋巴结。 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 围淋巴结。
远端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 保留幽门胃切 除术
D1
1、3、4sb、 4d、5、6、7
1、2、3、4sa、1---7 4sb、7

胃癌临床处理流程

胃癌临床处理流程

胃癌临床处理流程(根据2010第三版日本规约)一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生化,凝血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彩超等特殊检查:胃镜,病理,上腹部CT,上消化道钡餐胃镜:上腹部CT平扫+增强:CT术前10min,口服1500ml水,使胃壁充分张开。

上消化道钡餐:胃角处及上胃部肿物,均需要上消化道钡餐,判断切除范围。

二诊断:1)判断合并症:Bleeding和block。

Bleeding,均需要短期手术处理,Bleeding是否需要输血治疗,block需要禁食处理,洗胃等。

2)主要诊断,包括部位与分期。

手术时机:术前营养支持及护胃治疗。

输血10g/L,白蛋白35g/L以上,心功能正常。

三根据胃镜与CT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cT1 期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低,故而其清扫范围原则上为D1 清扫术,T2 以上肿瘤则原则上应行D2 清扫术。

早期:T1a,粘膜内M,T1b粘膜下SM,需要超声内镜诊断,尤其是反复深溃疡。

N0可以行EMR,或胃大部切切除术+D1组淋巴结清扫术。

进展期:全胃或远端胃切除+D2,胃食管结合部:全胃切除+D2(D1+No.8a,9,10,11,12a),另外对于食道浸润癌,D1 需追加清扫No.110 组淋巴结,D2 需追加清扫No.19,20,No.110,111 组淋巴结。

对于食管浸润3cm 以内的病例,经膈肌手术已成为标准术式(JCOG9502)。

如存在上述范围以上的食管浸润,如可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则应考虑开胸手术。

胃体:胃大部切切除术或全胃+D1胃窦部:胃大部切切除术D2+(D1_1+7+8+9+11P+12a+14v)晚期:包括腹膜转移,化疗,如果有合并症需要姑息手术。

四、术后治疗术后第1天常规复发血常规,大生化,重视炎症反应,sisr,心率〉90次,体温大于38度。

寻找原因。

术后2、3天确保引流管畅通,(术前留置双套管)术后第4天,排气后拨除胃管,进食,腹腔引流管再拨除。

如果发生吻合漏时24小时引流管持续吸引+冲洗,需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结合。

基于日本胃癌治疗指南T分类的胃癌外科治疗

基于日本胃癌治疗指南T分类的胃癌外科治疗

基于日本胃癌治疗指南T分类的胃癌外科治疗【摘要】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目前治疗胃癌的指导性文件,受到各国的广泛深关注。

在“指南”中对于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是以t分类作为根本而制定的。

对于t1类的治疗主要分为腹腔镜下手术以及内镜下手,而对于t2-4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标准d2手术作为基本选择而制定治疗方针,对于高度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则是通过术前化疗辅助剂扩大手术而展开。

本文基于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探讨了t分类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胃癌;指南;手术;化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13-01大量临床研究表明,t(浸润深度)以及n(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临床分期的重要分期因子以及预后因子,对胃癌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日常诊断能够高精度地诊断出胃癌的浸润程度以及其波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2010年第3版)中推荐了日常诊疗方法选择的程度,并针对t分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临床胃癌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探讨了t分期胃癌的治疗,以飨读者。

1胃癌t1分期的治疗日本《胃癌处理规约》(2010年第14版)中,将胃癌t1分期又分为t1a和t1b分期。

目前,对于t1分期的治疗原则是在确保不失去根治性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侵袭性等因素而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

通常早期胃癌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

近年来,胃镜治疗胃癌的比例在逐渐上升,相关研究发现,日本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外科切除手术的比例约为678%,而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以及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比例约为322%。

后两种术式的目的是局部切除病灶,根据浸润深度计算手术切除范围,仅切除黏膜以及黏膜下层,这与胃切除手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难以彻底清除淋巴结。

(整理)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整理)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日本胃癌分类英文第三版日本胃癌协会2011日本胃癌协会与国际胃癌协会1总则用大写T、H等字母表示胃癌分类和记录。

