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研究

合集下载

婴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策略

婴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策略

婴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策略1. 引言营养不良是指因摄入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婴儿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可能对智力、免疫力等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婴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策略至关重要。

2. 评估和诊断2.1 详细收集病史,了解喂养方式、食物种类、婴儿食欲、生长发育等情况。

2.2 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评估营养状况。

2.3 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等,以了解营养不良的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3. 营养支持3.1 针对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婴儿,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对于轻度营养不良婴儿,应增加喂养频率,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中重度营养不良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必要时采用静脉营养。

3.2 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或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适合婴儿年龄、营养需求的配方奶粉。

3.3 定期监测婴儿体重、身高等生长发育指标,调整饮食计划。

4. 护理措施4.1 保持婴儿生活环境的清洁、舒适,定期进行婴儿床铺、衣物等的清洁消毒。

4.2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定期洗澡,换洗衣物,避免衣物过紧、过硬。

4.3 保持婴儿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适时进行口腔按摩,刺激口腔分泌,保持口腔湿润。

4.4 加强婴儿锻炼,促进其生长发育。

根据婴儿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4.5 心理护理: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关爱、抚摸、拥抱等心理支持,增强其安全感。

5. 健康教育5.1 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其选择合适的食品,合理安排婴儿的饮食。

5.2 告知家长营养不良的危害,提高其对营养不良的认识。

5.3 教会家长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6. 随访与评估6.1 建立随访制度,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儿进行随访,了解其生长发育、饮食等情况。

6.2 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护理策略,可有效改善婴儿营养不良的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

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效果观察

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效果观察

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效果观察【摘要】目的:针对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采用保健的护理方法,根据其实际效果加以分析。

方法: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中任选100例,观察组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50例,以常规方式治疗(即依靠药物治疗)。

另50例则辅以保健的护理方法,为观察组。

针对治疗效果间差异加以对比。

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

对照组的不良饮食纠正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的不良饮食纠正率(P<0.05)。

结论: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健的护理方法,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提高不良饮食的纠正率,拥有较大的推行和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方法;效果观察由于患儿不均匀的摄入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能量等物质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统称为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常常表现为肌肉萎缩、生长发育停止以及各个系统功能紊乱。

小儿营养不良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针对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采用保健的护理方法,根据其实际效果加以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中任选100例,观察组小儿营养不良的患者50例,以常规方式治疗(即加强身体锻炼、补充营养)。

另50例则辅以保健的护理方法,为观察组。

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名、女性患儿26名;年龄2-11岁,平均年龄为(6.57±1.57)岁;体重6-30千克,平均体重(12.7±3.5)千克;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6.7±1.8)月。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名、女性患儿25名;年龄2-12岁,平均年龄为(6.2±1.3)岁;体重7-32千克,平均体重(13.1±3.7)千克;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6.3±1.7)月。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

儿科营养不良总结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和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儿科营养不良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对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表现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儿科营养不良的原因儿童的营养不良主要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饮食习惯不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会导致儿童无法摄取到多种营养物质,从而引发营养不良。

2.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全面的营养供应。

3.患病或消化吸收问题:某些疾病会导致儿童的食欲不振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儿科营养不良的表现儿童出现营养不良时,会出现以下一些常见的表现:1.生长缓慢: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的生长速度。

2.贫血:由于缺乏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导致贫血的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等。

3.免疫力低下:由于缺乏各种营养物质,使得儿童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4.智力发育迟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会导致儿童的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智力得不到充分发育。

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的措施为了预防和治疗儿科营养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提供均衡的饮食:给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加强营养教育:向家长和儿童宣传营养知识,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搭配原则。

3.改善经济条件: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确保他们有能力购买到儿童所需的营养食物。

4.医疗干预:针对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儿童,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包括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营养物质的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等。

结论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展。

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和影响。

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护理论文

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护理论文

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33-0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护理。

方法分析180例小儿营养不良的年龄、地区分布、病因、并发症、预防、治疗。

结果小儿营养不良儿6个月~2岁发病率高,与母乳量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添加不当,特别是蛋白质不足有关。

反复感染亦是本病常见原因。

结论:本病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与农村文化生活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喂养不科学,护理不当等有关。

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新生儿营养不良症状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营养不良病因护理营养不良是因能量和/或蛋白质不足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其发病率在小儿总患病率中仍占有一定比例。

现对门诊收治自2008~2010年营养不良患儿180例进行综合分析,为防治小儿营养不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0例营养不良患儿中,男85例(47.2%),女95例(52.8%),年龄最小者42天,最大者7岁。

6个月以下51例(28.3%),6个月~2岁116例(64.4%),2岁以上13例(7.2%);胎次1胎162例(90%),2胎18例(10%);农村患儿160例(88.8%),城镇患儿20例(11.1%)。

寄生虫感染18例、口腔炎11例、早产儿喂养困难5例。

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皮肤干燥、苍白和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有些伴有水肿。

