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和临床评价
营养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营养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一、诊断标准1. 体重评估: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80%。
2. 身高评估: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身高的90%。
3. 体重/身高比: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体重/身高比的90%。
4. 皮褶厚度测量: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皮褶厚度的5%。
5. 生长曲线:连续两次随访,体重或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正常范围。
二、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既往病史、药物使用等。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毛发、精神状态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免疫功能等。
4. 营养评估:通过营养筛查工具进行初步评估,必要时进行详细营养评估。
三、治疗方法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能量和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饮食调整: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如高蛋白食物、新鲜蔬果等。
3. 营养教育: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营养不良,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5. 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身高、皮褶厚度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四、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鼓励均衡饮食,包含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营养不良的迹象。
3.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4. 高风险人群关注: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营养支持。
五、特殊情况处理1. 急性营养不良: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2. 慢性营养不良:长期管理,包括定期的营养评估和饮食调整。
3. 疾病相关营养不良:针对特定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和营养支持。
六、随访与长期管理1.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2. 长期营养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效果评价_潘秀花

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2]。
诊断应根据症状特征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①临床症状特征: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婴幼儿期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呈全身症状表现,极易误诊,为此对反复腹泻、体质量增长缓慢、黄疸、血尿等原因不明患儿应争取在应用抗生素前给予尿培养、细菌计数及药物敏感试验[3]。
②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确定诊断标准,离心尿镜检WBC>10个/HP,清洁尿培养有病原菌生长呈阳性,菌落计数≥105/ml。
由于小儿不能控制排尿,女孩尿路较短,未能保持肛门、会阴部清洁等因素均会导致小儿尿路感染。
为此应加强保持外阴及尿道口清洁。
对伴有高热、尿路刺激症等症状者对症治疗;碱化尿液,改变尿液pH值;经验给予抗生素,再根据临床及相关检查,及时调整抗生素,本研究中,选用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
综上所述,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易被误诊、漏诊,为此临床中应加强对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以便于及早治疗,预防肾瘢痕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张晓阳,社海星,沈国武.青海地区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5):122.[2]谢永强,虢艳,邓秋连.儿童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5,7(14):267.[3]李慎,黄萍.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41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1(11):158.(收稿日期:2013-01-18)(本文编辑:马艳丽)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潘秀花覃耀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530003)【摘要】目的评价0 5岁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将152例0 5岁营养不良的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患儿每月1次接受儿保门诊的常规保健和对症治疗。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对不良的营养行为进行干预、促进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助食品、平衡膳食、有效防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综合性干预。
《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要点

《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要点营养不良(本文特指营养不足)无论在住院患者、还是社区人群都是一个严重问题,老年人、恶性肿瘤及其他良性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
营养不良的严重后果众所周知,而营养不良的规范治疗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我们认为:营养不良治疗的基本要求应该是满足能量、蛋白质、液体及微量营养素的目标需要量,即要求四达标;最高目标是调节异常代谢、改善免疫功能、控制疾病(如肿瘤)、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营养不良的规范治疗应该遵循五阶梯治疗原则(见图1):首先选择营养教育,然后依次向上晋级选择口服营养补充(oral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全肠内营养(totalenteral nutrition,TEN)、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parenteral nutrition,PPN)、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
参照ESPEN 指南建议,当下一阶梯不能满足60%目标能量需求3~5天时,应该选择上一阶梯。
对营养不良患者实施营养治疗时,起始给予能量(非目标需要量)一般按照20~25kcal/(kg∙d)(此处体重为非肥胖患者的实际体重,下同)计算。
营养不良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起始给予能量越低,如10~15kcal/(kg∙d),以防止再喂养综合征。
患者的目标需要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营养不良严重程度、应激状况等调整为个体化能量需求,见表1。
蛋白质目标需要量一般可按1~1.2g/(kg∙d)计算,严重营养不良者可按1.2~2g/(kg∙d)给予。
如果条件具备,用代谢仪间接测热法检测患者的实际能量消耗可能更为准确。
营养不良治疗的基本要求是满足90%液体目标需求、≥70%(70%~90%)能量目标需求、100%蛋白质目标需求及100%微量营养素目标需求的营养不良治疗四达标。
1 第一阶梯:饮食+ 营养教育饮食+ 营养教育是所有营养不良患者(不能经口摄食的患者除外)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一项经济、实用而且有效的措施,是所有营养不良治疗的基础。
精选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散居集体常规
可疑期佝偻病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分期
症状体征
血钙、血磷
碱性磷酸酶
血25-(OH)D
骨X线片
早期