字母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每个参数的疾病的范围(如T3,H1)。

疾病范围不清楚时,用X表示。

临床分类与病理分类依据来源于诸多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源。

(见表1)。

临床分类(c),是基于治疗前的评估,即关于合理手术方式的决定之前。

临床分类对指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方案评估是极其重要。

病理分类是在临床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来源于病理检查证据的补充或修改。

病理分类告知了其他治疗的制定及预后信息。

对TNM分期有怀疑的地方,应该需要更先进的分类。

按照以下顺序记录肿瘤组织:肿瘤定位、宏观分型、大小、组织学类型、侵犯深度、癌--基质关系渗透模式2胃癌的解剖范围与分期2.1.原发肿瘤的描述2.1.病变的范围及数目每一个病变需记录最大的长宽尺寸。

对于多个病变,记录病变侵犯最深的T分期(或最大病变的T分期)2.1.2肿瘤定位2.1.2.1胃的三个区域及胃食管联合部胃的解剖:通过平分胃小弯及胃大弯三点的连线把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

对所在部位的胃癌的描述。

病变超过一个部位,则以肿瘤侵犯的程度的降序并以相应字母记录,如LM或UML。

如果肿瘤侵犯食管或十二胃与食管联合处上下2.0cm被定义为胃食管联合区域。

此区域胃食管联合腺癌有其特有的特征,无论其组织学类型。

胃食管联合部腺癌的位置用E(近端2.0cm部分)或G(远端2.0cm部分)描述,并记录被侵犯的首要部位,例如E(病变全在食管)、EG(食管与胃被侵犯的范围相等)、G。

记录肿瘤中心与胃食管联合处的距离。

EGJ被定义为食管和胃肌肉的边界。

临床上,可由一个以下内容之一来确定:(a)内镜下显示食管下端纵向栅栏状排列的末端;(b)通过钡餐显示的His角水平线;(c)胃镜或钡餐研究中显示的纵向的近端褶皱的胃大曲线的末端;(d)切除的胃和食管的宏观caliber改变水平。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鳞-柱状细胞交界(SCJ)并不总是与EGJ相符合。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 3 版)读后感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 3 版)读后感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 3 版)读后感詹友庆孙晓卫日本胃癌学会是日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最权威的胃癌研究机构,它具备完整的临床、科研以及继续教育能力,是一个日趋完善的循证医学体系。

《胃癌处理规约》(下简称规约)和《胃癌治疗指南》(下简称指南)是日本胃癌学会的主要产品。

1962 年 6 月日本胃癌研究会编辑的第 1 版《胃癌处理规约》发行,使胃癌的诊治有了共同的基准和规则。

2001 年 3 月发行的第 1 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是针对消化系统癌症的最早治疗指南,其初衷是为医生和病人提供可选择的适宜的治疗方针和方法。

由于指南在日常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2004 年进行了第 2 版修订,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全日本范围内胃癌诊治的标准化、规范化。

2010 年 10 月,第 3 版指南与第 14 版约规同时诞生。

第 3 版指南更加体现与时俱进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的胃癌治疗标准和规范。

第 3 版指南仍然是以胃癌进展程度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法,也就是按照肿瘤的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案。

但第 3 版指南中最大的亮点是按第 14 版规约中废止了第 13 版规约中的解剖学 N 分期(按解剖学淋巴结站的分类)方法,而改成类似于 TNM 分期的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确定的 N 分期方法。

取消第 1 站、第 2 站淋巴结等概念,制定了术式固定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及简明的 D1/D2 清扫手术,使规约和指南与国际接轨,使日本胃癌治疗经验更好地向国际学界推广,从而提高胃癌治疗的整体效果。

我国和日本同属东方国家,第 3 版指南,无疑是我国从事胃癌医、教、研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指南由治疗方法、资料和参考文献三部分组成。