体格发育落后,智力减退,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

其中营养不良i度68例、ⅱ度92例、ⅲ度营养不良20例(分度标准按小儿营养不良分度)[1]。

1.2 病因 180例营养不良病例中完全用母乳喂养者38例21.1%,人工喂养98例(54.4%),混合喂养者44例(24.4%)。

母乳喂养率为21.1%,人工喂养率与混合喂养率占比例较高为(78.8%)。

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措施研究

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措施研究

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措施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对营养不良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6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增加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患儿家属的营养知识掌握水平及治疗满意度等。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消化酶、应用营养激素、调整营养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原因及危害,让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让家长对小儿营养不良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同时合并妨碍食物消化吸收疾病,不良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要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来纠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不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帮助患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2)保健指导。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饮食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让家属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恢复患儿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作用。

对于12个月以下的患儿,嘱咐家长要尽可能地实行母乳喂养,患儿要以摄入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为主。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以免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

为患儿制定健康、丰富的食谱,嘱咐患儿家属多为患儿供给新鲜的蔬菜、水果,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充足,并要注意盐分、水分的摄入。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加强用药指导。

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的相关分析

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的相关分析

健康管理114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的相关分析周睿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策略。

方法:选择我院80例营养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系统性保健与保健指导。

对比两组不良饮食习惯纠正率、并发症发生率、智力与体格发育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不良饮食习惯纠正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7.50%,体格发育、智力发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营养不良患儿情况制定系统性保健方法,提供系统性临床保健指导,有助于改善患儿身体情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现体格与智力的正常发育。

关键词:营养不良;小儿;临床保健指导;保健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庭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当前我国小儿营养不良问题普遍,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消耗量大于机体营养吸收量,营养水平达不到机体发育需求,难以维持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对儿童智力发育、体格发育均存在影响[1]。

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性保健与保健指导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接受的80例营养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0.5~8岁,平均(4.16±1.25)岁。

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2~7.5岁,平均(4.23±1.29)岁。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健指导,基于常规体检结果客观评估患儿营养情况,指导家长合理用药与调整饮食。

观察组接受系统性保健与保健指导。

(1)基础保健。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调整以往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低脂高热量食物的比重,同时考虑到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患儿胃肠吸收功能下降,食谱调整需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儿童饮食偏好选择易消化、味道佳的食物,增强患儿食欲。

儿童营养不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儿童营养不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儿童营养不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营养不良主要是指患儿因汲取不良、摄入不足或者过度损耗营养素导致营养不足。

营养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物质,但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蛋白质和能量,加之儿童抵抗力差,经常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若儿童长时间的营养不良,会影响其智力与肌肉的发育,严峻的可能会诱发其他疾病[1]。

因此,对营养不良儿童进行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非常有必要。

本文就我院20XX年4月-20XX年4月收治的30例营养不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现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拔取我院20XX年4月-20XX年4月收治的30例营养不良儿童,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8岁间,平均年龄为(4±2.14)岁,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1.2.1护理方法第一,营养不良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按照儿童的消化汲取能力、营养不良程度、病情等,制定相应的护理办法,对于轻度营养不良儿童,开始时,给予患儿200-300KJ/kg能量,并按照患儿营养汲取程度逐渐增加,待天天能量供给达到590KJ/kg时,体重可恢复到正常增长状态;对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天天能量供给从160-240KJ/kg开始,天天少量增加,在增强营养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儿的汲取程度,对于消化汲取能力较强者,可将能量增加到天天500-700KJ/kg,并按照其实际体重来计算天天所需的能量。

第二,合理调整儿童的饮食:调整的饮食应从少到多、从稀到稠,直到儿童恢复到正常饮食,幸免患儿对食物不适引起腹泻,进而加重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

第三,对于食欲极差的患儿,医护人员需按照医生嘱咐使用胰岛素2-3U,进行皮下注射,l次/d。

第四,预防患儿的呼吸道与皮肤感染: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需和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患儿分开居住,尽量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尽量少去人比较密集的地方。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儿皮肤清洁的护理,对于骨突出的部位应垫海绵并时常按摩,幸免皮肤破损。

儿童营养不良护理查房

儿童营养不良护理查房

儿童营养不良护理查房一、目的本次查房主要了解儿童营养不良的病情状况,评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二、时间2023年2月24日上午9:00-10:00三、地点儿科病房四、参与人员1. 主管医生2. 责任护士3. 营养师4. 病房护士长5. 实习护士五、查房内容1. 病情了解-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儿童营养不良的病因、病程、症状、体征等。

- 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体型、面色、精神状态等。

2. 护理评估- 评估患儿的生命体征、营养状况、皮肤状况、心理状况等。

- 分析护理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3. 营养支持- 营养师介绍患儿的饮食情况,评估营养不良的程度。

- 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指导家长进行饮食调理。

4. 药物治疗- 主管医生介绍患儿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效等。

- 评估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5. 健康教育- 向家长及患儿讲解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