多汗、易激惹、夜惊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
正常或稍低
正常或稍高
降低
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活动期
小于6月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散居常规
半年内连续3次(3岁以上每3个月查一次,连续2次)体重曲线与标准曲线平行或上升者可以结案,否则转诊。
集体常规
需要临床治疗半年内连续3次体重不增半年内连续2次身高不增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管理 1)随访: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1次,至痊愈。
new
2)转诊:若活动期佝偻病经VitD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应考虑其他非Vit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Vit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应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明确诊断。
new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干预 (1)VitD治疗: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VitD治疗,剂量为 800 IU/d(20 μg/d)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 IU/d(50~100 μ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400 IU/d(10 μ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一次性肌注VitD 15~30万IU(3.75~7.5 mg)。若治疗后上述指征改善, 1~3个月后口服VitD 400IU/d(10 μg/d)维持。大剂量治疗中应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
营养不良

3.心功能 营养不良病儿常有心排血量减少、心率缓慢、循环时间延长。
4.血糖 消瘦型营养不良病儿常出现血糖降低。
5.血红蛋白 营养不良病儿血红蛋白降低是最常出现的临床变化。
6.乳糖耐量试验 腹泻病儿应做此检查以排除乳糖不耐受性腹泻病。
[病情分析)
常用生长发育的监测评价标准分类(供筛查用)
监测方法
1.年龄别体重
作者Gomes;参照人群Boston;评价方法:中位数百分比法;分类标准:>90%(正常);90%-76%(I°营养不良);75%-61%Ⅱ°营养不良);≤60%(Ⅲ°营养不良)
作者Jelliffe;参照人群Boston;评价方法:中位数百分比法;分类标准:110%-91%(正常);90%-81%(I°营养不良);80%-61%(Ⅱ°营养不良);≤60%(Ⅲ°营养不良)
3.血清氨基酸测定 必需氨基酸下降,非必需氨基酸无改变或升高,使非必需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升高,水肿时该比值可大于3.5。
4.尿素(U)与肌酐(C)的比值测定 取任何一次尿液测U/C,即尿素(mmol/ml)/肌酐(mmol/ml),蛋白质缺乏时该比值下降,但个体变异大,且受尿量影响,只可评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情况。
(出院医嘱]
合理喂养,注意补充各类维生素和无机盐,进行生长监测,定期测量体重。
(二)疗效分析和处理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和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儿科营养不良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对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表现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儿童的营养不良主要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饮食习惯不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会导致儿童无法摄取到多种营养物质,从而引发营养不良。
2.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全面的营养供应。
3.患病或消化吸收问题:某些疾病会导致儿童的食欲不振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儿科营养不良的表现儿童出现营养不良时,会出现以下一些常见的表现:1.生长缓慢: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的生长速度。
2.贫血:由于缺乏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导致贫血的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等。
3.免疫力低下:由于缺乏各种营养物质,使得儿童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4.智力发育迟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会导致儿童的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智力得不到充分发育。
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的措施为了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提供均衡的饮食:给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加强营养教育:向家长和儿童宣传营养知识,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搭配原则。
3.改善经济条件: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确保他们有能力购买到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
4.医疗干预:针对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儿童,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包括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营养物质的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等。
结论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展。
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和影响。
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估与干预知识点

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估与干预知识点儿童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于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如果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就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智力发育受损等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估与干预知识点进行讨论。
一、评估1. 体格发育评估体格发育评估是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问题。
儿童的生长发育应符合相应的生长发育曲线,若发现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就需要引起警惕,及时进行进一步评估。
2. 食物摄入评估食物摄入评估主要是通过记录儿童的饮食情况,分析其每天摄入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
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提供儿童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如果发现儿童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某些重要营养素,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
3. 综合评估除了体格发育和食物摄入评估外,还应结合儿童的疾病史、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只有多方面的评估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营养状况,为后续的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二、干预1. 饮食调整针对营养不良问题,首要的干预措施就是进行饮食调整。
营养不良的儿童应保证每天摄入的各类营养素均衡,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家长可以根据专业营养师的建议,制定符合儿童需求的膳食计划,以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2. 营养辅助在饮食调整的基础上,有些儿童仍然存在吸收不良或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问题,这时可以考虑采用营养辅助的方式。