治疗方法是指南的核心。

资料部分,重点是在对研究性治疗的解说。

为了帮助读者,尤其是非肿瘤专业的读者能更好了解和应用第 3 版指南,使我国胃癌的诊治日趋规范,现作如下解读,谨供参考。

1.方法简明,便于实施本指南开门见山地推出治疗方法的种类及适应症。

深刻理解新版日本胃癌_处理规约_和_治疗指南_提高我国胃癌治疗水平

深刻理解新版日本胃癌_处理规约_和_治疗指南_提高我国胃癌治疗水平

专家评述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8-0621-04深刻理解新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和“治疗指南”提高我国胃癌治疗水平陈峻青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胃癌Keywords gastric cancer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简称《规约》)始创于1962年。

第10版前版间修订年限均短,后4版版间时距明显延长,意味着每次修订均积蓄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标志着胃癌的诊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日本《规约》居各种癌症规约的首位。

2001年初,为了顺应胃癌治疗的进步及多样化,可供广大医生与病人对治疗方针、方法的公开沟通与选择,日本胃癌学会出版了首版《胃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亦同样受到了欢迎。

2010年春,日本胃癌学会出版了《胃癌处理规约》第14版[1]与《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2]。

均做了较大修改,且二者做了明确分工。

《规约》主要内容是胃癌进行程度、癌肿状态(原发癌、转移、分期)的记载方法和治疗结果的评价方法。

《指南》的内容是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临床具体治疗方法等[3]。

《规约》与《指南》不仅在日本,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

充分地熟悉掌握其精神与内容,对推动我国胃癌诊治工作肯定会有所裨益。

1第7版TNM分期简略评述14版《规约》与3版《指南》修订中,日本胃癌学会主动废弃了多年坚持应用的PHNS解剖学分期法,与国际胃癌学会密切合作提出了第7版TNM分期法及治疗适应证。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为了与食管癌、大肠癌分期相对应(此点有待今后验证),对T分期、N分期做了较大修改。

梗概内容如下。

1.1T分期T2为MP、T3为SS是修改的最大点。

Tx:癌浸润深度不明;T0:无癌;T1:癌局限于黏膜(M)或黏膜下层(SM);T1a⁃M:癌局限于M;T1b⁃SM:癌浸润局限于SM;T2⁃MP:癌浸润超过SM,局限于固有肌层(MP);T3⁃SS:癌浸润超过MP,局限于浆膜下层(SS);T4:癌浸润接近浆膜或露出(SE),或侵及胃周脏器(SI);T4a⁃SE:癌浸润接近浆膜表面或穿破浆膜暴露于腹腔;T4b⁃SI:癌侵及周围脏器。

NCCN胃癌指南第三版解读课件

NCCN胃癌指南第三版解读课件

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FOLFIRI(伊立替康+5Fu+亚叶酸)(2A→1级) 顺铂+5Fu±亚叶酸(1级) 顺铂+卡培他滨(1级) 奥沙利铂+5Fu+亚叶酸 卡培他滨+奥沙利铂
HER2(+)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
二线治疗
雷莫芦单抗+紫杉醇(1级) 多西他赛(1级) 伊立替康(1级) 雷莫芦单抗(1级) 紫杉醇(1级)
NCCN胃 癌指南第 三版解读
NCCN对证据和共识的分类
1类:基于高水平证据, NCCN一致认为此项治疗合理。 2A类:基于低水平证据, NCCN一致认为此项治疗合理。 2B类:基于低水平证据, NCCN基本认为此项治疗合理。 3类:基于任何水平证据, NCCN对此项治疗是否合理存 在重大分歧。
所有推荐均为2A类,除非另有说明 临床试验:NCCN认为任何肿瘤患者都可以在临床试验中 得到最佳处理,因此特别鼓励肿瘤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13.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 17个月
19个月
◆标准治疗:联合化疗在HER-2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胃或EGJ腺癌患者
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
◆推荐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联合顺铂和氟尿嘧啶为1类;联合其他化学
药物为2B类)用于HER2阳性…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denocarcinoma,EGJ)
3 靶向治疗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管理 EMR即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
ESD即内镜下粘膜整片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 Tis 原位癌 T1a 肿瘤侵犯固有层或黏膜肌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胃癌分类英文第三版日本胃癌协会 2011日本胃癌协会与国际胃癌协会1 总则用大写T、H等字母表示胃癌分类和记录。