- 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喂养,提高患儿的营养摄入。

6. 护理措施- 责任护士介绍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等。

- 评估护理效果,调整护理方案。

7. 讨论与总结- 全体参与人员对患儿的病情、护理措施及治疗效果进行讨论。

- 总结本次查房的成果,提出改进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六、查房记录1. 病情了解- 患儿,男,5岁,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就诊。

- 体检:身高110cm,体重15kg,体型消瘦,面色苍白,精神不振。

2. 护理评估- 生命体征平稳,营养状况较差,皮肤干燥,睡眠不佳。

- 护理问题:营养不良、皮肤护理、睡眠障碍。

3. 营养支持- 营养师评估患儿营养不良程度为轻度。

- 制定营养食谱:增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4. 药物治疗- 主管医生介绍药物治疗方案: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D,给予锌剂治疗。

- 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患儿食欲有所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27T10:14:37.1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9期供稿作者:周晓莎
[导读] 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 322100)研究表明,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喂养不当、未及时添加辅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

周晓莎
(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 322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方法,改善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整体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4月来我院小儿内科就诊的90例营养不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

结果:在对小儿内科的新生儿实行一定阶段的护理后,其中,护理组小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护理组治愈44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到97.8%,对照组治愈34例,无效12例,治愈率达到75.6%。

护理组患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得到明显的护理效果,结果显著,表明了合适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新生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内科;新生儿;营养不良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162-02
新生儿营养不良是指刚出生的患儿因为长时间的摄入不够量的蛋白质或者能量,或者喂养方式或生活方式不恰当、胃肠功能缺失,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常见的有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因为这些营养元素的缺失阻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脑部和智力的发育,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对减弱,甚至会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能力。

因此,要全面改善新生婴儿的营养不良状况,形成综合的护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随机选取2015年1月~4月来我院小儿内科就诊的90例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获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的90例营养不良的新生儿,其中,男48例(53.3%),女42例(46.7%),年龄在35d~5岁之间,3个月以下10例,3个月~3岁62例,3岁以上18例;新生儿胎次:1胎出生81例(90%),2胎出生的是9例(10%)。

1.2 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对新生儿出现的营养不良或者免疫功能微弱,要加强监护,因为这些患儿很容易让呼吸道和肠道出现感染症状,此时应让患儿与感染者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

保证病房空气流通,以及病房的采光性能要好。

护士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及胃肠功能等变化。

1.2.2饮食护理
新生儿出现营养不良,主要是能量或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够,因此,护理人员要向母亲讲解母乳的重要性,在婴儿时期,母亲尽量以母乳作为孩子的主食。

新生儿的饮食要多注意营养要平衡,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的程度,采取合理喂养的方式,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进行结构调整,以少吃多餐的原则,给予新生儿高热量、矿物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给予细、烂、软、无刺激性食物,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患儿的使用量应该是由少到多,食物的品种从简单到复杂,并且和多种饮食合理搭配。

1.2.3保温护理新生儿刚出生时,体温自我调节能力差,所以要注意保暖,需要将患儿放在温箱里,保持体温恒定,保证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产房的温度保持在22-25摄氏度之间,保证室内的湿度,不可以太干燥。

另外,护士要及时、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视情况随时调整暖箱温度,确保患儿体温维持正常,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1.2.4日常生活护理护士在对患儿进行皮肤清洁时,严禁使用刺激性清洁用品,避免所用水温较高,同时要保持患儿的床铺的整洁与干燥。

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患儿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进而改善患儿自身的体质。

2.结果
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的不同程度及病因,在对小儿内科的新生儿实行一定阶段的护理后,患儿病情都明显好转,平均住院15 d左右。

其中,护理组治愈44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到97.8%,对照组治愈34例,无效12例,治愈率达到75.6%。

护理组患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情况如表。

表护理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比较
3.讨论
3.1 营养不良与饮食的关系
研究表明,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喂养不当、未及时添加辅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

其中,偏食、挑食是小儿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膳食搭配不合理,将影响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小儿的体格发育,阻碍大脑的发育,无法获得免疫功能。

因此,平衡饮食,营养均衡,可以有效预防患儿的营养不良。

3.2 营养不良与疾病的关系
多因素分析表明:小儿营养不良的危险必素是体质虚弱、瘦弱、经常患病、胃肠功能低下等等。

小儿患病后影响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可使其食欲下降,加剧营养物质丢失与消耗。

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影响患儿,导致营养不良。

预防疾病是减少小儿营养不良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加强疾病的综台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小儿的各种疾病。

在本研究中,5例呼吸道感染,3例并发营养性贫血,1例皮炎,4
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感染。

3.3 家庭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与家长的文化程度有关。

家庭人均收入低是危险因素。

小儿营养不良的高危因素是家庭不和睦。

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可导致合理膳食的缺失,不能获得科学的喂养知识,造成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发病率较低。

所以,护士要加强对母亲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

另外,处理好家庭关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也可以减少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桂侠,杨静波,王怀东.小儿营养不良68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6):38-39.
[2]那雪连,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33.
[3]赵瑄,何冯,尚东阳.28例小儿营养不良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248-249.
[4]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小儿营养不良180例.实用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7-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