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予儿童口服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品,以提高其免疫力和营养状态。
3. 定期复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之后,需要定期复查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血液检查结果,以评估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只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调整,才能有效地改善儿童的营养状态,确保其健康成长。
结语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估与干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家长、医生、营养师等。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 (PEM )【体格评价指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标准的中位数土标准差(5口)评价年龄的体重(W/A I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 )三个指标。
1 .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 3SD)< p>2 .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 3SD)< p>3 .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3SD)< p>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
【病因诊断】1 .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2 .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3 .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4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5 .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1 )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2 )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 ):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3 )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
【治疗】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A、C,B 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4.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5.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和临床评价小儿营养不良一般是指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等常量营养素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婴幼儿期。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或水肿,严重者常有脏器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营养不良的非医学原因是贫穷、食物短缺;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忽视科学喂养方法,也是导致患儿食物短缺的非医学原因。
但患儿的发病原因大多不是单纯的食物短缺。
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并不是单单提供适当的食物即可解决的问题。
因此,儿科临床医生有必要加强对小儿营养不良的认识,全面认识其复杂的发病原因和临床情况,对患儿进行正确细心的临床评价,掌握治疗原则和方法,以改善患儿的营养及健康状况,提高救治成功率。
1临床诊断和评价1.1诊断线索根据患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及全身各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及其它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重度病例诊断不难,轻度者可被忽视。
定期对体重、身长、皮下脂肪、上臂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轻度或早期营养不良患儿的诊断。
确诊后还需详细询问病史和进一步检查,以做出病因诊断。
1.2 诊断依据小儿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的是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测量和辅助检查,临床医生需综合分析这些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全面的诊断。
1.2.1病史应掌握小儿的膳食摄入情况、饮食习惯,进行膳食调查以评价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情况,有无影响消化和吸收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存在,并了解家庭的一般状况,家属的生长模式、家长的身高、体重和对孩子的关心程度。
1.2.2临床表现①消瘦型:以总热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又称为能量营养不良,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继之体重减轻,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皮下脂肪消减先自腹部开始,以后依次为躯干、四肢、臀部,最后为面部,腹部皮下脂肪层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燥不安,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
病情进一步加剧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大量消耗,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心音低钝、脉细无力,食欲低下,常腹泻、便秘交替。
尿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多尿和尿比重低。
②水肿型:以蛋白质严重缺乏为主,而总热量接近需要量,又称蛋白质营养不良,多发生于单纯谷粉喂养的小儿,轻者仅下肢水肿,重者外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颜面部等均有凹陷性水肿,也可见胸水、腹水,常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肝脏肿大。
③混合型: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1.2.3 体格测量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①体重低下:患儿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2SD)。
如在中位数-2SD ~-3SD间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中位数-3SD为重度体重低下。
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患儿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
如在中位数-2SD ~-3SD间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中位数-3SD 为重度生长迟缓。
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③消瘦:患儿的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
如在中位数减-2SD ~-3SD间为中度消瘦,如低于中位数-3SD为重度消瘦。
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1.2.4营养不良的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血钾,血钙偏低(血生化检查);常并存有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缺乏(静脉血微量元素检查)。
1.3 营养不良的分度消瘦型营养不良根据各种临床症状的程度不同,分为三度:Ⅰ度营养不良(轻度)精神状态正常。
体重与正常值相比减少了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中度)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驰,体重与正常值相比减少了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较正常减低。