字母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每个参数的疾病的范围(如T3,H1)。

疾病范围不清楚时,用X表示。

临床分类与病理分类依据来源于诸多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源。

(见表1)。

临床分类(c),是基于治疗前的评估,即关于合理手术方式的决定之前。

临床分类对指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方案评估是极其重要。

病理分类是在临床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来源于病理检查证据的补充或修改。

病理分类告知了其他治疗的制定及预后信息。

对TNM分期有怀疑的地方,应该需要更先进的分类。

按照以下顺序记录肿瘤组织:肿瘤定位、宏观分型、大小、组织学类型、侵犯深度、癌--基质关系渗透模式 2 胃癌的解剖范围与分期 2.1. 原发肿瘤的描述 2.1. 病变的范围及数目每一个病变需记录最大的长宽尺寸。

对于多个病变,记录病变侵犯最深的T分期(或最大病变的T分期)2.1.2 肿瘤定位2.1.2.1 胃的三个区域及胃食管联合部胃的解剖:通过平分胃小弯及胃大弯三点的连线把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

对所在部位的胃癌的描述。

病变超过一个部位,则以肿瘤侵犯的程度的降序并以相应字母记录,如LM或UML。

如果肿瘤侵犯食管或十二指肠,分别以E或D记录。

Table 1 临床与病理学分类临床病理学体格检查、影像学、内镜、腹腔镜或外科手内镜或手术切除组织的组织学;腹腔灌洗细术发现。

活检、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组胞学织学胃与食管联合处上下2.0cm被定义为胃食管联合区域。

此区域胃食管联合腺癌有其特有的特征,无论其组织学类型。

胃食管联合部腺癌的位置用E(近端 2.0cm部分)或G(远端 2.0cm部分)描述,并记录被侵犯的首要部位,例如E(病变全在食管)、EG(食管与胃被侵犯的范围相等)、G。

记录肿瘤中心与胃食管联合处的距离。

EGJ被定义为食管和胃肌肉的边界。

临床上,可由一个以下内容之一来确定:(a)内镜下显示食管下端纵向栅栏状排列的末端;(b)通过钡餐显示的His角水平线;(c)胃镜或钡餐研究中显示的纵向的近端褶皱的胃大曲线的末端(;d)切除的胃和食管的宏观caliber改变水平。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鳞-柱状细胞交界(SCJ)并不总是与EGJ 相符合。

在临床上,肿瘤的位置,往往表现为贲门,胃底,体,胃切迹和胃窦部。

胃的横切面:胃的横切面周长被平分为四个部分,大弯和小弯,前壁和后壁。

残胃癌:2.1.2.3残胃癌癌残胃癌包括所有胃切除术后产生的癌,不论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良性或恶性)或复发风险、切除范围,重建的方式。

如果可以,应记录原胃切除的手术方式及重建方式。

a.前胃大部切除术病变的类型:良性(B)、恶性(M)或未知(X)b.胃大部切除的原与当前诊断的时间间隔,年限(不明:X)。

c..肿瘤在残胃的位置:解剖位置(A),胃缝合线(S)其他位置(O,或总残胃(T)。

侵犯到食道(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以相应字母记录。

例子:B - 20- S,M-09 - AJ。

宏观分型 2.1.3.1 基本分类:大体肿瘤形态可归类为表浅型或进展型。

表浅的类型是典型的T1期肿瘤,而T2- 4的肿瘤通常作为进展期的类型(图3)清单。

观看粘膜表面,肿瘤形态分类分为六种类型(见表2)。

根据宏观分类,类型0是早期胃癌的再分型。

(第2.1.3.2节)。

虽然宏观类型无法确定肿瘤的侵犯深度,但也应记录T期类型。

2.1.3.2 0型的细分类型(依据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分类方式)。

当表浅型有两个或更多的类型构成,应该以表面所占范围的顺序记录所有的类型。

例如:IIc+III。

2.1.3.3 宏观类型的描述:肿瘤宏观类型记录应包括临床和病理学分类。

Table 2 宏观分型 Type 0(浅表型) 典型的T1期 Type 1 肿块型 Type 2 溃疡型 Type 3 浸润溃疡型 Type 4 弥漫浸润型(皮革胃) Type 5 未能分类Type 0的亚分型Type 0-I(突出型)息肉样肿瘤 Type 0-II 表浅型肿瘤有或没有粘膜层的微小隆起或凹陷轻微隆起型 IIa 无隆起或凹陷 IIb 轻微凹陷型 IIc 深凹陷型肿瘤 Type 0-III 2.1.4 组织学分类(Table 4)一个恶性腺上皮肿瘤组成不止一种组织学亚型,不同组织学构成,应该以表面区域大小按降序记录。

例如:tub>pap. 2.1.5 肿瘤侵犯深度以T分类记录肿瘤侵犯深度。

传统的字母标记肿瘤侵犯的深度也被记录:M/SM/MP/SS/SE/SI. 字母C或P被用于T分期的前缀,而不是M、SM等(例如:病理学诊断粘膜肿瘤,应记录pT1a,不是pM)。

肿瘤侵犯粘膜肌层同样被定位在粘膜层,早期胃癌包括所有T1期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未知肿瘤侵犯的深度 Tx 无原发肿瘤证据 T0 肿瘤限定于粘膜层(M) T1a 肿瘤限定于粘膜下层(SM) T1b 肿瘤侵犯肌层(MP) T2肿瘤侵犯到浆膜下(SS) T3 肿瘤侵犯或穿透浆膜层 T4a 肿瘤直接侵犯临近组织T4b 标注:胃的临近组织包括:肝脏、胰腺、横结肠、脾脏、膈肌、腹壁、肾上腺、肾脏、小肠和腹膜后。

胃小弯或大弯的大网膜的侵犯定义为T4a,而不是T4b。

侵犯横结肠系膜,除非穿透系膜后叶或直接侵犯结肠管,否则不能定义为T4b。

Table 4 胃肿瘤组织学分型良性腺上皮肿瘤腺瘤恶性腺上皮肿瘤常见类型乳头状腺癌(pap)管状腺癌(tub)高分化型(tub1)中分化型(tub2)低分化型(por) 实体性 (por1) 非实体性(por2) 印戒细胞癌(sig)粘液腺癌(muc)特殊类型类癌肿瘤内分泌腺癌含淋巴基质的癌肝腺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型腺癌未分类的腺癌非腺上皮性肿瘤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未分类的非上皮型肿瘤淋巴瘤 B细胞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地幔细胞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他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淋巴瘤其他类型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瘤样性病变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粘膜下异位腺体异位胰腺炎性纤维息肉(IFP)胃肠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P-J综合征少年性息肉病考登综合征其他Table 5 淋巴结位置的解剖定义编号定义贲门右旁淋巴结:包括胃左动脉第一分支的上升支 1 贲门左旁淋巴结:包括左膈下动脉胃食管分支胃 2 小弯侧淋巴结:沿着胃左动脉分支3a 小弯侧淋巴结:沿胃右动脉第二分支及远端部分3b 胃大弯左侧:沿着胃短血管 4sa 胃大弯左侧:沿着胃网膜左动脉 4sb 胃大弯右侧:沿着胃网膜右动脉第二分支及远端部分4d 幽门上组:胃右动脉的第一分支及近端部分 5 幽门下组:胃网膜右动脉的第一分支及近端部分,及胃网膜右静脉与胰十二指肠上6 前静脉的合流胃左动脉旁:胃左动脉主干,根部至第一上分支的起源处 7 肝总动脉前方组 8a 肝总动脉后方组 8p 腹腔干组 9 脾门组:胰尾及脾动脉远端、胃短动脉根部、胃网膜左动脉的近端及第一分支 10 脾动脉近端半部位 11p 脾动脉远端半部位 11d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固有动脉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a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总管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b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p 胰头后方组:胰腺头部后方至十二指肠乳头处13 肠系膜上静脉组14v 肠系膜上动脉组14a 结肠中动脉旁组15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腹主动脉裂孔至腹腔干 16a1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腹腔干至左肾静脉下缘 16a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16b1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处 16b2胰腺上缘淋巴结组17 胰腺下缘淋巴结组18 膈肌下淋巴结组:沿膈肌下动脉分布 19 食管旁组:食管裂孔处淋巴结组 20 食管旁组:(食管下端)胸主动脉下端处110 膈肌上淋巴结111 纵膈后淋巴结组112 2.1.6 肿瘤基质体积、浸润模式、毛细管侵犯 2.1.6.1 肿瘤基质体积(被记录为T1b,或更深)髓质型(med):少量基质:丰富的基质中间型:基质数量在上面两者之间 2.1.6.2 肿瘤浸润(INF)组织的模式 INFa 肿瘤呈扩展性生长,并且边界不规则 INFb INFa与INFc之间 INFc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且无明显边界 2.1.6.3 毛细管侵犯淋巴管侵犯 ly0 无淋巴管浸润 ly1 微量淋巴管浸润 ly2 中等量淋巴管浸润 ly3 明显的淋巴管浸润脉管浸润 v0 无脉管浸润v1 微量脉管浸润 v2 中等脉管浸润 v3 明显脉管浸润 2.2 淋巴结转移 2.2.1 淋巴结位置的解剖定义胃淋巴结的定义及位置编号,见Table 5和Fig7、8、9。