Ⅲ度营养不良(重度)精神萎糜,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与正常值相比减少了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
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白蛋白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型和混合型由于病情较复杂,伴随有水肿而影响实际体重的测量,不能按上述标准分度。
1.4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1.4.1小儿长期摄入不足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又未能合理地采取人工喂养,乳汁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
骤然断奶后添加辅食不能为婴儿适应,较大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食不定时、偏食、挑食,致使供给的热量及营养物质长期不能满足小儿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对此类情况对家长进行认真、细致、有针对性的膳食指导。
1.4.2疾病因素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
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①消化吸收障碍,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
②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此类患儿要积极转诊。
1.4.3先天不足早产、双胎、多胎等为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婴儿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需要量增多而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再加上先天不足,易造成营养不良。
此类患儿应进行高危儿管理,增加随访次数,有效的膳食指导,进行高危儿干预治疗,严重的要积极转诊。
1.5营养不良的并发症1.5.1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特别是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尿路感染也是营养不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临床表现隐匿易被临床医生忽视。
尿路感染如不及时控制,形成迁延状态,至成人期易发展为晚期肾盂肾炎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营养不良可造成泌尿道发育不全,使尿道肌肉无力易于扩张而发生尿潴留及感染。
再加上抵抗力的低下,尿布不及时更换增加了感染的机率。
还有,任何一个部位的感染形成了败血症,均可以通过血行的传播造成尿路感染。
因此,要加强对营养不良婴幼儿的护理,尤其要注意防治尿路感染。
1.5.2营养性贫血与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的缺乏有关。
最常见的是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1.5.3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的为维生素A缺乏,有时也有维生素B、C、D的不足。
1.5.4自发性低血糖严重营养不良患儿常于清晨突然发生自发性低血糖,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未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2 治疗原则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机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及加强护理、防止出现新的并发症。
2.1 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常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泻时的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肾功能衰竭、自发性低血糖、继发感染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眼部损害等。
有真菌感染的患儿,除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外,要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及其他相应处理。
2.2 祛除病因: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等。
2.3调整饮食按病情轻重和消化能力强弱循序渐进,增加热量和蛋白质。
I 度营养不良小儿,可从每日热量 33O ~ 419 kJ(80~100kcal)/kg开始渐增至585 kJ(140kcal)/kg;Ⅱ度以上营养不良小儿,每日热量则从167~25OkJ(40~60kcal)/kg开始,逐渐加至500 ~727kJ(120~170kcal)/kg。
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 ~2.0g/kg增加至 3.5 ~4.5 g/kg 时, 待体重接近正常时可恢复供给小儿正常需要量。
应选择适宜患儿的消化能力、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婴儿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无母乳可选用牛乳、配方奶粉等;除乳类食品外,还可给予豆浆、蛋类、肝泥、肉末、鲜鱼粉等。
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食物供给方式以口服为主。
若不能口服者,转综合医院可予以鼻饲、静脉营养。
2.4促进消化及代谢依靠药物来帮助消化,可补充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
必要时在补充足量的热量和蛋白质的基础上,使用苯丙酸诺龙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食欲,每次肌注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
胰岛素注射可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通常每日一次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2~3单位,注射前先服葡萄糖20~30克,1~2周为一疗程。
锌制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每日口服锌0.5~1mg/kg。
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如服用开胃健脾的中药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捏脊、推拿等可促进消化,增加食欲。
2.5 加强护理2.5.1饮食根据病儿胃肠功能及对食物的耐受力,调整饮食的质和量。
添加辅食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量和品种,勿操之过急,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食后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炎。
2.5.2营养不良病儿,皮下脂肪薄,很易出现压伤,因此褥垫要软,经常为病儿翻身,骨突出部位可用50%酒精(或白酒)进行按摩。
如病儿有水肿更要细心保护皮肤,稍有破皮就会有渗出而发生感染。
营养不良病儿的创面不易愈合。
2.5.3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抱起活动,促进智力、体力的恢复。
2.5.4 营养不良病儿,机体抵抗力差,不要去公共场所,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季节;对食物、食具要注意清洁卫生,以免引起感染性腹泻,加重营养不良。
2.5.5重症营养不良病儿,由于各系统的器官有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各种反应低弱,随时可发生重大病情变化,而反应不出来,甚至无声无息地死去。
要特别当心自发性低血糖的发生,勤喂糖水有助于避免。
2.6 疗效评价需综合分析评价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发病、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三者对治疗的反应和病情转归、进展情况。
3 预后和预防(儿保科工作重点)3.1 预后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的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愈小,其远期影响愈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
早期发现、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是防治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3.2预防充足、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