1至12组及14v组淋巴结被认为是胃区域淋巴结,其余组淋巴结转移被定义为M1。

肿瘤侵犯食管,19、20、110、111组淋巴结定义为局部淋巴结。

由于胃空肠切除术后的残胃逐渐增多,因此临近的空肠淋巴结也被应记为区域淋巴结。

请参考胃癌治疗指南,详细的表述了治疗性胃切除术中淋巴结的切除。

2.2.2 淋巴结转移的记录外科切除的标本:记录总的淋巴结数目及每组淋巴结的数目。

在原发肿瘤淋巴引流区域发现淋巴结样的结节,但是没有淋巴结结构的组织学证据,记录为另外的转移,并统计在pT中。

2.2.2.1 淋巴结转移(N)Nx:不能评价区域淋巴结N1:1-2个淋巴结转移 N2:3-:6个淋巴结转移 N3:超过7个淋巴结转移。

N3a:7-15个淋巴结转移;N3 b:超过15个或16组淋巴结转移 2.2.2.2 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率是转移淋巴结占所有切除淋巴结的比例。

应记录每组淋巴结转移率对于所有区域淋巴结。

2.3 远处转移区域淋巴结外的淋巴结转移定义为M1.除此之外,腹膜转移,腹腔灌洗细胞学和肝转移,习惯分别被记录为P、CY 和H。

根据UICC的TNM分期系统,腹腔灌洗细胞学阳性,记录为cy+。

2.3.1 远处转移的出现或缺乏。

MX 不知道远处转移状态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明确的远处转移用以下顺序记录远处转移的部位:LYM(淋巴结)、SKI(skin)、PUL(lung)、MAR(骨髓)、OSS(骨)、PLE(胸膜)、BRA(脑)、MEN(脑膜)、ADR(肾上腺)、ORT(其他器官) 2.3.2 腹膜转移 PX 未知腹膜转移状态 P0 无腹膜转移 P1 有腹膜转移 2.3.3 腹腔灌洗细胞 CYX 未行腹腔灌洗细胞检查 CY0 腹腔灌洗细胞(—)CY1 腹腔灌洗细胞(+)伴有腹腔灌洗细胞学阳性的治疗性切除是R1切除。

2.3.4 肝转移 HX 未知肝转移状态 H0 无肝转移 H1 有肝转移 2.4 分期3 治疗评估 3.1 手术或内镜切除后评估 3.1.1 外科切除标本切缘 3.1.1.1 近端切缘(PM)P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PM0 近切缘阴性 PM1 近切缘阳性 3.1.1.2 远端切缘(PM) D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DM0 远切缘阴性 DM1 远切缘阳性 3.1.2内镜切除标本的切缘 3.1.2.1 水平切缘(HM) H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HM0 切缘阴性 HM1 切缘阳性 3.1.2.2 垂直切缘(VM) V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VM0 切缘阴性 VM1 切缘阳性 3.1.3 残余肿瘤(R) 用R的状态来描述手术后有或无残余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